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时明月张良吧 关注:121,588贴子:2,809,898

【留侯门客·杂】【分析】从玄机艺术手法细节和大框架看张良刻画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一楼大良镇楼~


IP属地:北京1楼2017-05-25 20:22回复
    秦时里的逻辑是非常非常严谨的,并没有留下很多猜测余地,尤其是主线和各个支线非常连贯。大良的理念想法也是已经定了的。玄机的艺术手法好多人并没有意识到,但其实并不是那么深奥,观众只要细心是完全可以看得出来的,相当有章法,是可以完全确定的,也不是强加于玄机。大线和人物刻画融为一体,无法割裂。所以,说人物刻画之前,先要把玄机主线理清楚。首先,要明确是的,秦时内涵性质是武侠剧。目前看来,秦时主要大线有反战,民众生存(也就是民生。政策,民心向背都是分支),诸子百家生存(这个偏重门派内部矛盾和传承局势),还有侠义本身也算是秦时一个大的主要话题,。如果把这些重要大线和支线,用概括的话题串联起来的话,从解决问题的角度,个人觉得还是“生存”二字最合适。诸子百家的思想是用来解决生存问题的,都是各门各派给乱世开药方。反战,民生,政策,百家文化传承,改朝换代的过程,等都是解决生存问题的方法或难题之一。这些无一不是扣着生存这个话题。因此,个人主观理解主旨就是,身为历史中人要去自己不断探索,想办法如何解决生存这个大难题。良子也多次提到生存二字,后面会着重提及。特别要提及的一个和良子有很大关系的支线就是:民心向背重要支线和桑海民心问题。这条支线是他的主张之一,很多人并没有意识到,就会误会良子。接下来会仔细说。我详细写过一个帖子,感兴趣的可以看看。【贴图微整理+提醒】民心向背重要支线和桑海民心问题 http://tieba.baidu.com/p/3354165042?see_lz=1&pn=1 另外着重要说的就是反战和生存两条线,这也是良子最重要的责任。


    IP属地:北京2楼2017-05-25 20:27
    回复




      IP属地:北京3楼2017-05-25 20:27
      回复
        下面有重点的说一下民心向背这条支线,一开始玄机只是通过民众对于大秦的厌恶,害怕和牢骚这些细节来体现。然后齐心问题,墨家尚同的定义也早有介绍,上下齐心为国为民。大秦齐心的方式,根据扶苏所说,主要是“文乃心声,文不一,说明心不一”,所以采取统一文字的方式。小跖也说过“必须运用我们的集体智慧想办法出去”,集体智慧是非常重要的!这也正是良子看中的。良子和伏念辩论的时候也说过:“如果不问青红皂白,一味只要求百姓忠君,难道就天下太平,民众就安居乐业了?《孟子 公孙丑下》之篇讲: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民心向背支线从子房这里,正式从暗中细节着墨,改成明线矛盾冲突。接着,通过逍遥子“我们行的是大道,顺的是民心,得民心者得天道”,再次提起这条支线。所以,玄机把民心和齐心问题彻底丢给了良子来解决。【这是让良子肩负的第一个难题】。良子还有好多难题和矛盾,后面慢慢说。那么现在良子反秦这边解决齐心问题的效果还是不错的。之所以能齐心协力,还是和良子处理问题的方式和联合的基础有关。



