郓城杨寺吧 关注:4贴子:12
  • 0回复贴,共1

隐匿的历史:郓城杨寺木版画田野寻踪(中)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隐匿的历史:郓城杨寺木版画田野寻踪(中)
张宗建
天空中的小雨逐渐停歇了下来,杨寺村内的一条东西主道虽然早已修成油柏路,但坑洼的泥水与沾满泥浆的玉米叶随处可见。街道旁的房屋也多以传统的鲁西南瓦房居多,整体环境与发展情况来看仍要相对差于郓城南部的一些乡镇。但这样的环境不免让我开始遐想精彩的历史可能就蕴含其中呢。

杨寺村正处于红船镇与陈坡乡的中间位置(图中红色区域为杨寺)
前文提到,我与父亲抵达杨寺后,在东西大街中段幸运的遇到了早年张氏木版画家族所在生产队队长杨道显老人。老人在了解我此行的目的后,先是很遗憾的告知我,目前杨寺村内已经没有印制年画的艺人了,曾经的民间艺人或去世或疾病或后人不在传承,但在历史上杨寺确实有着张氏这一独特的家族群体进行木版画制作。
杨寺木版画早年由本村宝圣寺内的一位僧人制作起始,至于其技艺学于何处,习于何时,现已无法考证。目前可知的是该僧人俗名张思友,也是当时宝圣寺内唯一的一名僧人,因其主要生活时代为清末民初至抗战时期,社会局势动荡不安,寺内依靠各村善人捐赠的香火钱已无法维持生计,便在闲暇时做起了纸扎、绘制神像、塑造神像以及捎带印制简单木版画的活计,这时的木版画多以纸扎罩子画为主。

现宝圣寺内所塑的神像
后有一日,该村从外地流浪来一要饭拾荒的少年,寺内和尚见其可怜便将其带入寺中,教授其绘、塑、扎、印的一些工艺。时日一长,少年与和尚关系紧密,遂任其为干爹,从张姓,起名张继贤,成为张氏木版画的第二代传人,当地也多称其二人为大和尚小和尚。
多年后,张继贤在杨寺当地娶妻,但夫妻婚后多年不育,膝下无子。上世纪40年代末期,其妻外甥,家住唐庙乡后赵庄的赵修德,8岁时来杨寺跟随姨夫张继贤学艺,日久之后,赵修德便改口称大和尚张思友为爷爷,也就默认了与张继贤的认养父子关系,遂改姓为张修德。
当地民间纸扎艺人的纸扎牌坊
张修德极具艺术天分,在师傅与同门师兄弟的协助下,不断进行刻版与印刷技艺的创新,在建国后印制了大量的门神、灶王爷、书本子等民间木版画作品,成为第三代最重要的传人。上世纪80年代,张继贤于杨寺逝世,张修德有感杨寺已无亲人,遂举家迁回唐庙乡后赵庄,并改回赵姓,现名赵修德。

现赵修德家中厅堂悬挂的张继贤像
正当我遗憾于赵修德已不在杨寺村内生活时,杨道显老人告诉我,赵修德女儿当年嫁回杨寺,与村内杨家结成姻缘,已于杨寺生活近30年,采访她或许可以获取更多关于张氏木版画的信息。
杨道显老人很热情的带我前往赵大娘的家中,赵大娘家住杨寺南北主道的中南段,家住着一个普通的鲁西南瓦房小院。下雨天的缘故,赵大娘没有外出,正在堂屋门口借光剥花生,见我去后,虽与我尚不相识,但依然露出当地女性特有的爽朗而朴实的笑容,这倒进一步消除了我之前的紧张感。赵大娘五十多岁的年纪,当日家中只有她自己,我介绍完自己的来历后,便询问其起家族中印制木版画的历史来。

鲁西南地区的传统村落形态
或许是早年出嫁的缘故,抑或是自己先辈曾有僧人、要饭这些经历,赵大娘对于早年的历史并未谈及太多,言说最多的便是:我一个农村妇女也不太懂,你上后赵庄问问俺爹吧。不过在赵大娘家却也有着意外的收获,那就是赵大娘拿出了自己曾经使用过的书本子,里面尚有些许鞋样鞋花,仍有着上世纪使用时的模样。

赵大娘曾使用过的书本子,其中的木版画半绘半印,趣味十足
书本子在传统农耕时期,是鲁西南地区尤其菏泽地区农村女性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工具,一般在姑娘出嫁时由娘家出资购买民间艺人用纸捻简易装订的木版画内页(但郓城南部地区则多用空白牛皮纸,不印任何图案),随后由婆家缝制外部的封皮,在姑娘入家门后将两者缝制在一起。当地尚有“娘家的本,婆家的确儿,生的孩子一小窝儿”的俗语流传,确儿在这里指的便是书本子的蓝粗布封皮。
这种结合既代表了两个家族的融合,又代表着男女阴阳的合体,承载着当地人幸福吉祥的美好愿望。

书本子的封皮
书本子拿出后,赵大娘告诉我,在附近邻里间很难发现有书本子了,前些年的时候,村子里曾常来一文物商人,在村内收购书本子,村里大多数有书本子留存的女性尽数将自家书本子卖与此人,价格50到100元不等。赵大娘也曾拿自己的书本子准备售与商人,但被儿媳妇制止了,想为家里留点以前的念想。
我又想起“源盛永”的事情来,便问赵大娘及杨道显老人有关此店的历史是否知悉,赵大娘听闻后抬头看着我,连说了声听过听过,就是叫什么永,我问是否为源盛永,大娘不是很确定的说:自己记忆力不太行了,记不住具体的名字,但印象中有这样一个带永字的画店名号,最好的办法还是去问问俺爹。
我想这残缺的历史好像就要淹没在时间中了,但这模糊的永字画店就是我苦苦寻找的源盛永画店吗?
前往后赵庄的计划看来紧上眉梢了。

作者:张宗建,山东郓城人
中国民俗学会会员
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会员
山东民俗学会会员
重庆大学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
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博士研究生

人丑应多思
学浅当竭力
行走在土地上

版权为耒耜说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1楼2017-10-13 22:21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