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风水源流
人类文明的历史是一部不断追求,生存与发展的历史。全部古代风水理论也是为了求生,为了生命的长寿,为了子孙的繁昌,为了生活的富贵。
原始人的穴居与巢居
就其风水中的相宅与相墓来说,人类相宅的历史远早于相墓。
我国选择住宅的历史开始于人类的原始时代。据有关的资料确认,我国在上古时代最早的居住形式是穴居。穴居有利用天然岩洞和掘地为室两种。据考古勘察,古人类选择穴居的岩洞是有讲究的,一般都是向阳、避风雨、近水的岩洞。山顶洞人所居住的岩洞,就是这一类穴居的典型。
据研究,山顶洞人当时洞穴周围有面积广大的沼泽和河流,有茂密的森林,是一个利于山顶洞人饮水、采集和渔猎的生活环境。同时,洞穴向阳干爽,使得当时山顶洞人使用的石器和制作的骨针一直保存至今。掘地为室的穴居,就是今日仍见于陕北黄土高坡上的土窑洞。
由于洞穴或被野狗侵占,或被水淹没,或坍塌落陷,人类就走出洞穴,开始择地建造方、圆两种半穴居式房屋。这两种半穴居房屋以西安半坡氏族的房屋为典型。人们同样发现,半坡氏族的房屋是选择在土地肥美,距水源近,地势较高,可以避免水患的靠近河流的沪河东岸二级阶地上。这里是现代西安市的近郊区,前临沪问,后倚白鹿原,附近田畴纵横,阡陌相连,自然环境相当优美。同一时代的北首岭氏族所居的金陵河岸和姜寨氏族所居的临河阶段,也具有同样的自然条件。
在同一时代,居于我国多水潮湿的南方氏族,则是在地面上立起木桩,在木桩上建筑起被称为“干栏式”的房屋,也就是古人所说的“巢居”。其典型之例是浙江余姚河姆渡和吴兴钱山漾等遗址发现的房屋形式。干栏类房屋总体格局分上下两层上层住人,下层养牲畜和堆放杂物。这一类房屋也选择建在近河地段。
从上可知,我国古人在新石器时代就能根据南北方的自然条件来确定房屋建筑的位置与结构,而且近水而居是古人选址建屋考虑的重要因索。
我国在新石器时代开始形成巢居和半穴居南北两个不同特点的居室系统。《太平御览》卷78引项峻 《始学篇》说“上古皆六处,有圣人教之巢居,号大巢氏,今南方人巢居,北方人穴处,古之遗俗也。”
随着历史的发展,人们懂得了巧妙利用南北两类房屋的所长以避寒暑,调整人与大自然的关系,(礼记.礼运》 卷21记载说:“昔者先王,未有官室,冬则居营窟,夏则居梢巢……然后修火之利,范金(铸造)合土(砖石)以为台榭宫室铺户。”这便是 《周易•原辞》 上所说的“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
由于宫室的修筑更需要调整房屋与自然山川的关系,使之和谐一体,于是远古而来择地而居的经验,逐渐就形成为后世所说的相地之法。相地之说来自 《周易•系辞下》所叙的一个先秦时代的传说:
古者包牺(伏羲)氏之王天下也,仰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观象于天”与“观法于地”反映了一个古老的自然农业民族对天地的依赖与重视。
商人卜邑
到了殷商时代,人们对房屋的建筑技术已经很发达。商人的祖先是游牧民族历史上没有关于他们穴居的记载。在商人由游牧趋于定居时,就开始营造官室。从商人留下的甲骨文中,就可看到商王武丁相土作大邑的卜辞,这大概可以算是中国人卜宅的最早文字记录。请看如下诸片;
贞:作大邑于唐土。
己卯卜,争贞:王作邑,帝若。我从之唐土。
庚午卜.丙贞;王勿作邑,在兹(此)帝若。
庚午卜,丙贞:王作邑,帝若。八月。
卜辞中的“争”、“丙”是占卜者的名,“贞”义为问。前二辞卜问是否宜在唐土作新邑。后二辞卜问武丁王作邑,上帝是否允许。“若”爻为顺,辞中表示允许。这是通过占卜的方法决定营邑的地点是否合适。在《商书•盘庚》记载商王盘庚迁都于殷的训话中,也说道;“天其永我命于兹新邑”,意思是天帝将授命我们在此建新邑,永远昌盛。表面上看,商人迁都和作邑是根据占人反映的鬼神意志决定的,实际上,历史学家的研究都证明.商人迁都和作邑的根本原因是由于部落战争、气候、水草和其他资源等因素决定的。
从商人留下的卜辞得知,当时商人卜邑的内容主要有两个,一是决定建造新邑的地点和范围。二是决定动土兴建的年、月、日、辰。
商人在河南安阳建立殷都后,建筑技术更有了高度的发展。《周礼•考工记》说;“殷人重屋,堂修土寻,堂崇三尺,四阿重屋。”在河北藁城台西村商代遗址中,可以看到商人的建筑物有房子、水井和灰坑三种。在一座编号为2的晚期房屋,发现商人在动土建房时要杀人杀狗来做压胜。从分土挖掘中得知,这座房屋在修筑过程中,使用了奴隶和羊、牛、猪三牲做祭祀牺性。内外室西屋埋一装有婴儿尸体的小陶瓮。外室东屋有4个灰坑各埋3种牲畜和3具人的骨架,当时人是被捆绑着推下坑去的。这座房屋的建筑既反映了奴隶主的残酷,也说明了中国民间建房压胜物的观念由来已久。
本文原创自“符咒算命网”,转载请注明出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