        然后,通过孟子里的一段,说一下反秦这边的联合的基础。简而言之基础就是利益和爱都有。
        《孟子·告子下》曰:“先生以利说秦楚之王,秦楚之王悦于利,以罢三军之师,是三军之士乐罢而悦于利也。为人臣者怀利以事其君,为人子者怀利以事其父,为人弟者怀利以事其兄,是君臣、父子、兄弟终去仁义,【怀利以相接,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先生以仁义说秦楚之王,秦楚之王悦于仁义,而罢三军之师,是三军之士乐罢而悦于仁义也。为人臣者怀仁义以事其君,为人子者怀仁义以事其父,为人弟者怀仁义以事其兄,是君臣、父子、兄弟去利,【怀仁义以相接也,然而不王者,末之有也】。何必曰利?”
        这段大概意思就是:“先生用利去劝说秦王楚王,秦王楚王因为有利而高兴,于是停止军事行动;军队的官兵也因为有利而高兴,于是乐于罢兵。做臣下的心怀利害关系来侍奉君主,做儿子的心怀利害关系来侍奉父亲,做弟弟的心怀利害关系来侍奉哥哥,这就会使君臣之问、父子之间、兄弟之间都完全去掉仁义,【心怀利害关系来互相对待,这样不使国家灭亡的,是没有的】。若是先生以仁义的道理去劝说秦王楚王,秦王楚王因仁义而高兴,于是停止军事行动;军队的官兵也因仁义而高兴,于是乐于罢兵。做臣下的心怀仁义来侍奉君主,做儿子的心怀仁义来侍奉父亲,做弟弟的心怀仁义来侍奉哥哥,这就会使君臣之间、父子之问,兄弟之间都完全去掉利害关系,【心怀仁义来互相对待,这样还不能够使天下归服的,是没有的】。何必要去谈‘利’呢?”
        孟子这段主要是说如果纯粹只是心怀利害关系来对待别人,那么别人也会来这么对待你,国家一定会灭亡。如果心怀仁义来对待别人,别人也会如此对待你,天下就没有不归服的。当然,秦时的侠义是讲利益的。
        儒家一向以仁义和礼待人,子房也是非常讲义气的(不过他也没有只讲义气没理智,意气用事),所以反秦这边的联盟和大秦那边的勾心斗角不同,虽然墨家流沙儒家人宗都有生存的利益需要,要争取一线生机,但是联盟并不是因为纯粹的利益关系,仅此而已,是有侠义的传承和兼爱的。侠是有力量的人帮助弱小的人。义者利他。这就是侠义。侠义和兼爱都是需要传承的。月儿介绍的兼爱是“人与人相互爱护” ,子房也说过仁者爱人。单说国学,“兼相爱,交相利”,爱和利益并不完全冲突。“兼爱”,即“爱无差等”,不分血缘关系的亲疏和身份等级的贵贱,普遍地,平等地相爱互助。“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玄机的表达也是兼爱是平等和相互的。
        反秦这边如果只是单纯以利益关系联盟,一旦利益冲突严重,必然会破裂导致联合失败,人心不齐。但是子房联合墨家流沙时,还是入情又入理,有生存利益需要,但也以侠义和爱来联合。之前儒墨的联合也是如此。这大概也是联合最大的极限了。子房也是会一直努力坚持这个原则的。
        而且,能齐心不光是联合的基础,子房处理矛盾的方式是非常好的。子房虽然有时候兵行险招, 但是他是也懂得儒家的中庸之道的。 所谓中庸之道,就是指不偏不倚,折中调和的处事态度。《论语.庸也》有: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如果能达到中庸,那就是最高的道德!子房的中庸之道,主要是在于处理分歧方面。噬牙狱救人时体现的最明显。流沙主张不救人,而墨家和子房想要救人。子房折中了所有人的意见,包括庄叔说的,不能因为救人再损伤反秦残存的力量,然后才做出的最后安排。调和折中能处理好矛盾,而且还能综合所有人意见,然后做出最佳选择。也许中庸之道不能解决所有的矛盾,但确实也是非常有用的。这也是他的处世之道。
        接着,接着说一下几点误区。首先,给反秦这边平反下。桑海的情况是,大秦统一,唯有齐鲁之地是不战而降,而且局势上,其余地区纷争不断,只有齐鲁之地相对平缓,是个特殊情况,所以才有繁荣。良子辩论时说大秦没有赢得民心,也并非是平白无故的虚言和诽谤,而是真实的情况,民众确实不喜大秦,六国遗民并没有得到安抚,反而社会矛盾丛生。


