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美古镇——金滩镇导游解说词
各位朋友,各位女士,各位先生你们好!欢迎各位光临有着“商贾云集,日进斗金”之称的金滩镇巡查指导工作(旅游观光),你们的到来,让尘封的古镇更添生机,让这古镇文化得以更好地传承。我是(自我介绍)今天由我带着大家边走边聊边看,我们现在从车站往西走,沿着南门往北看(场头迎接)
据考证,这里历史上为观扈国、阳狐郭所处区域,古镇始建于汉代,距今已有2000余年历史,由于时代变迁,风雨侵蚀,几番枯荣,今天大家所看到的整齐的街房,林立的庙宇,郁葱的树木,清真寺的琉璃砖瓦,山陕会馆的沉沉殿阁,都是当地老百姓的权权爱乡之心和政府出资给咱们保护下来的,才得以展现明清古居的风采。
金滩镇古称“小滩”“小滩镇”,县志记载是在清同治年间由吏部尚书毛昶熙提笔改为金滩镇。金滩镇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有“三街六路九衙门”“六门十八古”“七十二个胡同(过道、巷子、拐儿),三十六座庙宇,二十八个大坑(池塘)”,以应天、地、人三才以及天罡、地煞、九曜、二十八星宿之数,既表达了美好的安全愿望,也起到了实际的抗洪防内涝、方便通行、祭祖拜神的作用。
我们现在所处位置是金滩镇南门,在我给大家讲解以前先看一下这通石碑,它正面刻有金滩镇文物古迹分布示意图,反面刻印有两首诗,分别由我镇资深历史研究者张景淼和戴俊君两位同志撰写:上面是《追忆金滩镇古貌》:
阳狐古地史记载,战国争雄无觅踪。汉起白沟聚起村,黄河古堤居街中。
炀帝扩修永济渠,官漕民商水路兴。北通天津可到京,南达卫辉能抵封。
唐修官仓储兑粮,村渡瞬腾繁码侗。宋建陪都选天雄,大名府名升北京。
屏蔽重地建寨墙,小滩自此城堡鸿。三面寨墙卫东岸,建门留豁八方羾。
镇有六门能关锁,夜半更锣响叮咚。南文北商中衙署,运港通明不夜城。
三街六路二八坑,七十二胡同畅通。街似青龙傍卫水,蜿蜒曲奇可避洪。
七十二眼龙泉井,四季畅饮出芙蓉。井选坎位水甘甜,茶似天宫琼液冲。
隋唐即有回汉荣,清真古寺有四名。三十六座庙宇观,镇内衙署寺宫雄。
飞檐斗拱陶坐脊,雕梁画栋夺天工。匾对碑碣随处见,瀚墨飘香好文风。
燕王扫北水圮城,艾建新府吴成统。小滩区位愈加重,漕运纵横元明丰。
河南移漕建三厂,日进斗金得镇名,兵燹地荒把民移,大槐树下迁人聚。
竭信储粮传家风,冢影凤凰展翅冲。广济三桥张家建,浮桥横跨时启通。
横流康庄益万家,元宵走桥祈福隆。沙滩暮雨八府景,小滩晚渡怡人情。
三元街并柳园村,二宝街口车马腾。金滩镇如金地宝,天南海北客商到。
店铺林立市繁荣,三十六行兴镇中。粮食坊子铁匠铺,商贾云集买不空。
汇商八方人气聚,铸建古镇有勋功。青龙大街保镇好,抚昔追今去寻踪。
下面是《沁园春·小滩怀古》:
黄河迁徙,白沟渠起,千里卫漕。
望西来北去,淇水碧玉;二宝街口,车龙欢闹。
南桥渡景,御运河畔,百舸争流千帆遨。
青龙街,看行商坐贾,何等荣耀。
小滩如金地宝,引八方客商竞成交。
有天津老客,山西盐店,各行各业,无数商号。
谁未料到,铁运西启,往昔繁华不见了。
好机遇,建大美古镇,游客称妙。
从这两首诗中我们可以了解古金滩镇繁华的历史风貌,从诗中我们可以知道金滩镇文物遗存主要有“十八古”即古河道、古堤、古码头、古桥遗址、古仓、古窑、古战场、古庙、古城、古驿站、古会馆、古景点、古瓷器、古树、古墓葬、古商铺、古衙署以及古代名人等方面,可以说卫运河好比一条流动的丝带,串起了金滩镇历史文化遗产的粒粒珍珠。
