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央电视台和各地媒体关于“手机上网色情信息泛滥”的报道,“手机黄祸”最近在网上网下引发了极大的关注。
到底该如何遏制“手机黄祸”?怎样才能让青少年在使用手机时尽量避免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都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中学生手机使用率逐年攀高
这几年用手机上网变得越来越普遍,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最新的数据显示,截止2009年8月底,中国手机上网用户已经达到1.81亿,而这其中10到29岁的手机网民最为集中。
因为现在每个家庭大多都是一个孩子,多数家长希望能够及时与孩子取得联系,所以中学生当中佩带手机较为普遍。
同时,教育部门没有“禁止携带手机”,的相关政策和规定出台,学校也没有单方面采取强制政策的依据。记者就此采访了北京市和湖北、福建等省市的一些学校和老师,目前大多数学校对学生使用手机的态度是,既不提倡,也不强制制止。
北京市翠微中学副校长程智表示,现在不仅仅是大学或者高中,甚至连小学生使用手机情况都比较普遍,强制性措施恐怕孩子不信服。福建省福州三中德育处张主任说,校规中明文规定,学生在校园内不能使用手机,进校后手机必须关机。但这些,并不能减少中学生佩带手机的热情,在城市的中学中,随处可见低头接电话或者发短信的中学生。
不仅手机携带率高,手机上网也在中学生中间比较普遍,随之带来的大量淫秽色情信息的传播,也给抵御能力较差的青少年带来威胁。
记者近日在北京的一些中学采访时发现,有同学利用手机网络登陆qq等聊天工具,有的是利用网络查找资料,但是绝大多数同学表示,很多时候都是在不知情的情况,遭遇到不健康的网络内容。
手机黄祸家长担忧
11月14日,央视《焦点访谈》报道了通过手机上网可以浏览到色情网站的情况,一夜之间,家长们开始变得惶恐不安。在“手机黄祸”被媒体大肆报道前,大部分家长对“手机上的不良信息”其实并没有什么概念。
读者李先生在看到有关电视报道后告诉记者:“看了报道,一问我儿子,才知道他和他的同学们早就移动上网了。我用他的手机按着电视报道里看见的一些关键词搜索了一下,出来的页面上的信息真是挺吓人的。”
北京十七中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老师告诉记者,中学生拥有手机多是为了联系方便,可一旦回到宿舍,学生可以通过手机浏览各种网页,正处于青春期的学生,正是心理和生理发展的特殊阶段,很容易受到不良网站的影响。”不少老师和家长对潜伏在手机中的“黄色炸弹”忧心忡忡。
正值青春期的青少年遇到这些不良的网络内容,往往怀着一种好奇的心理,很容易误入歧途,有些同学甚至把浏览过手机色情网站当作一种炫耀的资本。
中国青少年研究会副会长陆士桢表示,“这个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费了很多劲,搭建起来的这样一个正确的性观念,或者是包括道德观念,都会在网络的黄色的冲击下崩溃,对孩子带来一刹那巨大的影响。因为孩子本身心理生理特征,他容易接受这样一些东西,再加上我们本身的这个性教育还有很多不健全的地方,这样两个因素凑在一起,危害就非常大。”
手机黄祸谁负责任
“手机黄祸”的消息爆出后,公众把大多数的指责指向了移动通讯运营商和内容提供商,有关部门也迅速公布了手机网络色情信息的举报方式。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说:“手机,父母是没法监管的,老师也是没法控制的,是最便捷、最隐蔽、最无法控制的一种方式。这实际上是一个巨大的利益链条。这些网络运营商、这些内容提供商、这些监管部门,这些人,你回家看看你的孩子,如果你的孩子拿手机大量地下载色情信息,晚上躲在被窝里看色情信息。你作为父母,于心何忍,良心何在?”
