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算得上是最早向大众打开政治大门的国家。除了大家都知道的科举考试一途之外,另一个就是选举。汉称察举与徵辟。
与西方民主选举不同,中国自先秦就不崇尚普选,推崇的是“贤良方正,直言极谏”。所谓“千人之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中国人认为大众盲从且并无强烈的政治意识,普选出来的人物并非最佳人选。“贤良”的意见既可以代表大多数,又可以比大众更深远,所以比少数服从多数的方法更适宜政府高效运转。这里绝无看不起民众的意思,实情如此。比如,在任何一个团体中如果投票选举,胜出者绝非能力最强的,而是是人缘最好,煽动性最强的。这也很好理解,能力超卓者行事往往不为大众所理解,且易遭人嫉妒。
这种选贤制度也自有其弊端:
第一,必须有良好的社会风气为基础,先秦至西汉,民风朴素,崇尚公义。放在今日,大公无私又能见识超绝的人物早成恐龙了。
第二,无客观统一的标准,这也是后世科举考试兴起的原因(汉之策问并非考试,更像是政府向良才请教问题)。科举其本质就是要有一个统一公平的标准。至于后来的僵化变形就非制定者所能预料了,何况时至今日,也无人能有一个选拔人才的好办法来完全代替考试制度。
第三,任何制度创建之初的好意总会被后人找到漏洞钻营。
察举本是“茂才”“孝廉”并称,既招揽人才,又以孝子廉吏奖励社会风俗,收到很好效果。一时人才济济,董仲舒,晁错,公孙弘等皆登上政治舞台。社会也比较廉洁,两汉几百年并无知名度极高之贪官污吏。
察举之外,社会名气极大之人,政府直接辟召,且名声更大,升迁极快。荀爽自布衣至位列三公只用九十五天,真是升官速度超过火箭了。
如此好事,谁人不想?但被徵辟者必须才高名重,而察举制度渐渐也以孝廉为重。所以东汉许多士人为博名声,故意修饰,甚至做出不近人情的事。国家本要真才实学被歪曲成了道德比赛。道德是人人应有的良知,一定在道德上分高下,必会让人虚伪,且流于形式而忽略实际。东汉后期的风气渐渐只重形式不重实际,衰运随之而来。

东汉的贵族
东西方皆有所谓贵族,东汉的门第,门阀即是。除了名字的不同,其由来也与封建世袭贵族有本质不同。
自汉武帝立五经博士以来,读书人开始走入政府。虽然是政府向社会打开大门,但想进入这一阶层仍不容易,主要以下两点:
其一,书籍之不易得。东汉之时,印刷术尚未发明,书籍无法大量普及。当时书籍全凭手抄,不是竹简就是帛书,其昂贵不易得可想而知。另外还有很多经书是口述相传的。
其二,求学不易。有了书籍不代表你就能有学问了。六经不是你那么容易就看懂的,你要有老师教你。今天人们看汉儒治经多考据,注释很不理解,就那几本书,古人还看不懂古文吗?没错,对汉朝来说,六经就是古文。据记载,汉初发现古文《尚书》,无人能看懂。所以后来《书经》有古文,今文之分别。六经是周室旧典,历经乱世,始皇统一文字,交流方便了,但古书的很多文字读音渐渐懂的也少了。所以,要通六经必先通小学。此小学和今天的小学可不一样,讲究的是音韵,训诂之学。现在你要是这个小学毕业了,很可能弄个国学大师当当。(民国黄侃精通此学)
现在大家知道读书人在汉朝不是那么好当的。但如果你家里有书籍,你父亲又能教你,那就掌握了打开知识大门的金钥匙,升官发财金钱美女指日可待。这才是“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啊。
你做了官,虽然不能世袭,但是把书传给儿子没人管你啊,你儿子再传给你孙子,这就是“累世经学”(如孔子后人)。你儿子,孙子有知识又可以做官这就叫“累世公卿”(如袁绍家族四世五公)。富有中国东汉特色的贵族由此产生了——门第。
现在假如你做了太守,根据汉朝察举制度,你要向朝廷推荐人才,你举荐了其他家族弟子,礼尚往来,他将来再举荐你的后人,如此往复,东汉魏晋政权遂被几大家族把持。门第直至唐朝才渐渐消失。但我们今天还能看到其影子,所谓书香门第是也。

