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本概况
大周镇隶属于长葛市,位于长葛市东北部,郑、汴、许三市交界处,东临董村镇,西接官亭乡,南连老城镇,北与新郑市和尉氏县交界,双洎河东、西、南三面环抱,全镇总面积64平方公里。镇区距长葛市区12千米,三号公路和五号公路贯穿镇域。全镇辖35个行政村,户籍人口58511人,(其中农业人口57209人,非农业人口1302人)。耕地总面积69000亩,人均耕地1.2亩。
长葛市大周镇循环经济产业园区,位于长葛市大周镇区西南部,西起梅胡路、劳动路,东至中兴路、5号路,南起花园路,北至河滨路、兴业路,规划区域呈不规则形,南北最长约1639米,东西最宽约1529米。园区规划建设总用地面积约200公顷。
地形与地貌:园区现状用地大部分为农田,地势比较平坦,利于产业园区的建设。
土地资源:大周镇土地总面积96120.6亩,其中耕地64000亩,园地489.9亩,林地1378亩,居民点及工矿用地15953.6亩,水域5795.6亩,未利用土地1111.8亩。
水系与水资源:大周镇属于淮河流域,境内主要河流有双洎河、梅河、小梅河、小黑河、西小河等,大周镇水资源较为丰富。地下水埋深约6.5米。
气候:大周地处河南省中部,属暖温带半干旱的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日照2280.5小时,年平均日照率52%,无霜期217天,全年平均降水量711.1毫米。
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大周镇的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条件良好,有利于园区工程建设。
地震基本烈度:大周镇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10g,属设计地震第一组。
二、产业现状分析
大周镇是闻名全国的有色金属之乡和蜂产品集散地,两大支柱产业及新近发展起来的机械配件加工制造业,遍布全镇各村。以中州铝材市场,中原有色金属市场,河南省不锈钢市场为依托的有色金属城年交易额达18亿元,大周镇已成为江北有色金属第一镇。是国家级和省级“重点镇”、中州名镇、许昌市五好示范镇。
近年来,大周镇坚持发展废旧有色金属、不锈钢等材料的回收和深加工这一支柱产业,大力发挥民营经济,全镇拥有各类企业2800多家,其中投资亿元以上企业有4家,82家企业投资超过千万元。2006年,全镇完成工商税收1.3亿元,工业增加值9.8亿元,有色金属吞吐量超过120万吨,交易额70多亿元 。
大周镇的废旧有色金属加工业,是对废旧有色金属的循环再利用,体现循环经济发展的核心内容。全镇从事废铝收购、铝型材加工的企业有1600多家,年交易量120万吨,交易额20亿元,从业人员达1万多人;从事铜材购销和深加工的企业有500余家,从业人员5000多人;从事不锈钢购销和深加工的企业有400多家,年交易量近百万吨,从业人员6000余人;从事炉料生产和购销的企业200多家,年交易量100万吨,交易额10亿元。
园区内产业以有色金属收购、冶炼、加工、销售为主,经营铝、铜、不锈钢制品和金属炉料。园区内现有投资在500万元以上35家骨干企业。
三、产业园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大周镇基础设施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大周镇镇区规模仍然偏小,基础设施、商业市场体系尚不完善,综合服务水平较低。
2、城镇建设没有明确的思路:大周镇区是在大周村、小谢庄、赵庄、刘庄营、尚庄、赵名环等村之间的三号公路与五号公路交汇处逐步发展起来的,目前的镇区建设仍仅局限在长安路(3号公路)、中兴路(5号公路)沿线,没有为以后的发展留出路口,工业用地盲目布局,制约了城镇的进一步发展。
3、尽管大周有色金属交易市场起步较早、发展较为完善,但是缺少规划合理、设施齐全、管理有效、规模集中的大型专业废旧金属集散交易市场,布局分散,脏、乱、差,仅有交易量的优势,而没有现代化的物流管理及功能完善的硬件配置优势。
4、借助废旧金属收购行业发展起来的当地金属回收、加工企业,普遍规模较小、建厂较早,生产工艺相对落后,能耗高、污染重、资源综合利用率低的问题比较突出。
5、由于缺少成熟的技术支持和足够资金的投入,大部分企业对废旧金属的利用仅仅是通过简单的设备和工艺过程进行熔炼和使用,难以保证进入加工环节的金属的品质及性能,同时由于缺少必要的检测、化验手段,造成最终产品的质量不稳定。
