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届青研班的武生戏汇报演出赶上了一个好时机。在京剧界有识之士和广大京剧观众的推动下,京剧武戏较前越来越受重视,有关的京剧基金会也正为发掘一些久不上演的传统武戏创造条件。这次演出的几出武生戏都比较成功。
我印象最深的是福建李哲的《林冲夜奔》,这是很难演的一段“独角戏”.记得最热闹的有1999年纪念王金璐先生八十诞辰时他与多位学生群演的夜奔,包括杨少春、刘盛春、董玉杰、赵永伟等,一瞥当年各位的风采。李哲这次的演出基本功扎实,疾而不乱、一气呵成,表情丰富、身手敏捷,最可喜的是嗓子好、唱昆曲咬字行腔准。嗓子对武生来说是一个相当宝贵的条件。这是我近年看到的比较完美的一出夜奔片段。此剧由李幼斌先生指导。武生艺术家李盛斌建设福建京剧院和戏校贡献巨大,他的武戏融南北一体有自己风格,如长靠的《伐子都》短打的《花蝴蝶》等等。我一直关注李哲的成长,他虽然远在闽,但艺术日渐提高,说明关键是本人的事业心和地方领导的重视。盼望在有关基金会的协助下,早日贴演《花蝴蝶》。同时不妨为李哲安排完整版《林冲夜奔》的演出,至黄河渡口击退徐宁、甚至带上《火拼王伦》。
王玺龙的《雅观楼》宗厉派,由苏德贵先生指导。厉派的《雅观楼》天津黄齐峰成功演过多次,王玺龙与之相比演出时更注意人物的年龄性格。他在上京院进步也很快,这次演出显示出他苦练腰腿和出手的成果。他演厉派的勾脸戏会更成功,盼望早日看到他再演《大铁笼山》。另外,这次看到王玺龙演雅观楼的身型,不禁想到一帧难忘的剧照—张翼鹏的《雅观楼》,他和小王桂卿的此剧都曾是海派武戏之精华,舞令旗堪称一绝。周龙先生曾经把海派风格此剧带到北京舞台那时李紫贵导演还在。唐恺的《小商河》当属杨派,由李玉声先生指导。唐恺的扮相、腰腿和出手功夫俱佳,是一个难得的人才,在学习张幼麟先生的马超戏时已见其潜力。这次唯一不足是欠缺李玉声先生当年演出时表演出来的一股“狠劲”,这对塑造杨再兴这个人物很重要。孙亮的《长坂坡》中规中矩。
《火烧百凉楼》是这次最引人注目的一出武生戏,因为它在京剧舞台上绝迹多年,把它挖掘出来重见光芒,确实马玉璋老师等贡献卓越。但《火烧百凉楼》的重新排演如何突出重点是值得探讨的。因为它的重点是纪念武生早期一大流派—黄月山派特别是黄派的“长靠武老头戏”。这次演出中“长靠武老头”的光芒相对被遮盖了一些,因为有舒桐老师老练的花脸表演,有魏学雷出色的勾脸武生表演,有舞台上难得一见的双马童,还有沐英的短打武生表演等等,让人目不暇接。(人物安排都是老剧本中有的)。还好张凯认真的表演和唱功,爆发出来的武功功底,还是给人留下应有印象。百凉楼现有两段唱腔的音像资料,一是李玉声的余派,一是张宏伟的唐派,这次《火烧百凉楼》全剧的录像是一个很佳的补充。黄月山之后,演出百凉楼最著名的是马德成,其后李万春、王金璐等都擅长,大家可以设想一下,这两位在台上的气势,肯定让别人无法喧宾夺主。目前要找一位在台上文武全拿的很理想的“长靠武老头”确也不易,奚中路形象最符但嗓子费劲,王平可以但年龄吃力,常东、田磊、付希如郭毅蓝天等都可以一试。在这届青研班中也就难为一直唱老生、观众缘最好的张凯了。“长靠武老头戏”还有《伐东吴》等,但唱打都不及《百凉楼》之丰富,百凉楼吴帧后面的二黄唱腔尤其重要,要唱出独木关那样的黄派味道来。同时此剧还有一些逻辑欠缺之处,如神机妙算的刘伯温怎么会让朱元璋去冒这么大的险差一点丧命?其实京剧改革的重点,真不是要去追求如何把它西洋化,而是要更好地将传统的演法去粗留精,增强场次的合理性情节的逻辑性和唱词的文学性。
