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阴汉服吧 关注:15贴子:286
  • 0回复贴,共1
七夕节,又名乞巧节、七巧节或七姐诞,发源于中国,是华人地区以及部分受汉族文化影响的东亚国家传统节日,农历七月七日夜或七月六日夜妇女在庭院向织女星乞求智巧,故称为“”乞巧“。其起源于对自然的崇拜及妇女穿针乞巧。
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
北斗七星的第一颗星叫魁星,又称魁首。后来,有了科举制度,中状元叫“大魁天下士”,读书人把七夕叫“魁星节”,又称“晒书节”,保持了最早七夕来源于星宿崇拜的痕迹。
唐宋元之世,乞巧节极其隆重。
有诗云“阑珊星斗缀珠光,七夕宫娥乞巧忙”
宋元时又有乞巧市之盛,《醉翁谈录》说:“七夕,潘楼前买卖乞巧物。自七月一日,车马嗔咽,至七夕前三日,车马不通行,相次壅遏,不复得出,至夜方散。
据此可见,七夕或者乞巧在古代是多么的受人喜爱,让人关注,似乎不亚于其他主要节日。
说了这么多,我再说一下更有趣的过节内容,让你感同身受,不再想撒狗粮!
最呼应节日的活动就是穿针乞巧啦,其后有其变种投针验巧,又喜蛛应巧,种生求子,供奉磨喝乐,天河夜话,拜织女,拜魁星,晒书晒衣,吃巧果等等。
好玩的太多,我看心情🙃给大家介绍一些有趣内容。
投针验巧:源于穿针,又与穿针不同,乃是明清之时的习俗;明《帝京景物略》、《直隶志书》说,“七月七日,妇女乞巧,投针于水,借日影以验工拙,至夜仍乞巧于织女”。
喜蛛应巧:宋朝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说,七月七夕“以小蜘蛛安合子内,次日看之,若网圆正谓之得巧。(引自我有的书之内容,其他略~)而诸代习俗不同,南北朝视网之有无、唐视网之稀密,宋视网之圆正,后世多遵唐俗。
拜织女:这纯粹就是少女,新妇的事情了。她们预先约好,至少五六人,多至十来人,联合举办。举行的仪式,是于月光下摆一张桌子,桌上置办诸多祭品;又有鲜花束红纸,插瓶子里,花前置小香炉。那么,约好参加祭拜者斋戒一天,沐浴停当,准时都到主办的家里来,于案前焚香礼拜后,大家一起围坐在桌前,一面吃花生,瓜子,一面朝着织女星座,默念自己自己的心愿,玩到半夜始散。
吃巧果:七夕的应节食品,以巧果最为出名。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极多。主要的材料是油面糖蜜。《东京梦华录》中称之为“笑厌儿”、“果食花样”,图样则有捺香、方胜等。宋朝时,市街上已有七夕巧果出售。
若购买一斤巧果,其中还会有一对身披战甲,如门神的人偶,号称“果食将军”。手巧的女子,还会捏塑出各种与七夕传说有关的花样。此外,乞巧时用的瓜果也可多种变化。或将瓜果雕成奇花异鸟,或在瓜皮表面浮雕图案。称为“花瓜”。
巧果及花瓜是最普通的七夕食品。而在历史上各朝代则另有不同的食俗。例如魏朝流行于七月七日设汤饼。唐朝的节日食品包括七月七日进斫饼,并订七月七日为晒书节,三省六部以下,各赐金若干,以备宴席之用,称为“晒书会”。另:据说七夕同时也是适宜配药的日子。效果如何,且自认之吧。


IP属地:山东来自手机贴吧1楼2017-08-24 09:46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