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学吧 关注:12,271贴子:92,917
  • 17回复贴,共1

一句话概述心学:克尽己私,尽至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一句话概述心学:
克尽己私,尽至天性。
善恶,生死,苦乐,悲喜等等都是以相对的形式出现,都是此“心”而动,分别出的种种概念。在无数的各种衍生的概念中左绕右绕,反而牵绊住你寻得本心天性的脚步。人只有离了这些牵绊,才能真正识得本心,悟得天性。这是别人无法传达给你的。语言,文字,任何表达的载体还是在概念界定之后,因此,老子或曰,道可道非常道。而对于心学弟子无非“致良知”。亦是亲见,证道之过程。那为何要这么去做呢?只有这样,你才能全神贯注,心无旁骛的投身到你所做的各种事情中去。因而功夫是心体的功夫,效果是一路行去未来做完诸事后顺应而至的因果。
今日夜思,终于完全明白了,故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也算告慰吾师,告慰后来学人。请树立信心,诚心,坚持,终有结果。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7-05-24 03:56回复
    我刚学习心学,希望以后多交流心学,也多向你请教


    IP属地:江苏来自iPhone客户端2楼2017-05-29 00:07
    回复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中庸,便是行于中,至于用。
      三句提醒我们
      待天(时),养(德)性,存心(体)
      拿今天的话讲分别意味着
      坚持,担当,务实
      《论语》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分别是,习仁,聚义,人和。
      今语之,不离,不相,不愠(一个大同之世)
      《心学》
      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
      天理(因不容而可容)
      顺道(因相应而不分)
      为人(因离相而延异)
      一扇开启自我的心门。
      古学尽矣,唯在证道。千古一心,奋在前行。


      IP属地:江苏3楼2017-05-29 09:51
      回复
        善恶,生死,苦乐,悲喜等等都是以相对的形式出现,都是此“心”而动,分别出的种种概念。
        -----------------------
        楼主啊,我知道你现在这种“顿悟”状态别人说啥也不会听,我只能说除去这些情感人都非人,还要心干嘛?


        IP属地:北京4楼2017-06-01 19:31
        收起回复
          叙述一种状态并不代表要去除。而你的回答正好体现了,人的一种习惯思维,自己画个结果然后自圆其说,这种思维的背后便是不能接受现实的潜在动因。而这个动因并非你自己的,便是长期被各种概念影响的效果。而要寻得良知,便是要去除这种妄思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17-06-02 00:16
          回复
            克尽己私?你走的是存天理灭人欲的路?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17-06-02 17:57
            收起回复
              其实西方很多哲思,也有涉及这方面的论述,只不过没有形成固定概念和系统而已。比如康德的一些思想,马家的一些思想。但,任何论述必须在特定的前提下进行讨论,否则就根本没有讨论的必要。
              打个比方就明了。我穷得连饭都吃不上了。前提便是在叙述我穷的一种状态,如果答复,你可以吃面包啊,或者你可以吃蛋糕啊,你可以吃鸡腿啊。这样的论辩可以无限吹牛下去,因为都没有任何前提了。
              今日谈心学,学心学,其前提还是成就圣人之道的“见,闻,学,养”的功夫。舍去这个圣人之道的大前提。我要当富翁,或我想弄十个女人,这种立足还是去歇着吧。
              不立其志,不以其学。你就算要去隔壁打个酱油,也必须先知道隔壁杂货铺在哪,身上带没带钱。打酱油是志,知何处有酱油,何可购酱油便是其学。
              何况是圣人之道呢?


              IP属地:江苏7楼2017-06-02 23:02
              回复
                你开心就好


                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17-06-03 11:27
                回复
                  如何克尽己私?灭人欲吗?如不是,正常欲望和私欲如何区分?


