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能联系到老大的家人推荐这部小说给老大,适合做剧本,每天连载2至4段
《上海夏天》
苏昱
前言
2003年我27岁。我花了三个月的时间写了《上海夏天》,我人生中的第一个长篇。这篇小说其实早在4年前我就想动笔,但是因为生活的种种变故而一直拖到现在。
4年前我23岁,我的人生发生了很多重大而残酷的事件,很多身边的人离开了这个世界,自己也为愤怒的青春付出了极大的代价,甚至终于知道了曾经让我引以为傲的家族历史的真相。所以我离开与那些往事相连的生活,辞职去了北京,我当时把这叫做“流放”。
后来我才终于知道,对于我这样一个有些特殊的上海人而言,真正的流放不是远离上海,而是回到上海。2000年是我母亲的本命年,她在那一年最后看了一眼她深爱的上海后在合肥去世,她去世的时候我正不知羞耻地在上海和一个当红的年轻女作家纠缠不清。
所以我的写作计划搁浅了。因为我彻底迷失了自己。对于一个一直在向前冲在寻找风车的愤青而言,回头看并且陷入悔恨是可怕的状况。我丧失了一切光明的、黑暗的道路,丧失了过去的朋友和敌人,我画地为牢,我扔掉纸笔,我浑浑噩噩、不知所从、不知所终。
如今我才终于能够让自己重新拿起笔开始写我的青春三部曲,不知道算是幸运,还是不幸。三部曲中,《上海夏天》是第一部,也会是最真实的一部。它的前身是我18-21岁之间发表于《青年作家》、《作家天地》等刊物的几个短篇小说。它对我而言是一个终结,一个开始,相当于某种自赎。用村上春树的话说来说,这是一部自传质的小说,而后面两部将是私人质的小说。
所以不可否认的是,这部小说中掺杂了我浓厚的个人情绪。可能会让一些读者很疼痛,让另一些读者很厌恶,这些问题所带来的后果我都可以接受。我不可接受的是有人轻蔑地指出“这篇东西纯属胡编乱造”,对于这等混账我只有一句话可说:你大爷。
我至今都痛恨的一类人就是那种说话必以“肯定”、“绝对”打头的人,此种人物善于践踏他所未见过的事物,轻视他所未经历过的人生,他们以为这个世界只有他一个人的厕所和床,简直恬不知耻。
如果有人觉得我这篇玩艺非常像谁谁谁的小说,我虽不认同,但也不会辩解,因为辩解只会让事情变得更糟,正如我花了整整三年忙于悔恨和遗忘和所谓“试图回到正常的生活”,但结果最终证明我的27岁比我的23岁更荒谬、更可笑。
说到这里,或许你已经看出来了,我很愤怒。很多朋友叫我“愤青”,我少年时就已获此殊荣,历经多年依旧面目不改。有趣的是,我发现自己和北京流行的国标愤青似乎又有所不同,或许因为我本质上不可改变地是一个上海人。所以我一般只会把自己介绍为一个“无产流氓者”,就是虽然无产但依然敢流氓的那种人。堪称堕落。
好了,就罗嗦到这了。最后说一句没有丝毫实际意义但憋得我胸口很疼的话:把这篇小说献给所有在青春时离开我、离开了这个世界的朋友,献给我深爱的、已过世的母亲。我想念你们,在每个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候。
也献给我所爱的、所恨的,我的上海。
苏昱
二〇〇三年七月十四日,上海
第一部分在青春结束之前干掉自己
***************
但是偶而的某个夜晚,我仍然会像现在这样泪流满面地从梦中惊醒,发现自己已经彻彻底底地跌入往事,无处可逃。沉沉的黑暗中,一幅幅画面从眼前无声地掠过。我看到了在雨中扔掉雨伞转身离去的阿米,摸着眼镜满面通红的小白,哭得浑身颤抖的张昕,吹着口哨向空中抛起硬币的严浩……
---------------
1.雨中
---------------
“你的英文名叫‘Rainer’?”她看着我的名片,煞有介事地惊呼了一声。