金滩镇镇历史悠久、环境优美、交通便利,自古有““南襟河洛,北通燕赵,东接齐鲁,西拱嵩行,舟行辐辏,民物阜殷,俨然一都市”的美誉,是冀鲁豫地区重要的水旱码头。河南、山东、山西、河北等地区通过水、旱两路用船筏、骡马将布匹、食盐、煤油及陶瓷器具等经此运往天津、北京,再将彼地产的货物、药材、海产品及木料等运回河南、山东、山西、河北等地区,金滩镇作为这些南来北往物资的集散地,场口码头上常年停放二三十只木船和竹筏。当地还盛产花生、玉米、小麦、棉花等。
金滩素镇以“以漕粮兑运,商贾云集”闻名于世,是中国漕运主要线路中转地之一。金滩镇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青龙街明清店铺格局古韵靓丽,张家老药铺'“瑞仁堂”名扬四方,这里自古商贾云集,名吃繁多,闻名遐迩,逢源号点心、法和果子、董家烧麦、顺兴馆炒饼、常四烩饼等享誉晋冀鲁豫。近年来,金滩镇在上级的正确领导下,以打造大名县域副中心和区域性中心为目标,努力打造“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和谐稳定、干群关系融洽、党风民风清正”的良好局面,推动了全镇经济平稳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努力争创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
金滩镇位居山东、河南、河北交界地,有“小香港”之誉,南北主街有三道,呈川字形分布,分别名为青龙街、黉门街、二宝街。老街民居许多还保留着明清建筑风格,典型建筑当数青龙街的清真寺,三元街的山陕会馆。老街商铺建筑大多为清代和民国时期特色,雕梁画栋,精致大方。
金滩镇自古地理区位重要,商业繁华吸引了全国各地的商人前来经商,除了回族群众中建了四座清真寺外,还由各地移民分别建修有山陕会馆、安徽会馆等,会馆大殿上供奉着各自信仰的神像神位,还建有高大的“乐楼”(戏台),每年有祭祀活动及重大庆典,都要唱大戏,耍龙狮,放烟火或组织巡游。现仅存有山陕会馆一处。(边走边说)
现在大家顺着我的手指往北看就会发现这条街蜿蜒曲折,越往北走大家就会越觉得它仿佛一条青龙,这就是金滩镇的主街道——青龙街,我们现在所处的位置是南门被老百姓称为龙尾,北头至北门称为龙头。
金滩镇作为一座古镇,有很多歇后语,如:“针尖活泥——小滩儿”“张家的银子可进上”“张基出殡——大事哩”等等。对于金滩镇的布局,当地人都说金滩镇是“南文北商中衙署,运岸通明不夜城”那是指金滩镇南部不但有阳平书院、芙蓉书院发展文化事业,还有道观文昌宫,供奉文昌帝君,成为了众多学子和文人士大夫真诚拜褐的神灵。最热闹的时候,当数每年的农历二月初三,这是文昌诞辰纪念日,当地官府要举行大型的祭祀活动,文人学士都要到文昌宫里奉祀神灵,供奉祭祀大典和吟诗诵文活动,形成了热热闹闹的文昌大会, 门前楹联可谓正能量十足:“勿倚权势而辱善良是为修心,勿恃富豪而欺贫困后人助德”。另外芙蓉街口还建有文庙,又称孔庙,是纪念和祭祀我国伟大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的祠庙建筑,在历代王朝更迭中又被称作文庙、夫子庙、至圣庙、先师庙、先圣庙、文宣王庙,尤以“文庙”之名更为普遍,是儒教徒活动的场所,有“家庙”、“国庙”、“学庙”之分,金滩镇的文庙是一座“学庙”,或称庙学,是以办学为宗旨的将学习儒家经典的学校与祭祀孔子的礼制性“庙”宇相结合的官办行政教育场所和祭孔场所。