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东志吧 关注:1贴子:17
  • 9回复贴,共1

请问这是谁的贴吧?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请问这是谁的贴吧?


1楼2017-05-10 07:10回复
    怎么没有人上线?


    2楼2017-05-18 08:59
    回复
      《散文诗•我需要水》
      •杨东志
      我需要水。
      于是,我就去寻找记忆中的坑。
      儿时的坑很深,水面如镜。
      可是,坑没有了,被村人填平建上了房子。
      我需要水。
      于是,我就去寻找记忆中的塘。
      儿时的塘很深,蛙鸣阵阵。
      可是,塘没有了,被村人填平建上了房子。
      我需要水。
      于是,我就去寻找记忆中的井。
      儿时的井很深,水清甘甜。
      可是,井没有了,被村人填平建上了房子。
      我需要水。
      于是,我就去寻找记忆中的沟。
      儿时的沟很深,鱼虾成群。
      可是,沟没有了,被村人填平建上了房子。
      我需要水。
      于是,我就去寻找记忆中的溪。
      儿时的溪很深,水流汩汩。
      可是,溪没有了,被开发商填平建上了房子。
      我需要水。
      于是,我就去寻找记忆中的河。
      儿时的河很深,波涛荡漾。
      可是,河没有了,被开发商填平建上了房子。
      我需要水。
      于是,我就去寻找记忆中的湖。
      儿时的湖很深,水面如镜。
      可是,湖没有了,被开发商填平建上了房子。
      ……
      我需要水。
      可是,我寻完找尽记忆中所有有水的地方,却失望了。
      同胞们,拜托您手下留情,积点德,为自己、也为儿孙们留下点可以使用、可以食用的水吧。


      3楼2017-05-18 09:00
      回复
        千人注释《道德经》
        《道德经》这部被誉为“万经之王”的神奇宝典,对中国古老的哲学、科学、政治、军事、宗教等等,均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它无论对中华民族的性格的铸成,还是对政治的统一与稳定,都起到了不可估量的巨大作用。故而,一经问世便注者如云,译者风起,最为著名的译注者就有河上公、王弼、韩非子、王安石、司马光、苏辙、胡适等,时过两千多年,它的世界意义也日渐显著,越来越多的西方学者不遗余力地探求《道德经》中的精髓与奥秘,寻求人类文明的源头,探究古代智慧的底蕴。故而,古今中外《道德经》注释版本数以千计,数不胜数。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含注释)是当今世界版本最多、发行量最大的书籍之一。(杨东志)


        4楼2017-05-18 09:01
        回复
          村姑和蜘蛛
          •杨东志
          鹿邑城南十里许,有一个桥口村。桥口村的村民张正芳,膝下有四女一男五个孩子。长女春姑心地善良,贤惠勤谨,是十里八村出了名的“好姑娘”。
          一天,十四岁的春姑到地里挖野菜。突然,看见一条红花蛇。此时,红花蛇正扬着头、张着嘴,要吞食一只大蜘蛛。那大蜘蛛个儿挺大,像旧时乡下使用的小酒盅,是十分少见的粉白色,间有淡灰色的花纹。面对凶恶的红花蛇,它似乎已经吓傻了,呆在那儿一动不动。春姑一见,虽然平素怕蛇,但还是毫不犹豫地弯下腰,麻着胆子用手中的镰刀将红花蛇赶跑了。那蜘蛛也犹豫了一下,慢腾腾地向另外一个方向爬去。
          半年后,张正芳家翻建房屋,没地方居住,就和学校校长商量,让几个孩子借住在学校前面的几间空闲的旧房子里。因为害怕,春姑还特意请来姥姥给她(他)们做伴。
          一天天过去了,张正芳家的房子也慢慢盖了起来,只是屋里、院里的地面还没有平整好。但由于正值秋忙,故而也就搁了下来。
          这天傍晚,刨了一天红芋的春姑实在是太累了。于是,她草草地吃了一点东西,就上床睡觉了。
          睡着了的春姑做了一个梦。梦中,她正躺在床上休息,突然有一个长得漂漂亮亮、穿得干干净净的城里姑娘风风火火地闯了进来。“快起来!快起来!这个房子就要塌了!”
          春姑心里一震,立即惊醒了过来。惊醒了的春姑长出了一口气后,猛地觉得脸上有什么东西在爬动。她下意识地伸出右手往脸上一摸,就有一个东西掉了下来,落在枕边。她急忙起身摸着火柴,点亮油灯。低头一看,原来是一只大蜘蛛。春姑一下子惊呆了——因为,她发现这只大蜘蛛和她那天在地里救下的那只一摸一样,毫无二致。就在春姑发呆的同时,那只大蜘蛛不知何时已经爬走了,而且没了踪影。
          于是,春姑不再发呆,立即翻身下床,叫醒了姥姥,也叫醒弟弟妹妹,坚持着要立马搬家。因此时已是半夜十一点多了,姥姥便劝她明天再说。但平素以“听话”著称的春姑这次却执拗得很,也不解释,携起自己的被子就往门口的架子车上放,接着又把没醒过神的弟弟抱上了车。姥姥见自己劝不住,也既不情愿的穿衣起床,帮着这个平常她最喜欢的外甥女搬东搬西。好在是临时居住,东西不多,不大一会就把屋里所有的东西装上了架子车……
          第二天一大早,学校的老师们便找到了张正芳家。
          原来,是早早到校的老师们发现,春姑她们借住的那几间房子倒塌了。


