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孔子与六经的关系
今天提到孔子,首先想到《论语》。但《论语》是弟子整理的,孔子生前恐未必想过以之不朽于後世。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他的志愿是对流传到那个时代的思想文化成果系统梳理,传播弘扬于天下。而整理的成果,就体现在《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
《庄子》里孔子自述“丘治《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自以为久矣”(庄子.《天运》)。 《天下》篇则说“其在于《诗》、《书》、《礼》、《乐》者,邹鲁之士、缙绅先生多能明之。《诗》以道志,《书》以道事,《礼》以道行,《乐》以道和,《易》以道阴阳,《春秋》以道名分。其数散于天下而设于中国者,百家之学时或称而道之。”
郭店竹简《六德》说:“观诸《诗》、《书),则亦在矣;观诸《礼》、《乐》,则亦在矣;观诸《易》、《春秋》亦在矣”
《史记》对于孔子整理六经的记载是这样的:
“故孔子不仕,退而修《诗》、《书》、《礼》、《乐》,弟子弥众,至自远方,莫不受业焉。”
“孔子之时,周室微而礼乐废,《诗》、《书》缺。追迹三代之礼,序《书传》,上纪唐、虞之际,下至秦缪,编次其事。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足,则吾能征之矣。’观殷、夏所损益,曰:‘後虽百世可知也,以一文一质。’‘周监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故《书传》、《礼记》自孔氏。
“孔子语鲁大师:‘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纵之纯如,皦如,绎如也,以成。’‘吾自卫反鲁,然後乐正,《雅》、《颂》各得其所’
“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上采契、後稷,中述殷、周之盛,至幽、厉之缺,始于衽席,故曰:‘《关睢》之乱以为《风》始,《鹿鸣》为《小雅》始,《文王》为《大雅》始,《清庙》为《颂》始’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礼乐自此可得而述,以备王道,成六艺。
“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
“孔子以《诗》、《书》、《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如颜浊邹之徒,颇受业者甚众。”
“子曰:‘弗乎弗乎,君子病没世而名不称焉。吾道不行矣,吾何以自见於後世哉?’乃因史记作《春秋》,上至隐公,下讫哀公十四年,十二公。据鲁,亲周,故殷,运之三代。约其文辞而指博。故吴楚之君自称王,而《春秋》贬之曰‘子’;践土之会实召周天子,而《春秋》讳之曰‘天王狩於河阳’:推此类以绳当世。贬损之义,後有王者举而开之。《春秋》之义行,则天下乱臣贼子惧焉。”
“至於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弟子受《春秋》,孔子曰:‘後世知丘者以《春秋》,而罪丘者亦以《春秋》’。”
“孔子传《易》於瞿,瞿传楚人馯臂子弘,弘传江东人矫子庸疵,疵传燕人周子家竖,竖传淳于人光子乘羽,羽传齐人田子庄何,何传东武人王子中同,同传菑川人杨何。何元朔中以治《易》为汉中大夫。”[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