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都吧 关注:14,529贴子:320,930
  • 7回复贴,共1

明朝亡国时间考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倒数第二个朝代,也是汉人建立的最后一个朝代。由于一些人为因素,明朝的国祚时间一直存在争议,那笔者针对这个问题进行分析。
  目前明朝亡国时间存在1644年、1645年、1659年、1662年、1683年四种说法,其中以1644年、1662年说法传播广,接下来就对几种说法一一说明。
第一,1644年说法,即崇祯十七年三月,李自成攻破北京,崇祯皇帝殉国,明朝灭亡,清军以为崇祯皇帝复仇的名义入关之后,战败李自成,定都北京,不承认南方政权,认为“本朝得位最正”“取之于寇非明”,并且在明史中加以强化,后世官方为了政治影响,一般沿用此说法,但是笔者以为此说法最荒谬。
首先,1644年崇祯殉国之时,当时全国两京一十三省,共十五个行政区,其中,北京、山西、山东、陕西、河南、湖广一半归李自成,南方尚占据着南京、江西、浙江、福建、广东、广西、云南、贵州、四川及湖广一半,尚占据着全国一京又八个半省,后来张献忠控制了四川,沙定洲短暂控制云南,但是南京政府仍有半壁江山,仍有祖陵、皇陵、孝陵、东陵、兴陵等祖宗之陵寝,比之南宋亦正也。


