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月吧 关注:6贴子:377
  • 23回复贴,共1
呵~


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7-05-28 02:20回复


    2楼2017-05-28 04:52
    收起回复


      3楼2017-06-09 04:36
      收起回复

        “ 如约而至 ” 是个多么美好的词
        等的辛苦,却从不被辜负


        4楼2017-06-10 03:17
        回复
          发一下链接吧 http://www.pinshousu.com/


          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17-06-17 08:45
          回复


            6楼2017-06-22 01:29
            回复
              发一下链接吧 http://www.pinshousu.com/


              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17-07-02 01:51
              回复
                浙江高考语文阅读理解 “一种美味” 引热议,东、陶杰共同解题
                核心提要:
                今年浙江高考语文卷阅读理解部分,选取了青年作家巩高峰的短篇小说《一种美味》。
                文章的写作背景置于物质匮乏的年代,描写了主人公6岁时,一家人第一次喝鱼汤的记忆。
                文章最后写道,从锅里跳出来的鱼 “ 眼里还闪着一丝诡异的光 ” 。
                而阅读理解的最后一题,正是要求考生对 “ 诡异的光 ” 进行理解。
                本期节目就这一热点话题展开延伸,讨论文学与应试考试的那些巧妙内涵。
                6月16日《行》,以下为文字实录:
                涛:《行》,咱们跟陶老师在一起是胜读十年书。
                杰:没有、没有。
                涛:我早上听说香江四大才子,是吧?家辉他们是第四,第一是陶老师。
                杰:我第三。
                涛:你第一、你第一,所以陶老师写的一些文字,我也很感兴趣。今天我们许老师更是大学中文系,主任现在不当了。
                杰:当然了,他是老师。
                东:主任不当了,但我教香港文学。香港文学四个文类嘛,小说、散文、诗歌、戏剧,客观地说真正两岸三地可以比拼的两个东西,一个是武侠小说,一个就是报纸专栏。而报纸专栏两个代表,一个是董桥,一个是陶杰。
                杰:没有、没有。
                东:所以我有一次开会把两个人一起请来,事后他们说,因为董桥跑来不大说话,他呢就说了一些话跟王猛他们唱对台戏,后来他们有人跟我说,你不容易啊,他们两位是不同时出现的,是不是啊?道不同。
                涛:所以呢,你看今天我们给你坑挖的这么深,就是说您这么大的学问、文采。
                杰:不敢、不敢。
                涛:我想让您帮我们考生解答一道题,就是说2017高考不是落下帷幕嘛,但是据说亿万考生还是热情不减,关注的什么?就是浙江语文试卷的阅读理解题,叫《一种美味》的答案。你们两位都老师级的人嘛,你们怎么解这道题。这个首先是一个叫巩高峰这么一个人写的一篇短篇小说,要照我个人的这点文采看,我还不觉得他小说写的好,我很奇怪为什么选择他写的,我不觉得这个写的好,但是呢有深意,据说。特别是呢,他这篇小说简单来说就是说一家人特别穷三个孩子,然后有一次文章的作者就是文章里的主角老三逮了条鱼,家里人很高兴,然后就说弄个汤,但是最后这个汤据说还有点欧亨利式的什么什么风格,我就不懂了,反正最后这个汤大家就喝,然后又谈到了什么老三好像因为贫穷不能上学的问题。最后呢这个汤里边原来没有鱼,是一个豆腐汤。我都不知道欧亨利式的结尾是什么意思。
                东:就是反转,欧亨利就是反转。
                杰:英文叫turns。
                涛:对、对、对,然后呢,你看我给你念这句话,阅读理解题就是说,他最后呢就是说逮鱼的这个孩子老三最后添柴火的时候,添第二把柴火的时候,抓着了一个黏黏软软的东西
                凑到灶前的火光里一看,是那条鱼从锅里蹦到地面。
                就是鱼从锅里早已蹦到地上了。
                然后呢他显然已经超越了极限。
                现在这条鱼早已经死了,只是眼里还闪着一丝诡异的光。
                题目就是请你理解一下诡异的光是什么意思?
                陶老师,你是考生,怎么做这个题?
                你觉得这个诡异的光该怎么理解?
                杰:题目就是说我认为出的非常聪明,不光是考学生的语文能力、理解的水平还考他的性格。
                你怎么看这件事儿,然后你怎么看这个锅里跳出来那条鱼,那条鱼为什么从锅里跳出来,为什么死了以后还这么瞪着眼,然后那个目光让你觉得诡异,甚至心寒。
                涛:所以在网上大家也出示了一下帮助咱们理解,这不是高考试卷里的,这是网友配的,诡异的光。
                然后这个小说原作者巩高峰本人也是悲喜交加,他说他这几天也在答这道题,跟标准答案他说有80%吻合,他还觉得高考这个老师还挺理解他这篇文章,
                你看“标准答案没出来,我怎么知道我想表达什么,我哪里知道结尾有什么意义,只能告诉你们,鱼这样蹦出来的,闪着诡异的光。”
                陶老师,您接着解读。
