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氏 族 谱 序
王氏为姓,意指“王家之后”或“帝王之裔”。按姓氏人口统计,王姓居第1位。起源于山西太原的王氏,系周灵王太子姬晋之后裔。《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曰:“周灵王太子以直谏废为庶人,其子宗敬为司徒,时人号曰‘王家’,因以为氏。”宗敬死后,即葬于晋阳城北,墓地称“司徒冢”。其后太原王氏后裔,徙居各地,人才辈出,又形成许多支源于太原之王氏衍派。
宗敬之裔孙王翦,自幼喜爱兵战之事,成年后为秦国将军。他作战勇敢,攻无不克,威震四海。秦统一六国过程中,征燕国,平楚地,下百越,战功十分显赫。秦始皇论功行赏时.王翦与大将蒙恬共执牛耳。王姓与蒙姓同居天下之先。王翦之子王贲亦为秦国将军,曾败楚军,平魏地,征辽东,屡立战功。王贲子王离,字子明。秦二世夺大将蒙恬兵权,任用王离为大将军。钜鹿之战,王离败于项羽而亡。王离有二子,长曰王元,次曰王威。王元为避乱,徙居山东琅琊,是为琅琊王氏之祖。王元四世孙王吉,为东汉时谏议大夫,开创了琅琊王氏显贵的先河。王威仍居晋阳,西汉时任扬州刺史。其后子孙散居各地。至九世孙王霸,又重返故里,定居太原。王霸生于东汉,屡聘不任,隐居读书。王霸有二子,长曰殷,东汉时中山太守,食邑祁县,其后裔称祁县王氏;次曰咸,随父居晋阳,其后裔称晋阳王氏。后来,祁县王氏和晋阳王氏,人才辈出,成为三国两晋南北朝以致隋唐时期影响巨大的名门望族。
琅琊王氏传至王导,举族南渡,相东晋元帝于金陵,是为“王氏金陵祖”。王导历事元帝、明帝、成帝三朝。自是王氏一姓,盛于江左,世称望族.与谢安一门,号为“乌衣巷世家。”
太原王氏后裔王祜,北宋时大名莘县人,字景叔。据《宋史·王旦传》载,景叔曾在庭院中亲自种植三株槐树,并预言“吾之后世,必有为三公者,此其所以志也”。后来他的次子王旦果然当了宰相,其孙王素又做了宋仁宗时的工部尚书.曾孙王巩文彩出众,与苏轼友善,苏轼为之作“三槐堂铭”,从此三槐堂扬名天下,成为其子孙后代通用的堂名。
开闽王氏是东南沿海及海外侨胞中很有影响的一个王氏家族,闽粤港台以及泰国、缅甸、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的王氏家族,很多自认他们是开闽王氏的后裔,都尊奉王审知为他们之始祖。其实,王审知就是太原王氏王翦的后代。《十国春秋·闽国·忠懿王庙碑》载:“审之、字详乡,姓王氏,本琅琊人。秦将翦三十四代孙。高祖晔,唐贞元中为光州定城宰,有善政以及民,因迁家于是郡。遂为固始人矣。”唐末战乱,王审知跟随其兄王潮率军入闽,王潮死后,王审知袭职。由于王审知在开发和治理福建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被尊为“开闽王氏之祖”。后来,其子建号称帝,建立闽国,王审知被追认为昭武孝皇帝,庙号太祖.宋太祖赵匡胤得天下后,因敬仰王审知的德政,御笔亲题“八闽人祖”四字庙额。从此,闽人对王审知更加推崇。民间崇拜王审知的建筑,所在多有,视之如神。由福建徙居港台以及东南亚各地的王氏后裔,都尊奉周灵王太子姬晋,为他们开宗立姓之始祖,王审知为开闽王氏之祖。
王姓出于姬姓者,除周灵王太子晋之外,还有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之后裔和周考王之弟揭的后裔。此外,还有出自殷王子比干之后裔的子姓之王氏以及出自帝舜之后的妫姓之王氏。这些都不是起源于太原的王姓。
我王氏,源自山西潞州长治县,系琅琊王氏苗裔。
