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动画电影《大护法》最近上映了。我到电影院去看了一遍国语版,看了两遍粤语版,还打算再看一次国语版。
——我这辈子还从来没有为哪部电影连进四次电影院,《大护法》是第一部。我猜这大概足够形容这部动画电影有多好看了。
而我喜欢它的原因也很纯粹,我觉得里面的每一个角色都立得住,足够复杂,耐人寻味。而在这些丰富的角色之外,冷笑话啊、黄段子啊、江湖设定啊、水墨画风啊、暴力美学啊等等,这些所有,都是锦上添花而已。导演不思凡在谈创作初衷的时候说过这么一句:「尝试用最简单的形式,讨论最复杂的人性。」我认为这是这部片子之所以好看的本质。
所以今天打算用两两配对的方式,把全片中的主要人物都梳理一遍。温馨提示,前方有非常猛烈的剧透,强烈建议你们到电影院看完回来再听这一期。
两张「天真」的脸
首先,来梳理两张天真的脸。一个是太子,一个是小姜。这部电影的主题曲是蔡琴演唱的《你一定要是个孩子》,我觉得最契合的就是这两个天真的角色。
太子和小姜,看似身份地位天差地别,但其实他们一样,都是各自的生长环境内格格不入的孤独患者。
太子是王宫里的异类。对王位没有兴趣,只是想泡泡妞、作作画,无数次为了逃离权力而出走,然后被大护法哄着骗着押送回宫。这一次流浪到花生镇,原本只是一场似曾相识的出逃,但因为小姜的缘故,一切都不一样了。
小姜是花生镇的异类。他不像其他的花生人,要么很沉默要么很暴力,反而常常远离人群,到村镇边缘的悬崖看风景,憧憬着外面的世界。有一次差点掉下悬崖,被路过的太子搭救,他不知该如何用语言致谢,便在太子饿的时候默默准备好瓜果。一来二去,就交上了朋友。

太子,借用陈丹青的一个形容,长着一张没受过欺负的脸。而小姜,就像是沙漠中长出来的极罕见的一棵树。他们分别代表不同的天真,而当他们相遇,碰撞出的都是这世间最美好的事物。虽然最初无法用语言沟通,但他们之间是交心的朋友。
当太子听到小姜被抓走的消息时,他气得火冒三丈,说,要是他们把小姜怎么样,我就要铲平这个地方!不管太子有没有意识到,一向吊儿郎当的他在小姜身上找到了一种值得拼命守护的价值。
而对于小姜来说,太子是他的精神支柱。得到了太子的认可后,他对自己的存在更加坚定,从此不再觉得自己的格格不入是一种罪孽。他后来也撕下了自己的假眼睛和假嘴巴,勇于展现出自己说话的能力。他不再需要胆战心惊地和别的村民保持一致了。
除了都是各自生长环境中的异类,太子和小姜也有一种相似的软弱。这种软弱是由他们的天真而来,这意味着他们戒心很低、不会用恶意去猜测周遭的世界,更倾向于「相信些什么」,而不是「怀疑些什么」,有一种不合时宜的慈悲,于是往往被坏人利用、让自己落入圈套。
其中有一幕,大护法失掉了自己的乌钢杖,那便是太子的软弱所致。上文想必是花生镇的行法者哄骗太子做笔交易,让大护法交出武器,换他们一行人平安离开。太子天真,答应了,于是就连累大护法中了行法者的埋伏。
而在影片尾声的部分,小姜孤身一人去搭救太子时,还好心好意提醒反派欧阳吉安和庖卯,让他们快走,否则等花生镇的起义军来了之后,他们俩一定会没命的。结果,小姜命丧庖卯的刀下……

太子和小姜这组人物的第三个共性在于,他们俩是所有角色里面成长跨度最大的。从影片开始到结束,太子和小姜的心智经历了质的飞跃。
