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色越器考释
摘要:“秘色越器”亦称越窑“秘色瓷”,自唐中晚期创烧后经五代至宋历来被时人重视,其性质与内涵随着不同历史阶段的社会演绎而赋予丰富的含义。本文试图通过对相关古文献的解读与整理,并结合近年来考古发现的实物资料,探讨唐代、五代和宋代等各个不同历史阶段“秘色瓷”的真正内涵。
关键词:越器 秘色 越窑 青瓷
一、引言
“秘色越器”一词最早出现在唐代诗人陆龟蒙的一首题为《秘色越器》诗上,该诗是迄今为止最早歌咏越窑秘色瓷的名作。一千多年来,陆龟蒙诗中的“秘色越器”只闻其声,未见其形。从古至今,不少文人墨客、达贵藏家都对其痴迷不已,苦苦寻觅、探究。“秘色越器”一直是我国古陶瓷研究领域中津津乐道的热门话题。
1987年,因修建陕西扶风法门寺明代砖塔,考古学家在塔基下发现了唐代的真身宝塔地宫,出土了具有明确记载的唐代秘色瓷。这批秘色瓷一共有14件,器形有碗、盘、碟、瓶等。其中13件瓷器见于地宫内的《应从重真寺随真身供养道具及恩赐金银器物宝函等并新恩赐到金银宝器衣物》(简称《衣物帐》)记载:“瓷秘色碗七口内二口银棱,瓷秘色盘子、叠子(碟子)共六枚。”另有一件青瓷八棱长颈瓶单独放置,未见于记载。但其胎釉特征与以上的十三件秘色瓷圆器大体相似,细观青釉还要更明亮些,因此也属秘色瓷无疑。 “瓷秘色”即秘色瓷。法门寺秘色瓷的发现,终于使人们得以窥见秘色瓷的庐山真面目。而根据同时出土的两通碑石《大唐咸通启送真身志文》和《监关真身使随真身供养道具及思赐金银衣物帐》的内容推测,这些器物的赐予时间应是咸通十四年(公元873 年)四月至七月间,属唐懿宗恩赐之物。因而这批秘色瓷的实际烧造年代上限应早于或等于此年。在《衣物帐》中记载其入封地宫时间为咸通十五年(874年)。法门寺地宫的开启,揭开了足已封存1100多年的秘色瓷神秘的面纱,使得学术界长期争论不休的唐代“秘色越器”真相大白。
尽管唐代秘色瓷的面纱已经揭开,然而关于秘色瓷的性质、特点及发展过程等问题,学术上历来争议不断。迄今为止,学术界关于“秘色瓷”的研究,归纳起来,大致有两种较有影响的观点。一种是认为唐、五代时期“秘色瓷”具有“贡瓷”的性质,文献记载有“臣庶不得用”之说,故称之 “秘色”。其中“秘”有神秘、秘密的含义。另一种则认为“秘色”是一种特殊的颜色,有学 者认为这是一种香草色,亦有认为“秘色”是“碧色”的误读,还有人认为“秘色”是一种“稀见之色”。有学者对“贡瓷”的性质,特别是“臣庶不得用”之句的真实性尚存疑惑。
有鉴于此,本文试图通过对相关古文献的整理与解读,并结合近年来考古发现的实物资料及笔者多次实地考察古窑址的实际,试图探讨唐代、五代和宋代等各个不同历史阶段“秘色瓷”的真正内涵。
二、唐代“秘色越器”与“千峰翠色”
据笔者的初步整理,古代文献中记载有“秘色”一词的有180条之多,这在中国古陶瓷文献资料上是极为罕见的。分类统计后按年代比较,其中唐人的记述最少,五代至宋次之,而明、清两代最多,约有140条。在这些文献中,笔者认为唯唐代诗人陆龟蒙的《秘色越器》是最为珍贵、最为可信的文字记载。“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好向中宵盛沆瀣,共嵇中散斗遗杯。” 这首题为《秘色越器》的诗共四句二十八字。诗中第一句描写了秘色瓷的产地和烧造时间,“九秋”一般认为是指深秋,这确实是江南一带青瓷窑场利用龙窑烧造“秘色越器”最佳时节,可见诗人是对“秘色瓷”窑业有亲身感受的行家。第二句着重描述“秘色瓷”的特色,称其为“千峰翠色”。第三、第四句诗人借喻的是品位与境界。