宗教的力量
教科书常在每个朝代末年大肆吹捧农民起义推翻没落王朝云云。其实中国历史上真由农民推翻一个朝代少之又少。一个统一三百年左右的王朝,单靠临时集合起来的农民,力量远远不够。
起义首先要有足够的人,所谓人多力量大。但想团结广大农民造反十分不易。农民因为天然原因,生活散漫,对老百姓来说,只要衣食温饱,没人去干造反这种风险极大的买卖。中国自秦汉以来,疆域广阔,跨寒温两带,即使有灾年也不会全国灾荒。不存在全国饥荒而形成的饥民造反。
因此社会变乱之际,想要有所作为,发挥群众力量,就要另想办法。于是总有聪明的人想到借助一种力量——宗教。东汉之黄巾,后代白莲教,太平天国皆是如此。
然而中国社会对宗教历来不是十分迷信,加上发起者宗教底子太差,普及时间短,发动起来容易,很快大多人醒悟,成功很难。因此,东汉并没有因为黄巾之乱而覆灭,而是进入了三国割据时期。
当时的袁绍,公孙瓒,刘表等人都是东汉名士,这些汉室名臣剿灭叛乱并不急于恢复王室,而是各自割据一方,可见人心思变,东汉政府已经没有力量将这些人团结在一起。汉朝之灭亡也是必然了。
宗教的力量
教科书常在每个朝代末年大肆吹捧农民起义推翻没落王朝云云。其实中国历史上真由农民推翻一个朝代少之又少。一个统一三百年左右的王朝,单靠临时集合起来的农民,力量远远不够。
------------------------
其实所谓的土地兼并周期规律,也是没有的事情,农民起义的事情经常有,只是有些农民起义碰巧和其他事件纠结在一起,看起来好像农民起义改变了政权。事实上,改朝换代最大、最多的原因是外族入侵(晋、北朝、宋(辽金)、明),其次是国内军阀病变政变(汉、三国、南朝、唐、五代),也只有秦、元、勉强算得上是被农民起义玩完的。

中国算得上是最早向大众打开政治大门的国家。除了大家都知道的科举考试一途之外,另一个就是选举。汉称察举与徵辟。
与西方民主选举不同,中国自先秦就不崇尚普选,推崇的是“贤良方正,直言极谏”。所谓“千人之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中国人认为大众盲从且并无强烈的政治意识,普选出来的人物并非最佳人选。“贤良”的意见既可以代表大多数,又可以比大众更深远,所以比少数服从多数的方法更适宜政府高效运转。这里绝无看不起民众的意思,实情如此。比如,在任何一个团体中如果投票选举,胜出者绝非能力最强的,而是是人缘最好,煽动性最强的。这也很好理解,能力超卓者行事往往不为大众所理解,且易遭人嫉妒。
这种选贤制度也自有其弊端:
第一,必须有良好的社会风气为基础,先秦至西汉,民风朴素,崇尚公义。放在今日,大公无私又能见识超绝的人物早成恐龙了。
第二,无客观统一的标准,这也是后世科举考试兴起的原因(汉之策问并非考试,更像是政府向良才请教问题)。科举其本质就是要有一个统一公平的标准。至于后来的僵化变形就非制定者所能预料了,何况时至今日,也无人能有一个选拔人才的好办法来完全代替考试制度。
第三,任何制度创建之初的好意总会被后人找到漏洞钻营。
察举本是“茂才”“孝廉”并称,既招揽人才,又以孝子廉吏奖励社会风俗,收到很好效果。一时人才济济,董仲舒,晁错,公孙弘等皆登上政治舞台。社会也比较廉洁,两汉几百年并无知名度极高之贪官污吏。
察举之外,社会名气极大之人,政府直接辟召,且名声更大,升迁极快。荀爽自布衣至位列三公只用九十五天,真是升官速度超过火箭了。
如此好事,谁人不想?但被徵辟者必须才高名重,而察举制度渐渐也以孝廉为重。所以东汉许多士人为博名声,故意修饰,甚至做出不近人情的事。国家本要真才实学被歪曲成了道德比赛。道德是人人应有的良知,一定在道德上分高下,必会让人虚伪,且流于形式而忽略实际。东汉后期的风气渐渐只重形式不重实际,衰运随之而来。