它由官府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直接管理,学庙重在“学”字。除此之外,金滩镇南北还有一个特色,那就是北有三义庙,南有三义街,庙是一座庙,可街是三道街,是为仁义街、正义街、孝义街。
金滩镇北部发展商业,因为河南在现在厂门村所处的位置见了三个大仓库储存收购来的漕粮,带动了北部的商业繁荣,古时金滩镇集市在北头,哪里有很多市场的名字直到今天依然被人们作为地理标志,如头绂市、枣市街、花市街、羊市街等;金滩镇作为朝廷选择的漕粮兑运督管重地,官府建了很多衙门,都在中间地带,估计一是那里靠码头较近,二是为安全考虑;而卫河码头是白天熙熙攘攘,夜间也灯火通明照样忙忙碌碌,这可谓是一座名副其实的“不夜城”。(边走边说,在阳平书院、芙蓉书院、文昌宫、廨宇、文庙、郭家花园(门前楹联:闲人免进贤人进,盗者莫来道者来)等古迹旧址处停留讲解)
沿着青龙街向北走,上了坡继续讲:我们大家现在所处的位置,老百姓称南栅口,金滩镇除了六座寨门外,还分别在这里和丁字街口(北栅口)设置了栅栏,增加了安全性,现在我们在西侧看到了瓷砖写的“为民保安”四个字,这个大院子原来是金滩镇派出所,九十年代搬走了,但是在古代是朝廷在金滩镇设的巡检司衙署,维持地方治安。(未完待续,下面更精彩,敬请期待!)
我们继续往前走,可以在青龙街路东看到一处典型的西方式建筑,它就是金滩镇基督教堂,上面的十字架,不单是基督教的标志,还给原本肃穆的教堂又增添了几分神秘和庄重。礼堂宽敞明亮,可容千人之众,教堂内装饰十分精美典雅,置身其中给人以神圣之感,不愧是完美的基督教建筑艺术的佳作。基督教传入金滩镇历史悠久,据说是在明万历年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乘船自运河前往天津,行之金滩镇,见此地繁华而小住,为基督教传入金滩镇之始。清光绪年间的福音会有传入,民国初年的宣圣会在金滩镇开始建教堂,抗日战争时期被毁,很多教民积极参与抗日救国活动,教堂的活动由村里郭姓人家转到家中继续传教、礼拜。
基督教堂的北邻现在是“金滩镇卫光私立小学”,都知道它的前身是金滩镇回民中学,如果告诉大家这里曾是“金滩镇公立第一完全小学校”、“金滩镇乡师”、“抗日高小”的旧址,就没有多少人知道了!早在上世纪三十年代中期,在河北省教育厅任职的阎承之(名继善,是紧邻金滩镇的卫河西岸北桥口村人,北洋师范毕业。“民元”后曾任大名县立第一高等小学校校长,旋调河北省教育厅主任科员、督学)的多番建议下,在县教育局的积极要求下,一九三二年省方批示:准予在金滩镇成立乡师,附设在金滩镇公立第一小学校内,教育经费由省教育局拨发一部分,由县教育局拨发一部分,大部分是由公立第一完全小学塾补。“金滩镇乡师”第一任校长是郭镜宇,名光华,大名县郭庄人,北京大学中国文学系毕业。一九三六年郭镜宇调离他职后,由武勇三继任校长。教导主任是阎万珺,魏县牙集人,河北大学肄业。先后在“金滩镇乡师”任教的有:贾培元、郭养之、孙法尧、霍竞吾、郭俊之、甄升平、裴卜祥(志耕)、任慎斋、崔炳南,赵望斗(之山)等。
