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点1、领导班子具有很强的凝聚力和执行力,规范管理,改革创新
学院进一步明确了法人治理结构,三套班子各执其事,密切合作。集体领导,坚强有力,说话算数,令行禁止,形成了董事会、院党委、院行政三方顺畅良好地沟通机制,步调一致,带领全院师生员工,围绕“规范管理,改革创新”八字方针,从教学、学工、后勤、人事、宣传思想、招生就业工作等六大方面提出了一系列规范管理与改革创新举措,并付诸实施,注重督导,逐一落到实处。
亮点2、办学定位明晰,专业特色突出
学院依据战略思维,科学谋划,按照“立足江西,面向全国,服务地方,突出新能源和节能减排应用特色”的总体思路,确定了努力把学院建设成为“省内一流、国内知名的新能源类高职院校”的发展目标定位;“以专科层次职业教育为主体,积极发展职业技能培训和社会服务”的办学层次定位;着力培养面向新能源和节能减排生产、建设、服务与管理基层,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的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经过努力奋斗,争取在“十三五”时期,晋升为本科高职院校。
根据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和新余市国家新能源科技示范城建设的整体规划,在深入行业企业充分调研、分析、论证的基础上,以新能源、新材料、节能减排以及新能源汽车等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依托设置特色专业。重点面向太阳能光伏光热、风能、其他新能源、节能减排技术等领域的产品制造产业链,针对其产品制造过程、生产管理、设备维修管理、市场营销、工程施工与管理、产品应用等环节构建特色专业,形成以工科类专业为重点,经济管理、艺术设计等专业协调发展、相互促进的专业架构。确立了太阳能光伏应用、节能减排技术应用、新能源应用、机电与新能源汽车技术、太阳能建筑设计、经济管理与服务等六个专业群。
亮点3、重视技能竞赛,获奖捷报频传
重视技能竞赛,成立技能兴趣小组,是我院的优良传统。如机电工程系的工程图学兴趣小组、产品建模创新兴趣小组、新能源汽车兴趣小组,实训教学部的风光互补光伏发电系统兴趣小组等,成立日久,颇有名气。组队参加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高教杯全国大学生先进成图技术与产品建模创新大赛、全国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全国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大赛、江西省大学生科技创新与职业技能竞赛等,获奖颇多,捷报频传。学校坚持对参赛师生予以重奖,从而激发了师生的积极性,形成了“平战结合,以赛促学、以赛促教”的双向促进机制。2011年获省级二等奖2个,三等奖6个;2012年获省级一等奖1个,二等奖3个,三等奖5个;2013年获国家级一等奖23个,二等奖7个,省级一等奖1个,二等奖2个,三等奖3个;2014年获国家级一等奖4个,二等奖16个,三等奖14个;省级一等奖14个,二等奖20个,三等奖18个。2015年获国家级一等奖9个,二等奖5个,省级一等奖21个,二等奖25个。五年共获国家级、省级技能竞赛奖199项。这在同类高职院校中并不多见。今年开学以来,学院技能大赛成果又喜讯连连。2016年4月我院学生陈文玲同学在邱秀兰老师指导下参加江西省大学生英语口语竞赛荣获二等奖;我院学生宋永辉、丁家连、刘超、蔺佳斌、韩晓在顾吉仁、温金龙两位老师指导下提交的参赛作品《硬币分类、清点一体化装置》在江西省大学生科技创新与职业技能竞赛机械设计项目荣获一等奖。
亮点4、平安校园建设成果丰硕
首先,校园规划得体,风景优美,落落大方。环境卫生终日保持,彰显师生文明素质。我院以警民、军民共建为契机,建立、健全了安全保卫等管理制度,完善了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和应急处置机制。建立了安全防控体系,加强安全信息员网络建设,做到人防、物防、技防相结合,早发现、早报告、早控制、早化解,将不安全因素消灭在萌芽状态。2015年全省高校新生安全知识网络答题活动中我院学生成绩在82所高校中名列第15名。2015年江西省教育厅授予“全省高校平安校园示范学校”称号(全省只用17所高校获此殊荣)。新余市综治委授予“2015年度平安单位”(全市只有一所高校获此殊荣)、“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履行综治职责达标单位”称号(全市只有一所高校获此殊荣),新余市消防安全委员会授予“消防工作先进单位”称号。
亮点5、毕业生专业对口就业率较高
