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真是个幸运的物种,天生就具备多种选择的权力。可以选择做“灵我”,也可以选择做“物我”;即可选择做一个自私的地球生物,也可以选择做一个高尚的宇宙生物……你心中的世界是什么样的,世界就会以什么样的方式回应与你,你的“道”就是什么样。正如我们站在一个房间里,四处都是门,你最终选择推开的那道门的背后,就是你应该属于的世界。
如何来进行选择,关键看智慧的高低,即学习的水平。
1
拆除高墙

印度人很有意思,《奥义书》中人们将至高无上的灵性、大梵想象成一个小人,双手合什,放射着智慧的金光,端坐在人们的心口处。这大约是对灵魂最直白的想象。千百年来,人们总是想尽办法与心中端坐的小高僧进行沟通,以求获得更高的智慧。但十分遗憾的是,这个端坐的智慧小人,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并不搭理我们。
为什么灵魂不搭理我们呢?因为我们所有的沟通请求,都被一堵高高的墙无情挡了回来。于是,我们在这一边,智慧小人在那一边,虽然共生一体,却老死不相往来。
可是,这堵墙是哪里来的呢?说来不可思议,这堵墙就是我们自己辛辛苦苦建造起来的。
人类发明的定理、定律、公式、概念、规则、常识、习俗、礼议……等等,其实都是砖块,而将这些砖块联接起来的,就是逻辑、推理、想象等思维能力。人类的每一次发明创造,都增加了一块砖;每一次理论创新,都在增加一个思想模块。如此日积月累,几万年过去了,如今在人类的库房里,堆积着无数的砖头和思想模块,还有数不清的各种块状物。人类每一天,都在将这些东西重新组合,名之为“创新”。
如此一来,这堵墙越来越高,越来越厚,将人类与灵魂隔在了墙的两边。灵魂的智慧之光越来越难以穿越这堵高高的墙,人类离灵魂也就越来越远。大凡逻辑推理能力强的人,一般离灵魂就更远一点。
所以,古代的思想家都反对垒这堵高墙。《淮南子,精神训》说:“弃聪明而反太素,休精神而弃知故。”有些人更是直接喊了出了“弃智绝学”、“绝学无忧”的口号。在《奥义书》时代的印度,也有人宣传“回到童稚时期”。
但“弃智绝学”人类是做不到了,因为人类的发展需要这一套的知识体系。没有平面几何如何丈量土地?没有冶炼技术如何能得到铁制工具?没有雷达的发明,英国岂不是早被德国炸平了?所以说,这堵墙不能没有,而且无论你喜欢与不喜欢,它就在那里,已经成为你生活的一部分。
2
推墙

在人类的早期,由于人类的文明体系尚在建立之中,眼前的高墙似有似无,随有随无,许多人随时都能像推开一扇门那样,随手推开这堵墙,直面灵魂的智慧之光。但到了人类发明了文字之后,这堵高墙这越来越高,越来越厚,唯有大德者,积一生的修为,偶尔会推开这堵墙。还有许多人,他们在清醒的状态下无力推倒这堵墙,但却可以在梦中推开一条缝。不过此种人太少了,凤毛麟角,老子是也,佛陀是也。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随着人类文明体量的不断增大,能随手推倒这堵墙的人越来越少。到了信息化的今天,人类建造墙的速度成倍增长,能够在清醒状态下推倒墙的人几乎绝迹。
有个现象值得大家思考,就以佛陀与老子为例,他们曾面对过同一种智慧,可为什么他们所传的道法却有很大的差异呢?推而广之,历史上凡是具有重大贡献的人,其实都曾面对过同一种智慧,为什么每个的的成就各不相同呢?我们有一个推测。
灵魂是另外一个宇宙的高级智慧生命,他们的智慧体系可能与人类所建立的文明体系有很大的差异。两个体系之间不可能直接交流,人类在面对灵魂智慧的时候,需要对这一智慧体传达的信息进行揣测与理解,这就是佛门所讲的“悟”。然而在揣测与理解的过程中,每个人过往的经历、学识、喜好、理解力的不同,这个“悟”的结果就会有很大的差异。同样一则智慧信息,理解后的差异会非常巨大。比如说,有离世倾向的人,会将智慧信息理解为修行的要领,老子得出了“道”的结论,而佛陀得出了“空”的结论。而有入世倾向的人,会将智慧信息理解为定理、定律等。对人类而言,每一次的“悟”,都是选择性理解,需要即是选择!
