渠县汉服吧 关注:250贴子:1,359
  • 9回复贴,共1

正本清源!所谓的传统文化“糟粕”真的是糟粕吗?新人必看!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针对广大新人同袍和对普通群众对传统文化的无解,从现在开始我会不定期在这里纠正我们对传统文化的错误解读!
内容有我自己写的也有网上搜集的!所以,侵!权!删!


IP属地:四川1楼2017-06-03 00:31回复
    三从四德???
    近日有人提倡她所以为的传统女德,导致有人痛加反对,并因而诟病传统。但传统的女德女教到底是怎样的?
    何谓女德?
    古代对女人的要求,概括为四方面:德、言、容、功。《周礼•天官•九嫔》曰:“九嫔掌妇学之法,以九教御:妇德、妇言、妇容、妇功。”
    后人说女人要有“三从四德”,指的就是这四样。希望女人要漂亮、会打扮;言语得体,又有手艺,还有涵养。
    现在讲妇德的人,似有道德偏执,忘了妇容、妇言、妇功。
    由于现在有人这样偏执地宣扬妇德,所以许多朋友又去骂古人,说他们是把古代“三从四德”这种封建糟粕又搬出来了。
    何谓三从四德?
    其实批评者大抵根本不晓得四德就是妇容、妇言、妇功、妇德,所以乱骂。
    然后大家又痛骂“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这种“三从”说抹杀了女人的自主性。
    五四运动以来,一方面大家不读书,一方面有人故意曲解,所以讲得好像三从四德有什么大罪过、怎么样束缚了女人似的。《后汉书·张楷传》说:“性好道术,能作五里雾。”当年反传统诸公造作出来的迷雾,可比张楷还厉害呢,把人搞得现在还在迷迷糊糊中。
    实则“三从”之说出于《仪礼•丧服•子夏传》。讲什么呢?是解释丧服制度的。父亲死了,未嫁的女孩要为父亲服斩衰(把粗麻布斩裁做成上衰下裳);若已嫁,夫死,妻为丈夫服斩衰,三年。假如父亲去世,母亲改嫁,儿子跟着她。如继父死,儿子要为他服丧一年。此时妻子也同样服丧一年。这就叫做“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
    为什么儿子要替继父服丧一年呢?《传》说:丈夫死了,妻子年轻、孩子年幼,孩子随着母亲嫁人。继父用他的钱财抚养小孩,让他可以祭祀父祖,尽了做继父的道理。这孩子当然要服齐衰一期。而由于妻子不是原配,这时妻子便跟孩子同样只服丧一年即可。
    道理就这么简单,而且通情达理。结果竟被污名化、泼脏水,真不知从何说起。
    不但这句话不歧视女性、不束缚女性,整篇《仪礼•丧服》还明确主张可以改嫁,而且强调夫妻一体:“何以期也?与尊者一体也。父子一体也,夫妻一体也,昆弟一体也。”
    大骂“三从”的人,看重的是那个“从”字。以为这个字就显示了古代要求女人顺从、服从的男权暴力。不知道“妻”字从来都解释为“齐”,妻子之地位与人格是与夫等齐的,所以说“夫妻一体”。《仪礼•丧服》还有一句话说“夫妻姅合”,指夫妻两人合起来才成为一个整体。