学院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每年都要召开就业工作研判会,毕业生就业工作推进会。通过举办企业专场招聘会,举行大型校园双选会等方式,把专业对口企业、专业对口岗位引进校园,毕业生与企业直接见面,双向选择,零距离接触,搭建毕业生顶岗实习与就业选择的服务平台。 对困难毕业生实行重点帮扶,重点推介,力争实现其全部就业。实施大学生自主创业培训、自主创业证申办、自主创业实践等方面工作。与光伏发电、光伏材料、新能源汽车等方面40多家新能源应用企业开展并保持了双向交流,签订了校企深度合作、共同培养人才的合作协议,这就为学生专业对口就业、学以致用创造了条件,企业和学生皆大欢喜。2014年初次就业率为92.01%,2015年初次就业率为94.24%。
亮点6、规范管理,改革创新初见成效
学分制试点改革初见成效,教学规范管理走向深入,采用“平台+模块”的方式构建人才培养新模式;推进学分制试点改革,设必修学分、选修学分、弹性学分三种学分;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目的,因材施教,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和注重实践技能训练。
学院积极引进优质教学资源,推进慕课教学。先后引进了北京超星尔雅的在线网络公选课和上海智慧树的网络公选课,让学生尽情享受优质教学资源,提升自身人文素养。建立了课程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学生可以通过学分互换的形式,在掌握技能的同时实现课程学分互换,扬长避短,完成学业,顺利毕业,既获得技能证书,又获得毕业证书双证书乃至多证书,为其日后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后勤改革迈出了可喜的第一步,食堂实现了目标管理责任制,改革伊始,便受到师生点赞与欢迎。学生宿舍将通过社会化方式全部安装空调,为学生提供优质服务。
人事工作、学生管理、宣传思想工作、招生工作改革方案都在酝酿形成之中,将陆续确定并实施。不难设想,一个规范管理、厉行改革、崇尚创新的新能源学院不久的将来就会出现在赣西大地之上。
亮点7、“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进展顺利
我院作为教育部在新余市进行“现代学徒制”试点的院校之一,积极探索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新模式,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结合,开展“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厂、校企联合培养”的职业教育模式改革,实现校企双方“五个共同”(即共同研究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课程和教材、共同设计与实施教学、共同组织考核评价、共同开展教学研究)育人模式,推动职业教育的内涵发展。2015年11月,我院与江西瑞晶新能源公司达成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三方协议,在光伏材料系、光伏发电系组建了三个“瑞晶班”,以现代师傅带徒弟的方式,以班为单位到企业生产一线进行组件生产操作技能实习。 2016年4月,14级光伏材料加工与应用技术专业、光伏材料加工与应用技术专业(生产管理方向)共108名学生奔赴广西桂林尚华新能源有限公司进行为期3个月的生产实习,谱写着校企深度合作的新篇章。
亮点8、与大型企业集团合作办学(专业共建)迈出新步伐
我院与武汉惠众聚成集团伟创聚赢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共同开展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新探索。武汉惠众聚成集团在我院成立独立的国际互联网学院,我院提供150个招生计划,由企业自己组织招生,并在我院投资建设互联网营销实训室。秉承“以产业带教育、以教育促产业”的理念,严格按照行业标准将人才培养过程分成四个阶段,即技能储备阶段、技能提升阶段、项目实训阶段、实习就业阶段,培养行业所需的应用型人才。共建学院实行“HBL”人才模式培养,即第一、二、三学期在校内完成技能储备和技能提升阶段课程,由学院师资根据企业标准授课,组织认真考核;第四学期进入产学研创新创业基地,由伟创聚赢项目经理、工程师带领完成项目实训阶段课程教学,提升专业技能,伟创聚赢负责期间教学培养及考评工作;第五、六学期进入伟创聚赢各项目组或合作企业进行生产实习,积累行业和实践工作经验。企业深层次参与教学,企业推荐学生对口就业。这种践行教学做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将把我院产、学、研深度融合提升到一个新水平。
