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诺斯王朝吧 关注:94贴子:24,600
  • 11回复贴,共1

黑格尔关于哲学的七个比喻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哲学是什么?这是一个令哲学家感到困惑的问题。因为哲学不能直接地囬答这个问题,所以往往应用比喻说明之。德国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辩证法大师黑格尔对哲学作过七种比喻,仔细地品味这些生动比喻,就能使我们形象地理解哲学的深刻意蕴。


1楼2017-09-02 15:19回复
    一、庙里的神
    黑格尔说:“一个有文化的民族”,如果没有哲学,“就像一座庙,其他方面都装饰得富丽堂皇,却没有至圣的神那样。”黑格尔借用“庙”与“神”的关系来生动比喻人类生活与哲学两者之间的关系。按照黑格尔的比喻,庙里的“神”是使“庙”成其为庙的“灵光”,哲学则是使人类的“文化殿堂”和“精神家园”成其为文化殿堂和精神家园的“灵光”。哲学,它就像普照大地的阳光一样照亮了人类的精神生活。如果失去了哲学,人类的生活就会变得黯淡无光。
    中国有易经的天人合一,有孔子的中庸之道,还有老子的治大国若烹小鲜。中国有唐诗宋词,有琴棋书画,还有鼎鼎大名的文学四大名著。但是,中国就是没有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就是没有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总而言之,就是没有逻辑推理的方法与逻辑思维的能力。
    因为没有逻辑推理的方法,中国就是一个有文化,而没有哲学的民族。如果中国文明是一座庙宇,缺乏逻辑思维的结果,就是虽然装饰得富丽堂皇,但却显示出美中不足,美中不足之处就在于不能拥有自己至圣的神。


    2楼2017-09-02 15:20
    收起回复
      二、厮杀的战场
      人类哲学史充满着哲学家们互相批判、互相推翻、互相取代的斗争。基于这种客观事实,黑格尔把哲学史形象地比喻为一个“厮杀的战场”。黑格尔说:“全部哲学史这样就成了一个战场,堆满着死人的骨骼。”在黑格尔看来,哲学总是在自我批判和自我否定中发展的,因为哲学是“思想中所把握的时代”。表达新时代的哲学必然要通过对表达旧时代的哲学的批判而获得哲学的统治地位,由此便构成了哲学史的“厮杀的战场”。
      唯物与唯心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围绕着这个基本问题,西方哲学区分成为两大阵营,并且争议与斗争而不肯休息,一部西方哲学史,就是这种争议与斗争的历史。这种斗争的意义何在呢? 其意义就在于: 因为西方哲学是一个“厮杀的战场”,所以西方文明内部就不需要肉体的厮杀。
      中国是一个有文化,而没有哲学的民族。没有哲学的原因之一,就在缺乏争论。因为缺乏争论,中国哲学只能是盛行中庸之道,只能是一个调和稀泥之地。用黑格尔的语言来说,中国哲学不是一个堆满着死人的骨骼的战场。
      “泽国江山入战图,生民何计乐樵苏。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传闻一战百神愁,两岸强兵过未休。谁道沧江总无事,近来长共血争流。” 曹松的这首诗描写了安史之乱后的战争战乱殃及江汉流域,兵荒马乱、生灵涂炭的现实。诗中揭露了封建社会的一个普遍现象,将军的战功是千千万万人的生命换来的。
      哲学斗争与肉体斗争是两者必居其一。东西方文明的对比说明,如果哲学不能开展争议与斗争,如果不能成为一个堆满着死人的骨骼的战场,“一将功成万骨枯”就必将取代哲学斗争,而成为血腥的现实。


      3楼2017-09-02 15:21
      收起回复
        三、花蕾、花朵、果实
        黑格尔说:“花朵开放的时候花蕾便消逝,人们会说花蕾是被花朵否定掉了;同时地,当结果的时候,花朵又被解释为植物的一种虚假的存在形式,而果实是作为植物的真实形式出现而代替花朵的。这些形式彼此不相同,并且互相排斥,互不相容。但是,它们的流动性却使它们成为有机统一体的环节,它们在有机统一体中不但不互相抵触,而且彼此都同样是必要的,而正是这种必要性才构成整体的生命。”
        在微观世界中否定牛顿力学,就诞生了量子力学。在巨观世界中否定牛顿力学,就诞生了相对论。自我否定是自然科学的基本特征之一,新陈代谢则是自然科学日新月异的根本原因。
        在[大设计]一书的序言中,霍金称“哲学已死。” 为什么哲学已死? 用黑格尔关于“花蕾、花朵、果实”的比喻来说,其原因就在于哲学相信“放之四海而皆准”,而不具备自我否定的精神,所以哲学的花蕾,就不能在自我否定中孕育成为花朵,更不能在自我否定中成为的果实。
        四、密涅瓦的猫头鹰
        “密涅瓦”是古希腊罗马神话中的智慧女神雅典娜,栖落在她身边的猫头鹰则是思想和理性的象征。黑格尔借这个譬喻说明“哲学的认识方式只是一种反思——意指跟随在事实背后后面的反复思考。”另外它还暗示,哲学家经历长久的沉思,等待瓜熟蒂落的那一刻,犹如猫头鹰等待黄昏的来临,然后展翅飞翔。这似乎给哲学研究者一个深刻的启示:进入深邃复杂的哲学领地,注定得甘于寂寞。
          哲学就是密涅瓦的猫头鹰。几千年以来,在命运的注定之下,它一直甘于寂寞,并在寂寞之中默默地聚集着力量,等待瓜熟蒂落的那一刻。寂寞啊寂寞,哲学不在寂寞中爆发,就将在寂寞中走向死亡。