“知道吗?有一个著名的奥地利诗人也叫这个名字,RainerMariaRilke,里尔克,诗写得棒极了,浪漫得不得了,所以后来人们都传说他是被玫瑰刺手而死的。”她说,又顽皮地眨了眨眼睛,“其实真正的死因是白血病。”
“你是在暗示今夜我就会中镖吗?”我不动声色地微笑,把手伸进她的裙子。
四个小时后,我躺在酒店客房的床上,看着她褪尽衣衫,从我的两腿之间爬进我的视野,一头长发洒落我的胸前。
这是一个年轻的上海女孩。如果我猜得没错的话,应该还只是一个在读的大学生。在歌厅的包厢里第一眼见到她时,就让我想起了一个曾经深爱过的姑娘。现在我掐灭烟头,关上了房间里所有的灯,于是她们模糊的面目终于在我的凝视里成为了同一个人。一样的年轻,一样的美丽,一样的让我悲伤得不能自已。所以我没有发出任何声息,只是沉默地与她在黑暗中亲吻缠绵,温柔得如同彼此的初夜,甚至没有阻止她用英文叫床,并在她猛然挺起上身的最后一刻闭上了眼睛。
“我让你不开心了吗?”从洗手间里出来,她穿好衣服,站在床前有些迟疑地问。
我没有回答,默默地打开钱包数钱给她。
房门关上后,我把她留在床头柜上的写有她手机号码的便笺揉成一团,扔进了烟灰缸,突然感到十分疲倦,翻身抱住枕头,很快便昏昏沉沉地睡去。
然后我做了一个梦,梦见了阿米。
梦中,我和阿米勾着手指在雨中走着,不知道身在什么地方,也不知道要去哪里。四周都是细细密密的雨丝,悄无声息地落下。
“你知道我为什么喜欢淋雨吗?”阿米问我。我摇头,叼着被雨淋湿的烟在裤袋里搜寻打火机。于是阿米放开我的手,甩着湿漉漉的长发独自向前跑去,越跑越远,最后远远地站住,转过身,提着湿淋淋的裙子遥望着我。
隔着茫茫的雨雾我看不清楚她脸上的表情,我只看到她对我大声地喊了一句话。但是一刹那之间我突然什么也听不见了。雨水蒙住我的脸,开始流进我的耳朵、鼻孔、口中,开始灼烧我的喉咙,刺痛我的双眼,让我呼吸困难,最终眼前一片黑暗。
我猛地从梦中惊醒坐起,打开床头灯,发现自己已经泪流满面。
---------------
2.我一生中最重要的朋友--严浩
---------------
在我21岁的时候,我最好的朋友曾经对我说过:我们都应该在青春结束之前干掉自己。
我没有那么做的后果就是如今终于过上了虽不富裕但体面充实的成年人生活。我提着笔记本电脑在南京西路上的顶级写字楼里出入,穿着Armani西服系着Kenzo领带坐在淮海路的真锅喝下午咖啡,或者在夜上海的歌舞厅里面带微笑地看着对面的客户把手伸进小姐的衣服,合上签好的协议书,不动声色地替他们订好酒店房间并付掉台费。
许多年过去了。这些年来,我一直在试图遗忘一些事情、一些名字,我幻想它们从未真实地发生或出现过。我就象所有正常平凡的成年人一样,不愿意看到自己内心苦痛的真正根源,心甘情愿地为没有希望的渐渐死去寻找着兴致勃勃的理由。我所希望的是真相比死亡更深,遗忘比生命更长。
但是偶而的某个夜晚,我仍然会像现在这样泪流满面地从梦中惊醒,发现自己已经彻彻底底地跌入往事,无处可逃。沉沉的黑暗中,一幅幅画面从眼前无声地掠过。我看到了在雨中扔掉雨伞转身离去的阿米,摸着眼镜满面通红的小白,哭得浑身颤抖的张昕,吹着口哨向空中抛起硬币的严浩……
他们的脸庞都有些模糊了,很多场景也渐渐地失去了色彩,如同流在雨中的泪水。而唯一始终清晰的是那个遥远的夏天,那片湛蓝得没有一丝云的天空。那么湛蓝,那么清晰。就像沉寂海底的古老沉船终究会淡忘了泥沙的黑暗与曾有的航程,惟独越来越清晰地看到了遥远的故乡的灯塔。那个夏天,它在逝去的岁月里是那么无始无终,仿似从未结束,正如永不再来。
那是1991年的夏天。那年我刚满14岁,刚随父母一起搬到了印染厂职工宿舍大院。在那里,我认识了我这一生中最重要的朋友——严浩。