IP属地:河北1楼2017-05-17 08:19回复
    1111


    IP属地:河北2楼2017-05-17 08:19
    回复
      其次,按照大明祖制,嫡长子继承制,崇祯殉国之后的血统继承顺序为:
      1、朱慈烺,15岁,太子,崇祯皇帝之嫡长子,周皇后之长子
      2、朱慈炯,12岁,定王,崇祯皇帝之嫡三子,周皇后之三子
      3、朱慈照,12岁,永王,崇祯皇帝之庶四子,田贵妃之长子
      4、朱慈焕,11岁,崇祯皇帝之庶五子,田贵妃之次子
      5、朱由菘,37岁,小福王,万历皇帝与郑贵妃之子福王朱常洵之长子
      6、朱由椐,颍上郡王,朱由菘之弟,福王朱常洵之次子
      7、朱由桦,德昌郡王,朱由菘之弟,福王朱常洵之三子
      8、朱常浩,54岁,瑞王,万历皇帝五子
      9、朱常润,50岁,惠王,万历皇帝六子
      10、朱常瀛,50岁,桂王,万历皇帝七子
      11、朱由楥,25岁,桂王朱常瀛之三子
      12、朱由榔,21岁,桂王朱常瀛之四子
      其中太子、定王、永王被李自成俘虏,朱慈焕不知所终,直到康熙四十七年才找到(后被杀),此时朱由崧为事实上的皇位第一继承人,说些题外话,崇祯是兄终弟及即位,殉国后,光宗皇帝两个儿子都没了,不久,太子、永王、定王全部被李自成或清廷所杀害,至于朱慈焕有的说是五岁即已亡故,有的说流亡民间,康熙四十七年被杀,钱海岳《南明史》认为次说为捕风捉影,不可为凭,还有就是那怕朱慈焕来到南京,朱由崧也可以即位,也不应因为朱慈焕年龄太小,可从景帝故事即位,长君即位,立朱慈焕为皇太子(朱由崧无子),南京即位,太祖之地了,兄终弟及,崇祯已为也,太子健在,长君即位,景帝已有先例,先君绝嗣,堂兄弟藩王入继大统,正德年间也上演了,一切都是现成的,朱由崧的即位是合情、合法、合理的。
      再次,就是乾隆皇帝可是承认弘光帝的帝位,最早《清史》是按照《宋史·卷四十七·本纪第四十七·瀛国公二王附》的凡例来说明南明三帝,但是“明史案”打乱了这个计划,最终无疾而终。
      下面就看看乾隆皇帝对比明朝亡国的御批吧
      御制书通鉴辑览明崇祯甲申纪年事
       「通鉴辑览」将成,司事者举「通鉴纲目三编」之例,于甲申岁欲大书「顺治元年」,分注「崇祯十七年」于下。且凡胜朝事,皆别书「明」;而于李自成陷京师,即系以「明亡」。余曰:『不可』。夫「三编」之例,非述「续编」之例乎?「续编」于元顺帝二十七年,即分注「明年」。元主「北奔」,而系以「元亡」,去至正二十八年为洪武元年。且自顺帝十五年明祖起兵之后,于凡元政,即别书「元」以示异。虽臣各私其君之义也,而朕实鄙之!盖以理责人者,先必以理自处;天下者,天下之天下,非一家之天下也。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居今之时,贬亡明而尊本朝如明之于元,其谁曰「不可」?然朕不为也。「通鉴辑览」之书,非一时之书,乃万世之书。于正统、偏安之系,必公必平;天命人心之向,必严必谨。且「正编」、「续编」既一正其自视尊大之陋习,而顾于本朝嬗代之际有所偏向,是不有恧于心而贻来世之讥乎?兹于甲申岁,仍命大书「崇祯十七年」、分书「顺治元年」以别之。即李自成陷京师,亦不遽书「明亡」;而「福王弘光元年」,亦令分注于下。必俟次年福王于江宁被执,而后书「明亡」。夫福王设于江南能自立,未尝不可为南北朝,如宋高宗之例也;而奈其日即慆淫,以致天命去而人心失。是非开创者欲究我兵威,而实守成者自失其神器也!若夫唐王、桂王,穷窜边隅,苟延旦夕;此正与宋之帝昺,帝是同例,不可仍以正统属之:用以示万世守成之主恩、天命人心之难谌,凛凛乎、惴惴乎保祖宗所贻留,为臣民所系属,而不敢谬恃书法之可有高下焉。庶几朕纂「通鉴辑览」之本意,不失「春秋」「大一统」之义乎!
      由此可知明朝亡国1644年是不正确的,1644年只能说是明朝作为“统”的一面亡了
      第二,按照乾隆御批,1644年亡国不对,那1645年亡国就是对了,谬也,1645年南京城陷,弘光帝被俘杀,监国潞王朱常淓下令投降,明朝灭亡,非也,此时明朝失去了“正”,何也,因为监国潞王的即位有邹太后的懿旨,虽然在位数天,但他是当时唯一的“代总统”,他下令投降,可以说大明朝的正统地位结束了,《宋史》、《续资治通鉴》将宋朝的年号及正统地位都是到1276年临安政府上表投降为至的。
      第三,1659年为永历十三年,云贵沦陷,永历帝退往缅甸,认为明朝亡国,这个说法影响最小,这个说法有合理性,却忽视了一个现象,就是理论上缅甸是明朝的国土,不是外国,包括明史也是将缅甸放在西南土司列传中,非外国传,此时明朝的军事力量只有云南边境的李定国部,川东的义军,还有就是郑家的部队,明朝在大陆的国土更是少的可怜,一年前明朝云贵两个全省呢,中兴还有机会,现在已不可能,灭亡进入倒计时,所以此时不算亡国。
      第四,1662年永历帝被杀,作为明朝亡国的时间,笔者认为这个最合理,因为永历帝殉国的时候是皇帝和太子全部被杀,之后再无任何皇室中人称帝,这个可以看做明亡最大标志,就是史书中,认为此事亡国的也比比皆是,那怕乾隆皇帝认为“若夫唐王、桂王,穷窜边隅,苟延旦夕;此正与宋之帝昺,帝是同例,不可仍以正统属之。”但是《宋史·卷四十七·本纪第四十七·瀛国公二王附》载曰:“(至元十六年二月杨太后闻昺死)遂赴海死,世杰葬之海滨,已而世杰亦自溺死。宋遂亡。”也是将这个时候作为南宋灭亡的标志,至于皇帝被俘做为标志更不合理,如图北宋灭亡的时间不是宋钦宗和宋徽宗被俘,而是金人废除皇帝的帝位,北返才算的,所以1662年4月作为明朝亡国最为合适,看看史书的记载。
      《清史稿•卷四百七十四•列传二百六十一• 吴三桂》载曰:“(康熙元年四)未几,定国走死猛腊。三桂招其子嗣兴,以千馀人降,明亡。”
      《南明史•卷四•本季第四•昭宗》载曰:“(永历十六年夏四月)上遂崩,皇太子慈煊薨,上年三十八,明亡。”
      至于中间穿插的1664年,李来亨抗清自杀,更是为了延长二年所列,不合理。
      第五、1683年,康熙平定台湾,作为明朝结束的时间,台湾确实有明朝的皇室人员,但是郑家却没有将朱家之人立为皇帝或者监国,至于网上所说的宁靖王朱术桂监国,笔者查看好几部史书,均未有说明,可知此说大谬,但是1683年,只能说全国最后一个以明正朔的政权结束了。
      《南明史•卷四•本季第四•昭宗》载曰:“(永历三十六年)八月丁巳,薙发,陈辛起兵睡傻,死之。郑克塽等入北京,明朔亡,时清康熙二十二年也。”
      《小腆纪年•第六部分》载曰:“自成功初起,迄克塽奉永历正朔三十七年,而明朔始亡。”
      可以说明朝“失统”于崇祯十七年三月,“失正”于弘光元年五月,亡国于永历十六年四月。
      从中可以看出,
      宋朝“失统”于靖康二年四月,“失正”于德祐二年春正月,亡国于祥兴二年二月。


      IP属地:河北3楼2017-05-17 08:19
      回复


        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17-05-18 01:54
        回复
          总结的很到位,我也认为永历皇帝殉国,遂明亡,天下亦亡


          IP属地:浙江5楼2017-05-19 17:01
          收起回复
            事实上还可以说,民**国失统于三十七年四月,失正与十二月七号,播迁台北


            IP属地:河北6楼2017-05-19 18:29
            回复
              敢问这些出自于哪里?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22-05-28 17:5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