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在电梯里偶遇一个奶奶领着孙子下楼。因为在装修期我曾拜访过邻居,为装修期间的噪音干扰向大家致歉,那时就跟这位奶奶见过面。所以一进电梯,我就跟老人家打招呼,老人一边回应我,一边低头拉扯孙子的手,让孩子向我问好。
小男孩儿两岁半了,看看我,不张口。奶奶急了:“你这孩子,怎么这么怕生呢?这个阿姨住咱们楼下,之前还去过咱家,你忘记啦?快跟阿姨问好!”
我连忙打圆场:“小朋友和阿姨还不熟,所以不知道该怎么打招呼。没关系,多见几次就熟悉啦!我家有个小哥哥,以后你们俩可以一起玩。”
转眼,我到了。出电梯时,楼上奶奶还在教导孙子对人要有礼貌。
老早之前,就有妈妈微信上讲过被亲戚奚落的故事——
过年时,她带着2岁的女儿去太奶奶家聚餐,虽然已经提前给孩子做了思想工作,让她到时候听妈妈的话,和姑奶奶、姑爷爷、爷爷、奶奶、叔叔、伯伯等说过年好。但面对并不怎么熟悉的几十口人,孩子刚开始还配合,到了小姑奶奶那里,无论如何引导,孩子的小嘴巴都抿得紧紧的。
尽管这位朋友一直说抱歉,但小姑奶奶还是把“胆小鬼”“不懂事”的外号给孩子扣上了。这件事以后每次聚餐,都拿来取笑孩子,孩子自然就越发不和她亲近,最后发展到看到她扭头就走。
原本生活不如意的小姑奶奶,甚至开始说孩子是大人态度的一面镜子,说“反正自己穷,总是被人瞧不起的”。
其实,孩子不肯同陌生人打招呼,跟有没有礼貌没关系。从“认人”开始,每个孩子都会经历不同阶段的“认生”。
![](http://imgsrc.baidu.com/forum/w%3D580/sign=ce574babc33d70cf4cfaaa05c8ddd1ba/d2d0c3deb48f8c542587dcbd30292df5e1fe7f49.jpg)
1岁左右,多数孩子会有明显“认生期”
跟好几个妈妈聊过这个问题,大家的孩子无一例外都有过“认生”表现。
有的孩子三四个月时就已经开始对照顾自己的人,比如妈妈、姥姥或奶奶表现热情,而对跟自己相处不多的爸爸或爷爷则表现冷淡;
多数孩子半岁以后已经能明显区分家人和外人,看陌生人的目光会充满警惕;
还有的孩子对陌生阿姨的热情招呼尚能保持镇定,但是看到不熟悉的叔叔凑过来,立刻就会哇哇大哭……
德国教育学专家Christiane曾说
宝宝的认生期随着他的成长而自然产生,很可能在一夜之间,认生期就到来。
没错,“认生期”伴随孩子成长而自然出现,是孩子心智发育尤其是记忆力正常发展的标志之一。
当你发现孩子开始认生,说明孩子已经具备初步的记忆和辨别能力,他开始能够记住熟悉的面孔,区分陌生的面孔,甚至能够辨别一些面孔的明显特征。比如那些喜欢阿姨不喜欢叔叔的宝宝,就是对男女面部特征有自己的判断。
同时,“认生”还是宝宝与生俱来的自我保护能力。当他意识到家人和陌生人是不同的个体,很多宝宝都会害怕陌生个体给自己带来伤害,所以用闪躲甚至哭闹来向家人传递自己的情绪,以此得到保护。
所以,“认生”其实是一个信号,意味着孩子的记忆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作为养育者,我们在觉察到这个信号时,可以采取相应措施,来帮助孩子进一步发展记忆能力和社交意识。
增加外出活动时间
多带宝宝出去遛弯儿,尤其是社区广场、花园绿地等人多、小朋友多的地方,让宝宝多接触新鲜有趣的环境,感受不同人的面貌和声音。
多参加集体活动
大人们的聚会,也可以尽量带宝宝参加。宝宝看似懵懂,其实无时无刻不在观察周围人和环境。大人之间的交流方式,宝宝会看在眼里,等他们大一些,甚至会主动去模仿和学习。
从这个角度讲,大人的集体活动对宝宝适应陌生环境和发展社交意识有很大帮助,尤其是几个家庭一起带孩子出席的活动,有同龄人在场,宝宝更容易感到放松。
维护宝宝安全需求
带宝宝外出玩耍或参加集体活动,注意场合不要太过嘈杂,尤其要避免众多陌生人七嘴八舌围观和争抢着抱孩子、逗弄孩子,这种不尊重也不了解孩子心理需求的行为,只会增加孩子对陌生人的恐惧。
![](http://imgsrc.baidu.com/forum/w%3D580/sign=1e12dbbd30292df597c3ac1d8c335ce2/18b93cd7912397dd2bb886965382b2b7d2a287e4.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