东汉的贵族
东西方皆有所谓贵族,东汉的门第,门阀即是。除了名字的不同,其由来也与封建世袭贵族有本质不同。
自汉武帝立五经博士以来,读书人开始走入政府。虽然是政府向社会打开大门,但想进入这一阶层仍不容易,主要以下两点:
其一,书籍之不易得。东汉之时,印刷术尚未发明,书籍无法大量普及。当时书籍全凭手抄,不是竹简就是帛书,其昂贵不易得可想而知。另外还有很多经书是口述相传的。
其二,求学不易。有了书籍不代表你就能有学问了。六经不是你那么容易就看懂的,你要有老师教你。今天人们看汉儒治经多考据,注释很不理解,就那几本书,古人还看不懂古文吗?没错,对汉朝来说,六经就是古文。据记载,汉初发现古文《尚书》,无人能看懂。所以后来《书经》有古文,今文之分别。六经是周室旧典,历经乱世,始皇统一文字,交流方便了,但古书的很多文字读音渐渐懂的也少了。所以,要通六经必先通小学。此小学和今天的小学可不一样,讲究的是音韵,训诂之学。现在你要是这个小学毕业了,很可能弄个国学大师当当。(民国黄侃精通此学)
现在大家知道读书人在汉朝不是那么好当的。但如果你家里有书籍,你父亲又能教你,那就掌握了打开知识大门的金钥匙,升官发财金钱美女指日可待。这才是“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啊。
你做了官,虽然不能世袭,但是把书传给儿子没人管你啊,你儿子再传给你孙子,这就是“累世经学”(如孔子后人)。你儿子,孙子有知识又可以做官这就叫“累世公卿”(如袁绍家族四世五公)。富有中国东汉特色的贵族由此产生了——门第。
现在假如你做了太守,根据汉朝察举制度,你要向朝廷推荐人才,你举荐了其他家族弟子,礼尚往来,他将来再举荐你的后人,如此往复,东汉魏晋政权遂被几大家族把持。门第直至唐朝才渐渐消失。但我们今天还能看到其影子,所谓书香门第是也。

宗教的力量
教科书常在每个朝代末年大肆吹捧农民起义推翻没落王朝云云。其实中国历史上真由农民推翻一个朝代少之又少。一个统一三百年左右的王朝,单靠临时集合起来的农民,力量远远不够。
起义首先要有足够的人,所谓人多力量大。但想团结广大农民造反十分不易。农民因为天然原因,生活散漫,对老百姓来说,只要衣食温饱,没人去干造反这种风险极大的买卖。中国自秦汉以来,疆域广阔,跨寒温两带,即使有灾年也不会全国灾荒。不存在全国饥荒而形成的饥民造反。
因此社会变乱之际,想要有所作为,发挥群众力量,就要另想办法。于是总有聪明的人想到借助一种力量——宗教。东汉之黄巾,后代白莲教,太平天国皆是如此。
然而中国社会对宗教历来不是十分迷信,加上发起者宗教底子太差,普及时间短,发动起来容易,很快大多人醒悟,成功很难。因此,东汉并没有因为黄巾之乱而覆灭,而是进入了三国割据时期。
当时的袁绍,公孙瓒,刘表等人都是东汉名士,这些汉室名臣剿灭叛乱并不急于恢复王室,而是各自割据一方,可见人心思变,东汉政府已经没有力量将这些人团结在一起。汉朝之灭亡也是必然了。
宗教的力量
教科书常在每个朝代末年大肆吹捧农民起义推翻没落王朝云云。其实中国历史上真由农民推翻一个朝代少之又少。一个统一三百年左右的王朝,单靠临时集合起来的农民,力量远远不够。
------------------------
其实所谓的土地兼并周期规律,也是没有的事情,农民起义的事情经常有,只是有些农民起义碰巧和其他事件纠结在一起,看起来好像农民起义改变了政权。事实上,改朝换代最大、最多的原因是外族入侵(晋、北朝、宋(辽金)、明),其次是国内军阀病变政变(汉、三国、南朝、唐、五代),也只有秦、元、勉强算得上是被农民起义玩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