太子亲眼目睹了小姜的死亡,这大概是他第一次被夺走某件深爱的事物。而这场死亡,其实也恰恰是太子所必需的一场启蒙,之前他一直处于混沌未醒的状态。当他经历了这场失去,他看待世界的方式想必会有极深刻的改变。
而小姜,是在隐婆的指引下,看见了花生镇居民们命运的真相,这种真相虽然让他感到寒冷和崩溃,但他并没有认命。虽然欧阳吉安把他们叫做猪猡、蝼蚁,但小姜仍然活成了一个有血有肉、有自由意志的人。
影片中最暖的一个设定就是,小姜脑子里取出来的,根本不是其他花生人脑子里的那种黑蛊石,而是一块闪着蓝光的水晶。太子带着水晶离开,说,小姜,我们去看外面的世界。
两张「特权」的脸
太子和小姜是全片最纯粹最明亮的两个角色。接下来,梳理两张复杂一些的、特权的脸。一个是欧阳吉安,一个是欧阳鸣。
欧阳吉安这个角色身上其实集成了很多特点。他的设定会让我想到中国封建时期的诸侯,想到美国蓄奴时期的南方庄园主。而欧阳吉安治下的这个花生镇,会让我想到殖民地、想到集中营。
和所有的独裁者一样,欧阳吉安在花生镇实行恐怖统治压制异己。整个花生镇都仿佛处于一种戒严时期。行法者整天在街上巡逻,光天化日之下挨家挨户抓人。那些言谈举止不一样的花生人都会被行法者掳走,然后当着围观群众的面执行枪决。
此外,欧阳吉安也大搞个人崇拜,在全镇张贴自己的宣传海报,还让仆人生起火来制造烟雾、假扮自己是神仙。但他的权威和统治到底有多稳固呢?或许就像皇帝的新衣一样吧。用大护法的台词来吐槽:我还是第一次见会被烟呛到的神仙。

其实从出场的第一幕开始,欧阳吉安就表现出一副败相,吃不好睡不香、骂骂咧咧的样子,是个心虚的独裁者。
在影片的后半段欧阳吉安有一段台词交代身世,说他们家族世世代代富甲天下,而如今外面有风言风语说,祖上的家业会毁在欧阳吉安手上,所以欧阳吉安选了全天下最掩耳盗铃的一个手段来「保护」自己的家业:断绝花生镇和外界的联系,越少人知道这里在发生什么越好;但凡有一句说他不是的,都是威胁到他家业的人,都要抓起来灭口。好像只要没有人说了,花生镇的问题就不存在了一样。这不恰好暴露了欧阳吉安在治理上的无能吗?
欧阳吉安最大的失败,恰在于连他的孙子欧阳鸣都不承认他的权威。影片中,欧阳鸣特别不屑地对太子说:长大以后,他绝对不要当爷爷这样的人。
而欧阳鸣,我认为是影片中最有看头的角色之一。虽然小小年纪,但绝非池中之物。我看了三遍,才大概拼凑出以欧阳鸣为主轴的叙事线是怎样的。
最开始,太子来到花生镇,成为了可疑人物,于是被行法者抓了起来。而欧阳鸣意识到,太子会是未来的九五之尊,于是从行法者手中把他救下,巧妙地「保护」——或者说是「软禁」——起来。这时候,大护法来到花生镇,找到太子,表明皇上愿意做出的让步,太子大喜,立刻决定起驾回宫。欧阳鸣试图挽留,让二人待到秋收后再走,挽留不成。于是欧阳鸣只能亲自设局,骗太子说「小姜被人抓走了」,拖住太子,支开大护法。随后他又设下圈套,利用大护法对太子的忠诚,缴获了大护法的武器,解除了一个危险因素。然后再次将太子软禁在自己家中。
在这个软禁的过程中,他向太子透露了黑蛊石的秘密——这是恐惧和仇恨的果实,剧毒,致幻,对掌管天下的天子有用,特别是在军事上。即使自己不用,落在敌人手里,也会后患无穷。所以请太子待到秋天收齐这一季的黑蛊石再走。
黑蛊石这个设定放到现实生活中让人一秒脑补核武器,于是把艺术家出身的太子吓坏了,说:我要这种罪孽深重的东西干嘛?!
