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题:责任大小应该/不应该与能力挂钩
观前看法:首先想到道德绑架问题,去年前年多发道德绑架包括逼捐等问题,网民也是吵成一片(愚蠢)。也基于之前对这些事件的看法,个人首先比较倾向于不与能力挂钩,不得不承认我自己本身就是一个喜欢持有高额筹码而不去负责人的人,我知道这是不对的,也不会这么做,但是喜欢就是喜欢啊。后来细想正方也是可以有东西讲,这个辩题个人认为46开吧。正方的立场可以从大局来讲,责任这个词,更倾向于对于整体生存环境或是社会的付出,利处对于他人和大环境来讲更多,更应该也好推一点;反方的立场的话,就对于个人好立一点毕竟责任有时候更多的意味着付出,对个人来讲会有损失。然后责任和能力这两个概念化的东西,很难去界定和对应的标准,只能通过举例子来论证,真的要去论证的话举出的例子对相应能力应去对应的责任的差别需要很大,可能需要比极端什么的吧。
环节分析:
立论与被质询:正反定义责任为社会期待与应尽义务,且界定能力为对应区间的责任与能力,这其实与正反后期将能力包括得很大有冲突,可惜反方没有抓出来。正反主要讲社会期待与社会公平,与之前我设想的往社会等外部环境打并没有太大不同,而且正方为防止产生道德绑架,不断明确是社会期待,但后期中更倾向于强迫负起相应责任,评委也有说在一辩时听到有相应的点才挽救了正方,正方的立论的主张与之后打出来的有出入。
反方质询时也强调对方所说的责任更像是一种东西就是期待。这点一直是反方后来进攻的目标,同时也为己方打的点铺路,即社会期望与个人期望不同的冲突,并将对方的谴责换成是要求。这个对方并没察觉。
反方立论将讨论范围拉回个人这个小范围内强调自由意识,提出社会契约和先前行为来界定责任的来源,更多的是对于价值的讨论,对于个人是否实现个人价值,对于社会范围的讨论即只讨论能力与责任挂钩造成的对弱者有理的错误价值观的引导。反1的论述很简单,也有很大的拆和总结上一质询的成分,很精简,值得学习,但反1有时会出现表达吞吐的情况,高端操作可能没有那么容易把握。被质询时能看出反1的反应很快并且能指出对方问题的偏向所在,作为一个防守来讲,对方四辩并没有拆到什么,只是更多提出了一些例子,此时并没有对反方构成威胁。
陈词2与质询2:正方的驳立论很标准的完成了二辩的使命,有去推己方观点同时也在补之前质询被对方拆下来的部分,而按正方的论调更多是将责任强加给有能力者,却一直在圆说只是苛责。也在把责任的范围包更大。反三质询时在指出对方所说的苛责和要求之间的区别,判断有能力的标准是什么,正二在此时逃避问题,在定罪减罚时,作为一个不懂法律的人不懂正二是在解释还是在扯。反三在此时提出富人缴税是因为利用率该国的资源,其实是在讲有能力的人负起责任是因为不单只挂钩能力,还有其他的因素,富人缴税不能成为对方论证的例子。
反方二辩继续推己方社会契约这一观点,定罪减罚的例子,减罚有给对方论证的意味,这个例子打脸,最后指出能力与责任挂钩,对应能力对方需要去论证对应责任的挂钩有直接关系。这点也是正方存在的问题,但是反方最后并没有重复强调这点,抓住的点有点浪费。反方的驳立论也很简洁,原因未知。正三首先在整个质询环节中语气应用得很好,一直在用很强势的语气在压对面二辩,在打短时也没有争吵而用缓和的语气去达到中断对方回复的作用。其中提出的对方二辩讲能力与责任完全没有关系这一略荒谬的论述,我觉得这首先是反二的败笔,顺着反三之前的论述说,对方应该论述直接的关联关系。就好。正三依旧在推进己方苛责的这个点,但是在苛责如何能论证到应该这个环节其实可以被拆。正方举出的三岁小孩做错事找爸妈的这个例子,其实很好拆责任在孩子,连带的责任因为血缘关系而给予了父母并不是因为父母能力大嘛,不然三岁小孩做错事怎么不找一个大龄路人赔偿?
