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军侯吧 关注:1,146贴子:21,478
  • 3回复贴,共1

汉代的将军和将军幕府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汉代,大将军和列将军与其他高级官吏一样,有荐举官吏的权力,有时校尉也可举吏,见下列记载:
“(建始三年十二月诏)丞相、御史与将军、列侯、中二千石及内郡国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之士,诣公车,朕将览焉。”②
“(建平元年二月诏)其与大司马,列侯,将军,中二千石、州牧、守、相举孝悌悼厚能直言通政事,延于侧陋可亲民者,各一人。”③
“(建平四年冬)诏将军、中二千石举明兵法有大虑者。”④
“(元寿元年正月诏)公卿大夫……其与将军,列侯,中二千石举贤良方正能直言者各一人。”⑤
“(建光元年十一月)诏三公,特进,侯,卿,校尉,
——————————
① 晋灼曰:“《百官表》:中垒、屯骑、步兵,越骑,长水,胡骑、射声,虎贲凡八校尉,胡骑不常置,故此言七也。”
② 《汉书·成帝纪》。
③④⑤《汉书·哀帝纪》。
举武猛堪将帅者各五人。”①
“(永和三年九月)令大将军、三公各举故刺史、二千石及见令、长、郎、谒者、四府掾属刚毅武猛有谋谟任将帅者各二人,特进、卿、校尉各一人。”②
“(建和元年四月)诏大将军、公、卿、校尉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各一人……又诏大将军、公、卿、郡、国举至孝笃行之士各一人。”③
“(建安五年九月)诏三公举至孝二人,九卿、校尉、郡国守相各一人。”④
所举之人有不少就是大将军和列将军之幕僚,如以上所说之“四府掾属”。四府即包括大将军府,《后汉书·赵典传》有“四府表荐”,注云:“四府:太尉、司徒、司空、大将军府也。”
将军之府称为幕(或写作莫)府,其由来已久,《史记·李牧列传》:“市租皆输入莫府”,《集解》引如淳曰:“将军征行无常处,所在为治,故言莫府”。《索隐》引崔浩云:“古者出征为将帅,军还则罢,理无常处,以幕帘为府署,故曰幕府,则莫当作幕字之误也。”这种“以幕帟为府署”的幕府,在将军称号成为定制之后,也就变化成了将军府的代称。新任命一个将军,就要新设立一个幕府,招揽人才以为僚属,《后汉书·班固传》说:“窃见幕府新开,广延新俊。”将军开府置吏之制始于西汉,将军幕府主要是参赞军务,员额以大将军为最多,次则骠骑将军、车骑将军与卫将军。东汉时幕府员额逐渐增加,
——————————
① 《后汉书·安帝纪》。
③ 《后汉书·顺帝纪)》。
③ 《后汉书·桓帝纪》。
④ 《后汉书·献帝纪》。
有时甚至倍于公府。如:
“(魏尚为云中守)终日力战,斩首捕虏,上功莫府,一言不相应,文吏以法绳之,其赏不行,吏奉法必用……云中守尚坐上功,首虏差六级,陛下下之吏,削其爵,罚作之。”①
战功之上报要经过幕府,可见其职掌是助理军务。又
“(上官桀、安等诈令人为燕王上书告霍光)擅调益莫府校尉,光专权自恣,疑有非常。”师古曰:“调,选也。莫府,大将军府也。”②
后将军赵充国也有莫府:
“(中郎将邛)入至充国莫府司马中乱屯兵,下吏自杀。”③
虽不为将军也置幕府:
“成都侯(王)商以特进领城门兵,置幕府,得举吏如将军。”④
下面再看将军幕府的人员及其政治地位:
“(东平宪王苍)为骠骑将军,置长史、掾史员四十人,位在三公上。”注云;“四府掾史皆无四十人,今特置以优之也。”⑤
“(窦宪为大将军)位次太傅下,三公上;长史、司马秩中二千石,从事中郎二人,六百石,自下各有增。”⑥
——————————
① 《汉书·冯唐传》。
② 《汉书·霍光传》。
③ 《汉书·赵充国传》。
④ 《汉书·元后传》。
⑤ 《后汉书·光武十王传》。
⑥ 《后汉书·窦宪传》。
属官地位如此之高是特殊例子,因为其上文明确写道:
“旧大将军位在三公下,置官属依太尉。”注云:“《续汉志》太尉长史千石。”
又,
“建和元年,益封(梁)冀万三千户,增大将军府举高第茂才,官属倍于三公。”①
注引《汉官仪》云:“三公府有长史一人,司徒府掾属三十一人,令史及御属三十六人也。”倍于三公,那就有很多僚属了。
一般情况下,将军幕府的僚属究竟有哪些呢?