但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这种能推倒墙的人,或者能推开一条缝的人,并非已经回归“灵我”的状态,他们依然是“物我”的人类,否则也谈不上推墙。而且许多人,一生中最多只有一次推开这堵墙的机会,然后用一生的时间来消化所“悟”到的智慧。
3
磨墙
当我们无力推倒墙的时候,可以用慢功夫,那就是“磨墙”,将厚墙磨成薄墙,让灵魂的智慧之光可以穿透薄墙,照亮我们的心灵。
那么如何“磨墙”呢?用不断学习的方法。学习即是垒高墙,学习也可以拆除高墙,就看我们怎么学习,学习到何种程度。
有人说书是越读越多 ,越学越感觉自己无知,以至读书永无止境。其实书是越读越少。刚开始学一门功课的时候,有一大堆书要看,而且不断有新的书籍出版。然而,等到你读到一定量的时候就会发展,绝大多数书的内容都是重复的,或者在炒冷饭,真正有见地的书其实并不多;同样,一本厚厚的书,90%的内容对你是无用的,可能只有10%有些新意。到了这个时候,书就越读越少,最后到了无书可读的地步。
如果能将一门学科总结成三页纸,你就是专家;总结成一页纸,你就是大师;总结成三句话,那你就是圣人。到了这个时候,眼前的墙就变薄了,灵魂的智慧之光就可以穿越薄墙,射入你的心灵。
这是一条十分艰难而且漫长的道路,许多人一生都在学习,但对哪一门学科都算不上精深,书自然就越读越多,墙也会越来越厚。只有从“为学日益”过度到为学日损,才能开始“磨墙”。但这条路即使很难,毕竟是最客观的一条路,也最易被人把握,还是值得一试。
4
抠墙缝

如果我们既推不动墙,也无法积累到“磨墙”的功力,那就试试“抠墙缝”的办法,将两块砖之间的粘合剂抠掉,使墙的缝隙变宽变大,灵魂的智慧之光就会穿过这些缝隙,照亮你的心灵。
首先,要知道砖块与砖块之间是用什么粘合在一起的呢?其实就是逻辑。人们用逻辑将一个个概念组合起来,形成一个定理或者一套理论,最后形成一个文明体系。而束缚人们思维的,恰恰就是逻辑本身,这样行,那样不行,这是对的,那是错的,其判断的标准就是逻辑。如果我们能忽视掉逻辑,那么概念就会漂浮在空中,对人思维的束缚力就会降低。
“抠墙缝”的方法,一般适用于静坐的状态。每当我们静坐下来,脑子里会有无数的念头闪现。许多禅师告诉人们,此时要求“无念”。但“无念”很难做到,每当我们将要“无念”的时候,“自我”就会警告我们,会用各种方式提醒它的存在,于是我们会很烦躁,有时会出现呼吸急促、大汗淋漓等现象。如果强行压制,有时会出现很严重的心理或者生理的问题。
其实,我们用不着强行压制。每一个念头出现后,我们会不自觉加以联想,使其发展下去,形成一堵又一堵的墙。而联想的关键就是逻辑。只要我们割断念与念之间的逻辑联系,不使其联想下去,那么每个念头就成了无根的砖块,漂浮在虚空中,很难形成有形的墙,而且很快就会湮灭。它来任它来,只要不撘理它,许多单个的的念头,但都无法发展下去,最后一个个湮灭掉。
总之,非理性、去逻辑,是通往灵魂智慧的唯一桥梁!
