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网络文学存在的问题
网络文学存在问题是有其必然性的。文学毕竟是一个浩大系统的工程,由于网络写手大都是没有受过专业训练的年轻人,过度的交互性也使作者很难静下心来深刻思考生活,严肃创作,再加上外部市场因素的影响,网络文学的作品质量很难得到保证。在创作题材方面,网络文学的视野还不够宽阔,爱情、武侠、奇幻、都市白领的奋斗历程等故事占了相当比重;在叙事方式、语言等写作技巧方面也流于简单,大量的模仿之作充斥网上;写手生活经历的简单和艺术感受力的相对低下造成作品思想深度的浅显和艺术感染力的单薄。应该说,这些现象是普遍存在的。
网络文学审美的娱乐性一直是学界比较关注的问题。无深度、平面化,追求阅读快感和阅读刺激是网络文学的主要问题之一。网络写作的多种风格和多元结构,以及追求个人价值感的认同,是一把双刃剑,它在创建个体精神的同时,容易忽略对受众的心理关怀。因此,一旦失去边界,就会因为追求娱乐性而导致创作责任的缺失,构成对网络文学发展的制约。总体上看,网络文学写手主要由都市青年组成,与传统作家相比,他们的作品时尚浅显,易读好懂,缺乏关注人类命运的意识,在艺术上和思想深度上还远未成熟,缺少深邃的社会意义、人生感悟和深层的文化积淀,缺少责任与理性。因此,网络文学目前还难以满足更多读者深层次的审美需求。这当然和网络文学追求情绪化、随意化、即兴化的创作方式有关。无拘无束、随心所欲的表达自由,这为文学回到天真、本色和诚实创造了条件,但同时也为滥用自由、膨胀个性、创作失范大开了方便之门。这个问题还需要网络文学研究者们给以更多的关注。
来看看一位年轻网友发表在博客上的阅读心得:今天看了《猫灵》,很感动,觉得这个女的很奇妙,的确,在某些地方真的和我很相似,有着对灵异事件的兴趣与某些神奇的力量,虽然并不像文中的女的一样,但是,却有过类似的(经历)。如果是从前的我,大概对这类文章笑一笑而已,但是,我却爱上这个故事,爱上这个故事充满神秘、妖媚、死亡的气氛,充满神秘的罂粟花,会流血的雕花镜子,半夜会自动发出声响的洗衣机,那红红的血水滚动着……母亲的自杀,好友的梦游……很精彩的故事,不过,似乎有一点还是挺新鲜的,有恋父情结的女生都是感情丰富的女生?大概吧,没接触过……可是,看到最后,自己也想有种冲动,真的不知道,那冰凉的刀片触碰到静脉会是怎么样的一种感觉……猫灵和主人的性生活?只是因为恨吗??
这段文字应该说很具有代表性,它说明,阅读在某些时候对人的影响是很大的,尤其是对年轻读者。这一现象值得研究。因为网络恐怖灵异小说的核心是恐怖,其故事往往追求离奇和晦涩,人物行为怪异,完全不适合成长期中的青少年阅读。但是可悲的是,这些小说的作者本身就是低龄、涉世不深的青年人,而小说的读者绝大多数是20多岁的年轻人,甚至是更加年轻的在校学生,其中女读者比例远大于男读者。他们究竟是在怎样的社会背景、成长环境中感受这些另类的恐怖文化,这其中存在的问题,值得教育界、文化界人士深思……
网络恶搞的罪责虽然不应该记在网络文学的头上,但它还是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网络恶搞作为一种群体行为,发泄情绪,营造一场话语狂欢只是表象,值得注意的是某种社会意识形态潜伏在其中。2006年网络恶搞,在客观上引发了人们对传统文学许多积蓄已久问题的思考。这已经不单单是一场关于诗歌的论争,而是关于历史转型期的中国文学走向何方的大讨论。不只是网络媒体,上百家传统媒体也纷纷从不同角度加入对这一事件的分析报道,就连一向不参与此类论争的《人民日报》也发表了文章,记者李舫认为,汉语诗歌在“回归本位”的过程中丧失了自我。她还借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陆贵山的话说,“诗歌已经从少数人的自娱自乐变成网络的集体狂欢。