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与朴灿烈第一书》
某启:
近南下至姑苏后,乃收君书信一封。已有半月未见,展信甚悦,思念倍加。自灿烈仙居舟车来此,见都暻秀先生,暂住十五日。尝谈及伯贤君,道是笔下有神之才,亦爱叹诵写,不胜其勤,自知不如焉。却见伯贤君苦闷愁绪皆书于信上,心生担忧,此番必好言开导。月夜红烛落泪时,磨墨起笔答君刻。
凡天下父母者,定心系子女也,明理矣。恐有时不知如何示于君,亦常弄巧成拙。灿烈何尝不知君,殿试乃不容小觑之事。令尊禁足一事确有不妥,而君也应全力以赴,寒窗苦读且看殿试一场。圣贤书之所谓治国平天下君定已熟烂于心,却孰能将为人之本,百善之首抛之脑后?下月初五殿试,便是君飞黄腾达之时,却基于现今坚持之际,万不可赌气懈怠。
再者弃笔废诗一事,乃万万不可。诗赋之所以延绵千古,当中缘故伯贤君必当心中明镜。其乃万般情绪之载体,无数悲喜砌。若只因无人赞叹而搁置,岂不略显荒谬?君文采奕奕,当寄情于山水,托志于天地,而非拘于小节。况且君当知晓,至天荒之时,灿烈亦长久拥之。
深知君怜胡乐,却四下无人共赏,实属遗憾。阅君信中所述其绚烂美妙之文字,着实为耀于世之物,想来亲眼所见定越文字之苍白。而类似事物从来难于世俗接纳,颇有孤芳自赏之意味。却不应为之悲愤。若人皆可品味,何谈其唯美,亦难为大雅。
信至末尾再提缘分一词,恍惚回到同在京城之日,夜幕树下畅饮。而此事不可急焉,亦不可随意搪塞。若非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寻得欢心之人亦并非易事。或君实在盼所相依,不如留意周遭,甚吾亦愿伴君左右。
吾可俟也。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