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西族吧 关注:2,618贴子:26,345
  • 0回复贴,共1
X
纳西族历史文化概略
杨杰宏
一、 纳西族人口与分布
根据1999年的人口普查,纳西族现今人口为30.88万人,居住在云南有29.55万人,占云南总人口的0.7%,丽江市有23万人,其中玉龙纳西族自治县有12万人,古城区有8万人,宁蒗有2万人,永胜有9000多人,华坪有1000多人,中甸、维西、德钦有4.5万人,其中维西有1.5万人,纳西族在昆明市有8252人,是昆明市非土著民族中的第一大民族。纳西族还散居在全国700多个县市。纳西族周围有藏族(541.6万人)、彝族(776.23万人)、白族(185.81万人)、傈僳族(63.49万人),[1]还有人口众多的汉族,纳西族人口主要分布于我国的云南,四川,西藏三省相交汇的地区,这一地区也是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四川盆地的交叉地区,境内玉龙雪山、哈巴雪山、碧罗雪山、贡嘎雪山等众山犹如玉笋排立,白光茫茫、寒气森森;金沙江、澜沧江、怒江、雅砻江、大渡河等大江河夹贯于巍巍群山间,破山而行,惊涛裂壁。在这样雄奇浑宏的地理中,既有雪域高原、横断山区的游牧或半游牧生态,也有河谷、盆地的农业生态,这种生境同时为文化生态的多样性提供了地理条件。
二、族称
族称有他称与自称,他称即他族对自己民族的称。据《纳西族史》,不同时期的汉文献对纳西族的称呼有如下一些:
西汉——筰都夷——《史记》
东汉——旄牛夷——《后汉书》
晋——摩沙——《华阳国志》
唐——磨些——《蛮书》,《旧唐书》,《新唐书》
元——麽些——《元史·地理志》
    摩娑——《元史·世祖本纪》
    摩挲——《元史·兀良合台传》
    末些——李京《云南志略》
明——麽些——《明史·土司传》
    摩些——《云南图经志书》
    麽些——《徐霞客游记》
    摩获——《南诏野史》
清——麽些——《维西见闻录》
    麽西——《清史稿.四川土司传》
    麽希——乾隆《丽江府志略》
    獏狻——《清史稿.四川土司传》
民国——麽些——《麽些象形文字字典》
     麽些——《关于麽些之名称分布与迁移》[2]
纳西族一般自称为“纳西”、“纳”、“纳恒”、“纳日”,其它还有少部分自称为“阮可”、“玛里玛莎”。1954年,由国家统一确定为“纳西族”的正式著称。
三、族义
东巴经中“纳西”二字的字形,为—个人形,头上有—稻穗。“稻穗”在纳西话里发:〔.i31〕音(西),头像全黑或一点黑示音〔na31〕(纳),合称为:〔na31.i33〕,本义为黑人。现对族义的理解有三种:
(一)是顺其本义“黑人”,是纳西先民色彩崇拜的遗留,如普米族的“普米”二字的含义是“白人”。
(二)是引申义。方国瑜,和志武从本义“黑人”中引申出“大人”,“伟大的民族”,因为“黑”在纳西语中往往喻其大。
(三)是对原称“麽些”也有不同观点:
1、方国瑜,和志武认为“麽些”是“牧牦牛人”之义,“摩”与“牦”古义近;“些为”人义。如羌是“牧羊人”之义。
2、笔者认为“麽些”二字是“祭天人”之义。“麽”为纳西语〔m'33〕(天)的转音。“些”为人义。纳西人一直自称为“纳西蒙布若”(纳西祭天人),“纳西蒙布堆”(纳西以祭天为大)。
四、族源
纳西族的族源有三种说法:
(一)“迁徙说”:方国瑜先生认为“纳西族渊源于远古时期居住在我国西北河湟地带的羌人,向南迁徙至岷江上游,又西南至雅砻江流域,又西迁至金沙江上游东西地带”。[4]