          5楼2017-05-18 09:03
          回复
            《第三只手》
            杨东志 文
            池明是S县的副县长。
              S县的人都知道,池明的出身不是“科班”,也非“老虎班”。而是“毕业”于“巴黎(把犁)大学”。年少时,池明家贫,初中没念完便辍学务农。但他善于钻研,见父老乡亲施用“碳铵”化肥时,又是刨,又是撒,又是封,就研制了一个“驰名A型碳铵耧”。用这种耧施用碳铵,既快捷,又节省劳力,拿到社办工厂一生产,很快享誉一方。后来,池明还因它而获得了“全国青少年发明创造二等奖”。那时候,国家规定凡获省级科研成果三等奖以上者,可由人事部门按社会闲散科技人员直接录用为国家干部。所以,池明自然而然地跳出了“农门”。自此,他官运亨通,由乡农科站长到县农业局副局长,继而科委主任,继而副县长,一路绿灯。
              当官也累。池明坐上副县长的交椅之后不久,便决定到外地“清闲几天”。他揣起分管的农业局的牟局长奉上的两万元“小意思”,带上妻子儿女踏上了南下的火车。但起程不久,池明感到胸部发痒,用手一挠,搔痒更甚。挠着挠着,他突然觉得有什么东西在挡着,急忙解开纽扣低头去看,差点昏了过去——竟然发现是一只“手”。
              池明发现自己身上的第三只手之后,胸部的搔痒倒是停止了,但却平添了一块“心病”。不是吗?尽管那只“手”只有儿童们的玩具娃娃的手那么大,小得不能再小,可毕竟自己成了一个“畸形人”。一下火车,他便偷偷地找诊所,上医院,可医生们却也莫名其妙,说不出个子丑寅卯来,就这样,一次本应十分温馨的旅游被搅了。
                事情并没有结束。池明上任伊始,所以上贡、送礼者就格外的多。奇怪的是,他每接一次纳贡财礼,那胸部的小手便会长大一点。
              于是,他下决心治好这个毛病。他先后去过上百家医院,但医生都束手无策;他想过手术和激光割除,但医生们不明就里,不愿轻易下刀动手。绝望之际,他想到了迷信中的“外科”。他知道,若自己果真得的是“邪病”,求医问药是没用的,只有请名道高僧方可治愈。
                趁着一个节假日,池明推掉应酬,瞒着家人,独自乘车北上,到一座名山上的名观去找一位名道。
              在道童的引导下,池明找到了名道玄机老人的下榻之处。推开房门,看见一位须发皆白颜面红润的老者正在闭目打坐。他正不知如何是好,只见玄机双目微开,一个声音犹如天外飘来。
              “来了?”
               “来了。”
               “何事?”
               池明见问,便一五一十地将来龙去脉叙说了一遍。玄机招手示意他近前,一番望闻问切之后,略有所思,一言不发。
              “师傅,我这病有治吗?”池明惊恐不安地问。玄机仍未开口。
              “师傅……”
               再三追问,玄机方才仰天叹道:“世风日下!世风日下。”
              池明听罢,莫名其妙,于是再问。
              玄机答曰:“莫怕,莫怕。只要你无私无欲,六根清净,烦恼自然除!”
              池明一听,恍然大悟。拜别玄机,便下山回家去了。
              自此,凡上贡、送礼、溜须拍马者,池明均拒之。不久,那第三只手果然消失。(原载《检察日报》)


