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imgsrc.baidu.com/forum/w%3D580/sign=fbe5fb11b30e7bec23da03e91f2fb9fa/1acea0ec08fa513de47383c0366d55fbb3fbd991.jpg)
這幾篇孫子兵法心得~原是前寫慈光之塔的草稿文,補貼上來,有興趣人的參考看看了。
******************
【孫子兵法第三 ─謀攻篇】
原文(略):凡用兵之法,全國為上,破國次之﹔全軍為上,破軍次之﹔全旅為上,破旅次之﹔全卒為上,破卒次之﹔全伍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戰百勝,非善之善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用兵打仗整個制服敵國才是上等的策略,而部分地擊破敵國則是次等的策略。
因此,即或作戰一百次取勝一百次,也不是最完善的計謀。只有在以強大的戰鬥力為後盾的前提下,巧用計謀不用交戰而征服敵人,才是好中之好的最佳方案。
所以,善於指揮作戰的將領,不是採取用武力交戰的辦法使敵人屈服,奪取敵人的城池不是用硬拚的辦法去占領,吞併或滅亡敵國也不是採取久拖不決的消耗戰。因此,運用謀略迫使敵國完全降服,軍隊不受挫折而取得完全勝利,以爭雄於天下,這就是運用謀略降服敵人的法則。
可知﹕無衣師尹老謀深算,既了解敵方情況又深知己方狀況,每次作戰都不會處於險境,更不會失敗。
![](http://imgsrc.baidu.com/forum/w%3D580/sign=f110f500b2389b5038ffe05ab534e5f1/d2af3d6d55fbb2fb84d7b70c444a20a44723dcf6.jpg)
【孫子兵法第四─形篇】
原文(略):孫子曰:昔之善戰者,先為不可勝,以侍敵之可勝。不可勝在己,可勝在敵。故善戰者,能為不可勝,不能使敵之必可勝。
這一篇~是孫子兵法中我最喜歡的~也就是『制敵機先』的原意~
在師尹治理慈光之塔及苦境他運用機巧及戰役上都可看出~師尹是把孫子兵法運用的淋漓盡致~(笑)
孫子說﹕古代善於指揮作戰的人,首先要創造不被敵人戰勝的條件,以此等待可以戰勝敵人的有利時機。創造條件不被敵人戰勝,主動權在我方,敵人可能被戰勝,在於敵人使我方有可乘之機。
所以,善於指揮作戰的人,勝利之軍總是先創造取勝的條件,爾後才謀求與敵人交戰。掌握了戰爭的主宰,『把致勝的決定權』掌握在自己手中。就像從八千尺的高處決開溪中的積水一樣,其迅猛之勢是難以阻擋的,其強大的軍事實力是戰無不勝的,這就是軍事上「形」的生動體現。
![](http://imgsrc.baidu.com/forum/w%3D580/sign=c015e32f2a3fb80e0cd161df06d02ffb/7c42918fa0ec08fa90c1fcb952ee3d6d54fbdaa9.jpg)
【孫子兵法第六─虛實篇】
善於指揮作戰的人,能擺布敵人爭取主動而不陷於被動。能促使敵人自動就範、進入我預設戰場。用兵作戰的原則,像水的流動一樣,水流動的規律,是避開高處而流向低處﹔用兵取勝的原則,就是避開敵人堅實之處,而攻擊其虛弱的地方。
政治謀算及指揮作戰,實際上就是一種詭詐而奇異的行為上,它真真假假、虛虛實實,盡量做到迷惑敵人,也就是--『致人而不致於人』,例如,本來不能打的戰爭卻偽裝成能打﹔本來要不能用兵卻偽裝成能用兵。
如果,敵人的將領易於發怒,那就想方設法挑逗他,使他激怒而失去理智、輕舉妄動﹔如果,敵人卑視我方,那就要設法使敵人更加驕橫,然後尋機打擊他﹔如果,敵人休整得充分,那就要設法使敵人疲憊﹔如果,敵人內部團結和睦,那就要設法離間他。
總之,千方百計,設法尋機,這是治國者應具備的詭道之法,也是取勝於人性的奧祕所在。
以上這個道理,這一點,無衣師尹在與咒世主與戢武王對談中,的確顯得十分工於心計,尤其是無衣師尹言誘戢武王一探劍之初身世,讓慈光之塔坐觀得利。
![](http://imgsrc.baidu.com/forum/w%3D580/sign=3960a3defc36afc30e0c3f6d8319eb85/17c3d158ccbf6c81ba25c2f6b73eb13533fa405b.jpg)
【孫子兵法第十─地形篇】
可以參閱師尹為何引爆天雪山來做為戰法。魋山一役,讓無衣師尹的軍事才能顯露無遺。
原文(略):
孫子曰:地形有通者、有掛者、有支者、有隘者、有險者、有遠者。
險形者,我先居之,必居高陽以待敵;若敵先居之,引而去之,勿從也。
孫子說﹕地形可分為「通」「掛」「支」「隘」「險」「遠」六類。
坎坷縱橫、崎嶇不平的地域叫做「險」地。在「險形」地域作戰的原則是,我軍如能先敵占領,務必在地勢高而向陽的地方布陣待敵。善於用兵打仗的主帥,一定清楚『速戰速決』的重要,師尹在指揮作戰時,他絕不存有增加兵力的想法。(事實上也不可能),所以,利用地形以寡擊眾作戰的原則,也是將帥的重大賁任,是不能不認真加以考察研究的。
無衣師尹接受明巒任務後,是先到天雪山研判地形,思考如何作戰之法。可見,正確運用地形,是用兵作戰的輔助條件,能判明敵軍的虛實和作戰意圖,研究地形的險易,訐算路途的遠近,以奪取勝利,這都是主將應懂得的道理。
作為戰場主帥,戰爭不是為了尋求個人功名,生死也不要怕擔當罪責,在帶領300死士進軍之前,
採用《詩經‧秦風‧無衣》來鼓舞軍心。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於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
豈曰無衣?與子同澤。王於興師,修我矛戟,與子偕作!