学术界多数学者将“千峰翠色”作为秘色瓷釉色的代名词,但是鲜有人对陆龟蒙的诗境进行具体、仔细地解读和分析。如何理解诗人的“千峰翠色”? 笔者曾多次在“九秋”之季考察上林湖唐代窑址集中的窑场遗址,体会、感受陆龟蒙“千峰翠色”的意境,深有所悟。诗人所谓的“千峰翠色”并非是指某种特定的颜色,而是指“九秋”之季的上林湖山上一望无际的千峰叠韵、万木争艳的秋色美景,她是一种诗人想象的意境,却也是一种美丽的实景,她展示的是一种有层次的内涵丰富的自然美(见图一)。而事实上,如果你在深秋时节遥望上林湖,相信眼前的景色同陆龟蒙所
秘色越器考释X
图一 九秋之季之上林湖“千峰翠色”一角
见是相似的。浙江属亚热带地区,在深秋山色最浓的时候,红橙黄绿蓝不无具备,绿色最多,其间点缀着赤、橙、黄、黑之色。故诗人见“秘色越器”引发联想,而用“千峰翠色”来概括九秋上林层峦叠嶂,千峰山色争奇竞秀的美景。(见图二、图三)。
秘色越器考释
图二 上林湖之秋风景如画、层峦叠嶂、翠色万重
秘色越器考释
图三 上林湖的秋色变幻莫测,秘色瓷的釉色巧夺天工
关于 “千峰翠色”的释义,北宋名士陈尧咨曾到上林湖并作题为《普济院》诗曰:“山远峰峰碧,林疏叶叶红。凭阑对僧语,如在画图中。”“碧”与“红”
摘要:“秘色越器”亦称越窑“秘色瓷”,自唐中晚期创烧后经五代至宋历来被时人重视,其性质与内涵随着不同历史阶段的社会演绎而赋予丰富的含义。本文试图通过对相关古文献的解读与整理,并结合近年来考古发现的实物资料,探讨唐代、五代和宋代等各个不同历史阶段“秘色瓷”的真正内涵。
关键词:越器 秘色 越窑 青瓷
一、引言
“秘色越器”一词最早出现在唐代诗人陆龟蒙的一首题为《秘色越器》诗上,该诗是迄今为止最早歌咏越窑秘色瓷的名作。一千多年来,陆龟蒙诗中的“秘色越器”只闻其声,未见其形。从古至今,不少文人墨客、达贵藏家都对其痴迷不已,苦苦寻觅、探究。“秘色越器”一直是我国古陶瓷研究领域中津津乐道的热门话题。
1987年,因修建陕西扶风法门寺明代砖塔,考古学家在塔基下发现了唐代的真身宝塔地宫,出土了具有明确记载的唐代秘色瓷。这批秘色瓷一共有14件,器形有碗、盘、碟、瓶等。其中13件瓷器见于地宫内的《应从重真寺随真身供养道具及恩赐金银器物宝函等并新恩赐到金银宝器衣物》(简称《衣物帐》)记载:“瓷秘色碗七口内二口银棱,瓷秘色盘子、叠子(碟子)共六枚。”另有一件青瓷八棱长颈瓶单独放置,未见于记载。但其胎釉特征与以上的十三件秘色瓷圆器大体相似,细观青釉还要更明亮些,因此也属秘色瓷无疑。 “瓷秘色”即秘色瓷。法门寺秘色瓷的发现,终于使人们得以窥见秘色瓷的庐山真面目。而根据同时出土的两通碑石《大唐咸通启送真身志文》和《监关真身使随真身供养道具及思赐金银衣物帐》的内容推测,这些器物的赐予时间应是咸通十四年(公元873 年)四月至七月间,属唐懿宗恩赐之物。因而这批秘色瓷的实际烧造年代上限应早于或等于此年。在《衣物帐》中记载其入封地宫时间为咸通十五年(874年)。法门寺地宫的开启,揭开了足已封存1100多年的秘色瓷神秘的面纱,使得学术界长期争论不休的唐代“秘色越器”真相大白。