                  9楼2017-06-22 10:06
                  收起回复
                    针对“如何克尽己私?灭人欲吗?如不是,正常欲望和私欲如何区分?”这个问题详细解释下。
                    因为现在这个人欲的概念和古学中是有严重区别的,白话文后,受西方哲学文化影响,把需求和欲望等同起来,这是一种先入为主的概念,然后用这种概念去诠释中国文言文为主的文意,这样是无法理解中华古学的。
                    举个例子就明白当今语境对古学的误解有多深,比如:小人与君子之辨,现代人都认为小人是坏的,君子是好的。小人是龌龊的,君子是高尚的。
                    其实在《论语》中,小人是指还没有什么见识的人,大人是有指远见的人,君子是指承君之位的人,而君位,便是圣人位,君子学,便是如何一步步向圣人这个目标成就自己,而圣人无学,并没有一种学问可以让你成为圣人,君子于圣人便是一个结果,努力践行的结果,而这结果自己看不到的,一棵参天大树,自然而然,别人看不到你的树荫就不知道你的枝繁叶茂。小人到大人,而后君子,是一个先后次第关系,父亲于你便是大人,你还是娃娃时候你就是小人,无论你信还是不信,无论人家怎么评判,都不能改变父亲先于你出生这个事实。小人之君子,亦是这个关系。区别在于学识,在于德和才。小人通常被利益关系左右,而君子已经可以抛却利益关系的权衡禁锢,而领悟到左右利益关系的自我法则。比如小孩子饿了就吃,只自觉关注于食品这个利益关系,而大人虽然自己也想吃,但开始懂得可能有人比自己更需要这个食物。
                    上面洋洋洒洒说了那么多,便是希望有人能懂得,用自己的臆断去怀疑古学的概念,可能不知不觉就陷入权衡的误区,而不是从文者之前的概念来理解所述的本意。
                    “心学”非无根之学,无非是孔子思想的复本之学,也是把当时分崩离析的中华学问统一起来的学问。与孔子:吾道,以一贯之。的思想是契合的。
                    《礼记》有述: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
                    这里的欲,就是描述一种不满足的状态。吃饭,男女之欢,人的需求,都会存在不满足的状态。故而需要需要以一定的礼制而克制,故中国古代文化都反对饮食浪费,欢爱过度,品德高尚的人,都懂得节制的重要性。而很多人意识不到这点,想干嘛就干嘛,便是永远欲求不满在做怪。
                    而这个灭人欲,的灭字,也是今天人们先入为主的臆断,认为古人要消灭人欲。这要从灭字的古意理解,火上一横,开始并不是消灭的意思,而是让火势不腾的意思。那么古学里灭人欲,并非是今天要消灭人欲的意思。而是有节制的意思。故,灭人欲,便是指,人要有这种意识,知道自己不满足的状态,从而判断是否应该节制,克制。一个人如果在做任何事,说任何话,都没有意识到内心这种不满足的状态,那么无论好事,坏事,最后都会给自己带来苦恼,故,需要以礼而节制,这便是人区别动物的尊严。也是一个人,要为君子道,必须脱离小人被利益欲求驱动循环的学养。
                    而克尽己私,是指心体上的功夫和修炼,并不是一种结果,当然如果能有这样的结果,便是成就了自己,也就脱离所有贪,嗔,疑,痴,慢,思想上的弊病,从而可以从事任何事的时候都全神贯注,心无旁骛。经年累月,时时刻刻,事事物物上,致得良知,离苦离愁。
                    故,灭人欲,非消灭,是节而有中。克尽己私,非不吃不喝,是意识到一意起念,便有私,私亦思同音。不可因一己之私而攻他人之私。饿了吃饭是需求,但为了吃饭和人抢,便是私意太盛了。克了这个抢的念头,就是克了一私,而并不需要连饭都不吃。
                    其实,通过自己的叙述,妄图别人的理解,也有一私,但如果本着相互学习的本心,这一私便可以克了去的。
                    克尽己私,尽至天理。


                    IP属地:江苏10楼2017-06-25 14:44
                    回复
                      感谢楼主详细的讲解,受教了


                      来自iPhone客户端11楼2017-06-26 12:35
                      回复
                        如克尽己私,人何在?天理又何在?


                        IP属地:广东12楼2017-06-26 15:5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