            6楼2017-05-18 09:04
            回复
              以鹅换经
              在东晋的时候,我国有一位著名的书法家,他的名字叫王羲之。因为他做过右将军,所以人们又称他“王右军”。
              王羲之从小就就开始学习书法,曾经在当时一位女书法家的指导下学习书法。这位女书法家见王羲之天赋很高,就禁不住感叹道:“这孩子,将来一定很有出息……以后,他在书法方面的成就一定比我大得多啊”!
              果然王羲之不负众望,也没有辜负他的老师——这位女书法家对自己的希望。虽然王羲之的天赋很高,但是他从来不骄不躁,没有荒废过学业,也并没有因为人们说他天赋高而自以为是,他每天都是勤学苦练,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书法。他每天刻苦学习,临池不辍,一天的字写完后,就到屋边池塘里去洗笔洗砚。日子久了,一池清水全变成了黑水。后来人们为了纪念他,把这个地方叫做“洗砚池”或“洗墨池”。
              王羲之长大以后,到处游览名山大川,欣赏、临摹了许多古代书法家的字迹,融会贯通,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终于创造出了他自己的一套具有独特风格的字体,成为后人非常珍贵的墨迹……
              王羲之的字写得好,很快闻名于天下。很多人都想得到他的书法作品。当时,山阴县有一位道士,想请王羲之帮他抄写一卷老子的《道德经》。可是,这位道士又知道王羲之不肯轻易为别人写字抄经。怎么办?他犯愁了。
              古往今来,许多艺术家都有自己独特的爱好,王羲之自然也不例外。这位道士后来打听到王羲之非常喜欢鹅,就想出了一个办法——给王羲之带来了一群鹅,放在王羲之经常洗笔砚的池塘里。
              这一天,王羲之正在书房里聚精会神地练字,突然听到外面鹅群的叫声。于是,天生爱鹅的他就放下笔,走到外面去查看。果然,池塘的水面上正游着一群鹅——这群鹅雪白的羽毛,衬托着鲜红的鹅冠,在水里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并不时地发出诱人的叫声,惹人喜爱。王羲之心里十分高兴,就很想把这群鹅给买下来。当王羲之了解到这群鹅的主人是一位道人之后,就问他愿不愿意把这群鹅卖给自己。可是,这位道人却说:“我养的鹅从来不卖”。但是,平生最为爱鹅的王羲之却不气馁,继续低声下气地再三请求。然而,这道人还是毫不松口。
              过了几天,王羲之从别人的嘴里得知原委——道人是想“用他的鹅”来“换我的字”!王羲之为了能够得到这群鹅,于是就主动找到这个道人,向道人提出:“用我的字换你的鹅,怎么样?” 当下,道士一听,自是喜出望外,立即答应说:那你得亲笔给我写一卷《道德经》。王羲之为了得到鹅,一口答应了道人的请求。接着,王羲之就认真地为这位道士抄写了一卷《道德经》。


              7楼2017-05-18 09:05
              回复
                老子礼赞
                □杨东志
                神州大地,
                华夏中原,
                有一条不大的河流,
                名曰涡河。
                也许,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
                地图上,
                很难找到
                描绘它的那条
                细小的曲线。
                无名的涡河,
                悠悠潺潺,
                蜿蜿蜒蜒,
                在弯过了
                九九八十一道弯之后,
                一弯,
                就弯出了一个
                有名的地方——苦县。
                苦县,
                就是今天的河南鹿邑;
                鹿邑,
                就是昔日的楚国苦县。
                苦县,鹿邑,
                文化丰厚,
                历史悠久。
                远古的濑国,
                曾在这儿
                把都城兴建。
                很早很早以前的
                春秋战国时期,
                这里,
                就被设制置县。
                鸣鹿、武平、苦县
                谷阳、相县、仙源
                卫真、鹿邑、真源,
                名字千化,
                称谓万变,
                仅皇帝钦赐县名,
                就曾五次三番,
                这在神州赤县
                悠悠的历史长河中,
                可谓亘古未见。
                公元前五百七十一年,
                农历二月十五日,
                一位伟大的圣哲,
                就在这里
                呱呱坠地,
                诞生在隐阳山下,
                问世于涡河岸边。
                这位杰出的乡贤,
                就是老子,
                他,姓李,
                名耳,
                字伯阳,
                谥号老聃。
                少年老子,
                勤奋好学,
                善于钻研。
                由湍急的河流,
                悟出“水性属善”;
                从狂风骤雨中的小草,
                窥知“柔可克坚”!
                ......