        IP属地:北京4楼2017-05-25 20:43
        收起回复
          顶顶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17-05-25 20:49
          收起回复
            然后,说一下良子为啥需要人心齐,需要民心和法家权术的最根本原因。法家权术用的好了,也是可以上下齐心的好办法。
            治国的话,君臣,君民一心是很重要的。以统治者国君的角度来看,韩非《功名》也有提到:人主者,天下一力以共载之,故安;众同心以共立之,故尊。做君主的,天下合力来共同拥戴他,所以地位稳定;天下齐心来共同推举他,所以身份尊贵。
            但是《难三》篇也有:且夫物众而智寡,寡不胜众,智不足以遍知物,故因物以治物。下众而上寡,寡不胜众者,言君不足以遍知臣也,故因人以知人。意思就是:况且事物众多而个人智寡,寡不胜众,个人智力难以普遍了解事物,所以要利用事物来治理事物。臣下多而君主寡。寡不胜多君主难以普遍了解臣下,所以要依靠人来了解人。君主虽然需要齐心,但是有个问题就是,毕竟君主只是一人之力,一个人的智慧也是有限的,所以需要因物治物,个人理解也就是利用事物的客观规律来治理,所以需要因人知人,也就是韩非一直强调的法家的“术”来管理臣下。这也是需要法家术的原因。从现代人的角度看,引用一下余华清《权术论》的观点,除了统治阶级对于被统治阶级,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权术,还有一种权术定义就是:“指一般意义上的领导艺术、 调节人际关系的技巧、 处理国际关系的外交手腕, 等等。此种意义上的权术, 往往是长期政治斗争和生活斗争的经验的积累与总结, 其中包括相当部分的人类理性的精华。诸如思辩的火花、 逻辑的缜密、 语言的感染、 心理的分析、 矛盾的协调、 人才的考课使用方法, 等等”。秦时里良子更偏向于这类。

            这点秦时里体现的也很好。不管是当时子房联合流沙时只是一人之力,还是嬴政一人之力治理国家,全都是有限的,不可能超越一个人的力量,这也是事物的客观规律。比如噬牙狱救人,良子也不可能分身,顾得了儒家这边,就不可能亲自去救人等等,这种情况会很多。所以这是齐心和法家术的必要性。如果不齐心,肯定是不能成事的,甚至会事与愿违。反秦这边用人,安排等等,都是需要的。
            那么法家的术,具体来讲,《韩非.定法》一篇:术者,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责实,操杀生之柄,课群臣之能者也。意思就是,权术就是依据才能授予与之相匹配的官职,按照官职名分来责求实际功效,掌握生杀大权,考核群臣的能力。所谓的杀生的权柄,具体操作也就是《二柄》一篇的二柄。此篇有:明主之所导制其臣者,二柄而已矣。二柄者,刑、德也。何谓刑、德?曰:杀戮之谓刑,庆赏之谓德。明君用来控制臣下的,不过是两种权柄罢了。两种权柄就是刑和德。什么叫刑和德?杀戮叫做刑,奖赏叫做德。简而言之,二柄就是惩罚和奖赏两种手段

            秦时里,法家的术具体来讲,就是参照韩非提出的流沙理念,术是用来知奸,明辨奸邪。这就是用途。


            IP属地:北京6楼2017-05-25 21:07
            回复
              然后说一下反战这条大线。【反战也是玄机让良子解决的相当重要的第二个难题】。反战这条大线还要从故意对历史和国学的几处篡改说起,这是玄机成心的,在提醒观众这个重要的话题。首先,就是对于墨学非攻定义的改变。【非攻就是反对战争,所有的战争,无论为了什么原因,只要打仗,就会使老百姓受苦。兼爱呢,就是说人与人要相互爱护,有力的就用力帮助人,有财的就用钱财分享。】【班大师:本门祖师爷十分反感兵家孙子所创立的杀戮方法,认为那是给天下百姓带来灾难的根源。】【班大师:墨家主张“非攻兼爱”。祖师爷认为,要获得胜利,并非一定要通过杀戮:攻城为下,攻心为上。】 对了,还有墨子退楚的故事,也是反战的话题。
              秦时里对于【非攻】和历史上有一些不同。秦时里墨家是反对【所有】战争的。历史上,墨家不光反对不义之战,也主张以【有义之战征不义之战】。不义之战为【攻】,有义之战为【诛】。禹征伐有苗、汤伐桀、武王伐纣,都是为天下万民兴利除害,不是为自己求富贵享乐的义举。墨子赞同“诛”,反对“攻”。因为“诛”是“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的仁义之举,“攻”则相反。正义战争,墨子是支持的。
              第二个改变就是玄机让长平之战发生在嬴政吞并六国的战争阶段。秦时里面蓉姑娘所说的12年前长平之战前,韩国已灭亡。良子也提过,“长平之战,坑杀战俘就超过四十万”。所以,良子并不是“栽赃”嬴政,而是玄机要篡改历史这样设定,说明反战问题。
              秦时里为什么会做这样的改变,为什么反复再三地强调反对所有战争杀戮,强调“要获得胜利,并非一定要通过战争”,还有长平之战为何会穿越到嬴政时期,不是玄机不熟悉墨学和历史,就是为了“反对战争杀戮”服务。接着,玄机反战这条线就是以具体的战场描述,和辩论的方式来展现。目前涉及反战话题的辩论一共有三场。伏念和良子君子之道的辩论,燕丹和六指黑侠的辩论,龙且和钟离昧的辩论。