    IP属地:四川2楼2017-06-03 00:32
    回复

      男女授受不亲?
      近人已不熟悉这些观念,并在现代意识底下有意地曲解,遂常得出古代女人受压迫,生活局限于闺门之内、礼教之中的印象。
      这些印象,深中人心,历有年所,且颇符社会革命之需、女权运动之用。因此也很少人能发现它们只是一批画歪了的脸谱,与古代妇女实际的生活大有距离。
      所以我们有许多关于古代女人受束缚的神话,例如说女人都关在闺房里,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男女授受不亲,头脸若被男人看见就得嫁给他之类。
      宋代王楙《野客丛书》已论证过古代男女相见本不防嫌:“古者男女间以故相见,亦不问亲疏贵贱。田延年以废昌邑事告杨敞,敞惧,不知所云,延年起更衣,敞夫人遽从东厢谓敞云云。延年更衣还,敞夫人与参语,曾以不为嫌。岂惟常人,虽至尊亦莫不然!”(卷一‧古者男女相见无嫌)
      卷十五又说女人卖酒,“即卓文君当垆之意。晋人阮氏,醉卧酒垆妇人侧;司马道子于园内为酒垆列肆,使姬人酤鬻酒肴是矣”。女人开店,自古已然。
      女人不只出来做买卖,还出来玩。社会上女人往往“拟饰娼妓,交结姏媪,出入施施无异男子”(客座赘语‧卷一),跟现在其实差不多。至于妇女结社,现在发现最早的资料是北朝东魏武定三年。敦煌遗书还有两件唐五代的“女人社”社约文书。宋元明清女人结社,则广及宗教、技艺、经济、游戏等各方面。
      风俗如此,世家大族反过来要求其女性谨守礼法门风,当然也很常见。但这不是因为世家大族女子愿意被道德礼法束缚,乃是因为守礼愈谨,头脸愈不易被人窥见,愈能在婚媾市场上博得高价钱,身价会愈高、聘娶的对象会愈好,“世希难得之货”嘛!
      可是,所谓守礼谨严也者,实况如何?天晓得。分香纳履、待月西厢,各种传奇故事、笔记小说中,故事可多着哪。但实迹虽然如此之多,表面上却仍要维持着一个礼法门风的形象,嫁娶双方才会满意,嫁者得了实利、娶者满足了虚荣。
      这实利与虚荣,就是生活社会实然的逻辑。在心理上也获得了符合正义满足了伦理规范的道德感,因此大家才会心照不宣、乐此不疲。
      但是,这样的游戏,不是人人玩得起的,也不是人人有资格玩的。世家大族可以这样规范其族中妇女,其族中妇女也乐于配合,表演着礼法门风(请注意礼法门风的表演性质),可是一般庶民却无力如此。家中贫窘,恃手而活,仅靠男人工作,岂足以养家活口?女人都不免要出来工作,谁又能在家知书达礼、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出来卖茶、卖酒、卖衫布、卖胡粉,又怎能男女授受不亲,头脸不轻易让人得见?
      换言之,传统上对女人主要不是束缚、压迫的。现实生活非常残酷,对女人的保护、尊重,常有不理想之处,确实也是常有的是。但从《周礼》《仪礼》所提倡的意识、所设计的制度看,并不是处心积虑在打压女性。社会真实的生活,更不是“顺从幽闭”那样的神话。


      IP属地:四川3楼2017-06-03 00:33
      回复
        无毒不丈夫?
        “社会上常讲:“量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本来 “无度不丈夫,”被人错读成“无毒不丈夫”.让人误认为要“狠毒”才是丈夫.“度”就是度量、气度.没有是度量的人不能称为丈夫.“量小非君子,无度不丈夫.”是培养人们的容量,是很好的格言.不应误解.


        IP属地:四川5楼2017-06-03 00:34
        回复
          以德报怨!何以报德?
          出处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老子》六十三章)
          原句:“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论语 宪问》
          以德报怨了,拿什么来报德?