大周镇隶属于长葛市,位于长葛市东北部,郑、汴、许三市交界处,东临董村镇,西接官亭乡,南连老城镇,北与新郑市和尉氏县交界,双洎河东、西、南三面环抱,全镇总面积64平方公里。镇区距长葛市区12千米,三号公路和五号公路贯穿镇域。全镇辖35个行政村,户籍人口58511人,(其中农业人口57209人,非农业人口1302人)。耕地总面积69000亩,人均耕地1.2亩。
长葛市大周镇循环经济产业园区,位于长葛市大周镇区西南部,西起梅胡路、劳动路,东至中兴路、5号路,南起花园路,北至河滨路、兴业路,规划区域呈不规则形,南北最长约1639米,东西最宽约1529米。园区规划建设总用地面积约200公顷。
地形与地貌:园区现状用地大部分为农田,地势比较平坦,利于产业园区的建设。
土地资源:大周镇土地总面积96120.6亩,其中耕地64000亩,园地489.9亩,林地1378亩,居民点及工矿用地15953.6亩,水域5795.6亩,未利用土地1111.8亩。
水系与水资源:大周镇属于淮河流域,境内主要河流有双洎河、梅河、小梅河、小黑河、西小河等,大周镇水资源较为丰富。地下水埋深约6.5米。
气候:大周地处河南省中部,属暖温带半干旱的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日照2280.5小时,年平均日照率52%,无霜期217天,全年平均降水量711.1毫米。
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大周镇的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条件良好,有利于园区工程建设。
地震基本烈度:大周镇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10g,属设计地震第一组。
二、产业现状分析
大周镇是闻名全国的有色金属之乡和蜂产品集散地,两大支柱产业及新近发展起来的机械配件加工制造业,遍布全镇各村。以中州铝材市场,中原有色金属市场,河南省不锈钢市场为依托的有色金属城年交易额达18亿元,大周镇已成为江北有色金属第一镇。是国家级和省级“重点镇”、中州名镇、许昌市五好示范镇。
近年来,大周镇坚持发展废旧有色金属、不锈钢等材料的回收和深加工这一支柱产业,大力发挥民营经济,全镇拥有各类企业2800多家,其中投资亿元以上企业有4家,82家企业投资超过千万元。2006年,全镇完成工商税收1.3亿元,工业增加值9.8亿元,有色金属吞吐量超过120万吨,交易额70多亿元 。
大周镇的废旧有色金属加工业,是对废旧有色金属的循环再利用,体现循环经济发展的核心内容。全镇从事废铝收购、铝型材加工的企业有1600多家,年交易量120万吨,交易额20亿元,从业人员达1万多人;从事铜材购销和深加工的企业有500余家,从业人员5000多人;从事不锈钢购销和深加工的企业有400多家,年交易量近百万吨,从业人员6000余人;从事炉料生产和购销的企业200多家,年交易量100万吨,交易额10亿元。
园区内产业以有色金属收购、冶炼、加工、销售为主,经营铝、铜、不锈钢制品和金属炉料。园区内现有投资在500万元以上35家骨干企业。
三、产业园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大周镇基础设施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大周镇镇区规模仍然偏小,基础设施、商业市场体系尚不完善,综合服务水平较低。
2、城镇建设没有明确的思路:大周镇区是在大周村、小谢庄、赵庄、刘庄营、尚庄、赵名环等村之间的三号公路与五号公路交汇处逐步发展起来的,目前的镇区建设仍仅局限在长安路(3号公路)、中兴路(5号公路)沿线,没有为以后的发展留出路口,工业用地盲目布局,制约了城镇的进一步发展。
3、尽管大周有色金属交易市场起步较早、发展较为完善,但是缺少规划合理、设施齐全、管理有效、规模集中的大型专业废旧金属集散交易市场,布局分散,脏、乱、差,仅有交易量的优势,而没有现代化的物流管理及功能完善的硬件配置优势。
4、借助废旧金属收购行业发展起来的当地金属回收、加工企业,普遍规模较小、建厂较早,生产工艺相对落后,能耗高、污染重、资源综合利用率低的问题比较突出。
5、由于缺少成熟的技术支持和足够资金的投入,大部分企业对废旧金属的利用仅仅是通过简单的设备和工艺过程进行熔炼和使用,难以保证进入加工环节的金属的品质及性能,同时由于缺少必要的检测、化验手段,造成最终产品的质量不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