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命?
人们说某个人的命好,这都是命啊,或者说我的命怎么这么苦?
这就是这里要讨论的命。
命的本质是一而殊,是遍历。
性和命详细的数学定义见此节末对的附录。性不是某类生理机制或心理机制本身,而是这些机制的某种概率分布。命则是把对象映射到各种可能的生理心理机制与环境的组合中去。
假如把一个人可能具有的各种生理、心理机制,比如眼睛视力、肺活量、心脏泵血能力、肌肉强度、睡眠机制、食欲、性欲、安全欲、安逸欲、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是非之心、好奇之心、毅力等等都一一列举出来,显然无论这些机制的数量有多少,它们终归是有限个,通过系统的生理、心理学研究和分类,是完全可以精确枚举的。既然是有限个,我们就可以将之编号。
用字母J代表一个机制,则任何一个人所具有的机制集合都可以列举为(J1,J2,……,Jn)。这个可以不仅仅限于人,而扩大到所有生物中。无论这个n的数量有多大,是100,还是1千乃至1万,甚至1千万,它都必然是有限的,这是关键。
通过一定的方法,我们可以让每个机制都和一个实数对应起来,比如人的视力,可以用视力检查的数值来代表,食欲的强度,性欲的强度,好奇之心的强度,理性的强度等等都可以用某个实数值来代表。
如果某机制比较复杂,不能用单一的数值来代表,则可以将其拆分成几个不同的机制项。比如人的智力,有不同类型的智力,则智力本身可以看成一个多维向量,可以拆分成多项列举出来。其他类似情况也是如此处理。
如某机制在某个体上不存在,则在该个体身上该机制对应的数值就是0。某种机制的反向机制可以用负数值代表,比如厌食症其食欲为负数。异性恋,性欲为正数,同性恋则其性欲为负。
对每个个体ω来说都可以用一个n维向量(J1,J2,……,Jn)来代表其具有的机制系统。
如果我们限定在行为动力机制系统上,向量中每个实数对应于该行为动力机制对人的作用强度 则须规定向量中的每个坐标位置的实数Jk≥0(k=1,2,……,n),且∑Jk=1 (k=1,2,……,n)。 在研究人的行为动力时,可以采用这个规定。
但对研究更普遍更广泛的机制系统而言,则不必引入这样强的规定。但也可以做规范化处理,令|Jk|≤1 (k=1,2,……,n)
一个人所具备的机制系统(J1,J2,……,Jn)本身并不是“性”,如果用儒家术语给(J1,J2,……,Jn)一个名称,那可以称之为“气禀”。儒家所谓养气,养的也就是气禀(J1,J2,……,Jn)这个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