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吧 关注:114,692贴子:1,808,297
  • 11回复贴,共1

话说:戏曲新论,是解决当下中国戏曲困境的良药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近日,通过了解 中国安徽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戏剧系 钱久元老师所著的戏曲新论,《中国戏曲本体论质疑》《乐剧的诞生》,《中西戏剧异质论》等论著,自己深深的感受到,戏曲新论是拯救当下解决中国戏曲,观众减少,市场萎缩,经济低迷的困境的良药。 每年国家文化部和教育部都下文,号召免费送戏曲下乡,进校园。 说是容易,可资金从哪来?就是下乡给农民看,免费给他们都不一定去看, 现在农村戏曲真的没有多少人看了,有也是几个老太太,老大爷,年轻的都是手机听音乐,乡下大妈们宁可去跳广场舞,你说怎整呢?年轻人都在城里打工,更不感兴感去看一部戏了,戏剧就一定非演故事?唱一段曲,一首歌,舞一段舞不行吗?一出戏的成本太大了,票都是免费的,却还座不完人呢,唉!很多戏剧演员都去电影视城去跑龙套,掏生活呢,大多数戏团都分散了,你怎样振兴?入中小学培养兴趣,高考又不考它,能坚持多久?是把脉戏曲的定义的时候了。
钱久元老师的《中国戏曲本体论质疑》所述中国戏曲的定位是"以故事演歌舞“,还是传统戏剧界的王国维定论戏曲是“以歌舞演故事”呢?前者重点本位在歌舞,后者重点体现在故事。中国人之所以爱看戏,是眼看好看,听腔调,听乐好听,所以,从感官出发,有看头!才看戏,歌舞首当其中,好看!热闹!加入故事是为了歌舞的空间和时间的延续,过瘾。故事不是首位的,观众戏迷更看重那唱腔和舞蹈,故事的多少不在意,你没故事铺开,观众他也知道情节,更着迷那歌舞。而王国维的定义,歌舞演故事,突出故事的重要本位,好像观众去看戏,是为了了解那故事,其实那故事看书也知道。观众对戏的乐歌舞更感兴趣而已。所以,王国维对戏曲的定义是错误的!带有文革时代那样的一种思维,现场看戏论戏,有些太主观意想。
中国的戏要从根说起,源头是什么?从古代的神戏,社戏,巫戏,等等祭祀的表演面具歌舞戏,巫师的吟唱歌舞,后经朝代诗歌赋乐礼的演化。逐渐产生《乐剧的诞生》,乐剧一词也是钱久元老师所倡导的。再没有京剧以前,各地的民间多以”乐剧“歌舞来体现劳动,生活。加入一整套古典文学故事,歌舞更能极大满足人们的赏心悦目,体现山歌所唱,达到民众所言”饭养身,歌养心“的目的最大化。而今,这故事的最大化,让人偏离了歌舞的本位,生活快节奏,时间的长短决定故事的去留,只要有以歌舞的定位为本位,也可适当淡化故事的需要,这样戏曲就会焕然一新。 还是象李玉刚那样流行乐歌戏舞的节目,有中国文化符号就行更实在,小调戏舞也就要国家来支持,这种形式也适合当今的快节奏了,但艺术界要定位这种形式乐剧,方大力推行,各大媒体一齐让它上了娱乐前沿。自然戏剧表现在时代的今日,焕发光彩。业界不肯重新定义戏曲,李玉刚式的乐舞歌唱为正门,就会有又说李玉刚乐歌戏舞不伦不类,你可知道,如今李玉刚式的乐歌戏舞专场都做到国外去巡演了。各位戏剧界的大倌们反思反思了,不是你们不明白,这世界变化快。戏曲要走出困境,就是要有钱久元老师那样的新论来重新定义戏曲,否则,中国戏曲永远停留在王国维时代,没法自主创新。新论是孵化戏曲艺术新苗的催化剂! 看文化大革命的思维还在一些人脑里,亩产三十万斤的新闻,都有人信的。当今,该回头看看了,眼 张开是看前方,闭上眼看内心!前后纵深去研究戏曲的新论,来发展中国戏曲,也许我们对戏曲认知有些偏差。应该召集相关戏曲研究的老师和专家进行全国性讨论会。才是当务之急!
闻听有一位和宝堂先生,网名`青山”所述《再为京剧的号脉》,也提了和钱老师一样的观点,也立了书,还夹述京剧梨园前因后果,其实,研究新论展开讨论,方找到解救京剧的钥匙,说道归说道,要是象舞台上一个演员的任性任情。没有研究新观,你没开的方子,是没`新药'。你没法创新,他把脉还是自说梨园家事内部矛盾,不顶用。要紧急召开“各路专家会诊”来研讨。戏曲理论,新论探索是解决问题的关健 !艺术创新就是难,难在于冲破传统的势力和思维,阻拦新观点,来孵化新戏剧的新苗。 钱久元老师对乐剧的学术定位,是解决当下戏曲,戏剧发展的市场问题和诸多困境。把脉的症结就在于此。钱老师,是伟大的发现者和研究者。 思考一下为什么戏曲学院,只有戏剧班,而不设个乐剧班呢?,以前,计划经济年代,县以上剧团都是国营单位,能排演故事类的戏剧,而今市场经济了,培养戏剧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只为去承担一部戏剧的继续,而3个小时才演完故事情节的戏剧演出,有多少人去看。