                聪明勤奋,
                博学强记,
                知识渊博,
                名闻方圆。
                老子长大之后,
                立馆授徒,
                呕心沥血,
                诲人不倦。
                求知求学者,
                摩肩接踵,
                绵绵不断,
                桃李芬芳,
                遍及地北天南。
                他的弟子——
                庄子、杨朱,
                列御寇、文子,
                庚桑子、范蠡……
                无不声震寰宇,
                留芳千年!
                老子受人举荐,
                北进京都洛阳,
                到大周王朝,
                出仕为官。
                他,“一身二史”
                重任在肩,
                含辛茹苦,
                披肝沥胆。
                老子身为“柱下史”,
                他上朝记事,
                下朝记史,
                忠实收录,
                以备考参,
                借以警示后人,
                以史为鉴!
                老子作为“守藏史”,
                他掌管王室图书典籍,
                搜集整理,
                次序井然,
                借出收还,
                百问不厌。
                有人问及学问,
                他借此寓彼,
                入深由浅,
                数十年如一日,
                无悔无怨!
                与此同时,
                老子近水楼台先得月,

                遨游书海,
                如鱼得水,
                知识面愈拓愈宽。
                春秋末年,
                天下大乱,
                弱肉强食,
                诸侯混战!
                周王朝日渐衰微,
                每况愈下,
                一天不如一天。
                老子“见微知著”,
                告老辞官,
                “蓬累而行”,
                毅然决然地
                返归故土家园。
                烽烟四起,
                分崩离析
                干戈不息,
                中原大地啼饥号寒。
                强楚灭陈,
                苦县划为楚国之图版。
                亡国之痛,
                内忧外患,
                老子遂决定西去秦国,
                择选善地,
                隐居山野田园,
                借以颐享天年。
                于是,
                他一骑青牛,
                去意毅然决然。