“金滩镇乡师”招生对象是应届高小毕业生,通过考试择优录取,三年毕业。一九三二年暑假招收了第一班学生共六十五人,一九三三年暑假招收了第二班学生共六十人,一九三四年暑假招收了第三班学生共五十人。共招收了三个班,按时毕业的只有一、二两个班。一九三七年日寇侵华,攻占了大名,第三班还没等毕业,学校就被迫停办。从此“金滩镇乡师”也就结束了它的历史。
这所乡师从成立到结果,虽只经过了简短的五年,但成效还是丰硕的。毕业的一、二班学生和肄业的第三班学生,“七·七事变”后,分别投入了抗日战争的烽火,在民族解放的斗争中,作出了不少的贡献。特别是这些学生回村后,积极创办学校,为改变教育落后面貌,培养革命人才做出了更大贡献。一班学生孟繁宗大名西孟村人,几十年先后任教师、校长,李廷献大名劝善村人,半个多世纪辛辛苦苦教书育人,王光宗大名翟滩村人,曾任文教干部,还在省广播站工作过,他们为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了大量人才。一班学生田辛茹大名樊河道村人,先后任教师,大名县文教局长、大名一中书记,大名县统战部副部长,兢兢业业地为革命做了大量工作。一班学生袁宝符大名前现城人,唐健民大名刘庄人,都曾任教师后参加解放军,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英勇战斗奋不顾身。受乡师影响的元城县金滩镇人张新民,誓死不用家传医术为驻守南桥口炮楼的日寇治病,被日本侵略者以“给八路军送军粮”的名义枪杀。二班学生阎学礼魏县牙里集人,抗战期间在石家庄区任区长,解幼之大名谢儿寨人,曾任万堤区区长,他们都为民族的解放艰苦奋斗努力工作。二班学生韩国宝大名郑寨村人,事变后亲赴聊城参加范筑先部队,后被捕坚贞不屈壮烈牺牲。三班学生安伟昌南乐县冯家堤人,事变后赴延安二纵支队任秘书。康敏大名赵站人,曾任元城县抗日政府救国会主任。建国后曾任省农业系统负责人。三班学生韩宝玉西红庙村人,建国后任金滩镇党委书记。还有很多人收到这所学校的影响在不同岗位上为国家做出了贡献,在此不一一罗列了。“金滩镇乡师”培养的学生,对革命做出了重大贡献,主要是党长期培养教育的结果,是萃萃学子努力学习勇于实践换来的,但乡师的启蒙教育,园丁的辛勤耕耘,确实为他们革命的一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看完了“金滩镇乡师”,下面我们进它墙后的这个过道(过道是当地的叫法,也就是胡同),我们看到的这棵古槐树,据说也有几百年了,部分茎体至今依然苍郁,枝杆交柯,叶茂如鳞,有一年阴雨雷击,古树枯腐加之重心偏移所致而折倒横卧,游人无不惋惜,幸在倒折基部尚存生机,经松土浇水,又萌发新枝呈现时景象,仍不失古槐再生,世人有返老还童之赞说。历代的老人都说自己小时候就是这样,村里盛传它早已成仙,很有灵气,大家可以拜一拜,许个愿。
我想大家很多地方,都见过不少的古槐,它们长在热闹繁华的沃土里,受尽名人和庶民的朝拜,其影像早已流传于世界各个角落。在金滩镇人的心里,这棵古槐丝毫不逊色于它们,只不过未长在闹市古寺而已。它像一位历经沧桑的老人,慈祥地立于这里,默默地守望着那一方属于自己的时空,经过几百年甚至千年的岁月沧桑,老槐树也老态尽显,在被惊雷劈过之后,它依然顽强地活了下来,只是原来宽大的树叶浓密的树枝已逐渐稀疏,像一位头发稀疏弯腰佝偻的老人,在无声地诉说着一个古老的神话。
在青龙街的路西,据老人讲曾有两座会馆——徽州会馆、湖广会馆,目前所知的历史资料不太多,有待进一步探寻。(未完待续,下面更精彩,敬请期待!)