                杰:因为这个文章是写的好,因为这是文学。
                文学里头是隐喻、是象征,从一件小事无限延伸,大家理解这道题不要光是看他的文字里头写了什么,要看到文字以外没有说什么。
                没有说什么,那个空白、那个留白就是答案。
                涛:这么答题您也是白卷啊。
                杰:我不会这么答,(为什么)我会这么答呢?
                刚才这个不是答案,刚才这个是个指导,就是一种提示,你去想想为什么欧亨利说?
                首先这个鱼汤大家都以为里头有鱼,然而这一捞里头是豆腐,结果怎么没鱼呢?
                涛:鱼蹦出去了。
                杰:这个鱼是个悬疑,鱼到哪儿去了,是不是父母撒谎呢,还是家里穷呢,原来发现鱼在别的地方。
                我们从前考试中国人科举,鲤跃龙门,一登龙门身价十倍,这个鲤鱼在中国人文的传统里头。
                涛:鲤鱼跳龙门,这意味着考上大学。
                杰:知识分子、读书人,人往高处,这个要跳出去,这个跳不是跳到,从锅里跳到外面,是河里头跳到龙那儿,一跳龙门就到了皇帝的身边,官拜翰林、光宗耀祖了。
                涛:但跟这条草鱼有什么关系呢?
                杰:哎呀,这个鱼可怜啊,它没在河里游啊,它被人给逮着了。
                涛:在锅里了。
                杰:在锅里头了。在锅里头,可是这条鱼它跟别的鱼不一样,它有性格。
                到锅里它不甘心接受成为盘中餐、碗中汤的命运,还得跳,是悲剧英雄。
                涛:它求生的挣扎。
                杰:当然它求生是不可能了,因为你这个锅还是个厨房,于今落釜成何益,你这个命运你是逃避不了,但是它在要命的关头,它为了一种尊严或者是使命感,还是给那么蹦了一下子。
                虽然失败了,还是不甘心的,但是它尽了一条生命的责任。
                涛:这个,我告诉您您绝对拿不了几分。
                杰:拿不了吗?
                涛:跟标准答案不太一样。
                东:跟标准答案差太远了。
                杰:我是散文名家。
                涛:陶老师有才。
                杰:问题是为什么需要标准答案?
                许子东:当然改考卷啊,改考卷。
                杰:我这个答案为什么不能成?是谁定的呢?
                东:人家考试委员会定的。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8楼2017-07-03 04:59
                回复
                  涛:对,你看,标准答案是在物质匮乏的年代,鱼汤或仅仅是对鱼汤的渴望变成了一种美味,这标准答案很愚蠢。二,围绕鱼汤的烹制是一家人的快乐、亲情和希望的酝酿,这种美味处于生活重负下的情感美味,弥足珍贵。
                  我觉得它这标准答案还真不如陶老师的答案。
                  三,在此过程中,他由天真懵懂到初通人世,是自我的一次重要发现与成长,更是能够滋养一生的特殊美味。
                  这是什么标准答案?
                  杰:所以我说不是考语文嘛,是考学生的性格嘛,对不对?
                  你要照着这种标准答案乖乖地。
                  涛:对,我认同您的答案,我要接着您那说呢,我还能说这是一种隐喻,因为他这个贫寒之家,他们喝汤的时候喝而不知其味,是因为话题有反转。
                  本来这个老三能上高校,可能是因为穷的原因好像是上不了了,这像不像一条鱼在艰苦的农村环境里,它也想挣扎啊,但是挣扎蹦出来结果又是怎样?
                  是吧?
                  里头是煮死,蹦出来是干死。
                  杰:这个肯定是作者的原意,肯定是作者的原意。
                  涛:隐喻他对前途的一种,是吗?
                  杰:当然了。
                  涛:许老师。
                  东:这个不是这么解啊,作者比较靠近这个标准答案的。
                  他大概的意思就是说一顿美餐,说明这家人家穷,就是说平常吃不到鱼,所以吃个鱼是变成一件大事儿,这个是这篇文章的一个主题。
                  杰:那什么叫诡异的眼光?
                  涛:诡异的光是什么呢?
                  东:反讽啊,这家人围着这个鱼汤,折腾了那么一大圈,人性、家庭关系都暴露了
                  但是实际上呢,鱼根本没吃到。
                  所以这个诡异的目光它大概的意思就在嘲讽你这家其实就是一种向往
                  我看反转就像《项链》,莫泊桑的《项链》,《麦琪的礼物》最后的礼物,你想想欧亨利式,就是一男一女两个人的礼物,把自己最心爱的东西卖掉
                  然后买了一个口琴还是一个头发什么东西,最后送过去对方都已经没这个东西了,反转它的意思就是说。
                  杰:反讽。
                  东:对,最后这个鱼其实还没吃到。
                  但是只要脑子里想的是这个鱼,这家人已经是这么开心、兴奋,弄出了很多矛盾。
                  涛:这也是对味觉哲学的一次引用。
                  东:所以它的意思,我觉得它表面的意思就是吃鱼没成功,这是第一层。
                  第二层,它用鱼的美味来象征家庭冷暖,家庭里的关系。
                  这是第二层。