                一路风尘,
                涉水跋山,
                步履维艰地
                来到西去秦地的
                必经之路——
                巍巍峨峨的
                函谷雄关。
                结庐筑台的关令尹喜,
                见紫气东来,
                知道将有贤人高士,
                在此出现。
                于是,
                他沐浴斋戒,
                整衣弹冠,
                躬亲出关,
                大礼迎见,
                敦请老子著书留言。
                老子面对
                尹喜的热情迎迓
                和盛情款待,
                深感却之不恭。
                便勉为其难,
                慷慨应允,
                他捉刀援笔,
                写下了《道德真经》
                五千余言。
                日月如梭,
                时光似箭,
                花开花又谢,
                历史在流转。
                看——
                “秦”代“周”兴
                继而西汉;
                东汉势微,
                分崩渐显;
                “三国”、“两晋”,
                “南朝”、“北朝”;
                江南大地,
                宋齐梁陈相离相间;
                北十六国,
                各据一方
                虎视眈眈;
                续有北魏,
                历时一百四十八年,
                至孝武帝拓修,
                “金瓯”崩溃;
                继而
                东魏、北齐相继涌现,
                西魏、北周亡国接连。
                公元五百八十一年,
                杨坚创隋,
                南北一统,
                鼎立中原。
                隋灭唐现,
                李渊称帝
                高祖初建。
                悠悠历史长河,
                波涛汹涌
                弹指间奔流一千余年,
                老子
                依旧声名赫然。
                唐皇姓李,
                细心的高祖屈指细算,
                老子原是自己的祖先。
                于是
                他欣然颁旨,
                尊老子为“圣祖”,
                大兴土木,
                将“老子庙”扩为宫殿。
                唐高宗李治,
                于乾封元年,
                亦即公元666年,
                率皇后武则天,
                和三宫六院,
                皇亲家眷,
                以及
                英国公李绩,
                少师徐敬宗,
                右相陆敦信,
                左相窦得玄,
                连同
                外国使臣,
                文武百官,
                浩浩荡荡,
                不顾天气寒冷,
                风雪扑面,
                自都城洛阳启程,
                “封禅”泰山;
                接着,
                他们转而向南,
                直奔时称“谷阳”的
                仙源古县,
                于农历二月己未日
                亲“幸老君庙”,
                追封老子为“皇帝”,
                号曰“太上玄元”;
                并创建祠堂,
                诏改“老子庙”
                为“紫极”宫殿。
                并以老子
                著述《道德经》为由,
                诏改“谷阳”
                为“真源”县。
                故而,
                后人才称鹿邑为
                “道德真源”。
                公元684年,
                武后则天,
                玩弄权术,
                篡夺帝位之后,
                又追封李母为
                “唐皇太后”,
                谥号“先天”;
                她亲拟“圣旨”,
                扩建李母庙
                为“洞霄宫”,
                连同前边的“紫极宫”,
                后来被人们
                统称为“太清宫”,
                建筑风格,
                一如长安王宫,
                其规模亘古未见。
                当时的太清宫,
                占地八顷又七十二亩,
                周围四十里,
                楼台殿阁六百余间;
                建造精致华丽,
                通体金碧辉煌;
                气势宏伟,
                巍巍壮观。
                前宫住道士,
                后宫住道姑,
                两宫有事商磋,
                需持“云牌”,
                事先在“会仙桥”上
                预约之后,
                方可相见。
                唐玄宗李隆基,
                虽然已是耄耋之年,
                但却仍来“仙源”,
                把老子祭奠。
                他先后下旨,
                命两京诸道,
                各置“玄元皇帝”庙院,
                逢年过节,
                各级大小官员
                都要对老子
                礼拜祭奠;
                并雕塑老子玉像,
                分送各家道观;
                同时,
                恩准太清宫的“行礼官”,
                可穿朝服;
                祭奠形式
                也改为“朝献”,
                诸般礼仪
                均如皇宫一般;
                诏改“紫极宫”
                为“太清宫”,
                又将《道德经》
                分为上、下两卷;
                并令在科举考试时,
                酌情减少
                《尚书》、《论语》内容,
                增考《道德经》卷;
                无论皇亲国戚
                达官贵人
                抑或平民百姓
                《道德经》文
                均要家藏一卷。
                当年
                玄宗到时称“奉元宫”的
                “明道宫”
                朝拜“圣祖”老子。
                因为他年纪老迈,
                无法登上
                高达数丈
                阶陡梯滑的老君台,
                就五体投地,
                虔诚地跪拜在
                老君台前。
                因为这里曾经“盘龙”,
                后来人们为了纪念,
                便在此建了一座房子,
                也就是如今
                高大雄伟的“享殿”。
                五千言《道德经》
                言简意赅
                覆地涵天
                为此
                它成了
                道家文化的开端
                也成了
                道教的教义经典
                理所当然地
                老子
                就被后人誉为
                “思想家”
                “哲学家”
                “道家学派创始人”
                “道教鼻祖”
                哲学界
                “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
                两大势不两立的
                学术派别
                也无不采纳汲取,
                《道德经》的精髓观点
                两千多年来,
                《道德经》注者蜂起,
                译者云涌,
                可谓连连绵绵,
                成千上万。
                泱泱的人类世界,
                悠悠的历史长河——
                军事,科技,文学,艺术
                无不渗透。
                医药,伦理,建筑,设计
                无不借鉴。
                政治家
                运用“老学”治理国家;
                企业家
                应用“老学”经营管理。
                毫不夸张
                圣哲老子的思想,
                至今仍然
                推动着人类的进步;
                促进着社会的发展!
                鹿邑
                是“老子故里”,
                信奉和尊崇老子的人,
                纷至沓来,
                接连不断。
                鹿邑
                是“道家之源”,
                古老丰厚的道家文化,
                就是由此,
                酝酿发端。
                鹿邑
                是“道教祖庭”,
                神州华夏土生土长的
                唯一宗教,
                在此发展。
                鹿邑
                是“李姓之根”,
                被称之为“李氏第一人”的
                皋陶后人
                李氏利贞
                就生活在此间。
                老子死了,
                但老子的思想,
                却还活着;
                老子死了,
                但老子文化,
                却传流千年。
                “有的人活着,
                但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
                但还活着”。
                老子已经去了,
                但是,
                他的思想文化,
                仍鲜活可见。
                就像庄子所说的那样:
                “柴薪”虽已燃尽,
                “火”,
                却世代相传!