各位朋友,各位女士,各位先生你们好!欢迎各位光临有着“商贾云集,日进斗金”之称的金滩镇巡查指导工作(旅游观光),你们的到来,让尘封的古镇更添生机,让这古镇文化得以更好地传承。我是(自我介绍)今天由我带着大家边走边聊边看,我们现在从车站往西走,沿着南门往北看(场头迎接)
据考证,这里历史上为观扈国、阳狐郭所处区域,古镇始建于汉代,距今已有2000余年历史,由于时代变迁,风雨侵蚀,几番枯荣,今天大家所看到的整齐的街房,林立的庙宇,郁葱的树木,清真寺的琉璃砖瓦,山陕会馆的沉沉殿阁,都是当地老百姓的权权爱乡之心和政府出资给咱们保护下来的,才得以展现明清古居的风采。
金滩镇古称“小滩”“小滩镇”,县志记载是在清同治年间由吏部尚书毛昶熙提笔改为金滩镇。金滩镇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有“三街六路九衙门”“六门十八古”“七十二个胡同(过道、巷子、拐儿),三十六座庙宇,二十八个大坑(池塘)”,以应天、地、人三才以及天罡、地煞、九曜、二十八星宿之数,既表达了美好的安全愿望,也起到了实际的抗洪防内涝、方便通行、祭祖拜神的作用。
我们现在所处位置是金滩镇南门,在我给大家讲解以前先看一下这通石碑,它正面刻有金滩镇文物古迹分布示意图,反面刻印有两首诗,分别由我镇资深历史研究者张景淼和戴俊君两位同志撰写:上面是《追忆金滩镇古貌》:
阳狐古地史记载,战国争雄无觅踪。汉起白沟聚起村,黄河古堤居街中。
炀帝扩修永济渠,官漕民商水路兴。北通天津可到京,南达卫辉能抵封。
唐修官仓储兑粮,村渡瞬腾繁码侗。宋建陪都选天雄,大名府名升北京。
屏蔽重地建寨墙,小滩自此城堡鸿。三面寨墙卫东岸,建门留豁八方羾。
镇有六门能关锁,夜半更锣响叮咚。南文北商中衙署,运港通明不夜城。
三街六路二八坑,七十二胡同畅通。街似青龙傍卫水,蜿蜒曲奇可避洪。
七十二眼龙泉井,四季畅饮出芙蓉。井选坎位水甘甜,茶似天宫琼液冲。
隋唐即有回汉荣,清真古寺有四名。三十六座庙宇观,镇内衙署寺宫雄。
飞檐斗拱陶坐脊,雕梁画栋夺天工。匾对碑碣随处见,瀚墨飘香好文风。
燕王扫北水圮城,艾建新府吴成统。小滩区位愈加重,漕运纵横元明丰。
河南移漕建三厂,日进斗金得镇名,兵燹地荒把民移,大槐树下迁人聚。
竭信储粮传家风,冢影凤凰展翅冲。广济三桥张家建,浮桥横跨时启通。
横流康庄益万家,元宵走桥祈福隆。沙滩暮雨八府景,小滩晚渡怡人情。
三元街并柳园村,二宝街口车马腾。金滩镇如金地宝,天南海北客商到。
店铺林立市繁荣,三十六行兴镇中。粮食坊子铁匠铺,商贾云集买不空。
汇商八方人气聚,铸建古镇有勋功。青龙大街保镇好,抚昔追今去寻踪。
下面是《沁园春·小滩怀古》:
黄河迁徙,白沟渠起,千里卫漕。
望西来北去,淇水碧玉;二宝街口,车龙欢闹。
南桥渡景,御运河畔,百舸争流千帆遨。
青龙街,看行商坐贾,何等荣耀。
小滩如金地宝,引八方客商竞成交。
有天津老客,山西盐店,各行各业,无数商号。
谁未料到,铁运西启,往昔繁华不见了。
好机遇,建大美古镇,游客称妙。
从这两首诗中我们可以了解古金滩镇繁华的历史风貌,从诗中我们可以知道金滩镇文物遗存主要有“十八古”即古河道、古堤、古码头、古桥遗址、古仓、古窑、古战场、古庙、古城、古驿站、古会馆、古景点、古瓷器、古树、古墓葬、古商铺、古衙署以及古代名人等方面,可以说卫运河好比一条流动的丝带,串起了金滩镇历史文化遗产的粒粒珍珠。