“人有两套生命系统”系李卫东先生通过多年解读《黄帝内经》,首创提出的建立在中医文化体系下的学说。李卫东:作家、历史学博士、史前文明研究专家、外星 生命 研究专家、潜心研究国学,中医,梦学,生命科学多年。代表作有《生命终极之门—黄帝内经谜局大揭底》、《梦到底预言什么》、《人类曾经被毁灭》、《外星人就在月球背面》、《素书》等图书。
如何来进行选择,关键看智慧的高低,即学习的水平。
1
拆除高墙

印度人很有意思,《奥义书》中人们将至高无上的灵性、大梵想象成一个小人,双手合什,放射着智慧的金光,端坐在人们的心口处。这大约是对灵魂最直白的想象。千百年来,人们总是想尽办法与心中端坐的小高僧进行沟通,以求获得更高的智慧。但十分遗憾的是,这个端坐的智慧小人,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并不搭理我们。
为什么灵魂不搭理我们呢?因为我们所有的沟通请求,都被一堵高高的墙无情挡了回来。于是,我们在这一边,智慧小人在那一边,虽然共生一体,却老死不相往来。
可是,这堵墙是哪里来的呢?说来不可思议,这堵墙就是我们自己辛辛苦苦建造起来的。
人类发明的定理、定律、公式、概念、规则、常识、习俗、礼议……等等,其实都是砖块,而将这些砖块联接起来的,就是逻辑、推理、想象等思维能力。人类的每一次发明创造,都增加了一块砖;每一次理论创新,都在增加一个思想模块。如此日积月累,几万年过去了,如今在人类的库房里,堆积着无数的砖头和思想模块,还有数不清的各种块状物。人类每一天,都在将这些东西重新组合,名之为“创新”。
如此一来,这堵墙越来越高,越来越厚,将人类与灵魂隔在了墙的两边。灵魂的智慧之光越来越难以穿越这堵高高的墙,人类离灵魂也就越来越远。大凡逻辑推理能力强的人,一般离灵魂就更远一点。
所以,古代的思想家都反对垒这堵高墙。《淮南子,精神训》说:“弃聪明而反太素,休精神而弃知故。”有些人更是直接喊了出了“弃智绝学”、“绝学无忧”的口号。在《奥义书》时代的印度,也有人宣传“回到童稚时期”。
但“弃智绝学”人类是做不到了,因为人类的发展需要这一套的知识体系。没有平面几何如何丈量土地?没有冶炼技术如何能得到铁制工具?没有雷达的发明,英国岂不是早被德国炸平了?所以说,这堵墙不能没有,而且无论你喜欢与不喜欢,它就在那里,已经成为你生活的一部分。
2
推墙

在人类的早期,由于人类的文明体系尚在建立之中,眼前的高墙似有似无,随有随无,许多人随时都能像推开一扇门那样,随手推开这堵墙,直面灵魂的智慧之光。但到了人类发明了文字之后,这堵高墙这越来越高,越来越厚,唯有大德者,积一生的修为,偶尔会推开这堵墙。还有许多人,他们在清醒的状态下无力推倒这堵墙,但却可以在梦中推开一条缝。不过此种人太少了,凤毛麟角,老子是也,佛陀是也。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随着人类文明体量的不断增大,能随手推倒这堵墙的人越来越少。到了信息化的今天,人类建造墙的速度成倍增长,能够在清醒状态下推倒墙的人几乎绝迹。
有个现象值得大家思考,就以佛陀与老子为例,他们曾面对过同一种智慧,可为什么他们所传的道法却有很大的差异呢?推而广之,历史上凡是具有重大贡献的人,其实都曾面对过同一种智慧,为什么每个的的成就各不相同呢?我们有一个推测。
灵魂是另外一个宇宙的高级智慧生命,他们的智慧体系可能与人类所建立的文明体系有很大的差异。两个体系之间不可能直接交流,人类在面对灵魂智慧的时候,需要对这一智慧体传达的信息进行揣测与理解,这就是佛门所讲的“悟”。然而在揣测与理解的过程中,每个人过往的经历、学识、喜好、理解力的不同,这个“悟”的结果就会有很大的差异。同样一则智慧信息,理解后的差异会非常巨大。比如说,有离世倾向的人,会将智慧信息理解为修行的要领,老子得出了“道”的结论,而佛陀得出了“空”的结论。而有入世倾向的人,会将智慧信息理解为定理、定律等。对人类而言,每一次的“悟”,都是选择性理解,需要即是选择!
