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你在哪里?”这是每一个寻找孩子的父母都在心中呐喊了成千上万遍的话。儿童失踪、被拐卖,对于任何家庭来说,都是“生命不能承受之痛”。多少年来,它在任何一个国家都属于发生率高、受害者多、民众普遍关注的棘手问题。
中国每年有数万名儿童失踪,而寻回率却并不理想,这其中有国情、条件的差异,也有许多家长、儿童缺乏必要的防范常识。我们在共防诱拐等方面显然做得不够,在“防”与“救”的关系中过于倾向后者。大量的数据显示,中国的儿童一旦被拐卖,能够重新找回来的几率非常低。想要避免此类问题的发生需要监护人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国际失踪儿童日起源于美国。1979年5月25日,一名叫艾坦•帕兹的男孩在去学校的途中失踪,这个案件被媒体广泛报道成为了一个全国事件。
1983年美国总统里根宣布5月25日为“国际失踪儿童日”。
今天,是国际失踪儿童日。
每一个儿童的失踪,都是一个家庭的悲剧和破碎。
目前尚未有中国失踪儿童总数的权威统计。
根据几年前一些专家的保守估计,
中国每年的失踪儿童总数在20万左右。
而其中被拐卖的比例大概占了八成。
这些孩子或者被卖给需要子女的家庭,或者被卖去做苦力,
或者被卖到色情场所,甚至被强制乞讨。
预防胜于治疗,这是老生常谈的一个课题。
如何教育孩子怎么面对危险,现在的电视、
网络以及纸质媒体经常会科普一些防范技巧。
家长也开始懂得如何去保护和指导孩子一些自救的常识。
但总的来说,有些方法要么过于粗暴,
要么只是通过口头上的言语教育,其实并未达到实质性的效果。
“不要轻信陌生人、不要和陌生人说话”。
这是很多家长最常对孩子说的一句话。
但实际效果如何?河北的16所国办幼儿园针对近万名儿童,
开设了安全防范教育课。在一项关于陌生人带孩子找家长的测试中,
竟然高达60%孩子轻易的就跟着陌生人一起走了。
也就是说尽管父母有了这方面的意识,
但在“实战”中却起不到任何作用。
另外一种家长,则采取粗暴式的方法,
譬如父母忙于工作,索性关在家里一劳永逸。
这种做法看似杜绝了被拐的机会,但是这个年龄的孩子,
是最需要跟其他人接触,行成良好的人际交往,
否则孩子容易自闭孤僻。
更有甚者每次出门都用绳子绑着孩子,
他们认为这样子不仅不会限制孩子活动,
还能保证绝对不会让孩子被抢。
但如果孩子上幼儿园了呢?父母这样做,不仅会让孩子成为笑柄,
而且容易让孩子留下阴影。
可怜天下父母心,每个孩子都是心头肉,
所以,我们并不是在这里吐槽家长的防诱拐方式,
而是想指出这些错误方法有时会衍生出的更多问题。
这些五花八门的方式,可以看出其实是父母们的焦虑和无奈!
近几年家长呼声最高的就是“贩卖儿童一律死刑”!
这种呼声也有人提出质疑,并认为会出现反效果。
反对拐卖儿童一律死刑的人认为,
“仅靠严刑峻法能解決贩卖儿童问题吗?”
即使‘一律死刑’暂时震慑了单纯的拐卖,
拐卖也可能会演化为更严重的拐卖加杀害。
不区分情节而一律极刑,贩卖一人是死,贩卖的人也是死,
那罪犯更不会罢手,最终就会出现鱼死网破的局面。
我们来看看美国是怎么建立防止儿童失踪的机制。
“安珀警报”是由美国的执法机构、广播公司及其他机构,
在发生严重的儿童绑架案时联合发布的紧急通告。
在美国的一些连锁超市,常常会看到这样的失踪儿童布告栏,
专门发布失踪儿童的照片和信息,有让人们提供线索的热线电话,
布告栏左侧的大字写着:争分夺秒。对于每一个家庭而言,孩子失
踪后的每一分每一秒都是折磨;而对于孩子而言,
分秒之差则可能意味着生与死的区别。
目前在全美建有120多个警戒网络系统,
美国失踪儿童寻回比例高达97.7%!