金滩镇镇历史悠久、环境优美、交通便利,自古有““南襟河洛,北通燕赵,东接齐鲁,西拱嵩行,舟行辐辏,民物阜殷,俨然一都市”的美誉,是冀鲁豫地区重要的水旱码头。河南、山东、山西、河北等地区通过水、旱两路用船筏、骡马将布匹、食盐、煤油及陶瓷器具等经此运往天津、北京,再将彼地产的货物、药材、海产品及木料等运回河南、山东、山西、河北等地区,金滩镇作为这些南来北往物资的集散地,场口码头上常年停放二三十只木船和竹筏。当地还盛产花生、玉米、小麦、棉花等。
金滩素镇以“以漕粮兑运,商贾云集”闻名于世,是中国漕运主要线路中转地之一。金滩镇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青龙街明清店铺格局古韵靓丽,张家老药铺'“瑞仁堂”名扬四方,这里自古商贾云集,名吃繁多,闻名遐迩,逢源号点心、法和果子、董家烧麦、顺兴馆炒饼、常四烩饼等享誉晋冀鲁豫。近年来,金滩镇在上级的正确领导下,以打造大名县域副中心和区域性中心为目标,努力打造“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和谐稳定、干群关系融洽、党风民风清正”的良好局面,推动了全镇经济平稳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努力争创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
金滩镇位居山东、河南、河北交界地,有“小香港”之誉,南北主街有三道,呈川字形分布,分别名为青龙街、黉门街、二宝街。老街民居许多还保留着明清建筑风格,典型建筑当数青龙街的清真寺,三元街的山陕会馆。老街商铺建筑大多为清代和民国时期特色,雕梁画栋,精致大方。
金滩镇自古地理区位重要,商业繁华吸引了全国各地的商人前来经商,除了回族群众中建了四座清真寺外,还由各地移民分别建修有山陕会馆、安徽会馆等,会馆大殿上供奉着各自信仰的神像神位,还建有高大的“乐楼”(戏台),每年有祭祀活动及重大庆典,都要唱大戏,耍龙狮,放烟火或组织巡游。现仅存有山陕会馆一处。(边走边说)
现在大家顺着我的手指往北看就会发现这条街蜿蜒曲折,越往北走大家就会越觉得它仿佛一条青龙,这就是金滩镇的主街道——青龙街,我们现在所处的位置是南门被老百姓称为龙尾,北头至北门称为龙头。
金滩镇作为一座古镇,有很多歇后语,如:“针尖活泥——小滩儿”“张家的银子可进上”“张基出殡——大事哩”等等。对于金滩镇的布局,当地人都说金滩镇是“南文北商中衙署,运岸通明不夜城”那是指金滩镇南部不但有阳平书院、芙蓉书院发展文化事业,还有道观文昌宫,供奉文昌帝君,成为了众多学子和文人士大夫真诚拜褐的神灵。最热闹的时候,当数每年的农历二月初三,这是文昌诞辰纪念日,当地官府要举行大型的祭祀活动,文人学士都要到文昌宫里奉祀神灵,供奉祭祀大典和吟诗诵文活动,形成了热热闹闹的文昌大会, 门前楹联可谓正能量十足:“勿倚权势而辱善良是为修心,勿恃富豪而欺贫困后人助德”。另外芙蓉街口还建有文庙,又称孔庙,是纪念和祭祀我国伟大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的祠庙建筑,在历代王朝更迭中又被称作文庙、夫子庙、至圣庙、先师庙、先圣庙、文宣王庙,尤以“文庙”之名更为普遍,是儒教徒活动的场所,有“家庙”、“国庙”、“学庙”之分,金滩镇的文庙是一座“学庙”,或称庙学,是以办学为宗旨的将学习儒家经典的学校与祭祀孔子的礼制性“庙”宇相结合的官办行政教育场所和祭孔场所。它由官府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直接管理,学庙重在“学”字。除此之外,金滩镇南北还有一个特色,那就是北有三义庙,南有三义街,庙是一座庙,可街是三道街,是为仁义街、正义街、孝义街。