尽管唐代秘色瓷的面纱已经揭开,然而关于秘色瓷的性质、特点及发展过程等问题,学术上历来争议不断。迄今为止,学术界关于“秘色瓷”的研究,归纳起来,大致有两种较有影响的观点。一种是认为唐、五代时期“秘色瓷”具有“贡瓷”的性质,文献记载有“臣庶不得用”之说,故称之 “秘色”。其中“秘”有神秘、秘密的含义。另一种则认为“秘色”是一种特殊的颜色,有学 者认为这是一种香草色,亦有认为“秘色”是“碧色”的误读,还有人认为“秘色”是一种“稀见之色”。有学者对“贡瓷”的性质,特别是“臣庶不得用”之句的真实性尚存疑惑。
有鉴于此,本文试图通过对相关古文献的整理与解读,并结合近年来考古发现的实物资料及笔者多次实地考察古窑址的实际,试图探讨唐代、五代和宋代等各个不同历史阶段“秘色瓷”的真正内涵。
二、唐代“秘色越器”与“千峰翠色”
据笔者的初步整理,古代文献中记载有“秘色”一词的有180条之多,这在中国古陶瓷文献资料上是极为罕见的。分类统计后按年代比较,其中唐人的记述最少,五代至宋次之,而明、清两代最多,约有140条。在这些文献中,笔者认为唯唐代诗人陆龟蒙的《秘色越器》是最为珍贵、最为可信的文字记载。“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好向中宵盛沆瀣,共嵇中散斗遗杯。” 这首题为《秘色越器》的诗共四句二十八字。诗中第一句描写了秘色瓷的产地和烧造时间,“九秋”一般认为是指深秋,这确实是江南一带青瓷窑场利用龙窑烧造“秘色越器”最佳时节,可见诗人是对“秘色瓷”窑业有亲身感受的行家。第二句着重描述“秘色瓷”的特色,称其为“千峰翠色”。第三、第四句诗人借喻的是品位与境界。
学术界多数学者将“千峰翠色”作为秘色瓷釉色的代名词,但是鲜有人对陆龟蒙的诗境进行具体、仔细地解读和分析。如何理解诗人的“千峰翠色”? 笔者曾多次在“九秋”之季考察上林湖唐代窑址集中的窑场遗址,体会、感受陆龟蒙“千峰翠色”的意境,深有所悟。诗人所谓的“千峰翠色”并非是指某种特定的颜色,而是指“九秋”之季的上林湖山上一望无际的千峰叠韵、万木争艳的秋色美景,她是一种诗人想象的意境,却也是一种美丽的实景,她展示的是一种有层次的内涵丰富的自然美(见图一)。而事实上,如果你在深秋时节遥望上林湖,相信眼前的景色同陆龟蒙所
秘色越器考释X
图一 九秋之季之上林湖“千峰翠色”一角
见是相似的。浙江属亚热带地区,在深秋山色最浓的时候,红橙黄绿蓝不无具备,绿色最多,其间点缀着赤、橙、黄、黑之色。故诗人见“秘色越器”引发联想,而用“千峰翠色”来概括九秋上林层峦叠嶂,千峰山色争奇竞秀的美景。(见图二、图三)。
秘色越器考释
图二 上林湖之秋风景如画、层峦叠嶂、翠色万重
秘色越器考释
图三 上林湖的秋色变幻莫测,秘色瓷的釉色巧夺天工
关于 “千峰翠色”的释义,北宋名士陈尧咨曾到上林湖并作题为《普济院》诗曰:“山远峰峰碧,林疏叶叶红。凭阑对僧语,如在画图中。”“碧”与“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