自明代迁来,虽支脉不详,但繁衍甚众。现已确认为同宗族人的村庄有历城区西顿邱村,章丘市高官寨乡十八户村,济阳县原回河乡双柳树村,小何家村,小李家村,原青宁乡狮子孙村,原店子乡大安村,前、后刘村,张稷若村,孙耿镇小梁家村,艾老村,原辛集乡朱家村,垛石镇前、后王村,老王家村,马家浪头村,唐庙北街,新市镇路家楼(王家胡同)村以及原庙廊乡秦一村。其中秦一、艾老、梁家之支均已确认为从布店王迁去。而散居全国各地者,更是不计其数。
明清两代,我村读书出仕者众多,因而有“秀才王”之称。辑成第一部族谱的王介福公,祖孙九人中有八人的功名在秀才以上。日章支有经营布店者,买卖兴隆,我村遂被称为布店王。出仕者中,以王嗣鋆最为著名,有“济阳第一才子”之称。他不仅主持编修了民国《济阳县志》,而且为重修家庙,续族谱做出了可贵的贡献。同时参与修庙立旂续谱的还有王嗣若、王嗣瑗等人。文化革命一把红火,烧毁了我王氏族谱四部之三,仅存一部也被带往东北。为抢救家族文化,弘扬正气,序昭穆,致祭享,促团结,在大家的帮助下,我于己卯春节起,收集了现有的家族文化资料,整理出了初步的谱表。己卯腊月,我与热心家族事务的王维学、王延龙、王道春、王泽芬等人商议,购置了宗龛,以解决修宗祠不现实的问题,并拟续修族谱。在找回老谱的过程中,王泽荣、王泽芬姐弟付出了很大的努力,在此一并褒扬。庚辰岁春节,在维学爷、延龙爷、道春爷的积极努力下,于上午十时举行了祭祖活动,并为购置宗龛、续修族谱集资四百零伍元伍角,为修成新谱打下了基础。其中尤为可贵的是王道江爷和王泽平叔,二人各纾助一百元,精神可嘉。
村谱修成后,历时四五年,我先后多次到县内的秦一、马家浪头、老王家、前后王、唐庙、路楼、梁家、艾老、双柳树、小李家、小何家(有村谱)、大安、前后刘、张稷若家等村采集了这些村的资料。除梁家村王延泰爷尚存王介福公所辑我王氏第一部族谱外,均无族谱。找到的这两部族谱,互相印证,互相补充,是我村族人弥足珍贵的文字资料。在小何家村,找到了王维海翁根据王毓鹏公族谱续下的支谱,载有我村王氏辈谱(亦称定名吉字诗),确定了辈谱用字,亦颇珍贵。双柳树村的谱系资料,系由该村已退休之回河中学校长王道平爷,在村支书王道银爷的大力支持下偕同族人承办的。在此过程中,给我以热情帮助的,有老王家村支书王道成爷,后王村支书王维安爷及王泽农叔,前王村王维禄爷,张稷若村王延花爷,前刘村王道喜爷,王泽河叔,后刘村王泽盈叔,朱家村王延祥爷,梁家村王延泰爷,双柳树村王道银、王道平爷,李家村王泽路叔,马家浪头王维礼爷王泽恩叔,秦一村王长泉兄及王长平弟,小何家村王延兰爷,大安村王延刚爷,唐庙村的王延福爷等等,难以一一记述。
除搜集县内族人资料外,我还去枣强县王家洼、章丘市十八户、王家圈,并两赴历城西顿邱村,为本谱采集了翔实的资料和传说。其中给我以支持的有顿邱的王锡木、王锡林爷,王启玉叔及十八户村的王道峰等。
在县内,我先后多次与王道胜、王道臣、王道江、王道善、王道林爷,王泽平、王泽利叔等商议修谱事宜,特别是王道胜、王道臣、王道江爷,不仅提供了很大帮助,而且提出了许多可贵的意见。道胜爷还提供了《济阳县志集》,使我获得了一些可贵的文字资料。
以我个人之力,实难辑全有关资料,即现有资料,舛误遗漏,在所难免,希同族父老见谅并指正,善莫大焉。
本谱的体例大致如下:世数统一自一世算起,下为上之子女,上为下之父母,男右女左,兄右弟左,按支排序与按村排序相结合。
我修成族谱的目的在于同宗族人能够讲团结,讲孝道,淳化社会风尚。这也是社会安定,国家建设所需要的。
是为序。
王门第二十一代孙 熏沐百拜
2004年8月6日书于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