                  陶杰讲的是第三层,因为鱼跳出锅子,还有一种穷人家要往上的象征意义,这个完全是成立的。
                  这可能也是巩这个作者都没想到的。
                  涛:我的解读是什么呢,跟你们都不同,我认为它是点出了一个哲理,就是
                  “妻不如妾,妾不如偷,偷不如偷不着”。
                  东:怎么呢?
                  涛:他吃了个豆腐汤,但他以为是鱼汤,所以他真的就觉得比鱼汤还要美味,实际上没偷着嘛,鱼没在里头。
                  东:它的构思其实跟我刚才讲的《项链》是相通的
                  《项链》这个故事最后是一个不值钱的嘛、是一个假的嘛,它借去嘛,借去之后掉了嘛,掉完以后他花了一辈子的努力来还这笔钱
                  等到还完了人都老了,那个人告诉他,那条项链是假的。
                  穷的人拿到了一个自以为是富贵的东西,然后为之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但是最后说是假的。
                  涛:但是许老师,我再较真一点,就是人家出的这个题,别的咱们说的都对,这个诡异的光怎么理解?
                  东:诡异的光就是反讽啊,就是这个鱼,所有这个事情都是不真实啊,就是一个反讽啊。
                  我自己是不大喜欢这一类的考试题目的,说实在话,我比较喜欢的是那种,比如说预测,
                  现在某一个地方的考题就是预测两个字。
                  杰:简单一点。
                  东:简单,大家都可以发挥。
                  而且你知道大学考试,不是考文学硕士,不是考博士,
                  很多人可能将来有不做文学的,他们就学数学、学别的东西,最主要是它有一个正常的语文表现能力,
                  这个是最重要的,你不要犯语法错误,你能把你的意思表达清楚。
                  作文嘛,就是这个作用。
                  像这种题目,你碰到厉害的人就非常好,
                  但是有的学生呢,这个里边最关键的一条,如果你一开始没看懂这个故事,
                  这个鱼汤没吃着这个情节要是没拿到的话,你根本无法评论。
                  你跟标准答案一点都凑不上。
                  涛:所以我就发现它这个语文的考题,它出的不可能精确,但是它又有所谓的标准答案,这就是一个矛盾。
                  比方说,顾名思义咱们就文笔上讲,那么它问的就是说为什么是诡异的光?
                  许老师,您看您的解释比它的文章写的好,很多时候我都发现,文学评论家比文章说的好。
                  杰:这个诡异,就好在诡异这两个字
                  因为它引起无限的想象跟揣测,到最后诡异的眼光为什么诡异,就是没有标准答案。
                  这是一种魔幻小说的风格,魔幻,对不对?
                  所以我很反对作文题目要有什么标准答案。
                  像许老师说你不要管我怎么诠释,我总之500字、1000字写下来,文句精通而且逻辑分明,有我的看法,我为什么要这个结论,我当中列举什么证据或者是我去引好莱坞电影叫《飞越杜鹃窝》来协助我来达成这个结论。
                  你老是管我干嘛,对不对?
                  为什么说我这个不标准?
                  你看《红楼梦》,《红楼梦》的标准答案是什么
                  是闺秀小说还是政治小说呢,还是讲生死兴衰的道家老庄的小说呢?
                  涛:所以《红楼梦》,曹雪芹自己就说出标准答案了,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所以你看为什么我说诡异的光很有意思,它把原作者自己都逼的要解释。
                  比方说像巩高峰,这个作者自己看见这个题之后,他说这个诡异的光实在没有什么实质意义,他也弄不懂为什么大家都把点放在这个诡异的光
                  他说可能他们是找着一个点,宣泄某种情趣,这个符合我的认知,因为文学上有些东西。
                  杰:不能解释。
                  涛:我记得有一个人是俞平伯还是谁的,我忘记了,他在评价唐诗宋词的时候,他说写到最高境界,他用了一种说法,他说文字啊到了最高点的时候,经常是光明迷离当中的一点模糊。
                  杰:对啦。
                  涛:比方说咱们有些地方卷,过去有句话叫诗无达诂
                  就是说这个诗包括形容性的东西,你是不能做所谓很精确的理解的
                  比方说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你发现没有,天上人间。
                  东:以此为题写一个八百字的,最后他就写北京的夜总会了,对不对?
                  涛:就是说天上人间你指的是什么?
                  当然你可以说,俺说的是一个是天上,一个是人间。
                  但这样就没有诗味了,它就是顺着语流、顺着情感、顺着一切的好像有一种脉动,你知道吗?
                  流水落花春去也,达到高潮,天上人间。
                  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杰: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就是这个意思。
                  窦文涛:对,此中有真意。