诗歌的审美已经很难达成共识,诗评家对文本的审美评价变得日益艰难,焦虑、浮躁、娱乐浸透了今天的诗歌创作与阅读,中国诗歌传统中那种追求宁静、澹泊、旷达的终极诉求被焦灼感和游戏的快感取代,优秀的诗歌篇章被偷梁换柱,我们浩荡的诗歌传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而李舫的文章却再度引起新一轮的争论,并由网络文学延伸到了传统文学领域。从文学批评的角度来看,文学论争并不是一件坏事,它至少是自由表达思想的一种方式,是促进人们反思问题的途径,但现在看来,2006年由恶搞诗歌引发的论争对创作的辨析尚未取得明显效果。也许问题本来就已经存在,只不过网络以其特殊手段把它捅破了。
网上的热闹还是无法遮盖网络文学自身的问题,青年的写手们在写作过程中过于轻率和随便的态度时有显露,诸如题材重复、文本结构简单、叙述技法粗糙等,使读者降低了阅读期待,人气骤降,导致有一定文学鉴赏力的读者对其失望,长此以往,必将对网络文学的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
网络文学自诞生之日起就带着所谓的“叛逆”精神,它火暴登台,在得着了机会之后,大有竭力招摇之势。一部分网络写手把文学视为纯粹个人情绪的排遣或文字游戏,以完全的调侃毫无选择地冲刷生存的严肃性,化责任为笑料,把传统歌颂的“神圣”当成了嘲弄的对象,对“崇高”的反讽也毫无思想依托;还有些作品大肆张扬媚俗情欲,使文学活动成了“欲望的狂欢”,文学的精神净化和人文升华功能在他们手里遭到异化和断裂;宏大叙事、精品意识、艺术独创性,在消解情绪的支配下荡然无存。然而,呈一时之快盲目地与传统对抗,使它迅速尝到了强大反弹力的苦果。当然,我说的是一部分,是一方面,但它也确是一种事实存在。
现代人的生活节奏今非昔比。网络时代的到来,迫使我们对速度有了前所未有的感知和要求。高速和爆炸的信息是数码时代的特征,是现代人的需求,从这个层面上来说网络文学是应当自豪的,它的高速生产和流通使它成为时代的宠儿。然而,不可忽略的一点是,节奏快并不等于质量差,这个时代的检验标准是双重的,是严格的,是不近人情的,它既要求网络文学超速度,又要求它高质量,否则就要对它有所蔑视,这恐怕是网络文学面临的又一个尴尬。
从传统文学的意义上看,网络文学面临的最大困境是落地传播渠道方面的严重缺失。这就引发了两大问题:一是网络文学是不是必须要借助传统的出版发行给自己正名?二是网络文学能否借助网络商务本身的特质获得生存的空间?就目前的情况看,传统的出版发行更能满足网络写作者的心理需求。但海量的网络作品能成书的毕竟只是少数。这样一来,网络写作者就必然要自我消化认同感的问题。自己的作品是否真的有价值?有多大价值?就有了疑问。也有过度自信的作者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出于“你不认我,我也不认你”的心理,干脆与传统文学唱起对台戏,甚至在网上故意挑起事端,在不知不觉中污染了网络环境。
其实问题并不可怕,不要说网络文学,就是传统文学也同样存在诸多的问题。在调查考察中我发现,有些问题是阶段性的,会随着时间而自我调整和修复,毕竟我国的网络文学才经历了短短的十年时间,以后的路还很漫长;当然,也有些问题是根本性的,这就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打个不太恰当的比方,目前,我国的网络文学犹如一条“没有航标的宽阔河流”,这条河流浩浩荡荡,奔腾不息,有可能创造文学的巨流大浪,也有可能破坏文学的良田美景。过度的管制将扼杀它的生命力,而任其自流难免事与愿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