欧阳鸣这个时候不紧不慢地说:太子天性善良,治国之事,身边必定需要心腹辅佐,欧阳鸣想成为那个人。
太子本来就无心朝政,听到这样的话,下意识感叹道:你还这么小,思想包袱就这么重,太可怜了。而欧阳鸣说,只不过因为太子你听到小孩子讲这样的话,不习惯而已。

虽然粗线条的太子可能意识不到欧阳鸣的危险与价值,身经百战的大护法显然已经看出来了。影片中,在大护法的噩梦里,欧阳鸣已经扮演了一个大 boss 的角色。
所以我很好奇欧阳鸣会长成一个怎样的大人——他对权术之道展现出了空前的兴趣和天赋,如果得到这方面的培养和训练,他可能会成长为一个专业政治家。
到太子登基那日,我不觉得欧阳鸣的政治抱负会止步于「当个专心辅佐君王的幕僚长」,他很可能最后成为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人物。到那个时候,他管辖的疆域会比自己的爷爷宽广千百倍。而他在幼年时发誓过的,「绝对不要当爷爷这样的人」,会以怎样的形式实现呢?他可以展现出怎样优秀的治理呢?不知道影片的续集会不会有若干年后的故事。
其实欧阳鸣这个角色还让我想到现实生活中的一个男孩子,或者说一群人,那就是今年北京高考文科状元熊轩昂,以及和他相似的、在精英家庭里成长起来的年轻人。熊轩昂在接受采访时有一段很精辟的话,他说,「我是中产家庭孩子,生在北京,在北京这种大城市能享受到的教育资源,决定了我在学习时能走很多捷径,能看到现在很多状元都是家里厉害,又有能力的。」
欧阳鸣也一样,家族能提供给他的丰厚资源决定了他的性格、视野和抱负。我看到有些影评里写不喜欢欧阳鸣这个角色,说他小小年纪就这么有野心,一点孩子的天真都没有。但我个人是不赞同这种观点的。对年幼的欧阳鸣来说,「掌权」这件事是写在他命数里面的,有区别的只是权大权小而已。而「辅佐天子」,或许也是他一种纯真的向往,而不是什么野心或非分之想。
两张「草民」的脸
刚刚梳理完了两张天真的脸(太子和小姜)、两张特权的脸(欧阳吉安和欧阳鸣),接下来梳理两张草民的脸。一个是隐婆(粤语版里面叫鱼蛋婆婆),另一个是庖卯。这两个角色最耐人寻味的地方在于,他们内心有崇高的追求,但他们也有致命的局限。
隐婆是花生镇里为数不多的(甚至可以说是仅有的)上了年纪的人。她的年岁意味着两件事,一是,她经历了风风雨雨、比所有年轻人都更有机会看清生活的真相;二是,她在看清了生活的真相之后还能活这么长,说明她自有一套生存智慧,是个很能保守秘密的人。
隐婆在电影里承担了很多粗重活儿,比如说运输尸体啊、放饭啊等等这些事情,所以在经年累月的调查中摸清了欧阳吉安实行的是怎样黑暗的统治,也看到了花生人的命运。但她心里揣着这些真相,想怎么做呢?
其实她自己也没有想好。她肯定很明白自己的力量太微弱,即使把真相抖搂出来,不但撼动不了欧阳吉安的统治,反而会让自己处于险境。所以她是不会主动选择成为一个政治活动家的,只能努力保持一种「众人皆醉我独醒」的苦行僧一般的生活。无数次她想把真相告诉小姜,但又担心这会给小姜带来危险,所以她一直以来只能尽力提醒小姜:别吃蚁猴子。这就是她能做的全部了。

直到她和小姜遇上意外,被行法者追杀,她才意识到,这个时候再不说真话,就再也没机会说了。所以拼劲全力对追杀自己的行法者喊:「你们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吗?!我们才是自己人啊!」意思再明显不过:花生人不应该自相残杀,而应该一致对外推翻欧阳吉安的统治。
破釜沉舟的隐婆这时才终于表现得像个硬核异议分子,非常幸运的是,她的确成功唤醒了一个行法者,让他在开枪时有了迟疑,然后开口问隐婆,能不能再多讲一点我们的故事呀?而通过这个契机,隐婆终于可以把真话讲出来,让花生人有机会建立属于自己族群的主体叙事。
所以影片中有一幕就是大部分的行法者都开口说话了,同意推翻欧阳吉安,而那些不愿意加入的,就被枪毙了,像以前他们铲除异己那样。其实看到这个地方我是很难过的,即使他们抛弃了欧阳吉安,却仍然继承了那套残暴的统治,那这又有什么意义呢?