                  9楼2017-07-03 05:05
                  回复
                    杰:我再举个例,《三国演义》这里头有一回,吕布打败仗了,曹操把他俘虏了
                    曹操想把吕布给杀掉,吕布说“你不要杀我,我可以投奔在你曹操名下,凭您这个谋略加我这个武才,我跟你统一天下”。
                    这个曹操一听问旁边的刘备,就问两个字,“何如?”
                    意思就是说刘备你听,你觉得怎么样?
                    刘备呢,就说这个吕布你看他杀董卓,他是三姓家奴,他投奔过两个主子,两个后来他都反水了,杀了。
                    你如果把他收容到旗下,你怎么看?
                    他将来有一天会反你,曹操说好,你说的对,杀了。
                    问题是曹操问那个字“何如?”
                    他是真正不知道来问刘备的意见,还是他心里早就知道吕布是什么东西来试探刘备。
                    如果刘备说这个人你应该用,曹操就会说你想害我死,你想害我,但是也许曹操当时是不知道,也许当时曹操是没有主意去问刘备,也许当时在试探刘备。
                    所以刘备马上就要判断这个曹操是不是在试探我,所以虽然这个吕布辕门射戟那一回曾经救过刘备,刘备非得忘恩负义不可,所以就看你怎么看曹操这个何如,这两个字。
                    涛:哎呦,你看,这能写出一篇文章。
                    杰:当然了。
                    涛:但是如果《三国演义》把这篇文章写出来了,就没人看了。
                    杰:我问你,当时罗贯中写这个何如,他怎么说?
                    曹操的动机是什么呢?
                    是试探呢?
                    还是真正心里没底呢,标准答案在哪儿呢?
                    涛: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东:新批评的说法就是文学当中的未确定性是它的好处。
                    杰:对,而且是它的美感。
                    东:专门有本书是含混七种,我们把它翻译成朦胧七种。
                    杰:Seven Types of Ambiguity。
                    东:ambiguity(模棱两可;不明确)是一个好处,就是你看不清楚,但是我想跟你们唱个反调
                    我们现在不是讲文学创作,文学创作他讲的完全对,我们在讲的是一个考试制度、一个作文。
                    我做老师的,我有体会,考试的题目,我刚才讲了一种题目对学生来说就是发挥的题目,很好。
                    另外一种就是这种像猜谜一样的题目,对学生来说,发挥的题目是好,可是你说改考卷的人就希望猜谜一样的题目。
                    杰:如果考文学,这个可以,但是考中国语文写作不需要。
                    东:大学入学考试,因为改考卷的人不都是文学家、批评家,很多人可能连大学教师专业都没有。
                    涛:他就流水线上的。
                    东:所以他到时候就要对,里面有一二三四五六,讲到了没有,讲到了没有,讲到了没有,讲到了多少分。
                    这是一个批阅的作业,你讲的是一个精品,那当然是大家欲辨已忘言,可是你考试的时候,你让下边的那些零分的人怎么办?
                    所以真的非常矛盾,我自己出考卷。
                    涛:我觉得这种考试导向会钳制考生的思想,会给他们制造一个精神上的教条。
                    杰:没办法。
                    东:对啊,这就是制造工业,这就是教育体系的流水线。
                    杰:没办法,沧海一粟,事所难免,但是现在我们今天是流水作业的工业时代啊。
                    东:对。
                    杰:得要官僚,没办法,你耍什么性子啊?
                    东:不是我们上次讨论过嘛,天才你先要有点敬意,来应付他的流水线,以后你来发挥你的天才。
                    你看梁文道也不好好读书的,陶杰也不到大学教书的,这是才子。