              IP属地:北京8楼2017-05-25 21:12
              收起回复
                反战这件事,具体到良子这里有几处。第一处是君子之道辩论的时候。



                关于反战这个难题,秦时里大秦处理的非常不好,闹得六国遗民不满,矛盾丛生。目前除了黄石天书的传说,并没有成功解决的案例。良子现在有一些理论,但是实践起来肯定是有阻碍的。只能之后看他如何一点点解决,又或者会有什么新的理念。君子之道这集,除了之前说的良子提过长平之战以外,还有伏念质问他的那句话,说良子是要举兵造反。。这里特别要好好说一下!首先,举兵造反就真的绝对不可以吗,我觉得还要看情况。


                龙且也说过,百姓有权利选择有尊严的生活,而现在大秦的情况,华夏之内,民不聊生,社会发展缓慢,社会矛盾剧烈,政治不清明,确实百姓有举兵造反的权利。这也是社会的进步,必须要保有这样的权利。
                然后当时伏念质问之后,良子坚定的说,“我没有”,当时很多人诟病他犟嘴。。但是从玄机角度看,从人物刻画看,确实没有犟嘴。。

                从玄机角度看,子房后来反秦这边行动的大框架,确实是以儒家这边为主,而且他特意有私心为了儒家求人
                另外,从局势上说,儒家确实别无选择,不是某个人主观上能左右的。如果儒家交人,灭顶之灾的是整个生存的局势。。从人物刻画说,良子主观上,确实是已经做好了最坏的打算和应付各种情况的心理准备,他才说“我没有”。既然是主观上,那么从客观上,从噬牙狱救人这次来看,只要是他个人能力范围之内能做的,不违背他原则的(原则性问题后边会仔细说),他都会去做他真的是说到就努力去做!!并非是虚言和犟嘴~他会尽全力!


                IP属地:北京11楼2017-05-25 21:23
                收起回复
                  良子关于反战现在有一点理论和历史的借鉴,就是黄石天书的传说和以战止战的理念。实践上效果如何还要看。玄机现在局势为主,提的并不多。
                  黄石天书,蚩尤的故事。这也算是良子作为历史中人的以史为鉴吧

                  蚩尤氏好战,所以给百姓带来连年的战火~并不是百姓想要开战的。




                  民众也参与到大战之中,反抗压迫的战争,也是正义的战争~ 符合广大人民利益和社会发展要求。符合更多人的利益和需求,也是侠义的精髓,帮助的人越多,就是将侠义之道传播给越多的人。能够帮助全天下的人,就是大侠。 蚩尤氏既然是战火的源头,击败了他自然大地又恢复了和平和生气。这算是以战止战的经典案例吧~ 因为不可能有绝对的和平,也没有绝对的战争,按现代的理念就是:战争与和平既统一又斗争,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两者的转化,在一定条件下,和平可以转化为战争,战争可以转化为和平。所以,只要找到了战争的原因和源头,解决了矛盾,应该就可以有获得和平的机会~


                  IP属地:北京12楼2017-05-25 21:27
                  回复
                    接着高亮说一下良子重中之重要解决的第三个,也是非常重大的问题!【那就是生存问题】!!这个好多人可能还没意识到。必须要强调的是,生存,不光是良子人物刻画的执念和目标之一,也更是贯穿整个秦时的重中之重的话题!乱世,谁都想要好好有尊严的生存。民众如是,诸子百家如是,良子也如是。前边也说了,个人主观理解秦时整个主旨就是,身为历史中人要去自己不断探索,想办法如何解决生存这个大难题。无论是齐心民心问题,还是政策,反战,改朝换代的过程等等,都最终是为了解决这个大事。秦时里,良子既然已经挑起了民心,反战,政策(后边会细说)的大梁,自然生存大事也是要由他解决。生存问题主要是从两个角度,一个是民生问题,另一个是诸子百家传承的问题。话句话说是民众生存、社会发展问题,和诸子百家内部矛盾、生存局势问题。诸子百家的局势很复杂,我会单独说。先从民众和良子刻画的角度说一下。