陈词3:反方提出鼓励的概念,即开始区分对方所说的苛责和应该,在用鼓励这个点去进攻对方说的苛责,强行。其实这时反方已经是在进攻正方,个人觉得并不是像评委点评中所说对正方毫无威胁。正方在陈词时用了对法所说的利用社会资源回馈社会这个点,想不明白莫名其妙正方能用这个点来论证能力与责任的关系?迷。正方双方都在用对方所建造的社会结构下推倒出社会现象,再用这种现象与当今社会或者个人常识来比,达到黑对方的目的。个人觉得这个新东西可以尝试使用。
自由辩:双方各自在解对方的问题,正方首先有很明显的事先排好的现象,也让一辩再次出现了一回,刷了一波存在感,但我个人更倾向于随机应变先打一棒再回到己方之前排的问题中。正方讲女生应该去当兵这个点很荒谬啊。这场的自由辩很像是三辩互怼,正方的逻辑可能跳的太快听不是很明白,可能存在问题。反方在这个时候才开始用职责替换责任这是不是提出来有点晚。正方富人税,反方撞车,都没有回应,都在推进,吵不起来没有交锋。
总结:反方四辩先拆对方的定义,在界定对方所说能力与责任的正相关关系,举出很多例子,在黑对面的同时也在将己方观点回归到大众所能认同的价值观中,在打感情牌。
正方四辩也在比极端,将对方的推论极端化来黑,同时最后包揽能力的范围,将血缘等其他非能力包进己方定义的能力中。在补对方讲的当今社会能力无法确认明晰的点,同时最后指出能力是在制定对方的社会契约时于责任挂钩。这个不知道是不是正方故意不讲到最后提出来打一下暴击。最后抒情一发,也打感情牌。
个人觉得赢面更多是反方,首先正方和反方我觉得各自打的是大局面和个人之间的冲突,打社会公平和个人权益的交锋。正方一直没有去论证能力与责任的直接关系,当然这点也很难打,而是在一直包己方定义的能力,把很多能界定责任的东西都包进了能力中,而反方在很多时候都能解掉正方下的套,也指出了正方的不足,能威胁到正方。但是一场下来我很不明确各自双方主张的点在哪里,好像和一辩讲的都不太一样,气势上正方更足,但是反方,觉得感情牌打的很好,能按己方立场去解释对方的例子。双方打的又很奇怪,有点混乱,所以个人觉得应赢面判给反方
观前看法:首先想到道德绑架问题,去年前年多发道德绑架包括逼捐等问题,网民也是吵成一片(愚蠢)。也基于之前对这些事件的看法,个人首先比较倾向于不与能力挂钩,不得不承认我自己本身就是一个喜欢持有高额筹码而不去负责人的人,我知道这是不对的,也不会这么做,但是喜欢就是喜欢啊。后来细想正方也是可以有东西讲,这个辩题个人认为46开吧。正方的立场可以从大局来讲,责任这个词,更倾向于对于整体生存环境或是社会的付出,利处对于他人和大环境来讲更多,更应该也好推一点;反方的立场的话,就对于个人好立一点毕竟责任有时候更多的意味着付出,对个人来讲会有损失。然后责任和能力这两个概念化的东西,很难去界定和对应的标准,只能通过举例子来论证,真的要去论证的话举出的例子对相应能力应去对应的责任的差别需要很大,可能需要比极端什么的吧。
环节分析:
立论与被质询:正反定义责任为社会期待与应尽义务,且界定能力为对应区间的责任与能力,这其实与正反后期将能力包括得很大有冲突,可惜反方没有抓出来。正反主要讲社会期待与社会公平,与之前我设想的往社会等外部环境打并没有太大不同,而且正方为防止产生道德绑架,不断明确是社会期待,但后期中更倾向于强迫负起相应责任,评委也有说在一辩时听到有相应的点才挽救了正方,正方的立论的主张与之后打出来的有出入。
反方质询时也强调对方所说的责任更像是一种东西就是期待。这点一直是反方后来进攻的目标,同时也为己方打的点铺路,即社会期望与个人期望不同的冲突,并将对方的谴责换成是要求。这个对方并没察觉。
反方立论将讨论范围拉回个人这个小范围内强调自由意识,提出社会契约和先前行为来界定责任的来源,更多的是对于价值的讨论,对于个人是否实现个人价值,对于社会范围的讨论即只讨论能力与责任挂钩造成的对弱者有理的错误价值观的引导。反1的论述很简单,也有很大的拆和总结上一质询的成分,很精简,值得学习,但反1有时会出现表达吞吐的情况,高端操作可能没有那么容易把握。被质询时能看出反1的反应很快并且能指出对方问题的偏向所在,作为一个防守来讲,对方四辩并没有拆到什么,只是更多提出了一些例子,此时并没有对反方构成威胁。