此外影片中有行法者对普通平民说,别愣着了,快来帮忙。那些普通平民也懵懵懂懂的,可能他们知道要变天了,但不知道为什么会变天、变天之后自己的生活会是怎样,他们可能也不觉得自己有权利去决定这些事情。总之,看得心里涩涩的吧。我真担心这些花生人未来的命运。
而在建立新秩序的过程中,隐婆能扮演一个怎样的角色呢?不知为什么我有些悲观。

再说庖卯。
他是个一出场就张口闭口谈「理想」的人,觉得自己从事的是非常正义和高贵的事情。认为自己只要实现理想,就可以光宗耀祖,让周围的人都怕他,再也不会看不起他。关于这点,用太子的话来吐槽就是:「根本是你自己看不起自己吧!」
庖卯这个角色感觉焦虑值挺高的,也非常容易发怒,有点低自尊的感觉。所以会需要一些很崇高的东西来消解骨子里的怯懦,于是他找到的出口就是:谈理想。而这一类人,就很容易会被欧阳吉安这样的独裁者用话术笼络,来维护统治,顶着「理想」的帽子,他们会无意识地做任何非正义的事情。这个过程中也伴随着独裁者和他自身的反复洗脑,比如在大护法第一次见庖卯的时候,他就哈哈大笑强调,花生人都是欧阳吉安养的猪,嘲笑大护法连人和猪都分不清。后来他见到花生人讲话的时候,控制不住剧烈呕吐起来,因为他已经深信不疑花生人是猪,而他怎么也不愿接受,猪能讲人话。
补充一下
——我这辈子还从来没有为哪部电影连进四次电影院,《大护法》是第一部。我猜这大概足够形容这部动画电影有多好看了。
而我喜欢它的原因也很纯粹,我觉得里面的每一个角色都立得住,足够复杂,耐人寻味。而在这些丰富的角色之外,冷笑话啊、黄段子啊、江湖设定啊、水墨画风啊、暴力美学啊等等,这些所有,都是锦上添花而已。导演不思凡在谈创作初衷的时候说过这么一句:「尝试用最简单的形式,讨论最复杂的人性。」我认为这是这部片子之所以好看的本质。
所以今天打算用两两配对的方式,把全片中的主要人物都梳理一遍。温馨提示,前方有非常猛烈的剧透,强烈建议你们到电影院看完回来再听这一期。
两张「天真」的脸
首先,来梳理两张天真的脸。一个是太子,一个是小姜。这部电影的主题曲是蔡琴演唱的《你一定要是个孩子》,我觉得最契合的就是这两个天真的角色。
太子和小姜,看似身份地位天差地别,但其实他们一样,都是各自的生长环境内格格不入的孤独患者。
太子是王宫里的异类。对王位没有兴趣,只是想泡泡妞、作作画,无数次为了逃离权力而出走,然后被大护法哄着骗着押送回宫。这一次流浪到花生镇,原本只是一场似曾相识的出逃,但因为小姜的缘故,一切都不一样了。
小姜是花生镇的异类。他不像其他的花生人,要么很沉默要么很暴力,反而常常远离人群,到村镇边缘的悬崖看风景,憧憬着外面的世界。有一次差点掉下悬崖,被路过的太子搭救,他不知该如何用语言致谢,便在太子饿的时候默默准备好瓜果。一来二去,就交上了朋友。

太子,借用陈丹青的一个形容,长着一张没受过欺负的脸。而小姜,就像是沙漠中长出来的极罕见的一棵树。他们分别代表不同的天真,而当他们相遇,碰撞出的都是这世间最美好的事物。虽然最初无法用语言沟通,但他们之间是交心的朋友。
当太子听到小姜被抓走的消息时,他气得火冒三丈,说,要是他们把小姜怎么样,我就要铲平这个地方!不管太子有没有意识到,一向吊儿郎当的他在小姜身上找到了一种值得拼命守护的价值。
