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我来自省一下。鉴于有些同心并没有看过传习录,我就背点书。
王阳明的学生问了他一个问题
问题是这样:陆澄问阳明“静时亦觉意思好,才遇事,便不同,如何?”王阳明的回答是“是徒知静养,而不用克己功夫也,如此临事便要倾倒。人须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
我们时常听到这句话:知道那么多道理,却依然活不好。很多人纠结在知易行难还是知难行易的牛角尖里出不来,我们不妨跳出西方哲学体系,用东方人的思维来找找问题。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心学所说知行合一,并不是要把两个东西合起来,而是知行本就是一个东西的两种状态,就好比光多了叫亮,光少了叫黑,你说他是一个东西么,当然是。又比如温度高了叫热,低了叫冷,你说冷热是一个东西吗,也是。善缺失了叫恶,缺失的少叫善,你说善恶是一个东西吗,还是。知行就是这么一个东西,当然,心学中的知行合一还有另外一个层面的意义,那是致良知,这里不去说了。分析了这么多,其实结论只有一个:知行被分开了,这东西本是一个,却被强行分开,自然遇事倾倒。读书看完以后,回到生活中,确实只能还是那样。重要的是事上磨,才能立得住。至于磨什么,不妨从小钱钱,婆媳关系,男女关系先入手吧。写下来自勉。
王阳明的学生问了他一个问题
问题是这样:陆澄问阳明“静时亦觉意思好,才遇事,便不同,如何?”王阳明的回答是“是徒知静养,而不用克己功夫也,如此临事便要倾倒。人须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
我们时常听到这句话:知道那么多道理,却依然活不好。很多人纠结在知易行难还是知难行易的牛角尖里出不来,我们不妨跳出西方哲学体系,用东方人的思维来找找问题。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心学所说知行合一,并不是要把两个东西合起来,而是知行本就是一个东西的两种状态,就好比光多了叫亮,光少了叫黑,你说他是一个东西么,当然是。又比如温度高了叫热,低了叫冷,你说冷热是一个东西吗,也是。善缺失了叫恶,缺失的少叫善,你说善恶是一个东西吗,还是。知行就是这么一个东西,当然,心学中的知行合一还有另外一个层面的意义,那是致良知,这里不去说了。分析了这么多,其实结论只有一个:知行被分开了,这东西本是一个,却被强行分开,自然遇事倾倒。读书看完以后,回到生活中,确实只能还是那样。重要的是事上磨,才能立得住。至于磨什么,不妨从小钱钱,婆媳关系,男女关系先入手吧。写下来自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