          IP属地:四川6楼2017-06-03 00:34
          回复
            中国古代皇帝的权利是最大的?
            历史上,不同时期的皇帝的权力是不同的。在中国,总体趋势是皇帝权力越来越大,到清朝达到顶峰。封建社会中,皇权始终受到相权、族权、宦官权力的制约。
              对于这个问题,你首先要知道一定的政治学知识,就是统治者的权力从哪里来?合法性来源在哪? 古今中外,一个人能够当皇帝拥有统治一个国家的权力,需要哪些条件?条件很复杂、很多,但有一点是共同的也是基础性的,就是得到大部分社会成员的支持,尤其是占有生产资料和掌握知识文化以及暴力机构的那部分人的支持。被统治者也会支持统治者,原因在于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大部分时候不会是尖锐的对立关系,而是一定的协作关系。毕竟尖锐的对立对统治者和被统治者双方都不是好事。换言之,双方互相利用、互相依赖。所以马克思所说的阶级斗争推动历史进步的观点在中国未必正确。
              基于此,皇帝的权力大小就是因双方的关系情况而变动。这里所指的皇帝权力,不仅仅指皇帝一人的权力,实际上是指皇帝代表的统治阶级的权力。要皇帝一个人统治这么大的国家是不可能的,管理学上有论证。中国第一个皇帝是秦始皇,他除了个人“皇权”外,还有个“相权”,就是指丞相、宰相这些直接管理国家事务的朝廷高官。秦朝到明朝,一直有相权存在。相权与皇权的矛盾一直尖锐。张居正时,皇帝荒淫无度,但是张居正的内阁照常运作,国家没有混乱。这时与英国后来的君主立宪制很类似了。
              族权也制约皇权,看看慈禧太后就明白了。
              清朝时,皇帝的权力达到顶峰,同时皇帝的事务也极度繁忙。而且把相权、宦官都扫除干净了,这才造就清朝皇权的巅峰。
              中国皇帝权力的变迁和历史变迁相一致。秦汉是一个阶段、隋唐宋是一个阶段,明清又是一个阶段。皇帝的权力不断加强,个别时候在衰落。但是由于生产力的限制,皇帝不可能管到社会每一个角落。而且社会自身的原因,总是有与皇权相抵触的势力,所谓天高皇帝远。27年国民党当权之前,国家政权的势力基本上只到县一级,县一下的乡村,都是自治。不少问题都是德高望重的乡绅解决,法律主要只管刑事案件。
            以上为百度网友的解释,有其独到见解,遂采纳整理。
            说到皇权就不得不提到秦始皇,秦始皇是第一个皇帝,那他的权利应该很大吧?错!
            那权力最大而是谁?丞相!可以说秦汉时期权力最大的是丞相而非是皇帝,皇帝的话语权不过俩仨成,丞相之职就占了近一半,其他的权利被其他官员把持。
            什么时期的皇帝最惨?明朝,惨到什么地步?惨到皇帝不用上朝朝廷照样运行几十年,皇帝为啥不上朝?没他什么事情上个屁朝啊,上去受气被打脸?当然由此情况也是皇帝能力不够导致,一代皇帝坑了后面几代都养不回来,最后崇祯皇帝屈辱自缢。
            那么什么时候皇帝权利最大?清朝!为啥?因为清朝已经不是中国了啊!咱们中国人亡国了!想象一下一个部落酋长统治了中国是个什么样子!那清朝就是什么样子!酋长大于天!也就是这个朝代中国人开始跪拜皇帝,只因为我们是亡国了,连“狗奴才”都不配自称(满族文化中,狗代表忠诚。),只配称臣!只因我们亡国了。