但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这种能推倒墙的人,或者能推开一条缝的人,并非已经回归“灵我”的状态,他们依然是“物我”的人类,否则也谈不上推墙。而且许多人,一生中最多只有一次推开这堵墙的机会,然后用一生的时间来消化所“悟”到的智慧。
3
磨墙
当我们无力推倒墙的时候,可以用慢功夫,那就是“磨墙”,将厚墙磨成薄墙,让灵魂的智慧之光可以穿透薄墙,照亮我们的心灵。
那么如何“磨墙”呢?用不断学习的方法。学习即是垒高墙,学习也可以拆除高墙,就看我们怎么学习,学习到何种程度。
有人说书是越读越多 ,越学越感觉自己无知,以至读书永无止境。其实书是越读越少。刚开始学一门功课的时候,有一大堆书要看,而且不断有新的书籍出版。然而,等到你读到一定量的时候就会发展,绝大多数书的内容都是重复的,或者在炒冷饭,真正有见地的书其实并不多;同样,一本厚厚的书,90%的内容对你是无用的,可能只有10%有些新意。到了这个时候,书就越读越少,最后到了无书可读的地步。
如果能将一门学科总结成三页纸,你就是专家;总结成一页纸,你就是大师;总结成三句话,那你就是圣人。到了这个时候,眼前的墙就变薄了,灵魂的智慧之光就可以穿越薄墙,射入你的心灵。
这是一条十分艰难而且漫长的道路,许多人一生都在学习,但对哪一门学科都算不上精深,书自然就越读越多,墙也会越来越厚。只有从“为学日益”过度到为学日损,才能开始“磨墙”。但这条路即使很难,毕竟是最客观的一条路,也最易被人把握,还是值得一试。
4
抠墙缝

如果我们既推不动墙,也无法积累到“磨墙”的功力,那就试试“抠墙缝”的办法,将两块砖之间的粘合剂抠掉,使墙的缝隙变宽变大,灵魂的智慧之光就会穿过这些缝隙,照亮你的心灵。
首先,要知道砖块与砖块之间是用什么粘合在一起的呢?其实就是逻辑。人们用逻辑将一个个概念组合起来,形成一个定理或者一套理论,最后形成一个文明体系。而束缚人们思维的,恰恰就是逻辑本身,这样行,那样不行,这是对的,那是错的,其判断的标准就是逻辑。如果我们能忽视掉逻辑,那么概念就会漂浮在空中,对人思维的束缚力就会降低。
“抠墙缝”的方法,一般适用于静坐的状态。每当我们静坐下来,脑子里会有无数的念头闪现。许多禅师告诉人们,此时要求“无念”。但“无念”很难做到,每当我们将要“无念”的时候,“自我”就会警告我们,会用各种方式提醒它的存在,于是我们会很烦躁,有时会出现呼吸急促、大汗淋漓等现象。如果强行压制,有时会出现很严重的心理或者生理的问题。
其实,我们用不着强行压制。每一个念头出现后,我们会不自觉加以联想,使其发展下去,形成一堵又一堵的墙。而联想的关键就是逻辑。只要我们割断念与念之间的逻辑联系,不使其联想下去,那么每个念头就成了无根的砖块,漂浮在虚空中,很难形成有形的墙,而且很快就会湮灭。它来任它来,只要不撘理它,许多单个的的念头,但都无法发展下去,最后一个个湮灭掉。
总之,非理性、去逻辑,是通往灵魂智慧的唯一桥梁!
“人有两套生命系统”系李卫东先生通过多年解读《黄帝内经》,首创提出的建立在中医文化体系下的学说。李卫东:作家、历史学博士、史前文明研究专家、外星 生命 研究专家、潜心研究国学,中医,梦学,生命科学多年。代表作有《生命终极之门—黄帝内经谜局大揭底》、《梦到底预言什么》、《人类曾经被毁灭》、《外星人就在月球背面》、《素书》等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