目前Google地图、脸书等互联网巨头,
都加入了安珀的响应行列。
“安珀”最大的价值不在于帮助孩子找回,
最大的价值是能够对潜在的针对儿童的犯罪形成强大的威慑,
这种威慑就在于,你敢对孩子下手,你可能就会在最短的时间内,
被别人发现,就置于人民的汪洋大海之中。
艾坦事件后,触发了美国政府“危机-反思-进步”的机制建立流程。
这个事件就像一剂催化剂,促使美国建立了全国性协调机制。
现在,美国一旦发生儿童失踪事件,警方会立刻进行通报,
将失踪儿童的照片和信息进行传播。
近几年中国也出台了两个反对拐卖人口行动计划,
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美国的成功经验依然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而对于家长,除了担起监护人的责任,我们还可以做得更多。
事实上,像此前提到的幼儿园开设的防范教育课,
我们应该提倡,因为纸上谈兵是起不到效果的,
古人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即便是防恐、防地震和防火灾这样的大型的预防课题,
也是在不断的模拟演习中去完善可操作性和实战效果。
所以,安全教育应贯穿孩子成长的每一阶段,
孩子们的应变能力有限,关键是如何教会孩子辨别出这些花招。
需要家长的言传身教,也需要学校通过童谣、
游戏互动等方式教会孩子,如何识别成年人的可疑行为,
并采取可行的应变方式。
在技术上,新生儿的DNA库、指纹库的建立、
小区监控应急系统的建立与完善等等。不再让任何一个儿童失踪,
这条路还很长,还需要祈愿社会的高度关注、法律法规的健全,
以及科技文明共同推动。
让我们共同祈盼,世上再无那句心碎的:亲爱的,你在哪里?
中国每年有数万名儿童失踪,而寻回率却并不理想,这其中有国情、条件的差异,也有许多家长、儿童缺乏必要的防范常识。我们在共防诱拐等方面显然做得不够,在“防”与“救”的关系中过于倾向后者。大量的数据显示,中国的儿童一旦被拐卖,能够重新找回来的几率非常低。想要避免此类问题的发生需要监护人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国际失踪儿童日起源于美国。1979年5月25日,一名叫艾坦•帕兹的男孩在去学校的途中失踪,这个案件被媒体广泛报道成为了一个全国事件。
1983年美国总统里根宣布5月25日为“国际失踪儿童日”。
今天,是国际失踪儿童日。
每一个儿童的失踪,都是一个家庭的悲剧和破碎。
目前尚未有中国失踪儿童总数的权威统计。
根据几年前一些专家的保守估计,
中国每年的失踪儿童总数在20万左右。
而其中被拐卖的比例大概占了八成。
这些孩子或者被卖给需要子女的家庭,或者被卖去做苦力,
或者被卖到色情场所,甚至被强制乞讨。
预防胜于治疗,这是老生常谈的一个课题。
如何教育孩子怎么面对危险,现在的电视、
网络以及纸质媒体经常会科普一些防范技巧。
家长也开始懂得如何去保护和指导孩子一些自救的常识。
但总的来说,有些方法要么过于粗暴,
要么只是通过口头上的言语教育,其实并未达到实质性的效果。
“不要轻信陌生人、不要和陌生人说话”。
这是很多家长最常对孩子说的一句话。
但实际效果如何?河北的16所国办幼儿园针对近万名儿童,
开设了安全防范教育课。在一项关于陌生人带孩子找家长的测试中,
竟然高达60%孩子轻易的就跟着陌生人一起走了。
也就是说尽管父母有了这方面的意识,
但在“实战”中却起不到任何作用。
另外一种家长,则采取粗暴式的方法,
譬如父母忙于工作,索性关在家里一劳永逸。
这种做法看似杜绝了被拐的机会,但是这个年龄的孩子,
是最需要跟其他人接触,行成良好的人际交往,
否则孩子容易自闭孤僻。
更有甚者每次出门都用绳子绑着孩子,
他们认为这样子不仅不会限制孩子活动,
还能保证绝对不会让孩子被抢。
但如果孩子上幼儿园了呢?父母这样做,不仅会让孩子成为笑柄,
而且容易让孩子留下阴影。
可怜天下父母心,每个孩子都是心头肉,
所以,我们并不是在这里吐槽家长的防诱拐方式,
而是想指出这些错误方法有时会衍生出的更多问题。
这些五花八门的方式,可以看出其实是父母们的焦虑和无奈!
