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布鲁氏菌病诊疗指南(试行)的通知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http://www.moh.gov.cn
卫办医政发〔2012〕117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
为科学、规范、有效地开展布鲁氏菌病(以下简称布病)诊疗工作,提高我国布病诊疗水平,减轻布病对人民群众的健康危害,我部组织制定了《布鲁氏菌病诊疗指南(试行)》。现印发给你们,供临床诊疗中参照使用。
附件:布鲁氏菌病诊疗指南(试行).doc
卫生部办公厅
2012年10月8日
布鲁氏菌病诊疗指南(试行)
布鲁氏菌病(又称布鲁菌病,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氏菌感染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疾病。患病的羊、牛等疫畜是布病的主要传染源,布鲁氏菌可以通过破损的皮肤黏膜、消化道和呼吸道等途径传播。急性期病例以发热、乏力、多汗、肌肉、关节疼痛和肝、脾、淋巴结肿大为主要表现。慢性期病例多表现为关节损害等。
布病是我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
一、临床表现及分期
潜伏期一般为l-3周,平均为2周。部分病例潜伏期更长。
(一)临床表现
1.发热:典型病例表现为波状热,常伴有寒战、头痛等症状,可见于各期患者。部分病例可表现为低热和不规则热型,且多发生在午后或夜间。
2.多汗:急性期病例出汗尤重,可湿透衣裤、被褥。
3.肌肉和关节疼痛:为全身肌肉和多发性、游走性大关节疼痛。部分慢性期病例还可有脊柱(腰椎为主)受累,表现为疼痛、畸形和功能障碍等。
4.乏力:几乎全部病例都有此表现。
5.肝、脾及淋巴结肿大:多见于急性期病例。
6.其他:男性病例可伴有睾丸炎,女性病例可见卵巢炎;少数病例可有心、肾及神经系统受累表现。
(二)临床分期
1.急性期:具有上述临床表现,病程在6个月以内。
2.慢性期:病程超过6个月仍未痊愈。
二、实验室检查
(一)一般实验室检查
1.血象:白细胞计数多正常或偏低,淋巴细胞相对增多,有时可出现异常淋巴细胞,少数病例红细胞、血小板减少。
2.血沉:急性期可出现血沉加快,慢性期多正常。
(二)免疫学检查
1.平板凝集试验:虎红平板(RBPT)或平板凝集试验(PAT)结果为阳性,用于初筛。
2.试管凝集试验(SAT):滴度为1∶l00 ++及以上或病程一年以上滴度1∶50 ++及以上;或半年内有布鲁氏菌疫苗接种史,滴度达1∶100 ++及以上者。
3.补体结合试验(CFT):滴度1∶10 ++及以上。
4.布病抗-人免疫球蛋白试验(Coomb’s):滴度l∶400 ++及以上。
(三)病原学检查
血液、骨髓、关节液、脑脊液、尿液、淋巴组织等培养分离到布鲁氏菌。急性期血液、骨髓、关节液阳性率较高,慢性期阳性率较低。
三、诊断及鉴别诊断
(一)诊断
应结合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进行诊断。
1.疑似病例
符合下列标准者为疑似病例:
1.1 流行病学史:发病前与家畜或畜产品、布鲁氏菌培养物等有密切接触史,或生活在布病流行区的居民等。
1.2 临床表现:发热,乏力,多汗,肌肉和关节疼痛,或伴有肝、脾、淋巴结和睾丸肿大等表现。
2.临床诊断病例
疑似病例免疫学检查第1项(初筛试验)阳性者。
3.确诊病例
疑似或临床诊断病例出现免疫学检查第2、3、4项中的一项及以上阳性和(或)分离到布鲁氏菌者。
4.隐性感染病例
有流行病学史,符合确诊病例免疫学和病原学检查标准,但无临床表现。
(二)鉴别诊断
1.伤寒、副伤寒
伤寒、副伤寒患者以持续高热、表情淡漠、相对脉缓、皮肤玫瑰疹、肝脾肿大为主要表现,而无肌肉、关节疼痛、多汗等布病表现。实验室检查血清肥达反应阳性,伤寒杆菌培养阳性,布病特异性检查阴性。
2.风湿热
布病与风湿热均可出现发热及游走性关节痛,但风湿热可见风湿性结节及红斑,多合并心脏损害,而肝脾肿大、睾丸炎及神经系统损害极为少见。实验室检查抗链球菌溶血素“O”为阳性,布病特异性检查阴性。
3.风湿性关节炎
慢性布病和风湿性关节炎均是关节疼痛严重,反复发作、阴天加剧。风湿性关节炎多有风湿热的病史,病变多见于大关节,关节腔积液少见,一般不发生关节畸形,常合并心脏损害,血清抗链球菌溶血素“O”滴度增高,布病特异性实验室检查阴性有助于鉴别。
4.其他