陈词2与质询2:正方的驳立论很标准的完成了二辩的使命,有去推己方观点同时也在补之前质询被对方拆下来的部分,而按正方的论调更多是将责任强加给有能力者,却一直在圆说只是苛责。也在把责任的范围包更大。反三质询时在指出对方所说的苛责和要求之间的区别,判断有能力的标准是什么,正二在此时逃避问题,在定罪减罚时,作为一个不懂法律的人不懂正二是在解释还是在扯。反三在此时提出富人缴税是因为利用率该国的资源,其实是在讲有能力的人负起责任是因为不单只挂钩能力,还有其他的因素,富人缴税不能成为对方论证的例子。
反方二辩继续推己方社会契约这一观点,定罪减罚的例子,减罚有给对方论证的意味,这个例子打脸,最后指出能力与责任挂钩,对应能力对方需要去论证对应责任的挂钩有直接关系。这点也是正方存在的问题,但是反方最后并没有重复强调这点,抓住的点有点浪费。反方的驳立论也很简洁,原因未知。正三首先在整个质询环节中语气应用得很好,一直在用很强势的语气在压对面二辩,在打短时也没有争吵而用缓和的语气去达到中断对方回复的作用。其中提出的对方二辩讲能力与责任完全没有关系这一略荒谬的论述,我觉得这首先是反二的败笔,顺着反三之前的论述说,对方应该论述直接的关联关系。就好。正三依旧在推进己方苛责的这个点,但是在苛责如何能论证到应该这个环节其实可以被拆。正方举出的三岁小孩做错事找爸妈的这个例子,其实很好拆责任在孩子,连带的责任因为血缘关系而给予了父母并不是因为父母能力大嘛,不然三岁小孩做错事怎么不找一个大龄路人赔偿?
陈词3:反方提出鼓励的概念,即开始区分对方所说的苛责和应该,在用鼓励这个点去进攻对方说的苛责,强行。其实这时反方已经是在进攻正方,个人觉得并不是像评委点评中所说对正方毫无威胁。正方在陈词时用了对法所说的利用社会资源回馈社会这个点,想不明白莫名其妙正方能用这个点来论证能力与责任的关系?迷。正方双方都在用对方所建造的社会结构下推倒出社会现象,再用这种现象与当今社会或者个人常识来比,达到黑对方的目的。个人觉得这个新东西可以尝试使用。
自由辩:双方各自在解对方的问题,正方首先有很明显的事先排好的现象,也让一辩再次出现了一回,刷了一波存在感,但我个人更倾向于随机应变先打一棒再回到己方之前排的问题中。正方讲女生应该去当兵这个点很荒谬啊。这场的自由辩很像是三辩互怼,正方的逻辑可能跳的太快听不是很明白,可能存在问题。反方在这个时候才开始用职责替换责任这是不是提出来有点晚。正方富人税,反方撞车,都没有回应,都在推进,吵不起来没有交锋。
总结:反方四辩先拆对方的定义,在界定对方所说能力与责任的正相关关系,举出很多例子,在黑对面的同时也在将己方观点回归到大众所能认同的价值观中,在打感情牌。
正方四辩也在比极端,将对方的推论极端化来黑,同时最后包揽能力的范围,将血缘等其他非能力包进己方定义的能力中。在补对方讲的当今社会能力无法确认明晰的点,同时最后指出能力是在制定对方的社会契约时于责任挂钩。这个不知道是不是正方故意不讲到最后提出来打一下暴击。最后抒情一发,也打感情牌。
个人觉得赢面更多是反方,首先正方和反方我觉得各自打的是大局面和个人之间的冲突,打社会公平和个人权益的交锋。正方一直没有去论证能力与责任的直接关系,当然这点也很难打,而是在一直包己方定义的能力,把很多能界定责任的东西都包进了能力中,而反方在很多时候都能解掉正方下的套,也指出了正方的不足,能威胁到正方。但是一场下来我很不明确各自双方主张的点在哪里,好像和一辩讲的都不太一样,气势上正方更足,但是反方,觉得感情牌打的很好,能按己方立场去解释对方的例子。双方打的又很奇怪,有点混乱,所以个人觉得应赢面判给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