近几年家长呼声最高的就是“贩卖儿童一律死刑”!
这种呼声也有人提出质疑,并认为会出现反效果。
反对拐卖儿童一律死刑的人认为,
“仅靠严刑峻法能解決贩卖儿童问题吗?”
即使‘一律死刑’暂时震慑了单纯的拐卖,
拐卖也可能会演化为更严重的拐卖加杀害。
不区分情节而一律极刑,贩卖一人是死,贩卖的人也是死,
那罪犯更不会罢手,最终就会出现鱼死网破的局面。
我们来看看美国是怎么建立防止儿童失踪的机制。
“安珀警报”是由美国的执法机构、广播公司及其他机构,
在发生严重的儿童绑架案时联合发布的紧急通告。
在美国的一些连锁超市,常常会看到这样的失踪儿童布告栏,
专门发布失踪儿童的照片和信息,有让人们提供线索的热线电话,
布告栏左侧的大字写着:争分夺秒。对于每一个家庭而言,孩子失
踪后的每一分每一秒都是折磨;而对于孩子而言,
分秒之差则可能意味着生与死的区别。
目前在全美建有120多个警戒网络系统,
美国失踪儿童寻回比例高达97.7%!
目前Google地图、脸书等互联网巨头,
都加入了安珀的响应行列。
“安珀”最大的价值不在于帮助孩子找回,
最大的价值是能够对潜在的针对儿童的犯罪形成强大的威慑,
这种威慑就在于,你敢对孩子下手,你可能就会在最短的时间内,
被别人发现,就置于人民的汪洋大海之中。
艾坦事件后,触发了美国政府“危机-反思-进步”的机制建立流程。
这个事件就像一剂催化剂,促使美国建立了全国性协调机制。
现在,美国一旦发生儿童失踪事件,警方会立刻进行通报,
将失踪儿童的照片和信息进行传播。
近几年中国也出台了两个反对拐卖人口行动计划,
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美国的成功经验依然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而对于家长,除了担起监护人的责任,我们还可以做得更多。
事实上,像此前提到的幼儿园开设的防范教育课,
我们应该提倡,因为纸上谈兵是起不到效果的,
古人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即便是防恐、防地震和防火灾这样的大型的预防课题,
也是在不断的模拟演习中去完善可操作性和实战效果。
所以,安全教育应贯穿孩子成长的每一阶段,
孩子们的应变能力有限,关键是如何教会孩子辨别出这些花招。
需要家长的言传身教,也需要学校通过童谣、
游戏互动等方式教会孩子,如何识别成年人的可疑行为,
并采取可行的应变方式。
在技术上,新生儿的DNA库、指纹库的建立、
小区监控应急系统的建立与完善等等。不再让任何一个儿童失踪,
这条路还很长,还需要祈愿社会的高度关注、法律法规的健全,
以及科技文明共同推动。
让我们共同祈盼,世上再无那句心碎的:亲爱的,你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