鸳鸯拳盛行于明、清两代,相传始创于南宋,因一直在民间流传,所以在正史中没有详细记载,鸳鸯拳雏形只有三招五式,传拳者多为口传身教,经过历代拳师添招加势,于清末才形成明确的体系。
鸳鸯拳起于民间,传于民间,兴于民间,起初以河南、河北等地习练者居多,民国时期传至东三省。辽宁一带最早记载为 姜麟先、李泽贤 两位拳师于沈阳传技,名“鸳鸯拳”,直至解放后,普及全省。
关于鸳鸯拳,各流传分支说法不一。有人认为鸳鸯拳是一门象形拳,以鸳鸯为型,取雌雄之意;也有人认为鸳鸯拳最早叫“阴阳拳”,由于当时有一位习练“阴阳拳”的拳师惹上官司,逃难至东三省,隐姓埋名,故将“阴阳拳”谐音为“鸳鸯拳”,而后再按照“鸳鸯”之意为拳谱命名;还有一些其他的说法,这里就不逐一举例了。(其实笔者认为,哪一种说法是非对错的都不重要,“手底下见真招”才是硬道理)
全国解放后,国家挖掘民间武术,举办了一次全国性的“民间武艺挖掘赛”,以武术比赛为名,意在挖掘民间流传的武术技艺。当时,沈阳鸳鸯拳师“张万成”参赛,一举将“鸳鸯拳”这一“稀有”拳种推向全国。
(未完,待续……)
韩
201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