在快节奏的今天,只有省团有条件继续,其他剧团只能散了,戏剧的成本太高,自然后继少人。古人随钟乐歌舞,若发展至今流行歌唱也可戏曲动作配舞,我看到李玉刚唱戏曲小调,新贵妃醉酒,卷珠帘,等等,带有水袖,兰花指,云步,卧鱼等戏曲动作配合流行歌唱,这就是乐剧的发展一一乐舞歌唱,一首梨花颂,就够了,好听,出场费不亚于歌星,而且有明显中国文化符号标志,让我们的戏院学生毕业看到前途。它不是表达出故事情节的戏。就是乐舞歌唱,只是业界不大力支持去大声定位而己,你看李玉刚非科班出身,本身他的中国戏曲乐舞歌唱的标志艺术就受人喜欢,个人专场都做到国外,真是与钱老师讲的不谋而合,令人反思呀,而钱老师大声疾呼,却得到一些业界保守主义的阻拦。若有乐歌戏舞,不仅传承了文化,也繁荣中国戏曲文化,也就是一体操加入戏曲动作,一歌唱加入戏曲身韵舞动而已,怎么那样难呢。创新让乐舞歌唱振奋戏剧人的信心,咱们的好歌好舞不是真能与当下那种歌唱配上韩风,衔舞,机械舞,太空舞等等西方“外来文艺”歌唱更高一层?只要重新定位戏曲的主体,时下唱中国歌曲的流行和民族唱法,都应配上一些戏曲动作身韵,才叫中国文化标示,电视台倡导和推广加入戏曲动作来表现歌曲演唱的歌手方能体现中国文化符号,才能上台!这样一来,戏曲学院一下子,声乐学生报考爆棚!老师和戏剧演员争相被请去授课!戏曲又换发新的发展,这才是国家文化政策的方向。不然,戏剧人真是无奈,国人情何以堪,本土文化弱化,不值钱,到头笑谁呢?雄起吧!振兴民族文化,我们是该出手的时候了。
每个 人有一双眼,既可看前方,闭上眼就是看自己的内心。王国维时代的思维模式,只是兴意思唯,去总结,看到舞台上有演故事的,就叫戏,听到戏中的乐,就叫曲。闭眼往内往后一想才是,自古人如诗人屈原,是类似风,雅,颂。一个个乐剧相叙,并无完整的故事可言,最多也是小情节,都有乐韵。是配有钟罄击鼓而歌舞之吟唱,既有乐歌扶桑,乐踏春,乐仙人,乐女鬼,乐国,乐家,乃至出征舞,壮士歌,剑,盾形意舞等等不相关连的各种内容乐剧,后来经朝代更替,加有故事而形式变得多样而已。说白了,也是乐剧本位的发展。可却说成如今的戏曲定义为“以歌舞串演故事”,戏曲定义是有跨年代而言之的学术嫌疑。 许多地方戏中,至今仍有据古诗,乐舞歌唱的折子戏。短小,依情诗词,想像而创剧,就说牡丹亭吧,其实昆曲艺术,依乐剧特点而做。就是少女思春,梦见郎君,两人恩恩爱爱半日。说昆剧为百戏之祖,它实为乐剧为本位,而今以故事呈现而己。有一位戏迷网名“清湖若梦”还是认为王国维的理论是对的,还是一双往前看的眼。还是现场看戏心得,就戏论戏,没纵深探究,定位乐剧一词。戏根在哪 ?还没弄明白。主体定位的关健是根! 看王国维观点误导不少人, 有故事就是戏台上的生旦净未丑诸多角上人物情节。天女散花,就是乐剧的定位发展,乐舞歌唱,配以戏曲动作。一段歌舞罢了,可单独表演,不用承上启下。若标配上故事就是一出完整的大戏。古代乐舞早有,只是以故事延续歌舞的空间感和时间跨度,谓 戏也。难怪戏曲很难自立创新,以前用钱包付钱交易,现在手机在手,就可付钱,钱包的使用价值还在?没有戏的研究,互联网+的商模式,网络文化平台,小说都可网上付费阅读,书店也只能做它的实体,微电影,微戏剧。也可进行网煤体展示,“戏剧生态发展模式"化研究呀,该保留什么,去除什么,戏曲中筛选一些歌舞演唱,如只表演“贵妃醉酒”选段,延伸到流行元素,又可创作“新贵妃醉酒”的歌曲,配上戏曲的动作,形成中国戏曲符号,在厚重的剧目中微调戏曲,分流出歌唱体,同时,加以发展和倡导创作,它还是戏曲中的歌唱本位,找到理论支撑,否则,被批不伦不类,不是戏曲的定义等等,还有如昆曲中《牡丹亭》中,是游园曲那段好听,还是惊梦那段好听?都可以微调部分歌舞中的戏段,加以时尚3D图像勾画,人物的想象变化与背景画面的动漫相辉映,有看头!方能驱动人们花钱看戏的欲望,实用主义者是当下人们普遍的心态。有人说这还是戏曲吗?只要是歌舞为本位,它也是戏曲的新发展,就像网上可以看小说,书店还是它的实体。舞台可演!电影,电视,网络戏歌乐舞可看啊?老是免费送戏下乡,进校园,能养活戏剧人吗。看来,一大群顽固陈旧的思维模式,年轻人不学戏,更不敢研究戏论,没有新论,激发不了文化创新 ,就没法解决当下中国戏曲的困境。 我支持安徽大学艺术与传媒戏剧系钱久元老师的观点,我的观点也是认同,乐剧的定位更有中国文化符号,更精准些,古人由诗,韵,吟,乐,曲而歌,乐是戏的源头本位才对,符合中华文化发展习俗,只因前辈定戏为首,略显以“歌舞演故事”为主体,日久俗成定论,无人敢批,有疑问者而阻之罢了。用发展的眼光来看,真是以乐剧为主体,后人逐渐导入故事融入情节人物而成戏的形式变化。就是钱老师所提的戏曲乃“以故事演歌舞”。