---------------
《上海夏天》
苏昱
前言
2003年我27岁。我花了三个月的时间写了《上海夏天》,我人生中的第一个长篇。这篇小说其实早在4年前我就想动笔,但是因为生活的种种变故而一直拖到现在。
4年前我23岁,我的人生发生了很多重大而残酷的事件,很多身边的人离开了这个世界,自己也为愤怒的青春付出了极大的代价,甚至终于知道了曾经让我引以为傲的家族历史的真相。所以我离开与那些往事相连的生活,辞职去了北京,我当时把这叫做“流放”。
后来我才终于知道,对于我这样一个有些特殊的上海人而言,真正的流放不是远离上海,而是回到上海。2000年是我母亲的本命年,她在那一年最后看了一眼她深爱的上海后在合肥去世,她去世的时候我正不知羞耻地在上海和一个当红的年轻女作家纠缠不清。
所以我的写作计划搁浅了。因为我彻底迷失了自己。对于一个一直在向前冲在寻找风车的愤青而言,回头看并且陷入悔恨是可怕的状况。我丧失了一切光明的、黑暗的道路,丧失了过去的朋友和敌人,我画地为牢,我扔掉纸笔,我浑浑噩噩、不知所从、不知所终。
如今我才终于能够让自己重新拿起笔开始写我的青春三部曲,不知道算是幸运,还是不幸。三部曲中,《上海夏天》是第一部,也会是最真实的一部。它的前身是我18-21岁之间发表于《青年作家》、《作家天地》等刊物的几个短篇小说。它对我而言是一个终结,一个开始,相当于某种自赎。用村上春树的话说来说,这是一部自传质的小说,而后面两部将是私人质的小说。
所以不可否认的是,这部小说中掺杂了我浓厚的个人情绪。可能会让一些读者很疼痛,让另一些读者很厌恶,这些问题所带来的后果我都可以接受。我不可接受的是有人轻蔑地指出“这篇东西纯属胡编乱造”,对于这等混账我只有一句话可说:你大爷。
我至今都痛恨的一类人就是那种说话必以“肯定”、“绝对”打头的人,此种人物善于践踏他所未见过的事物,轻视他所未经历过的人生,他们以为这个世界只有他一个人的厕所和床,简直恬不知耻。
如果有人觉得我这篇玩艺非常像谁谁谁的小说,我虽不认同,但也不会辩解,因为辩解只会让事情变得更糟,正如我花了整整三年忙于悔恨和遗忘和所谓“试图回到正常的生活”,但结果最终证明我的27岁比我的23岁更荒谬、更可笑。
说到这里,或许你已经看出来了,我很愤怒。很多朋友叫我“愤青”,我少年时就已获此殊荣,历经多年依旧面目不改。有趣的是,我发现自己和北京流行的国标愤青似乎又有所不同,或许因为我本质上不可改变地是一个上海人。所以我一般只会把自己介绍为一个“无产流氓者”,就是虽然无产但依然敢流氓的那种人。堪称堕落。
好了,就罗嗦到这了。最后说一句没有丝毫实际意义但憋得我胸口很疼的话:把这篇小说献给所有在青春时离开我、离开了这个世界的朋友,献给我深爱的、已过世的母亲。我想念你们,在每个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候。
也献给我所爱的、所恨的,我的上海。
苏昱
二〇〇三年七月十四日,上海
第一部分在青春结束之前干掉自己
***************
但是偶而的某个夜晚,我仍然会像现在这样泪流满面地从梦中惊醒,发现自己已经彻彻底底地跌入往事,无处可逃。沉沉的黑暗中,一幅幅画面从眼前无声地掠过。我看到了在雨中扔掉雨伞转身离去的阿米,摸着眼镜满面通红的小白,哭得浑身颤抖的张昕,吹着口哨向空中抛起硬币的严浩……
---------------
1.雨中
---------------
“你的英文名叫‘Rainer’?”她看着我的名片,煞有介事地惊呼了一声。
“知道吗?有一个著名的奥地利诗人也叫这个名字,RainerMariaRilke,里尔克,诗写得棒极了,浪漫得不得了,所以后来人们都传说他是被玫瑰刺手而死的。”她说,又顽皮地眨了眨眼睛,“其实真正的死因是白血病。”