学院进一步明确了法人治理结构,三套班子各执其事,密切合作。集体领导,坚强有力,说话算数,令行禁止,形成了董事会、院党委、院行政三方顺畅良好地沟通机制,步调一致,带领全院师生员工,围绕“规范管理,改革创新”八字方针,从教学、学工、后勤、人事、宣传思想、招生就业工作等六大方面提出了一系列规范管理与改革创新举措,并付诸实施,注重督导,逐一落到实处。
亮点2、办学定位明晰,专业特色突出
学院依据战略思维,科学谋划,按照“立足江西,面向全国,服务地方,突出新能源和节能减排应用特色”的总体思路,确定了努力把学院建设成为“省内一流、国内知名的新能源类高职院校”的发展目标定位;“以专科层次职业教育为主体,积极发展职业技能培训和社会服务”的办学层次定位;着力培养面向新能源和节能减排生产、建设、服务与管理基层,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的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经过努力奋斗,争取在“十三五”时期,晋升为本科高职院校。
根据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和新余市国家新能源科技示范城建设的整体规划,在深入行业企业充分调研、分析、论证的基础上,以新能源、新材料、节能减排以及新能源汽车等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依托设置特色专业。重点面向太阳能光伏光热、风能、其他新能源、节能减排技术等领域的产品制造产业链,针对其产品制造过程、生产管理、设备维修管理、市场营销、工程施工与管理、产品应用等环节构建特色专业,形成以工科类专业为重点,经济管理、艺术设计等专业协调发展、相互促进的专业架构。确立了太阳能光伏应用、节能减排技术应用、新能源应用、机电与新能源汽车技术、太阳能建筑设计、经济管理与服务等六个专业群。
亮点3、重视技能竞赛,获奖捷报频传
重视技能竞赛,成立技能兴趣小组,是我院的优良传统。如机电工程系的工程图学兴趣小组、产品建模创新兴趣小组、新能源汽车兴趣小组,实训教学部的风光互补光伏发电系统兴趣小组等,成立日久,颇有名气。组队参加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高教杯全国大学生先进成图技术与产品建模创新大赛、全国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全国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大赛、江西省大学生科技创新与职业技能竞赛等,获奖颇多,捷报频传。学校坚持对参赛师生予以重奖,从而激发了师生的积极性,形成了“平战结合,以赛促学、以赛促教”的双向促进机制。2011年获省级二等奖2个,三等奖6个;2012年获省级一等奖1个,二等奖3个,三等奖5个;2013年获国家级一等奖23个,二等奖7个,省级一等奖1个,二等奖2个,三等奖3个;2014年获国家级一等奖4个,二等奖16个,三等奖14个;省级一等奖14个,二等奖20个,三等奖18个。2015年获国家级一等奖9个,二等奖5个,省级一等奖21个,二等奖25个。五年共获国家级、省级技能竞赛奖199项。这在同类高职院校中并不多见。今年开学以来,学院技能大赛成果又喜讯连连。2016年4月我院学生陈文玲同学在邱秀兰老师指导下参加江西省大学生英语口语竞赛荣获二等奖;我院学生宋永辉、丁家连、刘超、蔺佳斌、韩晓在顾吉仁、温金龙两位老师指导下提交的参赛作品《硬币分类、清点一体化装置》在江西省大学生科技创新与职业技能竞赛机械设计项目荣获一等奖。
亮点4、平安校园建设成果丰硕
首先,校园规划得体,风景优美,落落大方。环境卫生终日保持,彰显师生文明素质。我院以警民、军民共建为契机,建立、健全了安全保卫等管理制度,完善了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和应急处置机制。建立了安全防控体系,加强安全信息员网络建设,做到人防、物防、技防相结合,早发现、早报告、早控制、早化解,将不安全因素消灭在萌芽状态。2015年全省高校新生安全知识网络答题活动中我院学生成绩在82所高校中名列第15名。2015年江西省教育厅授予“全省高校平安校园示范学校”称号(全省只用17所高校获此殊荣)。新余市综治委授予“2015年度平安单位”(全市只有一所高校获此殊荣)、“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履行综治职责达标单位”称号(全市只有一所高校获此殊荣),新余市消防安全委员会授予“消防工作先进单位”称号。
亮点5、毕业生专业对口就业率较高