这戏曲还是回归乐剧歌舞的本位上。古代春秋编钟,古乐有之,人吟唱而舞之,本就该为乐剧。王国维的戏曲,戏剧之称,只是兴意之作,非文化严谨之实。毕竞,乐曲,乐剧之歌舞乃戏曲之本位,来承载传统戏的延续。 钱久元老师的乐剧一词提得好!判定戏曲是”以故事演歌舞,还是歌舞演故事",首先,要定论中国"乐剧‘一概念,否则,上述两观点永远打架,分不开。自古就有戏,多为社戏,带面具的神戏,巫戏,四川,广西,西藏等地,还有保存祭祀用的师公戏歌舞,以至象今日的表演,如黄梅戏的打猪草,江苏的采茶舞,云南,安微花鼓灯,河北的梆孑,西皮,二王,东北的大秧歌,江西的赣采茶歌,广西采调歌等,这些在民间小调配有音乐,载歌载舞,配有小情节,它就是‘乐剧‘一词之说。才发展成乐舞歌唱。此时,还谈不上一出全人物的大戏。只是古典文学故事融入为传统戏剧,现代故事融入多为现代戏,样板戏也是新词。真正中国戏曲的根要追朔到‘乐剧’开始称戏曲艺术才对。而看到歌舞中的故事,此时才叫戏,听到其中音乐称曲,定位这样戏曲的主体是不全面 的。举个例子,广西采调歌《十月花》,很多民间唱调,就是典型的乐剧定位,发展成的乐舞歌唱,后效仿京剧融入故事,依刘三姐传说,形成有舞台彩调剧《刘三姐》一出戏剧,搬上舞台,以电影形式为戏曲片《刘三姐》。所以,定位乐剧的概念。方可鉴别。
钱久元老师的新论《中西戏剧异质论》,也对中国戏曲与西方文艺中莎士比亚之类戏剧。说出是有本质不同,关键是中国的乐,舞歌唱,面具,脸谱等等的变化内涵,本质不同。某些人好虚,打着与国际文艺接轨。都统称戏剧。难道走国际化道路是这样走?是有点“文革思想”了吧。务实坦言,中国特色就是中国文化符号,没必要与西方文化举案并坐!中国乐剧一词定位,是解决当今戏剧戏曲“头脑”思潮结构困惑和“自身”诸多困境的良药。或是中国戏曲正真与西方戏剧不同的,也许中国戏曲认知定义走偏了一些呢?
今天,钱久元老师的论文研究和观点,深感当下业界人士,应以正视听,支持钱久元的民族戏剧新论,来孵化中国戏曲艺术的新秀。展示具有中国戏曲文化符号的表演形式,多元化,影响力。包括中华乐舞歌唱体!望后生审视,方前景光明! 欢迎大家为戏曲的未来,展开讨论。戏曲有大家,方更好可持续性发展,谢谢


1楼2017-06-19 11:36回复
    欢迎大家讨论,找到更好的方法,研发戏曲新论,来支撑新时代下戏曲如何更好换发色彩!谢谢


    2楼2017-06-19 11:40
    回复
      2025-08-20 07:03:40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已阅


      IP属地:陕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7-06-19 14:01
      回复
        看了一半,懒得看完


        IP属地:江苏来自iPhone客户端6楼2017-06-19 15:57
        回复
          全文看完,细细思之,觉得很有新意。


          10楼2017-06-19 17:41
          回复
            怎么拯救都有不了大市场了,半死不活待着吧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17-06-19 20:11
            收起回复
              现在的戏曲市场确实不景气啊


              IP属地:天津来自iPhone客户端14楼2017-06-20 07:42
              回复
                这种学棍啥都不懂,就是祸害


                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17-06-20 12:47
                回复
                  2025-08-20 06:57:40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16楼2017-06-20 23:32
                  回复
                    没看懂


                    IP属地:湖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17楼2017-06-21 08:3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