                    但是才子要考试的话,叉叉。
                    涛:从刚才他的答案就可以看的出来。
                    所以为什么我觉得我跟这个作者一样,有点搞不懂,就为什么要在“诡异”这两字做文章
                    因为有的时候文学写作它使用某一个词,是为了意境或者说气氛,不见得诡异一定讽刺了谁,或者是干嘛。
                    有时候用这个词,那种意境全出,就像画家画画一样,一下子那种画面感,你像鱼死了跳出来,一个诡异的光,你感觉到那种意境,它没有那么多的(意思)。
                    杰:你感觉的,不用解释。
                    像李商隐的两句,“曾是寂寥金烬暗,断无消息石榴红”。
                    那个石榴为什么会红?
                    金烬为什么暗,这到底是想说什么?
                    她就把一个系列的印象排列起来,后面这个作者私人想表达什么不明说,所以它叫《无题》。
                    《无题》是后世的人,不同的人男人女人。
                    东:解释太多了,所以最后沦为《无题》。
                    杰:所以诡异好就好在这两个字,我认为这个诡异里头有悲哀、有不甘心、有悲剧或者是有的叫荒谬或者是可笑也可以,加起来诡异为什么不行呢?
                    东:陶杰的点评把这篇文章升华了。
                    杰:没有、没有。
                    涛:所以我就说他评的比这篇文章写的好。
                    东:我们刚才讲了文学当中的未确定性,这是新批评的一个理论。
                    但新批评还有另外一个理论叫作者已死,你知道吧?
                    所以它现在找活着的作者,其实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因为我们假定这个作者对这个作品有一个像父母对子女一样的发言权。
                    杰:权威的解释。
                    东:其实是不一定的,文学批评是完全,比方是你讲的我就是为了这家人家的穷,陶杰看出这个鱼跳出来象征着穷人家想要往上,这个也许是巩高峰的潜意识,他自己都不知道。
                    他写的这个东西,你明白吗?
                    好多文学评论就是会指出作家潜意识地东西。
                    涛:没错。
                    东:所以最好就不要找还活着的作者,因为他出来的话,人家怎么办呢?
                    你一讲余秋雨,余秋雨出来一二三四五,下面的人就呆掉了嘛,对不对?
                    杰:《雪山飞狐》没有结局,老是问金庸老爷子,苗人凤、胡斐,最后那一刀砍下去了没有,金庸死都不说,你自己想,我不知道,我不知道。
                    东:我留这个空白是故意的嘛。
                    杰:这空白就是留给以后三百年的读者不断地争议,而在争议里头,这个作者金庸这个金牌名字以后就保鲜了。
                    跟《红楼梦》一样争议到今天;莎士比亚的身份争议到今天。
                    涛:所以文学您说的不确定性、未知性,其实特别能培养人的情商。
                    东:对。
                    涛:我现在就感觉到我们生活在这么一个工具性的社会,也有可能是我的偏见,我现在越来越觉得这个社会里会错意这种现象越来越多。
                    你看人跟人之间,你现在发现有时候小两口,那个误解啊,我本来说要去跟她做做工作,你不是,你是出去要乱搞女人。
                    我总认为人有的时候你一说什么,我就知道你背后的意思。
                    我现在觉得特别是在一些年轻人身上,我就经常发现他们互相会错意的情况非常严重,是因为独生子女嘛。
                    杰:中国社会是这样,领导跟你窦文涛说这个节目,你看着办,什么叫看着办?
                    涛:这个得靠情商。
                    杰:什么叫看着办?
                    涛:领会。
                    杰:你把陶杰请来,你看着办。


