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论 其一
论性无善无恶
战国告不害云:“人性无善无恶。”愚拙见以视,此为世之所以乎。
尝闻《货殖列传序》中有记:“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人之一世所为,无非一利之图。利己为本,利他为道。
儒学荀、孟二大家性善恶之说,已为千年之争。而岂不闻有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之说?又见圣人生于赞誉,兴于学说,恐为后人臆测。吾等生于升平时,安知其心智为善恶耶?
故云,夫人之行,或善或恶,皆因一利字弊耳。有图之,则为恶而图;有托之,则为善而托。善寄于恶,而恶生于善。然善恶不能共容,譬如火之与水、金之于木也。则何如?朝露夕阳相消,善行恶过共弭,终为与世俗相弃,铅华净而高洁矣。
身在深垣,善恶之事,犹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堪破者有,沉陷者亦有。惟祈利能共互,善恶相化,遂终成虚妄,亦不负无善无恶之说。
论性无善无恶
战国告不害云:“人性无善无恶。”愚拙见以视,此为世之所以乎。
尝闻《货殖列传序》中有记:“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人之一世所为,无非一利之图。利己为本,利他为道。
儒学荀、孟二大家性善恶之说,已为千年之争。而岂不闻有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之说?又见圣人生于赞誉,兴于学说,恐为后人臆测。吾等生于升平时,安知其心智为善恶耶?
故云,夫人之行,或善或恶,皆因一利字弊耳。有图之,则为恶而图;有托之,则为善而托。善寄于恶,而恶生于善。然善恶不能共容,譬如火之与水、金之于木也。则何如?朝露夕阳相消,善行恶过共弭,终为与世俗相弃,铅华净而高洁矣。
身在深垣,善恶之事,犹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堪破者有,沉陷者亦有。惟祈利能共互,善恶相化,遂终成虚妄,亦不负无善无恶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