                    所谓民众的生存问题,也就是民生了。第一次提到生存话题的人是良子,第一次辩论到这个话题是在君子之道那集,正式提到民生是以剑论道良子讲剑来历的时候。




                    民众安居乐业,保障民众的利益,民众的生机都是民生范畴。


                    IP属地:北京14楼2017-05-25 21:30
                    回复
                      从人物刻画和良子的角度讲,除了前边提到的辩论之外,他提过很多遍生存二字。


                      小四第二集,庄叔提到了新时代的生存问题,子房反驳庄叔流沙成为嬴政的兵器,是为了在新时代生存的优雅借口。


                      后来子房感叹为了生存淡忘了最初的本意。目前,前后几句话分段断句有分歧。



                      联系一下小四第二集和天九流沙理念方面。之前抛开天九分析过这段对话重要一段的断句,但是没有联系天九是因为剧情没有提的很完全,然后也并不清楚玄机两边连贯性有多少。现在联系一下天九,顺便说一下有疑问的地方。这层就当是半个疑问层吧。也为继续看天九做一个临时整理。现在整理是基于天九流沙理念和秦时连贯基础上。玄机一再说天九是独立IP。。和秦时是互相独立的长篇故事,但是部分角色和故事背景有重叠。但是重叠多少,是不是真的填秦时坑,或者对秦时有没有修正的地方,还是要再看看。
                      小四第二集,子房感叹为了生存淡忘了最初的本意。目前,如果结合天九剧情,唯一的一种断句就应该是:
                      卫庄:子房,你在逃避什么?▍断开
                      张良:或许,就是这样为了生存,而一点点淡忘了最初的本意。
                      卫庄: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断开
                      张良:流沙创立之初的誓言。
                      卫庄:天地之法,执行不怠,即便没有国家的依存。
                      这样理解起来就是:子房听了庄叔的反问,感叹自己或者流沙已经忘了最初的本义。那么最初的本义具体是什么呢,就是庄叔说的: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流沙创立之初的誓言,也就是天九里韩非说的,天地之法执行不怠。这两个还是不太相同的。本意那句主要是说公平性,说明惩罚和奖赏应一视同仁。而流沙创立的誓言,主要说的是天地之法的执行~庄叔是在接着子房的话,或者提醒他并没有忘记流沙的本意。然后提到流沙创立的誓言,庄叔也是接着说了天九韩非的那句话,他也并没有忘记。
                      但是这样断句有一个疑问就是:既然“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这句话在天九里还没有出现,也不是流沙创立当时韩非说过的,为什么良子下一句接着说的是“流沙创立之初的誓言“呢??还是说,提到了法的公平性之后,让良子想起了流沙的创立?而且为什么说道最初的本意,庄叔只提了这句话?

                      庄叔是还在坚持韩非创立流沙时的理念,天地之法执行不怠。而接下来良子是有反驳庄叔的,“法的贯彻,正是为了安国定邦”,他显然和庄叔,也和韩非创立时的理念有些分歧。韩非的天地之法显然更加大气,“即便”,表示假设的让步,没有国家依存也可,并没有具体强调法的目的和用处。而良子是把法的作用更加具体化了,就是对于国家的用处,目的是安国定邦,是法对于解决生存问题积极作用的一面,也是更加实用主义一些。


                      IP属地:北京18楼2017-05-25 21:49
                      收起回复
                        看完了大概知道想说什么
                        小明提出了三个东西,“民心”,“反战”,“生存”,这三个我已经get了非常重要,也在秦时正剧里多次体现,我也有点感觉吧
                        伏念和张良争执那一段,尤其张良是说我没有的时候,我现在还记得那个语气(翟大配得真好),严肃,隐忍?貌似还有一点怒?说怒可能不合适,是一种很复杂的感情。
                        再来就是小四第二集庄叔和张良的对话,我觉得可能“天地之法执行不怠”才是对应“流沙最初创立的誓言”?这一段让我没注意到的应该是张良和卫庄理念,之前一直忽略,这代表了背后,卫庄坚持的流沙和张良坚持的民贵君轻?