央视《焦点访谈》称,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表示已经部署采取相关措施,加强对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等电信业务经营者开办手机网站业务的管理。
运营商和内容提供商的责任当然不容回避,但是电子科技的发展远远快于有关部门的监管措施出台也是事实。
之前手机黄祸的大规模泛滥,也是钻了某些政策法规的空当。
应对手机黄祸,必将是一个信息手段需要不断更新的“持久战”,针对科技发展带来的某些负面作用,不少关注这一事件的人士都建议:手机黄祸其实已经给我们提了个醒,监管部门在对新型传播方式的管理上,一定要“与时俱进”。
手机黄祸怎样监管
近几年,家用电脑终端上的反黄软件层出不穷,通过电脑上网已经有了相对成熟的监控过滤手段。记者在电脑上输出一些与色情有关的词,打开后发现几乎都有这样一行字:“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部分搜索结果未予显示”。
但是同样的词在手机网络上用谷歌、宜搜、宜查、百度等进行搜索,无一例外,都可以看到淫秽色情网页。无法在互联网上明目张胆传播的色情网站,却借着手机上网这个壳再度重燃。
那该如何尽量减轻手机上的不良信息对于青少年的影响呢?网络上有不少人建议,既然传统网络能通过“绿坝”软件监管
到底该如何遏制“手机黄祸”?怎样才能让青少年在使用手机时尽量避免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都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中学生手机使用率逐年攀高
这几年用手机上网变得越来越普遍,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最新的数据显示,截止2009年8月底,中国手机上网用户已经达到1.81亿,而这其中10到29岁的手机网民最为集中。
因为现在每个家庭大多都是一个孩子,多数家长希望能够及时与孩子取得联系,所以中学生当中佩带手机较为普遍。
同时,教育部门没有“禁止携带手机”,的相关政策和规定出台,学校也没有单方面采取强制政策的依据。记者就此采访了北京市和湖北、福建等省市的一些学校和老师,目前大多数学校对学生使用手机的态度是,既不提倡,也不强制制止。
北京市翠微中学副校长程智表示,现在不仅仅是大学或者高中,甚至连小学生使用手机情况都比较普遍,强制性措施恐怕孩子不信服。福建省福州三中德育处张主任说,校规中明文规定,学生在校园内不能使用手机,进校后手机必须关机。但这些,并不能减少中学生佩带手机的热情,在城市的中学中,随处可见低头接电话或者发短信的中学生。
不仅手机携带率高,手机上网也在中学生中间比较普遍,随之带来的大量淫秽色情信息的传播,也给抵御能力较差的青少年带来威胁。
记者近日在北京的一些中学采访时发现,有同学利用手机网络登陆qq等聊天工具,有的是利用网络查找资料,但是绝大多数同学表示,很多时候都是在不知情的情况,遭遇到不健康的网络内容。
手机黄祸家长担忧
11月14日,央视《焦点访谈》报道了通过手机上网可以浏览到色情网站的情况,一夜之间,家长们开始变得惶恐不安。在“手机黄祸”被媒体大肆报道前,大部分家长对“手机上的不良信息”其实并没有什么概念。
读者李先生在看到有关电视报道后告诉记者:“看了报道,一问我儿子,才知道他和他的同学们早就移动上网了。我用他的手机按着电视报道里看见的一些关键词搜索了一下,出来的页面上的信息真是挺吓人的。”
北京十七中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老师告诉记者,中学生拥有手机多是为了联系方便,可一旦回到宿舍,学生可以通过手机浏览各种网页,正处于青春期的学生,正是心理和生理发展的特殊阶段,很容易受到不良网站的影响。”不少老师和家长对潜伏在手机中的“黄色炸弹”忧心忡忡。
正值青春期的青少年遇到这些不良的网络内容,往往怀着一种好奇的心理,很容易误入歧途,有些同学甚至把浏览过手机色情网站当作一种炫耀的资本。
中国青少年研究会副会长陆士桢表示,“这个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费了很多劲,搭建起来的这样一个正确的性观念,或者是包括道德观念,都会在网络的黄色的冲击下崩溃,对孩子带来一刹那巨大的影响。因为孩子本身心理生理特征,他容易接受这样一些东西,再加上我们本身的这个性教育还有很多不健全的地方,这样两个因素凑在一起,危害就非常大。”
手机黄祸谁负责任
“手机黄祸”的消息爆出后,公众把大多数的指责指向了移动通讯运营商和内容提供商,有关部门也迅速公布了手机网络色情信息的举报方式。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说:“手机,父母是没法监管的,老师也是没法控制的,是最便捷、最隐蔽、最无法控制的一种方式。这实际上是一个巨大的利益链条。这些网络运营商、这些内容提供商、这些监管部门,这些人,你回家看看你的孩子,如果你的孩子拿手机大量地下载色情信息,晚上躲在被窝里看色情信息。你作为父母,于心何忍,良心何在?”
央视《焦点访谈》称,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表示已经部署采取相关措施,加强对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等电信业务经营者开办手机网站业务的管理。
运营商和内容提供商的责任当然不容回避,但是电子科技的发展远远快于有关部门的监管措施出台也是事实。
之前手机黄祸的大规模泛滥,也是钻了某些政策法规的空当。
应对手机黄祸,必将是一个信息手段需要不断更新的“持久战”,针对科技发展带来的某些负面作用,不少关注这一事件的人士都建议:手机黄祸其实已经给我们提了个醒,监管部门在对新型传播方式的管理上,一定要“与时俱进”。
手机黄祸怎样监管
近几年,家用电脑终端上的反黄软件层出不穷,通过电脑上网已经有了相对成熟的监控过滤手段。记者在电脑上输出一些与色情有关的词,打开后发现几乎都有这样一行字:“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部分搜索结果未予显示”。
但是同样的词在手机网络上用谷歌、宜搜、宜查、百度等进行搜索,无一例外,都可以看到淫秽色情网页。无法在互联网上明目张胆传播的色情网站,却借着手机上网这个壳再度重燃。
那该如何尽量减轻手机上的不良信息对于青少年的影响呢?网络上有不少人建议,既然传统网络能通过“绿坝”软件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