学院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每年都要召开就业工作研判会,毕业生就业工作推进会。通过举办企业专场招聘会,举行大型校园双选会等方式,把专业对口企业、专业对口岗位引进校园,毕业生与企业直接见面,双向选择,零距离接触,搭建毕业生顶岗实习与就业选择的服务平台。 对困难毕业生实行重点帮扶,重点推介,力争实现其全部就业。实施大学生自主创业培训、自主创业证申办、自主创业实践等方面工作。与光伏发电、光伏材料、新能源汽车等方面40多家新能源应用企业开展并保持了双向交流,签订了校企深度合作、共同培养人才的合作协议,这就为学生专业对口就业、学以致用创造了条件,企业和学生皆大欢喜。2014年初次就业率为92.01%,2015年初次就业率为94.24%。
亮点6、规范管理,改革创新初见成效
学分制试点改革初见成效,教学规范管理走向深入,采用“平台+模块”的方式构建人才培养新模式;推进学分制试点改革,设必修学分、选修学分、弹性学分三种学分;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目的,因材施教,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和注重实践技能训练。
学院积极引进优质教学资源,推进慕课教学。先后引进了北京超星尔雅的在线网络公选课和上海智慧树的网络公选课,让学生尽情享受优质教学资源,提升自身人文素养。建立了课程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学生可以通过学分互换的形式,在掌握技能的同时实现课程学分互换,扬长避短,完成学业,顺利毕业,既获得技能证书,又获得毕业证书双证书乃至多证书,为其日后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后勤改革迈出了可喜的第一步,食堂实现了目标管理责任制,改革伊始,便受到师生点赞与欢迎。学生宿舍将通过社会化方式全部安装空调,为学生提供优质服务。
人事工作、学生管理、宣传思想工作、招生工作改革方案都在酝酿形成之中,将陆续确定并实施。不难设想,一个规范管理、厉行改革、崇尚创新的新能源学院不久的将来就会出现在赣西大地之上。
亮点7、“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进展顺利
我院作为教育部在新余市进行“现代学徒制”试点的院校之一,积极探索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新模式,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结合,开展“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厂、校企联合培养”的职业教育模式改革,实现校企双方“五个共同”(即共同研究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课程和教材、共同设计与实施教学、共同组织考核评价、共同开展教学研究)育人模式,推动职业教育的内涵发展。2015年11月,我院与江西瑞晶新能源公司达成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三方协议,在光伏材料系、光伏发电系组建了三个“瑞晶班”,以现代师傅带徒弟的方式,以班为单位到企业生产一线进行组件生产操作技能实习。 2016年4月,14级光伏材料加工与应用技术专业、光伏材料加工与应用技术专业(生产管理方向)共108名学生奔赴广西桂林尚华新能源有限公司进行为期3个月的生产实习,谱写着校企深度合作的新篇章。
亮点8、与大型企业集团合作办学(专业共建)迈出新步伐
我院与武汉惠众聚成集团伟创聚赢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共同开展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新探索。武汉惠众聚成集团在我院成立独立的国际互联网学院,我院提供150个招生计划,由企业自己组织招生,并在我院投资建设互联网营销实训室。秉承“以产业带教育、以教育促产业”的理念,严格按照行业标准将人才培养过程分成四个阶段,即技能储备阶段、技能提升阶段、项目实训阶段、实习就业阶段,培养行业所需的应用型人才。共建学院实行“HBL”人才模式培养,即第一、二、三学期在校内完成技能储备和技能提升阶段课程,由学院师资根据企业标准授课,组织认真考核;第四学期进入产学研创新创业基地,由伟创聚赢项目经理、工程师带领完成项目实训阶段课程教学,提升专业技能,伟创聚赢负责期间教学培养及考评工作;第五、六学期进入伟创聚赢各项目组或合作企业进行生产实习,积累行业和实践工作经验。企业深层次参与教学,企业推荐学生对口就业。这种践行教学做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将把我院产、学、研深度融合提升到一个新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