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吧 关注:6,890贴子:155,772
  • 12回复贴,共1

好,让我们现在来谈历史(小文)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好,让我们现在来谈历史(小文)

  这历史没有年代。历史本来就没有年代,鲁宾逊在海岛上,囚徒在监牢里,徒劳的用树枝刻记着一天一天——事实上,我们对于历史的执着就像水手对海上的航标灯一样,在茫茫的黑暗中需找一两个安全的标记。在这个世界上,个人是脆弱可笑的。因此,历史是关于心安,拯救和归属的学说。这种感觉就像在一个冬天乘坐长途汽车,忍受着晕车的发作,你绕过一个个土坡,山丘,劣质的柏油路面。突然,你看见汽车拐过一个弯子,钻出来,看见眼前的景色,街道熟悉起来——你回家了。1970年代,周*来接见竹入义胜,在会见后送客时,周*来突然走到他的跟前说:“竹入君,我们中国不会永远这样下去的。”说罢转身就走。竹入告诉李慎之,他当时分明看到周*来的眼里噙着眼泪。套用梁漱溟的话说,这个世界会好的,会好的。因此历史是关于“善”的学说,史官秉笔直书,考古者毫不留情,秦桧的跪像令人毛骨悚然。一切都会好起来的。到灯塔去,到亮着的地方去,抓住那些黑暗中闪亮的东西。

  到灯塔去,抓住那些亮着的东西,那是一些不随海浪和风暴改变的东西。感谢上帝,尽管世界的复杂性令人难以忍受,这样的东西总是存在的,这令我们感到欣慰。在这个意义上,历史是关于“真”的学问。刘牢之可以一人三反,太平洋上可以长出蓝田玉,但总有些东西总是不会改变的。甚至是研究星体运转的物理学家,他们仍然使用“宇宙常数”这样的概念。经历数千年后,阎若璩终于考证确认古文《尚书》为伪书。这并不什么很奇怪的事情。除去小学训诂以外,尚有很多别的东西起到着同样标记的作用——它悄悄的躲在某个地方,等着总有一天,揭开不同的故事,展开不同的情节。现在,在你眼下,发生了什么,一切都会知道的,等你抬眼看到的月台被淤泥掩埋,等你通过的地道废弃为巨大的迷宫建筑,等到到那一天都会知道——只要有耐心。福柯建议研究那些“侧面的历史”,航道史,疾病史,疼痛史……你添天不同的聊聊几笔,你眼前的形象变得丰富圆融起来,她在对你微笑。

坚定如命运,勤奋如时间。年轻的画者在行动。因此历史立刻变成了关于“美”的学说。中国传统绘画讲求平静和(啊)谐,在平静中看到变化,在风暴中保持平静。这就是“稳如蜂鸟”。就像在电影《笑傲江湖》中在舟中高唱《沧海一声笑》的场面。坚定的历史感的前面自然是和谐与美感。柏拉图在雅典讲学,说很多世纪之后,一切事物都会恢复原状;而他,柏拉图,也会在雅典,面对同样的观众,宣讲同样的内容。强烈的宿命感使我们的历史简明而有力。朝读忠臣烈士遗书,夕战死于沙场。这样一来,每一个动作,每一句话都自动赋予了历史的意义,项王自刎的姿势,与庄烈帝自缢的动作,尼禄的罗马,和杨广的江都。每一个细节在歌谣中磨损,在声音中被保留。就像鲁迅在孩童的儿歌里加上“123,我放火”。在历史中我们才会活着。一切都有意义,向上的路和向下的路是一样的。在我的开始中是我的结束。

即使在一朵花中,我也能看到我现在世界的何处,这就是历史。




1楼2008-12-20 15:39回复
    好!顶起


    2楼2008-12-20 16:22
    回复
      胡乱敲了几个字,见笑


      3楼2008-12-20 16:34
      回复
        • 119.40.15.*
        还行


        4楼2008-12-20 19:03
        回复
          鼓励之。希望那个人有点自知之明


          5楼2008-12-20 22:29
          回复
            ..什么意思?


            6楼2008-12-21 20:22
            回复
              1 “历史是关于心安,拯救和归属的学说”

              可以理解为历史学与其他人文学科一样最终要体现一种人文关怀
              2 “历史本来就没有年代”

              有一本西人的书,名字好象是追寻时间,记得不是很清楚了,里面提起,当年牛顿认为地球的历史不超过5万年,之所以唠叨这些,是想说,我们现在通常使用的各种历史的年代,也许在未来是要重新改写的,现代科学的发展已经极大的扩充了我们的“年代视野”。

              3 历史是关于“真”的学问。

              这一点说来比较麻烦,因为“真”已随风而去。以前在本吧有过很长的讨论。历史是关于“事实”的学问,历史是关于“真相”或者“真理”的学问,这一类的表述都饶不开历史学当前面临的时代困境。

              4 “即使在一朵花中,我也能看到我现在世界的何处,这就是历史。”
              有历史学家说,“古今一体”,楼主妙笔说的比这个还好。


              7楼2008-12-21 22:23
              回复
                是这样的,年代只是一种标记方法,就其本质而言,牛顿时代的时间观是独立于“人”之外的东西,在现代的物理学那里,时间确实是如实的反映了人的经验的一种东西,比如爱因斯坦抓住光速不变论。所以用囚徒和鲁宾逊刻日子来,只是一个举例。

                 “归属感”可以理解为人文关怀,当然是不错的,但也可以视为仅仅是一种使人心安的东西,这种东西就像灯塔一样。人类的美学经验是通过慢慢的实践积累内化出来的。我自己是学理科的,我体会到,当数学家,物理学家发现一个“不变量”时,那产生的美感是难以名状的,因为不变量意味着某种“让你知道你在哪”的安全感。
                 
                 我相信某种东西是各个学科相通的,这本身也是一种不变的归属感而已。


                8楼2008-12-22 11:05
                回复
                  如果是指5,那就请FORGET ABOUT IT.