豈曰無衣?與子同裳。王於興師,修我甲兵,與子偕行!
戰場上,最重要的是『氣」和「心」。所謂「氣」,就是士卒的士氣,所謂「心」,就是將帥的決心。
深入敵境作戰,要考慮部隊在不同地區的心理變化,確定不同的作戰原則,伊始之際,300死士曾有疑慮不肯效死,所以師尹先以詐死來混淆敵聽及振奮己軍人心,把人心激發到無路可退的境地,士卒就會寧死而不退。用兵作戰這種生死大事,就在於不得不『佯順故意』,也是一種高度的心理戰爭。
![](http://imgsrc.baidu.com/forum/w%3D580/sign=b47613d2c8cec3fd8b3ea77de689d4b6/065101e93901213fb56aa0c25fe736d12f2e9510.jpg)
【孫子兵法第十三─用間篇】
(原文恕刪)孫子曰:凡興師十萬,出征千里,百姓之費,公家之奉,日費千金。內外騷動,怠于道路,不得操事者,故明君賢將,所以動而勝人,成功出于眾者,先知也。故用間有五:有因間,有內間,有反間,有死間,有生間。
孫子說﹕舉兵十萬,千里出征,大型的軍事行動,使百姓財物大量耗損,國家動盪不安,土地荒蕪,那就是犯了惜小費、而吃大虧的錯誤,一個國家主政者,若懂得使用間諜偵敵,才是最聰明的手腕。優秀的臣輔,如何能夠掌握敵情呢?那就是用"間諜"去探知敵方情況,也就是說,從熟悉敵情的人,從中獲取有關敵國的情報。
間諜可分為﹕鄉間、內間、反間、死間和生間等五種,能掌握一個有用的間諜,便會成為我方手中偵敵取勝的至寶。
在劇中,這個"內間",就是衡島元別,無衣師尹精準地利用元別的強烈復仇心性,成功地揭露戢武王的女子身分,當然,師尹一定也知道太宮非泛泛之輩,應會查覺元別就是潛伏的內間,而元別這顆棋子,無衣師尹下得很成功,慈光不費吹灰之力,就讓碎島政局產生重大動盪。
元別放不下過往仇怨,是他一直以衡島看碎島的視角來看待仇恨,終究來說,元別還是王權鬥爭下的犧牲品。筆者淺見,編劇在創作元別之時,角色形像是有極多的意念拘囿,因為這一個角色"仇恨"特質,也是常人最難以釋懷的弱點,也容易被人利用。
真正善於用兵作戰的將帥,在排兵布陣時總是保持清醒的頭腦,指揮作戰從不迷惑,作戰措施變化無窮,致使敵人難以捉摸。所以說,了解敵人,又了解自己,勝利才有把握﹔如果再了解天時地利,那就可以大獲全勝了。
講『謀略學』,有幾個名詞要注意,如『縱橫之術』,『勾距之術』,『長短之術』這都是謀略的別名。普通人會說成『陰謀』及『陽謀』,其實這是不正確的,『謀略』不等同於『陰險』它的內涵,並不完全是這個意思。
所謂陰,是靜的,暗的,出之于無形的,看不見的。
對這一方面有興趣的讀友~可以去看《戰國策》、《左傳》、《史記》這幾本書。
《戰國策》這本書性質完全偏重于謀略,是記載智謀權術之學。
《左傳》,這本書性質又不同,它是以道德仁義作原則。
《史記》,這一本書就更豐富,不但能瞭解略謀,還包含作人、做事的原則,更有『君道、臣道與師道』的精神,若是讀通讀透之後,觀念自然會變化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