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i84定制公交吧 关注:1,399贴子:514
  • 0回复贴,共1

#互联网+#为何互联网大巴创业公司和传统公司一团和谐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通过互联网大巴企业融资不难发现,投资方当中传统客车企业不在少数。相比传统出租车与专车屡屡死掐,在大巴领域,似乎创业公司与传统公司一团和谐。
衣食住行是人们最基本的生活状态,收入越高、时代越发展追求越多,互联网的渗透几乎是大势所趋,而“行”作为使用频次最高的场景,受到的关注也最大。而所谓的互联网颠覆传统行业,你可以接受,可以反弹,但最终都会走向融合,要相信市场化的力量。
大巴市场的和谐正是源于竞争对手多元化的激烈竞争。包括长途客运资质、旅游观光资质,甚至也有企业自身班车资质,这使得其从一诞生竞争就很激烈,而一个激烈的行业永远不会是停滞的行业。
相比广州、上海的约租车平台一直千呼万唤未出来,专车大巴的试水,公交集团却早于互联网公司。早在2013年初,就有传统公交企业试水“定制公交”,用户发起路线,召唤小伙伴凑齐一车人就可发车,这比互联网公司快得多。
VP 级高管来自传统客车领域,而人是维系旧传统与新势力的最有效纽带,在车辆与资本的合作上,人是建立信任的基础。
双方也能找到合作的契机。专车车辆来自传统租赁公司,而定制大巴的司机与车辆都是由客车集团提供,其只是作为消费者与客车对接的平台,这就是产业链上下游的关系。相比之下,小车领域“人的流动”更多是体现在执行层面的司机上。这是个松散的组织,对管理决策并没有造成大的影响。
同时,传统客车对互联网大巴的投资,也表现了市场化资本的自由度。相比之下,出租车领域隶属交委主管,国企的资本操作空间较小,层层审批的效率也慢,与互联网公司顺利牵手的障碍确实很高。
其实打车软件最初切入的是出租车领域,某种程度上是一个上下游的合作关系,但无奈由于出租车公司管理决策的种种障碍,打车软件从流动最频繁的司机层切入,也由此奠定了双方矛盾对立的格局。
有趣的是,虽然互联网大巴创业公司每次融资都会被问到“滴滴进来了怎么办”,但数家企业宣布拿到融资正,是在滴滴确定了巴士业务之后,不管是出于宣传目的还是抢占山头目的,巴士确实是火了。
目前,大巴依然是未饱和的领域,潜力也在中途市场。目前绝大部分的互联网大巴都主推上下班通勤,因为其时间固定、路线固定,是一个典型模板项目;少部分公司开发了接机路线,班次较多,但路线依然固定。但有关人士认为大巴使用频次最高的还是城际交通,在这个领域,车站车少,私营车又有沿途兜客、价格不透明的弊端,俨然就是亟需颠覆的市场。


1楼2017-05-19 11:35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