先说西汉的情况。《汉书·百官表》仅云“有长史,秩千石。”杜佑《通典》甚至说“汉不见官属”。但据《汉书》志、传所载,我们可以大致记述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以及卫将军幕府官属情况于下:
大将军幕府;
大将军长史(见《汉书·丙吉传》)
大将军校尉(见《霍光传》)
大将军军司马②(见《杨敞传》)
大将军军司空(见《杜延年传》)
大将军从事中郎(见《陈汤传》)
大将军军监(见《匈奴传》)
大将军史(见《律历志》)
大将军军武库令(见《杜钦传》)
这些都是幕府的高级幕僚,并非一般掾属。长史、校尉、军司
————————
① 《后汉书·梁冀传》。
② 《王尊传》作“军中司马”。
马自不待说,据《陈汤传》记载:“大将军凤奏以为从事中郎,莫府事壹决于汤。”这从事中郎可以决定幕府中的一切事务,其地位可想而知。又如《律历志》的记载:“诏(大司农中丞麻光等)与丞相、御史、大将军、右将军史各一人,杂候上林清台,课诸历疏密。”可见大将军史的地位也不会很低,《汉旧仪》说:“丞相、太尉、大将军史,秩四百石。”类似这样的掾属或者吏员大约在二十人左右,这从《汉旧仪》所记丞相员吏可以佐证:“武帝元狩六年,丞相吏员三百八(六)十二人,史二十人,秩四百石,少史八十人,秩三百石,属百人,二百石,属史百六十二人,秩百石。”由此我们不难设想大将军幕府员吏之概况。
骠骑将军幕府:
骠骑将军校尉
骠骑将军司马、
鹰击司马
票姚校尉①
骠骑将军史②
车骑将军幕府:
车骑将军长史(见《赵充国传》
从事中郎(见《毋将隆传》
车骑将军军市令(见《丙吉传》
车骑将军掾(见《云敞传》
车骑将军千人(见《王莽传》
————————————
① 以上俱见《汉书·霍去病传》。霍去病本人曾为票姚棱尉,原属大将军。
② 《汉书·艺文志》注引刘向《别录》云:“骠骑将军史朱宇,志以宇在骠骑府,故总言骠骑将军。”
营军司马(见《谷永传》)
卫将军幕府:
卫将军掾(见《萧由传》)
以上记载所反映的各个幕府情况是很不全面的,例如大将军和车骑将军的幕府都有长史、从事中郎,骠骑将军的幕府绝不会没有。《毋将隆传》说:车骑将军王音,“踵故选置从事中郎(师古曰:踵犹蹑也,言承蹑故事也)与参谋议,奏请隆为从事中郎。”车骑将军是承蹑故事,而选置从事中郎,骠骑将军不会不承蹑故事,或者和大将军府一样,选置从事中郎,只不过史书缺载罢了。当然,骠骑将军也有他特殊的地方,似乎他未治府第,真正居于幕府①,但属官还应该是齐全的。另外,既然是将军,必有校尉、司马之类的属官。实际上各将军幕府的属官可以分两大类:一类是属于军队系统的,如校尉、司马以及军监、千人等;武库令、军市令当也属此类;此外,还有一些属于这一类的属官,如:军正②、军正丞③、校司马(《赵充国传》)、军司马(《杨敞传》)、左司马、右司马、骑司马、车司马(以上俱见《功臣表》)、军司空(《杜延年传》)、军司空令(《冯奉世传》)、军候假丞(《陈汤传》)等等。所列这些,并非每一将军皆有,而是视具体情况,旋置旋废。另一类是长史、从事中郎以及各种掾,史,这些是管府
——————————
① 《汉书·霍去病传》:“上为治第,令视之。对曰匈奴不灭,无以家为也。”但是他在塞外仍“穿域躢鞠也”。注引服虔曰:“穿地作鞠室也。”师古曰 “鞠以皮为之,实以毛蹵躢而戏也。”可见他是名副其实地居于幕府。
②《汉书·艺文志》作”军政”。
③ 师古曰南北军各有军正,正又置丞。
内事务的,或者“壹决府事”,或者”与参谋议”,其中不少是文人,如前述能够“课诸历疏密”的大将军、右将军史,擅长作赋的车骑将军史朱宇就是文人。此外,还有大批舍人,也属这一类,《史记·田叔列传》记载其子田仁事说:
“仁以壮健为卫将军(张晏曰:卫青也)舍人,数从击匈奴。卫将军进言,仁为郎中。”①
这里所谓”进言”,即前边所说的举吏,各将军确实常有将其幕府掾属举为官吏之事,如《汉书·云敞传》说车骑将军王舜先以云敞为掾,继而又”荐为中郎、谏大夫”。
其他列将军也有幕府,《汉书·李广传)》说大将军“令长史封书与广之莫府”。注引刘攽曰:“莫府乃广之前将军莫府也,凡将兵皆有莫府,张敖监平乐兵置莫府是也。”刘奉世曰:“此莫府广军之莫府,曹吏文书所在也。”而上面提到的右将军史以及军司空令②等亦当是幕府属吏。
东汉将军的属官,《后汉书·百官志》已有概述,兹照录于下:
“长史、司马皆一人,千石。本注曰:司马主兵,如太尉。从事中郎二人,六百石。本注曰:职参谋议。(按:此与西汉记载同。又注引《东观书》曰:“大将军出征,置中护军一人。”按:班固曾为中护军。)掾属二十九人。令史及御属三十一人。本注曰:此皆府员职也。又赐官骑三十人,及鼓吹。(应劭《汉官仪》曰:鼓吹二十人,非常员,舍人十人。)”
——————————
① 《西汉会要)》将此条附于卫将军之后,恐误。又说,“卫将军舍人百余人”,不知何据。
②《汉书·冯奉世传》:“前将军韩增奏(奉世)以为军司空令。”军司空令即为前将军幕府之属吏。
这当然只是个一般的概述,具体情况一定还有许多不同,如东汉明帝即位,拜东平宪王苍为骠骑将军,“置长史、掾史员四十人,位在三公上”。注云:“四府掾史皆无四十人,今特置以优之也。”①这个数字与《百官志》记述不合,注的解释如何理解?因为《百官志》的掾史属加起来有六十,何以说“优之”?或者是就东汉初年的情况而言,或者是这六十人除正职掾之外,还包括副职——属,而骠骑将军幕府中的掾史四十人则皆为正职。
将军出征时“其领军皆有部曲”,《后汉书·百官志》概述当时军队编制的情况说:
“大将军营五部,部校尉一人,比二千石;军司马一人,比千石。部下有曲,曲有军候一人,比六百石。曲下有屯,屯长一人,比二百石。其不置校尉部,但军司马一人。又有军假司马、假候,皆为副贰。其别营领属为别部司马,其兵多少各随时宜。门有门候。
“其余将军,置以征伐,无员职,亦有部曲、司马、军候以领兵。
“其职吏部集各一人,总知营事。兵曹掾史,主兵事器械。禀假掾史,主禀假禁司。又置外刺、刺奸,主罪法。”
一校一部这个基本单位,在西汉也是如此,“大将军营五部”就是将五校,卫青被封为大将军之后,为部下请功说:“军大捷,皆诸校力战之功也。”皇帝也说:“我非忘诸校功也。”②只不过后来战争规模大,大将军地位崇高,故大将军常常将六将军或
——————————
① 《后汉书·光武十王传》。
② 《汉书·卫青传》。
者四将军出征,虽说“咸属大将军”,但有一定独立性,与直属大将军之五校不同。骠骑将军下属主要就是校尉,所以《汉书》总结大将军卫青一生战功时说,“其裨将及校尉侯者九人,为特将者十五人”;而骠骑将军霍去病则是“其校尉、吏有功侯者六人,为将军者二人”。后者没有裨将,所以说:“去病骑兵车重与大将军军等,而亡裨将。悉以李敢等为大校,当裨将。”①这里所说裨将,并非另外一级,实即所谓六将军或四将军,如苏建为大将军之右将军,“尽亡其军”,青问其罪,议郎周霸曰:“自大将军出,未尝斩裨将,今建弃军可斩,以明将军之威。”②显然裨将即指苏建等人。而“大校”之设,倒是有点特殊,说明其直接统率之兵很多,按照正常的一部一校或者五校无法编制。至于一般将领,同样也有部曲,《汉书·李广传》说“广行无部曲行陈”。师古曰:”今广尚于简易,故行道之中而不立部曲也。”这是特例。同书传又说:”程不识正部曲行伍营陈。”这些带兵将领的下一级就是校尉,李广随大将军出战失利,大将军要追查“失军曲折”,广曰:“诸校尉亡罪,乃我自失道。”③可见李广军中也是一部一校的。
总之,两汉时期,将军名目繁多④,大多随事随时增置,事毕即罢。其属官名目、员额也多有变化,无法详考。以上所述,只不过是两汉将军及其幕府组织的概况而已。
西汉时期,将军幕府主要是协助将军参赞军务,如元狩四
————————
①②《汉书》《卫青传》《霍去病传》。
③《汉书》《李广传》。
④汉代将军有时还是带兵武将的一种泛称,如李广为太守、为未央宫卫尉时,皆被称为李将军。
年,大将军、票骑将军大击匈奴,李广时年老,自己再三要求参加,为前将军,大将军阴受上指,处处照顾他,他不服老,不听调遣,大将军只得通过他的幕府进行指挥,“令长史封书与广之莫府,曰:急诣部,如书。”后来“欲上书报天子失军曲折,广未对。大将军长史急责广之莫府上簿”①。由此可见,大将军幕府的长史以及前将军幕府在军务方面所起的作用是很大的。在中央集权制强化的时期,幕府参赞军务起着很大的作用,对于巩固边防和维护国家统一方面是有利的(当然也镇压农民反抗)。但是,到了东汉末年,中央集权衰落,地方割据形成,领兵诸将往往专制州郡,割据一方,许多政治上军事上的斗争,多由幕府操纵,从而助长了分崩离析的局面,这时幕府就起着消极作用了。


IP属地:四川1楼2017-04-20 11:00回复
    楼主你好,我很喜欢你的帖子,我在QQ的兴趣部落为霍将军创立了一个部落,我想将你的这个帖子转到那里,所以我想向你要个授权


    IP属地:江苏来自iPhone客户端2楼2017-08-25 13:25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