                    10楼2017-07-03 05:11
                    收起回复
                      这个讨论是有意义的。题目的问题是 “ 你理解这个诡异的光是什么意思 ” 。
                      首先这个问题就是有问题的,这是一个个性化的提问,答案就不会标准化,评分标准上面就只有文章的逻辑性、完整性和思想性了。
                      如果要有标准化的答案,问题应改为:你理解文章中这个诡异的光反映了主角什么样的心理状态。
                      这就会要求你按文学的逻辑来思考问题了,答案就会有趋同性和标准化。
                      第二个问题要知道的是这个 “ 诡异 ” 是一个负面的、消极性的词,整篇文章内容的基调也是消极的,但标准答案确是正面的、积极性的。
                      按通常的理解,考生就会认为因主角对这条鱼的有一个无意识的悲情结局的意象,实际上是主角因自身的一个悲情的命运处境所带来的一个负面的消极的心态的一个心理投射;他的文章就会按这个逻辑去写。
                      这就和那个不合逻辑的标准答案大相径庭,哪怕你文采飞扬,思想深远,但都很难得到高分的认可,这就变成了坑人了。
                      文章中第三个问题,就是子东提到的 “ 这条鱼从是从锅里跳出来了,露出诡异的光,而这鱼汤里也没有吃到鱼,只有豆腐 ” 这个细节又反应了什么样的意象呢?
                      所以说,这个标准答案虽然是很正统的,却是没有文学的道理的。
                      那么这样的一个考试就失去了一个考学问水平的价值了。


                      11楼2017-07-03 05:14
                      回复


                        12楼2017-07-07 00:28
                        回复
                          v:kakashicopy


                          13楼2017-07-07 01:1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