“你是在暗示今夜我就会中镖吗?”我不动声色地微笑,把手伸进她的裙子。
四个小时后,我躺在酒店客房的床上,看着她褪尽衣衫,从我的两腿之间爬进我的视野,一头长发洒落我的胸前。
这是一个年轻的上海女孩。如果我猜得没错的话,应该还只是一个在读的大学生。在歌厅的包厢里第一眼见到她时,就让我想起了一个曾经深爱过的姑娘。现在我掐灭烟头,关上了房间里所有的灯,于是她们模糊的面目终于在我的凝视里成为了同一个人。一样的年轻,一样的美丽,一样的让我悲伤得不能自已。所以我没有发出任何声息,只是沉默地与她在黑暗中亲吻缠绵,温柔得如同彼此的初夜,甚至没有阻止她用英文叫床,并在她猛然挺起上身的最后一刻闭上了眼睛。
“我让你不开心了吗?”从洗手间里出来,她穿好衣服,站在床前有些迟疑地问。
我没有回答,默默地打开钱包数钱给她。
房门关上后,我把她留在床头柜上的写有她手机号码的便笺揉成一团,扔进了烟灰缸,突然感到十分疲倦,翻身抱住枕头,很快便昏昏沉沉地睡去。
然后我做了一个梦,梦见了阿米。
梦中,我和阿米勾着手指在雨中走着,不知道身在什么地方,也不知道要去哪里。四周都是细细密密的雨丝,悄无声息地落下。
“你知道我为什么喜欢淋雨吗?”阿米问我。我摇头,叼着被雨淋湿的烟在裤袋里搜寻打火机。于是阿米放开我的手,甩着湿漉漉的长发独自向前跑去,越跑越远,最后远远地站住,转过身,提着湿淋淋的裙子遥望着我。
隔着茫茫的雨雾我看不清楚她脸上的表情,我只看到她对我大声地喊了一句话。但是一刹那之间我突然什么也听不见了。雨水蒙住我的脸,开始流进我的耳朵、鼻孔、口中,开始灼烧我的喉咙,刺痛我的双眼,让我呼吸困难,最终眼前一片黑暗。
我猛地从梦中惊醒坐起,打开床头灯,发现自己已经泪流满面。
---------------
2.我一生中最重要的朋友--严浩
---------------
在我21岁的时候,我最好的朋友曾经对我说过:我们都应该在青春结束之前干掉自己。
我没有那么做的后果就是如今终于过上了虽不富裕但体面充实的成年人生活。我提着笔记本电脑在南京西路上的顶级写字楼里出入,穿着Armani西服系着Kenzo领带坐在淮海路的真锅喝下午咖啡,或者在夜上海的歌舞厅里面带微笑地看着对面的客户把手伸进小姐的衣服,合上签好的协议书,不动声色地替他们订好酒店房间并付掉台费。
许多年过去了。这些年来,我一直在试图遗忘一些事情、一些名字,我幻想它们从未真实地发生或出现过。我就象所有正常平凡的成年人一样,不愿意看到自己内心苦痛的真正根源,心甘情愿地为没有希望的渐渐死去寻找着兴致勃勃的理由。我所希望的是真相比死亡更深,遗忘比生命更长。
但是偶而的某个夜晚,我仍然会像现在这样泪流满面地从梦中惊醒,发现自己已经彻彻底底地跌入往事,无处可逃。沉沉的黑暗中,一幅幅画面从眼前无声地掠过。我看到了在雨中扔掉雨伞转身离去的阿米,摸着眼镜满面通红的小白,哭得浑身颤抖的张昕,吹着口哨向空中抛起硬币的严浩……
他们的脸庞都有些模糊了,很多场景也渐渐地失去了色彩,如同流在雨中的泪水。而唯一始终清晰的是那个遥远的夏天,那片湛蓝得没有一丝云的天空。那么湛蓝,那么清晰。就像沉寂海底的古老沉船终究会淡忘了泥沙的黑暗与曾有的航程,惟独越来越清晰地看到了遥远的故乡的灯塔。那个夏天,它在逝去的岁月里是那么无始无终,仿似从未结束,正如永不再来。
那是1991年的夏天。那年我刚满14岁,刚随父母一起搬到了印染厂职工宿舍大院。在那里,我认识了我这一生中最重要的朋友——严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