而对于小姜来说,太子是他的精神支柱。得到了太子的认可后,他对自己的存在更加坚定,从此不再觉得自己的格格不入是一种罪孽。他后来也撕下了自己的假眼睛和假嘴巴,勇于展现出自己说话的能力。他不再需要胆战心惊地和别的村民保持一致了。
除了都是各自生长环境中的异类,太子和小姜也有一种相似的软弱。这种软弱是由他们的天真而来,这意味着他们戒心很低、不会用恶意去猜测周遭的世界,更倾向于「相信些什么」,而不是「怀疑些什么」,有一种不合时宜的慈悲,于是往往被坏人利用、让自己落入圈套。
其中有一幕,大护法失掉了自己的乌钢杖,那便是太子的软弱所致。上文想必是花生镇的行法者哄骗太子做笔交易,让大护法交出武器,换他们一行人平安离开。太子天真,答应了,于是就连累大护法中了行法者的埋伏。
而在影片尾声的部分,小姜孤身一人去搭救太子时,还好心好意提醒反派欧阳吉安和庖卯,让他们快走,否则等花生镇的起义军来了之后,他们俩一定会没命的。结果,小姜命丧庖卯的刀下……

太子和小姜这组人物的第三个共性在于,他们俩是所有角色里面成长跨度最大的。从影片开始到结束,太子和小姜的心智经历了质的飞跃。
太子亲眼目睹了小姜的死亡,这大概是他第一次被夺走某件深爱的事物。而这场死亡,其实也恰恰是太子所必需的一场启蒙,之前他一直处于混沌未醒的状态。当他经历了这场失去,他看待世界的方式想必会有极深刻的改变。
而小姜,是在隐婆的指引下,看见了花生镇居民们命运的真相,这种真相虽然让他感到寒冷和崩溃,但他并没有认命。虽然欧阳吉安把他们叫做猪猡、蝼蚁,但小姜仍然活成了一个有血有肉、有自由意志的人。
影片中最暖的一个设定就是,小姜脑子里取出来的,根本不是其他花生人脑子里的那种黑蛊石,而是一块闪着蓝光的水晶。太子带着水晶离开,说,小姜,我们去看外面的世界。
两张「特权」的脸
太子和小姜是全片最纯粹最明亮的两个角色。接下来,梳理两张复杂一些的、特权的脸。一个是欧阳吉安,一个是欧阳鸣。
欧阳吉安这个角色身上其实集成了很多特点。他的设定会让我想到中国封建时期的诸侯,想到美国蓄奴时期的南方庄园主。而欧阳吉安治下的这个花生镇,会让我想到殖民地、想到集中营。
和所有的独裁者一样,欧阳吉安在花生镇实行恐怖统治压制异己。整个花生镇都仿佛处于一种戒严时期。行法者整天在街上巡逻,光天化日之下挨家挨户抓人。那些言谈举止不一样的花生人都会被行法者掳走,然后当着围观群众的面执行枪决。
此外,欧阳吉安也大搞个人崇拜,在全镇张贴自己的宣传海报,还让仆人生起火来制造烟雾、假扮自己是神仙。但他的权威和统治到底有多稳固呢?或许就像皇帝的新衣一样吧。用大护法的台词来吐槽:我还是第一次见会被烟呛到的神仙。

其实从出场的第一幕开始,欧阳吉安就表现出一副败相,吃不好睡不香、骂骂咧咧的样子,是个心虚的独裁者。
在影片的后半段欧阳吉安有一段台词交代身世,说他们家族世世代代富甲天下,而如今外面有风言风语说,祖上的家业会毁在欧阳吉安手上,所以欧阳吉安选了全天下最掩耳盗铃的一个手段来「保护」自己的家业:断绝花生镇和外界的联系,越少人知道这里在发生什么越好;但凡有一句说他不是的,都是威胁到他家业的人,都要抓起来灭口。好像只要没有人说了,花生镇的问题就不存在了一样。这不恰好暴露了欧阳吉安在治理上的无能吗?