            IP属地:四川8楼2017-06-03 00:37
            回复
              女子无才便是德?
              “女子无才便是德”的真正涵义 作者:张庆祥
              这句“女子无才便是德”总是让女权运动者恨的牙痒痒的,他们以为这句话是大男人用来贬损女性的!然而事实非但不是这样,而且完全相反!中华儿女们对这句话的误会可大了!这话又怎么说呢?
              上一回我到深圳上课,课后有一个女同学双手交叉在胸前问我:“ 张老师您这么样的捧古人,那我请问您,古人说‘女子无才便是德’,请您解释看看,为何古人这么歧视我们女性?凭什么做圣贤啊?”
              我说:“你讲的好,大家都有这样的误解,不过在解释之前我想先请问你,这句话的上联是什么?”她被我问的楞了一下,然后说:“嘿!有吗?有上联吗?”下面的同学鸦雀无声,接着有个同学说:上联是“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我说:“这是另外一个大家都误会的问题,我用别的篇幅再来解释,不过这句话却不是“女子无才便是德”的上联,因为一句七个字,一句十个字,字数不一样,怎么当上联!
              这会儿大家面面相觑,都被我问傻了,我接着说:“本来这句话的上联是“男子有德便是才”,而下联才是“女子无才便是德”!”第一句:“男子有德便是才”!这话是希望一个有为的男人,要以德行为主,以才干为辅的意思。为什么要以德行为主呢?看看现今社会这么乱,诈骗这么多,网络上什么希奇古怪伤天害理的事都有,这就是有了才干却缺乏德行的后果,总之,这句话是告诫每个男子要以德行为主的意思,而非叫男人不要重视才干。
              而下联“子无才便是德”又是什么意思呢?依然是劝女子要以德行为主的意思,而非贬辱女人不能有才干。这整个误会是因为错解了“无才”的“无”字所造成的。这个“无”字是动词,是“本有而无之”的意思,也就是“本来有才,但心里却自视若无”的意思。
              举个例子来说,就像古人说的“无物”不是世上真的没有万物,而是在万物的围绕中,内心不起一点罣(guà)碍的意思;“无我”不是真的没有我,而是对于我的一切得失无挂于心的意思;“无念”也不是真的没有念头,而是没有妄念,在念头中依然自在的意思。
              所以“无才”不是真的没有才干,而是“我虽然很有才干,但一点也不自炫其才,依然自视若无”的意思。古代的女子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却拥有过人的才气,还能自视若无,这不是非常高尚的德行吗?这句话明明是在褒奖我中华民族的女子,有如此高尚的德行!哪里有歧视女人的意思呢!而我们竟对这么好的一句话,误会如此之深,我们实在是以小人心度君子腹,是我们太对不起古人了!不是古人对不起我们啊!
              (来自贴吧他人整理)


              IP属地:四川9楼2017-06-03 00:38
              回复
                中国古人很矮?欧洲古人很高?
                先去看看兵马俑!那可是真实身材比例手办!就算是士兵,有挑选,那也是有足够的平均身高做支持的。
                古代欧洲人很高吗?有高的!但是大多数时候都矮!最矮的时候平均身高比中国矮了五厘米左右吧!什么时候高?只要欧洲什么时候大规模死人了后来一段时间人就高,为啥,人少了竞争少,吃的就多自然就高了!反之亦然。
                中国人怎么近代变矮了?问题还是处在清朝,人太少了怎么养活几十万满洲老爷,自然是越多越好,恩,刚好明朝替满老爷带来了土豆花生和玉米,还有管够的红薯。但是人多了肉就不够吃,怎么长得高!
                要是被崇祯知道了要被气死吧。
                为啥古代北方游牧民族人高马大?
                矮小的都饿死了就剩下高大壮的!不然人咋那么少!


                IP属地:四川10楼2017-06-03 00:39
                回复
                  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
                  误解:这句话出自《论语·阳货》,一般在感情上受过伤害的男人,比较喜欢用“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这半句话来忧伤感怀,坚决不承认自己的错误,但是,却没有几个男人能说出后半句:“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
                  其实这句话并非歧视女性,孔子也并非男尊女卑的始作俑者。
                  真相:要理解这句话首先得理解“小人”这个概念,《论语》中一共二十三章出现了二十四次“小人”,这些“小人”其实绝大多数可以理解为平民百姓或者庶民,这是相对大人和士阶层的另外一个阶层。而此处的“养”字,则指的是相处的意思。
                  所以,全文“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讲述的是相处之道,大概意思是:如果站在男性的角度来说,与女子的关系很难处理好;站在官员的角度来说,与平民百姓的关系很难处理好。因为与他们过分接近了他们就不知道谦逊,过分疏远了就会怨恨。
                  很多人理解古文都会按照现代字面上的意思来理解,又或者为了论证自己的观点而断章取义,譬如: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出自《孟子·尽心上》),其中的“为”字有两种读音,但是正确的读法是第二声,这里的“为”是动词,句意为人如果不修习自己的德行,那么天理难容,朽木不可雕也,而并非讨伐人类的趋利性。
                  (来自贴吧他人整理)


                  IP属地:四川11楼2017-06-03 00:39
                  回复
                    云中君这波解释,必须赞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17-06-19 16:4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