我印象最深的是福建李哲的《林冲夜奔》,这是很难演的一段“独角戏”.记得最热闹的有1999年纪念王金璐先生八十诞辰时他与多位学生群演的夜奔,包括杨少春、刘盛春、董玉杰、赵永伟等,一瞥当年各位的风采。李哲这次的演出基本功扎实,疾而不乱、一气呵成,表情丰富、身手敏捷,最可喜的是嗓子好、唱昆曲咬字行腔准。嗓子对武生来说是一个相当宝贵的条件。这是我近年看到的比较完美的一出夜奔片段。此剧由李幼斌先生指导。武生艺术家李盛斌建设福建京剧院和戏校贡献巨大,他的武戏融南北一体有自己风格,如长靠的《伐子都》短打的《花蝴蝶》等等。我一直关注李哲的成长,他虽然远在闽,但艺术日渐提高,说明关键是本人的事业心和地方领导的重视。盼望在有关基金会的协助下,早日贴演《花蝴蝶》。同时不妨为李哲安排完整版《林冲夜奔》的演出,至黄河渡口击退徐宁、甚至带上《火拼王伦》。
王玺龙的《雅观楼》宗厉派,由苏德贵先生指导。厉派的《雅观楼》天津黄齐峰成功演过多次,王玺龙与之相比演出时更注意人物的年龄性格。他在上京院进步也很快,这次演出显示出他苦练腰腿和出手的成果。他演厉派的勾脸戏会更成功,盼望早日看到他再演《大铁笼山》。另外,这次看到王玺龙演雅观楼的身型,不禁想到一帧难忘的剧照—张翼鹏的《雅观楼》,他和小王桂卿的此剧都曾是海派武戏之精华,舞令旗堪称一绝。周龙先生曾经把海派风格此剧带到北京舞台那时李紫贵导演还在。唐恺的《小商河》当属杨派,由李玉声先生指导。唐恺的扮相、腰腿和出手功夫俱佳,是一个难得的人才,在学习张幼麟先生的马超戏时已见其潜力。这次唯一不足是欠缺李玉声先生当年演出时表演出来的一股“狠劲”,这对塑造杨再兴这个人物很重要。孙亮的《长坂坡》中规中矩。
《火烧百凉楼》是这次最引人注目的一出武生戏,因为它在京剧舞台上绝迹多年,把它挖掘出来重见光芒,确实马玉璋老师等贡献卓越。但《火烧百凉楼》的重新排演如何突出重点是值得探讨的。因为它的重点是纪念武生早期一大流派—黄月山派特别是黄派的“长靠武老头戏”。这次演出中“长靠武老头”的光芒相对被遮盖了一些,因为有舒桐老师老练的花脸表演,有魏学雷出色的勾脸武生表演,有舞台上难得一见的双马童,还有沐英的短打武生表演等等,让人目不暇接。(人物安排都是老剧本中有的)。还好张凯认真的表演和唱功,爆发出来的武功功底,还是给人留下应有印象。百凉楼现有两段唱腔的音像资料,一是李玉声的余派,一是张宏伟的唐派,这次《火烧百凉楼》全剧的录像是一个很佳的补充。黄月山之后,演出百凉楼最著名的是马德成,其后李万春、王金璐等都擅长,大家可以设想一下,这两位在台上的气势,肯定让别人无法喧宾夺主。目前要找一位在台上文武全拿的很理想的“长靠武老头”确也不易,奚中路形象最符但嗓子费劲,王平可以但年龄吃力,常东、田磊、付希如郭毅蓝天等都可以一试。在这届青研班中也就难为一直唱老生、观众缘最好的张凯了。“长靠武老头戏”还有《伐东吴》等,但唱打都不及《百凉楼》之丰富,百凉楼吴帧后面的二黄唱腔尤其重要,要唱出独木关那样的黄派味道来。同时此剧还有一些逻辑欠缺之处,如神机妙算的刘伯温怎么会让朱元璋去冒这么大的险差一点丧命?其实京剧改革的重点,真不是要去追求如何把它西洋化,而是要更好地将传统的演法去粗留精,增强场次的合理性情节的逻辑性和唱词的文学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