布病急性期还应与结核病、败血症等鉴别,慢性期还应与其他关节损害疾病及神经官能症等鉴别。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http://www.moh.gov.cn
卫办医政发〔2012〕117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
为科学、规范、有效地开展布鲁氏菌病(以下简称布病)诊疗工作,提高我国布病诊疗水平,减轻布病对人民群众的健康危害,我部组织制定了《布鲁氏菌病诊疗指南(试行)》。现印发给你们,供临床诊疗中参照使用。
附件:布鲁氏菌病诊疗指南(试行).doc
卫生部办公厅
2012年10月8日
布鲁氏菌病诊疗指南(试行)
布鲁氏菌病(又称布鲁菌病,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氏菌感染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疾病。患病的羊、牛等疫畜是布病的主要传染源,布鲁氏菌可以通过破损的皮肤黏膜、消化道和呼吸道等途径传播。急性期病例以发热、乏力、多汗、肌肉、关节疼痛和肝、脾、淋巴结肿大为主要表现。慢性期病例多表现为关节损害等。
布病是我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
一、临床表现及分期
潜伏期一般为l-3周,平均为2周。部分病例潜伏期更长。
(一)临床表现
1.发热:典型病例表现为波状热,常伴有寒战、头痛等症状,可见于各期患者。部分病例可表现为低热和不规则热型,且多发生在午后或夜间。
2.多汗:急性期病例出汗尤重,可湿透衣裤、被褥。
3.肌肉和关节疼痛:为全身肌肉和多发性、游走性大关节疼痛。部分慢性期病例还可有脊柱(腰椎为主)受累,表现为疼痛、畸形和功能障碍等。
4.乏力:几乎全部病例都有此表现。
5.肝、脾及淋巴结肿大:多见于急性期病例。
6.其他:男性病例可伴有睾丸炎,女性病例可见卵巢炎;少数病例可有心、肾及神经系统受累表现。
(二)临床分期
1.急性期:具有上述临床表现,病程在6个月以内。
2.慢性期:病程超过6个月仍未痊愈。
二、实验室检查
(一)一般实验室检查
1.血象:白细胞计数多正常或偏低,淋巴细胞相对增多,有时可出现异常淋巴细胞,少数病例红细胞、血小板减少。
2.血沉:急性期可出现血沉加快,慢性期多正常。
(二)免疫学检查
1.平板凝集试验:虎红平板(RBPT)或平板凝集试验(PAT)结果为阳性,用于初筛。
2.试管凝集试验(SAT):滴度为1∶l00 ++及以上或病程一年以上滴度1∶50 ++及以上;或半年内有布鲁氏菌疫苗接种史,滴度达1∶100 ++及以上者。
3.补体结合试验(CFT):滴度1∶10 ++及以上。
4.布病抗-人免疫球蛋白试验(Coomb’s):滴度l∶400 ++及以上。
(三)病原学检查
血液、骨髓、关节液、脑脊液、尿液、淋巴组织等培养分离到布鲁氏菌。急性期血液、骨髓、关节液阳性率较高,慢性期阳性率较低。
三、诊断及鉴别诊断
(一)诊断
应结合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进行诊断。
1.疑似病例
符合下列标准者为疑似病例:
1.1 流行病学史:发病前与家畜或畜产品、布鲁氏菌培养物等有密切接触史,或生活在布病流行区的居民等。
1.2 临床表现:发热,乏力,多汗,肌肉和关节疼痛,或伴有肝、脾、淋巴结和睾丸肿大等表现。
2.临床诊断病例
疑似病例免疫学检查第1项(初筛试验)阳性者。
3.确诊病例
疑似或临床诊断病例出现免疫学检查第2、3、4项中的一项及以上阳性和(或)分离到布鲁氏菌者。
4.隐性感染病例
有流行病学史,符合确诊病例免疫学和病原学检查标准,但无临床表现。
(二)鉴别诊断
1.伤寒、副伤寒
伤寒、副伤寒患者以持续高热、表情淡漠、相对脉缓、皮肤玫瑰疹、肝脾肿大为主要表现,而无肌肉、关节疼痛、多汗等布病表现。实验室检查血清肥达反应阳性,伤寒杆菌培养阳性,布病特异性检查阴性。
2.风湿热
布病与风湿热均可出现发热及游走性关节痛,但风湿热可见风湿性结节及红斑,多合并心脏损害,而肝脾肿大、睾丸炎及神经系统损害极为少见。实验室检查抗链球菌溶血素“O”为阳性,布病特异性检查阴性。
3.风湿性关节炎
慢性布病和风湿性关节炎均是关节疼痛严重,反复发作、阴天加剧。风湿性关节炎多有风湿热的病史,病变多见于大关节,关节腔积液少见,一般不发生关节畸形,常合并心脏损害,血清抗链球菌溶血素“O”滴度增高,布病特异性实验室检查阴性有助于鉴别。
4.其他
布病急性期还应与结核病、败血症等鉴别,慢性期还应与其他关节损害疾病及神经官能症等鉴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