金滩镇北部发展商业,因为河南在现在厂门村所处的位置见了三个大仓库储存收购来的漕粮,带动了北部的商业繁荣,古时金滩镇集市在北头,哪里有很多市场的名字直到今天依然被人们作为地理标志,如头绂市、枣市街、花市街、羊市街等;金滩镇作为朝廷选择的漕粮兑运督管重地,官府建了很多衙门,都在中间地带,估计一是那里靠码头较近,二是为安全考虑;而卫河码头是白天熙熙攘攘,夜间也灯火通明照样忙忙碌碌,这可谓是一座名副其实的“不夜城”。(边走边说,在阳平书院、芙蓉书院、文昌宫、廨宇、文庙、郭家花园(门前楹联:闲人免进贤人进,盗者莫来道者来)等古迹旧址处停留讲解)
沿着青龙街向北走,上了坡继续讲:我们大家现在所处的位置,老百姓称南栅口,金滩镇除了六座寨门外,还分别在这里和丁字街口(北栅口)设置了栅栏,增加了安全性,现在我们在西侧看到了瓷砖写的“为民保安”四个字,这个大院子原来是金滩镇派出所,九十年代搬走了,但是在古代是朝廷在金滩镇设的巡检司衙署,维持地方治安。(未完待续,下面更精彩,敬请期待!)
我们继续往前走,可以在青龙街路东看到一处典型的西方式建筑,它就是金滩镇基督教堂,上面的十字架,不单是基督教的标志,还给原本肃穆的教堂又增添了几分神秘和庄重。礼堂宽敞明亮,可容千人之众,教堂内装饰十分精美典雅,置身其中给人以神圣之感,不愧是完美的基督教建筑艺术的佳作。基督教传入金滩镇历史悠久,据说是在明万历年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乘船自运河前往天津,行之金滩镇,见此地繁华而小住,为基督教传入金滩镇之始。清光绪年间的福音会有传入,民国初年的宣圣会在金滩镇开始建教堂,抗日战争时期被毁,很多教民积极参与抗日救国活动,教堂的活动由村里郭姓人家转到家中继续传教、礼拜。
基督教堂的北邻现在是“金滩镇卫光私立小学”,都知道它的前身是金滩镇回民中学,如果告诉大家这里曾是“金滩镇公立第一完全小学校”、“金滩镇乡师”、“抗日高小”的旧址,就没有多少人知道了!早在上世纪三十年代中期,在河北省教育厅任职的阎承之(名继善,是紧邻金滩镇的卫河西岸北桥口村人,北洋师范毕业。“民元”后曾任大名县立第一高等小学校校长,旋调河北省教育厅主任科员、督学)的多番建议下,在县教育局的积极要求下,一九三二年省方批示:准予在金滩镇成立乡师,附设在金滩镇公立第一小学校内,教育经费由省教育局拨发一部分,由县教育局拨发一部分,大部分是由公立第一完全小学塾补。“金滩镇乡师”第一任校长是郭镜宇,名光华,大名县郭庄人,北京大学中国文学系毕业。一九三六年郭镜宇调离他职后,由武勇三继任校长。教导主任是阎万珺,魏县牙集人,河北大学肄业。先后在“金滩镇乡师”任教的有:贾培元、郭养之、孙法尧、霍竞吾、郭俊之、甄升平、裴卜祥(志耕)、任慎斋、崔炳南,赵望斗(之山)等。
“金滩镇乡师”招生对象是应届高小毕业生,通过考试择优录取,三年毕业。一九三二年暑假招收了第一班学生共六十五人,一九三三年暑假招收了第二班学生共六十人,一九三四年暑假招收了第三班学生共五十人。共招收了三个班,按时毕业的只有一、二两个班。一九三七年日寇侵华,攻占了大名,第三班还没等毕业,学校就被迫停办。从此“金滩镇乡师”也就结束了它的历史。