欧阳吉安最大的失败,恰在于连他的孙子欧阳鸣都不承认他的权威。影片中,欧阳鸣特别不屑地对太子说:长大以后,他绝对不要当爷爷这样的人。
而欧阳鸣,我认为是影片中最有看头的角色之一。虽然小小年纪,但绝非池中之物。我看了三遍,才大概拼凑出以欧阳鸣为主轴的叙事线是怎样的。
最开始,太子来到花生镇,成为了可疑人物,于是被行法者抓了起来。而欧阳鸣意识到,太子会是未来的九五之尊,于是从行法者手中把他救下,巧妙地「保护」——或者说是「软禁」——起来。这时候,大护法来到花生镇,找到太子,表明皇上愿意做出的让步,太子大喜,立刻决定起驾回宫。欧阳鸣试图挽留,让二人待到秋收后再走,挽留不成。于是欧阳鸣只能亲自设局,骗太子说「小姜被人抓走了」,拖住太子,支开大护法。随后他又设下圈套,利用大护法对太子的忠诚,缴获了大护法的武器,解除了一个危险因素。然后再次将太子软禁在自己家中。
在这个软禁的过程中,他向太子透露了黑蛊石的秘密——这是恐惧和仇恨的果实,剧毒,致幻,对掌管天下的天子有用,特别是在军事上。即使自己不用,落在敌人手里,也会后患无穷。所以请太子待到秋天收齐这一季的黑蛊石再走。
黑蛊石这个设定放到现实生活中让人一秒脑补核武器,于是把艺术家出身的太子吓坏了,说:我要这种罪孽深重的东西干嘛?!
欧阳鸣这个时候不紧不慢地说:太子天性善良,治国之事,身边必定需要心腹辅佐,欧阳鸣想成为那个人。
太子本来就无心朝政,听到这样的话,下意识感叹道:你还这么小,思想包袱就这么重,太可怜了。而欧阳鸣说,只不过因为太子你听到小孩子讲这样的话,不习惯而已。

虽然粗线条的太子可能意识不到欧阳鸣的危险与价值,身经百战的大护法显然已经看出来了。影片中,在大护法的噩梦里,欧阳鸣已经扮演了一个大 boss 的角色。
所以我很好奇欧阳鸣会长成一个怎样的大人——他对权术之道展现出了空前的兴趣和天赋,如果得到这方面的培养和训练,他可能会成长为一个专业政治家。
到太子登基那日,我不觉得欧阳鸣的政治抱负会止步于「当个专心辅佐君王的幕僚长」,他很可能最后成为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人物。到那个时候,他管辖的疆域会比自己的爷爷宽广千百倍。而他在幼年时发誓过的,「绝对不要当爷爷这样的人」,会以怎样的形式实现呢?他可以展现出怎样优秀的治理呢?不知道影片的续集会不会有若干年后的故事。
其实欧阳鸣这个角色还让我想到现实生活中的一个男孩子,或者说一群人,那就是今年北京高考文科状元熊轩昂,以及和他相似的、在精英家庭里成长起来的年轻人。熊轩昂在接受采访时有一段很精辟的话,他说,「我是中产家庭孩子,生在北京,在北京这种大城市能享受到的教育资源,决定了我在学习时能走很多捷径,能看到现在很多状元都是家里厉害,又有能力的。」
欧阳鸣也一样,家族能提供给他的丰厚资源决定了他的性格、视野和抱负。我看到有些影评里写不喜欢欧阳鸣这个角色,说他小小年纪就这么有野心,一点孩子的天真都没有。但我个人是不赞同这种观点的。对年幼的欧阳鸣来说,「掌权」这件事是写在他命数里面的,有区别的只是权大权小而已。而「辅佐天子」,或许也是他一种纯真的向往,而不是什么野心或非分之想。
两张「草民」的脸
刚刚梳理完了两张天真的脸(太子和小姜)、两张特权的脸(欧阳吉安和欧阳鸣),接下来梳理两张草民的脸。一个是隐婆(粤语版里面叫鱼蛋婆婆),另一个是庖卯。这两个角色最耐人寻味的地方在于,他们内心有崇高的追求,但他们也有致命的局限。
隐婆是花生镇里为数不多的(甚至可以说是仅有的)上了年纪的人。她的年岁意味着两件事,一是,她经历了风风雨雨、比所有年轻人都更有机会看清生活的真相;二是,她在看清了生活的真相之后还能活这么长,说明她自有一套生存智慧,是个很能保守秘密的人。
隐婆在电影里承担了很多粗重活儿,比如说运输尸体啊、放饭啊等等这些事情,所以在经年累月的调查中摸清了欧阳吉安实行的是怎样黑暗的统治,也看到了花生人的命运。但她心里揣着这些真相,想怎么做呢?