                        IP属地:贵州来自Android客户端19楼2017-05-25 22:36
                        收起回复

                          然后,良子再一次提及生存问题,就是纵横谈判的时候了。诸子百家都要争取一线生机~




                          就连良子吟诗,也是以诗载志~玄机真真是有心了~生存是一场战斗,也是他现在在努力的事情,也是他重要而且必须要做的事,也是唯一的长路~


                          IP属地:北京20楼2017-05-26 09:33
                          收起回复
                            然后,既然解决生存问题是重中之重,从君子之道看一下,良子为了解决民生问题,具体有哪些理念。
                            由于民生和政策和制度都有关系,而玄机让良子解决的【第四个难题就是政策和制度方面】,所以一起来说一下。
                            良子的理念,是一个复杂的体系,并不是单独某一家的理念,和民心,孟子的民本,政策,君主,改朝换代都有关系,而且还是个动态的标准,是他不可以后退的原则和底线。低于这个标准就要改朝换代。一个个来说。
                            先从君子之道来看一下良子的底线。首先要把君子之道他的政治主张单独摘出来说。
                            1,如果不问青红皂白,一味只要求百姓忠君,难道就天下太平,民众就安居乐业了?《孟子 公孙丑下》之篇讲: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第一个改朝换代的标准是:民心向背。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孟子原文本来是说反战的问题,玄机这里主要是说民心向背。君主,没有民心,人心涣散,民众安居乐业就不可能,民生问题就无法解决。低于这个标准不可以~这是良子理念的一个重要基石。
                            2,《孟子 尽心下》中教导: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民众的生机才是最宝贵,最重要的。这样才有国家社稷,才有君王。
                            这条特别重要,是良子制度理念的重中之重,是基石。涉及到改朝换代,涉及到国家存在的意义。先从国学的角度说一下。
                            孟子《尽心下》:“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诸侯危社稷,则变置。牺牲既成,粢盛既洁,祭祖以时,然而早干水溢,则变置社稷。
                            《孟子集注》朱子曰“ 社,土神。稷,谷神。建国则立坛壝以祀之。盖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而君之尊,又系于二者之存亡,故其轻重如此。丘民,田野之民,至微贱也。然得其心,则天下归之。天子至尊贵也,而得其心者,不过为诸侯耳,是民为重也。诸侯无道,将使社稷为人所灭,【则当更立贤君】,【是君轻于社稷也】。盛,音成。祭祀不失礼,而土谷之神不能为民御灾捍患,【则毁其坛壝而更置之】,亦年不顺成,八蜡不通之意,【是社稷虽重于君而轻于民也】。”【更立贤君,变更社稷,都是换的过程】~而且这种换的过程,客观规律上是根本无法避免的,皇帝也是人,也有寿命,朝代也是人治,是人治就有缺陷,有缺陷就会灭亡。
                            《孟子·告子上》:" 欲贵者,人之同心也。人人有贵于己者,弗思耳。人之所贵,非良贵也。赵孟之所贵,赵孟能贱之." 赵孟之所贵,指名位而言。人人有贵于己者,便是个人所固有的价值。所以 “民为贵”的“贵”不是说人民与君主的地位相比尊贵与否,而是以民为最有“价值”,【民心的向背可以决定社稷,即国家政权的安危存亡。】 到底社稷国家是否能够存在,一切就要完全系于民意之上。人民对于天子和国家都是十分重要的,天子虽然有至高无上的地位权利,但是只有得到人民的拥护,才能坐稳天子之位。对统治者而言,取得民众的拥护和支持才是最为重要的事情。只有得民心者才能得天下。这也是一种对民众力量充分的信任,信任民众可以最终能够选择出真正为民而立的社稷。孟子“民贵君轻” 将民众视为国家兴衰存亡和政权得失的根本,明确提出了关于民众、国家、君王之间关系的主张。
                            那么从秦时的角度来说,良子认为朝代更迭是必须的,民众的生机是比社稷君王更加重要的,是国家的前提,也是君王存在的前提。这是匹配当时制度的基石,是绝对不可逾越,颠倒的底线和原则。不坚持这个民贵君轻这个基础后果是相当严重的。历史上这种事也是很多。必须要说的是,好多人觉得秦时里这句话太假大空,根本不可能真的做到,毕竟是君权时代,希望渺茫,但是就因为这样,就不会有人努力去做去实践吗,不是的,良子是愿意的如果真的没有人去做,那么时代也就不会进步了。而且玄机显然也并不打算荒废这个理念,这已经是民生线的一部分了。