这所乡师从成立到结果,虽只经过了简短的五年,但成效还是丰硕的。毕业的一、二班学生和肄业的第三班学生,“七·七事变”后,分别投入了抗日战争的烽火,在民族解放的斗争中,作出了不少的贡献。特别是这些学生回村后,积极创办学校,为改变教育落后面貌,培养革命人才做出了更大贡献。一班学生孟繁宗大名西孟村人,几十年先后任教师、校长,李廷献大名劝善村人,半个多世纪辛辛苦苦教书育人,王光宗大名翟滩村人,曾任文教干部,还在省广播站工作过,他们为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了大量人才。一班学生田辛茹大名樊河道村人,先后任教师,大名县文教局长、大名一中书记,大名县统战部副部长,兢兢业业地为革命做了大量工作。一班学生袁宝符大名前现城人,唐健民大名刘庄人,都曾任教师后参加解放军,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英勇战斗奋不顾身。受乡师影响的元城县金滩镇人张新民,誓死不用家传医术为驻守南桥口炮楼的日寇治病,被日本侵略者以“给八路军送军粮”的名义枪杀。二班学生阎学礼魏县牙里集人,抗战期间在石家庄区任区长,解幼之大名谢儿寨人,曾任万堤区区长,他们都为民族的解放艰苦奋斗努力工作。二班学生韩国宝大名郑寨村人,事变后亲赴聊城参加范筑先部队,后被捕坚贞不屈壮烈牺牲。三班学生安伟昌南乐县冯家堤人,事变后赴延安二纵支队任秘书。康敏大名赵站人,曾任元城县抗日政府救国会主任。建国后曾任省农业系统负责人。三班学生韩宝玉西红庙村人,建国后任金滩镇党委书记。还有很多人收到这所学校的影响在不同岗位上为国家做出了贡献,在此不一一罗列了。“金滩镇乡师”培养的学生,对革命做出了重大贡献,主要是党长期培养教育的结果,是萃萃学子努力学习勇于实践换来的,但乡师的启蒙教育,园丁的辛勤耕耘,确实为他们革命的一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看完了“金滩镇乡师”,下面我们进它墙后的这个过道(过道是当地的叫法,也就是胡同),我们看到的这棵古槐树,据说也有几百年了,部分茎体至今依然苍郁,枝杆交柯,叶茂如鳞,有一年阴雨雷击,古树枯腐加之重心偏移所致而折倒横卧,游人无不惋惜,幸在倒折基部尚存生机,经松土浇水,又萌发新枝呈现时景象,仍不失古槐再生,世人有返老还童之赞说。历代的老人都说自己小时候就是这样,村里盛传它早已成仙,很有灵气,大家可以拜一拜,许个愿。
我想大家很多地方,都见过不少的古槐,它们长在热闹繁华的沃土里,受尽名人和庶民的朝拜,其影像早已流传于世界各个角落。在金滩镇人的心里,这棵古槐丝毫不逊色于它们,只不过未长在闹市古寺而已。它像一位历经沧桑的老人,慈祥地立于这里,默默地守望着那一方属于自己的时空,经过几百年甚至千年的岁月沧桑,老槐树也老态尽显,在被惊雷劈过之后,它依然顽强地活了下来,只是原来宽大的树叶浓密的树枝已逐渐稀疏,像一位头发稀疏弯腰佝偻的老人,在无声地诉说着一个古老的神话。
在青龙街的路西,据老人讲曾有两座会馆——徽州会馆、湖广会馆,目前所知的历史资料不太多,有待进一步探寻。(未完待续,下面更精彩,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