                8楼2017-05-18 09:16
                回复
                  完家沟•老龙腰•龙腰桥•老龙眼
                  ●杨东志
                  古城鹿邑东北八里,有一个叫完楼的村子。完楼村东头有一条小河,叫“完家沟”。河上有一座不大的砖拱桥,因为这座桥建在完家沟河上,又坐落于完楼村,故而名曰“完桥”,当地人俗称“龙腰桥”。
                  龙腰桥小巧玲珑,古朴典雅。桥长大约十米,宽六米左右,只有一个拱形的大桥洞,乃清一色的青砖叠砌,石灰喂缝。桥的四角下面,有四个长短粗细毫无二致的青石柱形桥础,宛若当地农家打麦场上所用的石磙,且有雕花。
                  龙腰桥虽然体积不大,但却名闻遐迩。其中原委,就是它本身有着一个可笑而又可叹的故事。
                  据史料记载:完家沟是一条人工河,开挖于明神宗(朱翊钧)万历二年(即公元1574年)春天,竣工于万历七年(即公元1579年)冬季,历时六年。完家沟河北起完老家自然村村北,宽约两丈八尺,南北总长十一华里,直入涡河。虽然完家沟河不宽也不长,但却为附近十几个村庄涝时排水泄洪、旱时抗旱救灾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
                  朝种暮获,乌飞兔走;风雨沧桑,星转斗移。直至清道光二十五年(即公元1845年)的二百七十多年,完家沟一直是蓄泄自如,静静流淌。
                  清道光二十五年(即公元1845年),茅崧林出任鹿邑知县。
                  茅崧林(生卒年月不详),原名昌林,字寿泉,清代时期江苏丹徒县人,籍贯顺天大兴(即今北京市),道光二十五年(即公元1845年)就任鹿邑知县,二年之后,“丁母忧去官”,咸丰元年(即公元1851年)复任此职。他前后两次在鹿邑任职,计时九年。期间,他“恪尽职守,法度严整,打击土豪,体恤百姓,颇有政绩”。因此,人们都亲切地称他为“茅官”。后来的《鹿邑县志》曾记曰:“戎马在郊,弦歌不辍,人文蔚起,称盛一时。县人至今思之。”鹿邑人对茅崧林感恩戴德,为其树立碑石,以示纪念缅怀。乾隆朝以后,得祀“名宦”者,仅茅崧林一人而已。
                  鹿邑地处黄河下游,当时水患较大,尤其是县南之境域,更是地势低洼,每值霪雨,便泛滥成灾,百姓深受其苦。为了治理水患,茅崧林亲自下乡勘察地形,听取民众意见,决定废弃低洼之地,疏浚附近沟渠三十五条,并蓄水成湖,同时开挖大沟接淝河。自此,境内积水“得由亳入涡而达于淮河”,千里通流。道光二十六年(即公元1846年),涡水决堤而水浸鹿邑县城。大水退后,茅崧林及时借用民力,抢修涡河堤防,按人头付给工食。为造福于民,茅崧林还沿河修筑长堤防护。
                  茅崧林不但学识渊博,而且精通风水玄学。道光二十六年(公元1846年)秋,他在修复涡河堤防之后,又到城北勘察地形,意欲兴修水利。当他带领随行人等走到完老家自然村一带时,看见一条小河由北而南,蜿蜒而过。于是,他便下轿询问。随行人中有知情者,遂上前回复道:“这是完家沟。”“王家沟?”当时,因为异地为官,加之赴任时间不长,所以尚有语言“障碍”,故而茅崧林把这个“完”字听成了“王”字。“不,不是‘王’,是‘完’,就是‘完颜’……金代皇族后裔。他们有一支定居在咱们鹿邑。这附近的完老家、完楼、完天齐庙……好几个村子大多都是完颜姓之人。”“噢……完颜……完颜……”对于学识渊博的茅崧林来说,对金朝历史自然了如指掌。故而,接下来他便对住在这里的完颜姓产生了“兴趣”。当下,只见茅崧林不言不语,若有所思,漫步于完家沟的堤上,一边走,一边四处瞭望。突然,他眉头一皱。暗暗想道:“这完家沟……可是非同小可啊。”
                  茅崧林站在完家沟的堤口,苦思冥想了一会,继而对已经赶过来的随行人员说道:“让人把这条河沟详细地丈量一下,在它的中段稍南,再开一条东西河。”随行人员遵嘱而记。接着,他又跨上青纱轿,沿河堤向南而行。至完楼村西北隅,茅崧林又命停下轿子,他站到河堤上,前后左右地仔细打量了一番,走到离河堤不远的地方,指着脚下说道:“记住,就在这里打上一口水井。井口要尽量大一些,也要深一些。” 随行人员又是遵嘱而记。不久,这条纵穿完家沟的一条东西方向的小河就动工开挖,并在茅崧林指定的地方开凿了一口又深又大的水井。
