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和五年(810年)春,微之(元稹)从东都御史台被召回朝廷,没过几天,就被贬为江陵府士曹参军。命令下达那天,正赶上我下班回家,而微之刚上路,我俩人在京城大街上不期而遇,从永寿寺南,一直到新昌里北,然后在马上道别,彼此赠别的言语不过是互相勉励坚持素节情操,把个人安危置之度外而已,没有时间说更多的话。当天晚上,足下(元稹)在蓝田县山北寺住宿,我官差在身不得擅离职守,所以让小弟(白行简)代我为足下送行,并捎带一卷我新近写的诗,送给足下,一共二十首,大都有兴有比,艳调陈词,没有一个字。我的用意是要足下在路上读一读,既能消磨光阴,排遣郁闷,又能发扬心中浩然正气。
等到足下抵达江陵后,寄给我在路上所作的十七首诗,大约五六千字,逐字逐句皆有所为而发,每篇都有目的宗旨,以至于音律体裁,都具有名作家应有的风格。我打开信函封口,又喜又惊叹。我想到牛僧孺之事(指元和三年的制科案)的经验教训,足下的诗不能随便拿给别人看,只与李建、李复礼以及樊宗师等志同道合的三四个好友,经常聚在一起读一读,打心眼里觉得不是一般的珍贵。但我私底下又想,难道是因为我赠送给足下的二十首诗,这么快就启发了足下的闻见明辨,从而变成这样的风格?且我又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足下的此番南迁,天将阻挠足下的志向,磨砺足下的心气,使足下感慨发奋而达到这样的?如若两者都不是,为何立意命题和遣词造句跟足下以前的作品相去甚远呢?
我既爱惜足下的诗篇,又理解足下的心境,便狂妄的想全数唱和上一遍,正赶上我为值班内宿之事所牵,平日根本没有时间,所以不能立时做到。近段时间以来我请了几次病假,病假中略微闲暇,于是便选择诗卷中最好的继和了十首,也不少于三千字。其中所持的见解,认同的当然没有异议,有异的也不能强求。认同的称作和,有异的是为答,同时另外抄写《和梦游春诗》一首,分别附在原玉之后,剩余没酬唱的,也会接着送达。
从前在备考期间,常与足下一起学习,每当构思措辞的时候,总是互相说,担心言辞太直率而说理太周详。本来说理太周详就内容庞杂,言辞太直率就语气激切。但我与足下的文章,长处在于这里,短处也在这里。足下寄来的诗序,的确有言辞忌讳内容繁琐这点儿毛病。这次我所唱和的,仍然还是通病。等到与足下见面那天,都拿出作品,大致把内容删繁就简并尽量使诗文思想表达的委婉曲折吧。
其余之事另在书信中叙述。
等到足下抵达江陵后,寄给我在路上所作的十七首诗,大约五六千字,逐字逐句皆有所为而发,每篇都有目的宗旨,以至于音律体裁,都具有名作家应有的风格。我打开信函封口,又喜又惊叹。我想到牛僧孺之事(指元和三年的制科案)的经验教训,足下的诗不能随便拿给别人看,只与李建、李复礼以及樊宗师等志同道合的三四个好友,经常聚在一起读一读,打心眼里觉得不是一般的珍贵。但我私底下又想,难道是因为我赠送给足下的二十首诗,这么快就启发了足下的闻见明辨,从而变成这样的风格?且我又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足下的此番南迁,天将阻挠足下的志向,磨砺足下的心气,使足下感慨发奋而达到这样的?如若两者都不是,为何立意命题和遣词造句跟足下以前的作品相去甚远呢?
我既爱惜足下的诗篇,又理解足下的心境,便狂妄的想全数唱和上一遍,正赶上我为值班内宿之事所牵,平日根本没有时间,所以不能立时做到。近段时间以来我请了几次病假,病假中略微闲暇,于是便选择诗卷中最好的继和了十首,也不少于三千字。其中所持的见解,认同的当然没有异议,有异的也不能强求。认同的称作和,有异的是为答,同时另外抄写《和梦游春诗》一首,分别附在原玉之后,剩余没酬唱的,也会接着送达。
从前在备考期间,常与足下一起学习,每当构思措辞的时候,总是互相说,担心言辞太直率而说理太周详。本来说理太周详就内容庞杂,言辞太直率就语气激切。但我与足下的文章,长处在于这里,短处也在这里。足下寄来的诗序,的确有言辞忌讳内容繁琐这点儿毛病。这次我所唱和的,仍然还是通病。等到与足下见面那天,都拿出作品,大致把内容删繁就简并尽量使诗文思想表达的委婉曲折吧。
其余之事另在书信中叙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