        4楼2017-09-02 15:21
        回复
          五、“消化与生理学”
          黑格尔认为,哲学反思并非有些人认为的“是我们达到永恒或真理的主要条件,甚至是唯一条件。”他说,“这种说法,无异于认为在没有知道食物的化学的、植物学的或动物学的性质以前,我们就不能饮食;而且要等到我们完成了解剖学和生理学的研究之后,才能进行消化。”这种说法显然有悖于情理。所以对于哲学反思的作用不宜无限夸大,以为人类的存在都系于哲学。一种较为客观的说法是,不学哲学照样可以思维,不过学哲学可以更好的思维。生理学不是教人消化的,哲学也不是教人思维的。研究哲学是训练思维以达到其它的目的。
          五千年的文明历史,为人类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精神营养。哲学的使命是什么? 用黑格尔的这个比喻来说,哲学的历史使命就在于消化与吸收,就在把这些精神营养总结成为理论。


          5楼2017-09-02 15:21
          回复
            六、同一句格言
            黑格尔说,同一句格言,在一个饱经风霜、备受煎熬的老人嘴里说出来,和在一个天真可爱、未谙世事的孩子嘴里说出来,含义是根本不同的。“老的那些宗教真理,虽然小孩也会讲,可是对于老人说,这些宗教真理包含着他全部生活的意义。即使这些小孩也懂得这些宗教真理的内容,可是对他来说,在这个宗教真理之外,还存在着全部生活和整个世界。”黑格尔这段话告诉我们,哲学不仅仅是一种慎思明辨的理性,而是一种体会到的真切的情感;哲学不仅仅是一系列的概念的运动和发展,而且是蕴涵着极其深刻的生活体验。人们要真正地进入哲学思考,还必须具有中国传统哲学所提倡的体会、顿悟、品味。
            这个比喻的深刻意义,在于说明了哲学的任重而道远: 哲学家的任务,不仅仅在于总结出一个个的理论教条,而且还要宣传与讲解这些理念,让之深入人心,让之成为人民群众手中的尖锐武器。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与黑格尔的境界完全相同,陆游的这首诗说明: 只有通过漫长的实践,人们才能真正地理解哲学,只有经历备受煎熬的考验,哲学才能从未谙世事的孩子成长为饱经风霜的老人。


            6楼2017-09-02 15:22
            回复
              七、动物听音乐
              “像某些动物,它们听见了音乐中一切的音调,但这些音调的一致性与谐和性,却没有通过它们的头脑。” 黑格尔通过这个比喻,尖锐而又深刻地揭示了哲学具有的大智慧。黑格尔还曾说:“常有人将哲学这一门学问看得太轻易,他们虽从未致力于哲学,然而他们却可以高谈哲学,好像非常内行的样子……”这些人“高谈哲学”,当然也就如同动物听音乐一样,可以听见“音乐中的一切音调”,但却听不到这些音调的“一致性与谐和性”。
              楚襄王问于宋玉曰:“先生其有遗行与?何士民众庶不誉之甚也?”宋玉对曰:“唯,然:有之。愿大王宽其罪,使得毕其辞。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其为《阳阿薤露》,国中属而和者数百人;其为《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引商刻羽,杂以流徵,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人而已。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
              用文雅的中国语言来说,哲学堪称曲高和寡。用黑格尔的语言来说,哲学是一门大智慧的学问,与人谈哲学就好比是动物听音乐,也就是对牛弹琴。艺高人胆大,黑格尔的论调虽然过于狂妄,但的确属于事实,属于一个发人深省的事实。


              7楼2017-09-02 15:22
              回复
                涨姿势
                高深不大懂


                IP属地:英国9楼2017-09-03 09:0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