                  当初,知县茅崧林前往勘察地形水势之时,主簿葛兆堂也一直陪同在侧。他对茅崧林指定在完家沟中段开挖东西河之事,尚无什么异议;然而对开凿水井,却是大惑不解。故而,葛兆堂在陪同茅崧林验收这个河、井工程时,见周边无人,就趁机谦恭地请教知县茅崧林道:“茅大人,这开河泄涝,可谓天经地义;然您还命开凿这口水井,这就让在下百思不得其解了。愿闻其详。”茅崧林朝葛兆堂诡谲地微微一笑:“真想明白?”葛兆堂答:“洗耳恭听。”于是,茅崧林便侃侃而谈,娓娓道来:“完颜家族乃是昔日之皇族,历来都是人才辈出。我观其完家沟,宛如一条巨龙,且见这里仍有祥云盘绕,瑞气蒸腾。如今,我在这里开凿水井,意即挖其‘龙眼’。还有,这条新挖的东西小河,也是‘一箭双雕’——即利于排水灌溉,又斩断了它的‘龙腰’。这样一来,我就把完颜家族的‘龙脉’给割断了,风水也就给破坏了。我这样一说,你就应该明白了吧?”葛兆堂心头不由一震,继而回答:“明白了。明白了。大人真是学富五车,无所不及、无所不通啊。佩服。佩服。”
                  后来,茅崧林的这番话不知道为什么被传了出来,而且越传越广,几年后便传入了民间。因为这条东西河是为了斩断“龙腰”,所以人们就把与这条东西河交叉的一段完家沟称之为“老龙腰”;而当地村民为了方便生产生活而架在完家沟这段河上的一座砖拱桥,也被叫做“龙腰桥”。又因为开凿这口水井是为了“挖龙眼”,故而人们就又把这口井叫做“龙眼井”(“龙眼井”现位于今涡北镇五门行政村完楼村东北隅)。
                  许是鹿邑乃著名思想家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道教鼻祖老子的故里,又是著名理学家、数学家、睡仙陈抟(道教称之为“陈抟老祖”)的生地的缘故吧,当地人的文物意识都很强,所以直到现在,“完家沟”流水潺潺,“老龙腰”碧波荡漾,“龙腰桥”古色古香,“龙眼井”饱经沧桑。历时经久,依然存在,并完好如初。


                  9楼2017-08-29 15:15
                  回复
                    沁园春 《雨》
                    ●宁永志
                    新秋风光
                    千里风声
                    万里雨飘
                    望小村内外
                    大雨磅礴
                    广袤沃野
                    顿失滔滔
                    飚风疾驰
                    暴雨倾浇
                    欲与龙王试比高
                    玉米秆
                    看蜗牛昂首
                    拖壳横跑
                    庄稼尽在水中泡
                    引无数玉米竟折腰
                    惜大豆辣椒
                    同样糟糕
                    冬瓜西瓜
                    亦在水中洗澡
                    一代天骄
                    五谷稼穑
                    尽在水中泡
                    论自在
                    数水中青蛙
                    哇哇乱叫。


                    11楼2018-08-21 10:0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