其实她自己也没有想好。她肯定很明白自己的力量太微弱,即使把真相抖搂出来,不但撼动不了欧阳吉安的统治,反而会让自己处于险境。所以她是不会主动选择成为一个政治活动家的,只能努力保持一种「众人皆醉我独醒」的苦行僧一般的生活。无数次她想把真相告诉小姜,但又担心这会给小姜带来危险,所以她一直以来只能尽力提醒小姜:别吃蚁猴子。这就是她能做的全部了。

直到她和小姜遇上意外,被行法者追杀,她才意识到,这个时候再不说真话,就再也没机会说了。所以拼劲全力对追杀自己的行法者喊:「你们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吗?!我们才是自己人啊!」意思再明显不过:花生人不应该自相残杀,而应该一致对外推翻欧阳吉安的统治。
破釜沉舟的隐婆这时才终于表现得像个硬核异议分子,非常幸运的是,她的确成功唤醒了一个行法者,让他在开枪时有了迟疑,然后开口问隐婆,能不能再多讲一点我们的故事呀?而通过这个契机,隐婆终于可以把真话讲出来,让花生人有机会建立属于自己族群的主体叙事。
所以影片中有一幕就是大部分的行法者都开口说话了,同意推翻欧阳吉安,而那些不愿意加入的,就被枪毙了,像以前他们铲除异己那样。其实看到这个地方我是很难过的,即使他们抛弃了欧阳吉安,却仍然继承了那套残暴的统治,那这又有什么意义呢?
此外影片中有行法者对普通平民说,别愣着了,快来帮忙。那些普通平民也懵懵懂懂的,可能他们知道要变天了,但不知道为什么会变天、变天之后自己的生活会是怎样,他们可能也不觉得自己有权利去决定这些事情。总之,看得心里涩涩的吧。我真担心这些花生人未来的命运。
而在建立新秩序的过程中,隐婆能扮演一个怎样的角色呢?不知为什么我有些悲观。

再说庖卯。
他是个一出场就张口闭口谈「理想」的人,觉得自己从事的是非常正义和高贵的事情。认为自己只要实现理想,就可以光宗耀祖,让周围的人都怕他,再也不会看不起他。关于这点,用太子的话来吐槽就是:「根本是你自己看不起自己吧!」
庖卯这个角色感觉焦虑值挺高的,也非常容易发怒,有点低自尊的感觉。所以会需要一些很崇高的东西来消解骨子里的怯懦,于是他找到的出口就是:谈理想。而这一类人,就很容易会被欧阳吉安这样的独裁者用话术笼络,来维护统治,顶着「理想」的帽子,他们会无意识地做任何非正义的事情。这个过程中也伴随着独裁者和他自身的反复洗脑,比如在大护法第一次见庖卯的时候,他就哈哈大笑强调,花生人都是欧阳吉安养的猪,嘲笑大护法连人和猪都分不清。后来他见到花生人讲话的时候,控制不住剧烈呕吐起来,因为他已经深信不疑花生人是猪,而他怎么也不愿接受,猪能讲人话。
补充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