(二)“融合说”:郭大烈先生则持融合说,即“纳西族源是多元的,有土著的成份,也有羌人的成份,但主体应属夷系,牦牛夷、白狼夷可能是构成纳西族的主流。纳西先民大约在汉晋至唐期间活跃于川西雅砻江、安宁河流域一带,并逐步形成一个民族”。[5]
(三)“东夷说”:和仕华认为纳西族先民的主体应属于夷系中的东夷,渊源于夏商时期的内蒙古与中原交接地带(大致在今内蒙古凉城一带),与夏商关系密切,保留了好多夏商文化。然后因战争四处迁徙。迁徙路线大致为凉城—山东—山西—陕西—青海。由此认为青海河湟地带只是纳西先民迁徙的一个流点,不属源头。纳西先民主体是东夷,只是后来在迁徙的过程中与羌有过交融,故带有羌文化遗迹。到丽江后又与当地土著融合,形成现有的纳西族。[6]
五、语言文字
(一)纳西语特点
现在的学术界一般认为纳西语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的彝语支,也有学者认为纳西语界于羌语支与彝语之间[7]。纳西语分为西部、东部两大方言区。方言内部还有土语的区别。西部方言主要分布于云南省丽江市的玉龙纳西族自治县、古城区、永胜县,迪庆州的香格里拉县、维西县、德钦县的纳西族聚居区,此外,鹤庆、剑川、贡山、宁蒗县的永宁皮匠村、四川省木里县的俄亚乡、盐源县的大咀、冷九主,西藏自治区芒康县的盐井乡等地的纳西族也使用西部方言。西部方言分为大研镇、丽江坝、宝山区三个土语。说西部方言的纳西族约有26万人,占纳西族总人口的87%左右。他们都自称为“纳西”(nA31.i33)这三个土语在语音、词汇存在一定的差异,但相互可以通话。东部方言区主要在宁蒗、盐源、盐边、木里等县的纳西族聚居区,丽江的奉科、维西的喇普、永胜的獐子旦等地的纳西族也通用这种方言。东部方言分为永宁坝、瓜别、北渠坝三个土语。永宁坝土语的纳西族自称为“纳”(nA13);瓜别土语的纳西族自称为“纳汝”(nA33z'33有的学者另写成“纳日”);北渠土语的纳西族自称为“纳恒”(nA33x#33)。这三个土语之间的语音和词汇差别较大,相互通话存在困难。西部方言的纳西族约有4万人。
纳西语的特点有主要体现在语音、词汇、语法三个方面。
1、语音
①声母分清浊。但方言区内的浊声母各异:西部方言除大研镇外都分纯浊声母和鼻冠浊声母两套;大研镇土语只有鼻冠浊声母一套;东部方言则只有纯浊声母一套。
②韵母以单元音为主。
③复元音韵母很少出现在基本词汇中,基本上是通过汉语借词移植过来的。
④纳西语西部方言的声母里,已经出现舌尖后音向舌尖前音转化的趋势。
2、词汇
①纳西语的基本词汇中以单音节占优。
②一般词汇中以合成词和四音格联绵词占优。单纯词较少。
③基本词汇较稳定,一般词汇变异较大。
3、语法
①纳西语的语序为:主语——宾语——谓语(S——O——V)
②名词、动词、人称代词作名词修饰语时皆在中心词之前。
③形容词、数量词作名词修饰语时,在中心词之后。
④否定副词在动词之前。
(二)纳西文字及其特点
纳西族文字主要有纳西象形文、哥巴文、阮可文、玛萨文、拉丁字母拼音文五种。
1、纳西象形文
又称为东巴象形文字,是一种比较古老的象形表意文字。纳西语称为s9r33t.933lv33t.933意为刻在木石上的文字,说明这种文字产生的年代较早,因这种文字主要由东巴所掌握,主要用来记录东巴经书,故又称为to33mbA33the33H'33,意为“纳西象形文字”。东巴象形文字主要通用于西部方言区。纳西象形文虽只有1300个字形,但它写下了2万多卷,1300多种的东巴经书。[8]东巴经堪称纳西族古代社会的百科全书。同时从语言角度看,它以活化石般的形态保存了一大批古纳西语的词汇、语音、语法特点。因此又可称为古纳西语的活化石。方国瑜先生在《纳西象形文字谱》中系统科学地研究了纳西象形文字、音节文字,并切合纳西文字的实际情况,将纳西象形文字的构造法简明地概括为依类象形、显著特征、变易本形、标识事态、附益他文、比类合意、一字数义、一义数字、形声相益、依声托事十个方面。
