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回复贴,共1
1951年6月15日,南阳博望、柳河划归方城管辖。1953年8月,唐河所属的坑黄、兰庄、下洼3个乡划归方城管辖。1956年1月方城255人迁往青海。6-7月向新疆军垦区移民870人。1965年11月13日,方城陌陂7个公社及赵河吴氏营、官营、马庄3个大队划归社旗县。1969年11月,方城拐河公社的孤石滩等12个大队、91个自然村划归叶县管辖。


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7-08-02 21:46回复
    你想表达什么


    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7-08-02 21:59
    回复
      方城城南沈营
      龚运喜
      南阳方城城南沈营东西李氏,清初从黄河北怀庆府迁入。始迁祖为李XX公。初来五代单代,经营粮食生意发财(故当家人称掌柜)。到清代中后期,李氏已发展为当地富家旺族。于是创建私塾,延师课教子孙。道光年间,知名先生郑发明曾在此任教。券桥恩贡孙润芝(同治甲子秀才,光绪乙酉以廪膳生员拔恩贡,1906年官费留学日本。)晚年坐馆沈营李家私塾,直至去世。编辑《民国县志》的李承钤先生和编辑《孟氏族谱》的孟庆祥先生也在此任教过。
      咸丰初年,社会变乱,匪道成群。李氏带头捐钱捐物,培养武夫,修筑村寨。建有四门,按时启闭。墙高井多且深,百姓无不称赞。
      沈营李家对人厚道,百姓俗语道:“沈营待客亲,黄酒也喝晕”。李家也出过不少人物,其中李蕴为州判。李兰亭为知名乡绅。李仁甫为开明绅士。至二十一世纪已有十四代。近代有字派:云(王旁)堂振永,后多乱派。
      沈营村名由来
      清康熙年间,随余伯益大将军从福建迁入的沈某在此屯兵,开荒种地。村因此得名。清末民初后沈姓家破人亡。
      又一则传说:在明朝的时候,一位沈姓锦衣卫,因其功高震主,朝野得罪人太多,告老辞朝后,带着家属,远离京城,驻扎在这里,因而得名。
      另一则传说,明朝时期有一位大财主,名叫沈万三,因其手中家产太多,富可敌国,其私人财产远比国库,所以,明朝皇帝便生出了压制之心,处处抑制他,沈万三一气之下,用自己的家产,购七十二份地,分布在全国各地,并统一起名为沈营!
      沈营乡绅李兰亭抓侯六
      咸丰八年,州城之南二十五里壶山上来一人叫侯六,州西文岗人。白莲教之传教者。村民丁六等迷信,纠合乡人在山习其术,除到他们鸣金击鼓外,不能知其具体活动。形势越来越多。沈营乡绅李兰亭知道后,率武夫数十人,前往剿捕,他们试其术不验,各自散去。丁六被获,侯六逃去,一方得安。知州韩潮旌李兰亭门匾曰:洵美且武。
      《方城县志》(民国三十一年)还记载:“许封镇,南五十里,古镇沈营南之保封庄即有遗址。相传有四十五里长街。”
      沈营张茂林等修土山毛主席纪念馆
      2005年,沈营张茂林在徐保卿、李国平等人的倡议、带领下,群众自发捐款捐物,在土山上修建一栋两层小楼。毛主席生前机要秘书高智题名:土山毛主席纪念馆。2009年4月开馆。镇平董保富捐献汉白玉毛主席像一座。马宾也寄来了亲笔题词。


      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17-08-02 22:00
      回复
        咋了


        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17-08-02 22:01
        回复
          土山?券桥二中附近的土山吗?北边是梁庄,我外婆家所在的村庄,小时候在土山上过两年学,那里三月十五的庙会还在继续,想起来,那也是童年的乐土啊。


          6楼2017-12-26 09:0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