                  9楼2008-12-22 19:26
                  回复
                    大家相互理解就好~


                    10楼2008-12-22 22:54
                    回复
                      很好,真善美!~~~原先没有细看,今天一阅感觉“梅花”兄果然不一般!


                      11楼2008-12-25 19:43
                      回复
                        不错不错!


                        IP属地:湖北12楼2009-01-10 21:41
                        回复
                          • 218.91.207.*
                          关于1942年4月仁安羌战   
                              
                                中国历史第二档案馆(南京):英缅军总司令亚历山大见国军援军仅一团113团, 请求增派部队。1942年4月17日蒋介石回电中国远征军司令部,同意增派新38师112团。112团没有一点作用吗?刘放吾儿子写的书中, 说孙要求史莱姆不干涉刘团长的部署,这句话和其他当事人写的书中描述不一样,其他当事人写的书中说刘放吾当时向孙立人提了个建议,史莱姆附和,被孙立人拒绝,孙未要求史莱姆不干涉刘团长的部署。刘伟民说史莱姆深知这场战役的成败完全取决于团长的指挥,后来仁安羌大捷所有的功劳都归于孙立人一个人身上。美国官方当时给113团参战的张营长颁发了奖章,怎么后来仁安羌大捷所有的功劳都归于孙立人一个人身上?   
                               
                                当年英缅军史莱姆William Slim在《反败为胜(Defeat into victory)》一书中,同时评价了仁安羌战役里的孙立人和刘放吾,但对孙立人的评价高于刘放吾。 刘伟民的文章和南京第二历史档案馆里的关于仁安羌战役的内容也有很大差别。英文网站上有关于仁安羌战役Battle of Yenangyaung的介绍.   
                               
                                刘伟民说刘放吾1942年6月上旬到达印度时孙立人胸前挂满了奖章, 仁安羌大捷所有的功劳都归于孙立人一个人身上。因仁安羌战中英美官方都是在1943年给孙立人颁发的奖章。孙立人胸前奖章从何而来?     
                                当时军中制度是战役成败长官负责制,比如八莫战役时,新38师一个连放走了100多个日军,连长未被撤职,团长赵狄被撤职,因为团长在现场。李鸿师长在会上宣布该撤职命令。孙立人责任大于刘放吾,如果仁安羌国军败,就是孙立人的责任,因为他去了现场,他是决策者。     
                                 
                                杜聿明在蒋面前批评孙立人时,为何从未批评过孙立人抢夺刘放吾仁安羌战功?杜长官多年未发现的真相被刘伟民在50年后轻易发现?     
                                史迪威看到中国驻印军公墓有的墓碑上印着“无名英雄之墓”大怒,(中国驻印军公墓大部分是士兵的墓碑,军官牺牲的不多) 批评相关人工作马虎、不认真,叫他们查明该人的姓名、部队番号,印在墓碑上。如此认真正直的史迪威派了梅里尔去仁安羌督战后没要求罗斯福给刘放吾颁发奖章。     
                                 
                                仁安羌战怎么打都是孙决策和指挥的,刘放吾跟在孙立人后面打了个胜仗他儿子就吹嘘是他父亲立的首功,离开了孙立人他父亲就没打过这么好的胜仗,看看远征军96师师长余韶写的回忆文章.     
                                 
                                刘放吾1942年后来回国后,孙立人先自兼113团团长,后来另有几人做113团团长,抗战胜利后刘放吾给孙立人写信,要求归队,孙立人回了封信,说"那你就来吧."刘放吾归队.孙立人需要人时他走了,不需要人时还是接纳了他.     
                                 
                                刘伟民请美国人安排英首相撒夫人看望刘放吾,给美总统布什写信,布什回函:“很高兴从你儿子罗伯•刘处获悉,二次大战仁安羌战役中,你领导中国远征军一一三团的英勇事迹。虽然不少勇士为战役捐躯,在战役大捷50周年,我愿意再代表国家,感谢你解救500余名美国记者、传教士及数千英军的英勇行为。”     
                                 
                                刘伟民说孙立人抢夺刘放吾的军功,在撤退时如不是孙立人,他早带着一团人扎进野人山了,一团人的命估计就葬送于他手了,刘放吾1942年后来回国后,家庭困难,多次写信给孙,孙不理睬,刘放吾儿子真自私,只想着让前方作战的部队接济身处后方的他们家,别人在战斗中可以牺牲生命,只有他父亲不能牺牲。孙立人对上海抗日时阵亡的李营长的家人个人给过帮助,抗战结束后想在香港办些产业,作为新1军公产,抚恤阵亡者家人。


                          13楼2009-12-13 21:5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