2、哥巴文
纳西语称为g933mbA33the33H'33,是一种音节文字。 “哥巴”意为“弟子”。由此推测,这种文字是后世东巴弟子所创。哥巴文的特点是一字一音,字体结构笔划比纳西象形文简略。哥巴文主要是纳西象形文的简化体,也有一部分是从藏文、汉字借用过来的。但因哥巴文字数较少,《纳西象形文字谱》中搜录的哥巴文为686字,远少于纳西象形文;且哥巴文字体不固定,因地因人而变化极大,同字异义异音,这些特点限制了哥巴文的普及。
3、阮可文和玛萨文
此两种文字因流行于纳西族支系阮可人、玛里玛沙人而名,是东巴象形文字的变体,不仅字数少,且使用范围也不广。
4、拉丁字母拼音文字
建国后,政府在纳西族地区创制了一套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但因受“大跃进”、“文革”影响,这套文字并没有推广应用开来。80年代初曾有所恢复,但效果并不明显。现今纳西族地使用较广的文字仍是汉字。
六、历史
1956年在丽江县木家桥发现了“丽江人”化石,考古的结果是在5——10万年前丽江就有了人类活动。“丽江人”属于更新世晚期的“智人”阶段。后来在永宁泸沽湖畔又发现了距今2000——3000年前的“泸沽湖人”。由此可以认定在这块巍巍雪山、滔滔江河纵横贯穿的土地上早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披荆斩棘,揭开了人类开拓丽江的序幕,同时左证了纳西族中有土著融合的说法。
秦汉至魏晋,纳西族先民已经迁徙到了大渡河、雅砻江流域,生产形态上以游牧、畜牧为主;经济上出现了盐、铁、漆、铜的冶炼生产;政治上阶级分化,酋长出现;宗教上已有东巴原始宗教的萌芽。
唐朝时,纳西先民中的一部分挟游牧民族之虎虎生气,沿雅砻江南下,跨过金沙江,逐濮繲蛮,抵达今丽江县。随后又挥师南下,抵达现宾川境内,建立了纳西族历史上第一个政权——越析诏国。史称越析诏“地最广、兵最强,素为南诏忌”。[9]越析诏为时不长被南诏所灭,纳西先民南下步伐由此停止。越析诏的灭亡有两个原因:一是政治上唐王朝扶持南诏,以制衡吐蕃所造成的,六诏的统一也是大势所趋,越析诏的灭亡在情理当中;二是经济上纳西先民当时仍处于游牧生活向农耕过渡阶段,经济形态的不稳定,导致了政治上的动乱。
此后,纳西先民退缩回金沙江中游流域,500多年来一直没有建立过独立的政权,在唐王朝、南诏、吐蕃三大强势的夹缝间苦苦周旋,艰难生存,并付出了惨重的历史代价。唐天宝年间,南诏与吐蕃发生神川铁桥大战,神川铁桥在今丽江塔城。战争结果是吐蕃大败,依附于吐蕃的麽些近万余户强行发配至今昆明、楚雄禄丰、玉溪等滇中一带。《蛮书》有载:“南诏既袭破铁桥及昆池等诸城,凡虏获万余户,尽分隶昆川左右,及西爨故地”。自此,纳西族人口锐减,元气大伤,一直没有建立起自己独立的民族政权。但这种特殊的历史生境铸注了纳西族深沉坚韧、灵活机动的民族特性,同时,纳西族的文化受到这三大文化圈的润泽,以东巴文化为代表的民族文化由此滥觞。
一直到宋代,纳西先民的政治环境才有所改善:北部的吐蕃王朝因内乱而分崩离析;南诏也陷入了政权更迭频繁的混乱之中;而东边的宋王朝也穷于应付日渐崛起的辽金北方游牧民族,无力经略西南。“故自南诏以后,麽些之境,大理不能有,吐蕃不能至,宋亦弃其地,成瓯脱之疆,经三百五十年之久”。[10]


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7-05-01 17:31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