                            IP属地:北京21楼2017-05-26 09:35
                            收起回复


                              【加上君子之道那集,民贵君轻玄机让良子重复了三次】,和范增对话就说了两次。只要是重复的,都是玄机非常重视的。民贵君轻的民本主义是相对于大秦现在法家制度的改革。如果只有法家君权至上的制度,而没有民本主义是绝对不行的!民生问题并不能解决。现在就对比一下大秦的情况说一下。


                              首先,良子是相当明白,君主对于制度的重要性的。普天之下都是君主的土地,都是君主的臣民。所以,对于这种一直要延续的时代来说,这是无法改变的事实,也是他作为历史中人无法超越的。这也是良子之所以对于君主提出诸多要求,有诸多底线的原因。他并不是只要民,不要君权时代,并不是空中楼阁,但是缺陷问题必须要解决。
                              秦时里具体看一下大秦暴露出来的,法家君主集权的缺陷。前边也提到了,大叔评价嬴政之所以会失败,就是因为他是一个人,却做了超越一个人的事。君主说白了只是一人之力,这是最根本的。人不可能真的控制每一个未知因素,并不是每个决断都能正确。就算有法家的权术辅佐,比主观臆断要好很多,也是有极限的。君主的想法搭配最高的权力,确实足以做出巨大的改变,但是这种权利本身就是毒药,是争权夺利的源头。而且君主一个人的想法毕竟不够全面也有主观因素。嬴政政策并不想要安抚六国遗民,吞并六国战争代价也相当大,统一包容度不够,并没有保证文化多样性和诸子百家的传承等等,都是问题,结果弄得社会矛盾丛生。其次,君主个人并不受律法绝对的约束~并没有任何方式能彻底解决出现昏君暴君的问题。
                              那么,民贵君轻和君主制度是不是完全不能相容,不是的!民贵君轻并没有抛弃君主制度,这是良子很大的一个优势。君民两方必须有缓和解决矛盾的办法,也必须有侧重的一方。国家职能就是要保证民众的生存!这是底线。
                              其次民本主义和改朝换代的过程是一种实实在在的约束。秦时里也是隐含了改朝换代的逻辑,不符合良子的标准,就要换。秦时里,大秦把嬴政权利推向了峰值,也就等同于把民众踩到了最低。
                              单从国学上来说,民贵君轻也并不是帮助君王笼络人心的借口。孟子不单是民贵君轻,万章上还有:“尧以天下与舜,有诸?” (万章问道:“尧把天下送给舜,有这回事吗?”)孟子曰:“否。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 (孟子说:“没有。天子不能把天下送给人。”)。
                              还有:“天子能荐人于天,不能使天与之天下;诸侯能荐人于天子,不能使天子与之诸侯;大夫能荐人于诸侯,不能使诸侯与之大夫。昔者,尧荐舜于天,而天受之;暴之于民,而民受之。故曰,天不言,以行与事示之而已矣。” (孟子说:“天子能把人推荐给天,不能让天把天下给这个人;诸侯能把人推荐给天子,不能让天子把诸侯的职位给这个人;大夫能把人推荐给诸侯,不能让诸侯把大夫的职位给这个人。从前,尧把舜推荐给天,天接受了;把舜介绍给百姓,百姓接受了。所以说,天不说话,凭舜的行动和办事表明天把天下给了他罢了。”),也就是说,天子能荐人于天,不能使天给予他天下。从尧舜的例子来看就是:【天接受天子+人民接受天子】这才能行。而且这章孟子还引用了泰誓:故曰,天也。夫然后之中国,践天子位焉。而居尧之宫,逼尧之子,是篡也,非天与也。《泰誓》曰:‘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此之谓也。” 朱熹注解:“天无形,其视听皆从于民之视听。民之归舜如此,则天与之可知矣”


                              IP属地:北京22楼2017-05-26 09:39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