率队参观吧 关注:39贴子:3,844

【围观众】人物评价帖(勉强谈谈吧)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1L给敬爱的祖国


IP属地:上海1楼2017-10-19 17:56回复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7-10-19 18:01
    回复
      @十月的独步走 以及槽神(ID厉将曹子休)一直希望我能出一个春秋乃至于先秦历史人物的评价帖,而且刚好现在手边就有正在做的太阁5的春秋mod,十月认为正是时候。
      我倒是觉得真要把我的评价以游戏数据的形式表现出来,肯定有老爷又要指点江山了。所以说,【你们自己觉得某些人的属性让你们不爽,你们不会自己改么】这句难听话我就摆在这儿,我该写什么就写什么。以上。
      PS:某些春秋人物的属性图来自于自己做的春秋mod,结合了自己的评价、人物事迹以及他人口碑。基于某些原因,不提供经过称号卡加成
      PS2:我是郑国吹,喜欢给人洗地,所谓的“战国四大名将”黑。不喜者请自动右上角点X,不要喷【哔——】,谢谢合作


      IP属地:上海3楼2017-10-19 18:12
      回复
        说到春秋,孟子就曾称孔子作《春秋》,“其事则齐桓、晋文”。而且也有人说,”华夏文明看春秋,春秋大义看晋国"。齐桓公、晋文公这两位霸主以及晋国这个超级大国,一直都是后人所津津乐道的;更何况,晋楚的争霸也几乎是贯穿了整个的春秋历史,以齐桓公或者晋国君主做开头简直是再合理不过的判断了。
        那好,我们先来说郑武公。


        IP属地:上海4楼2017-10-19 18:17
        回复
          【零、郑武公】

          郑武公掘突,郑国在春秋的第一位君主,也是郑国的第二任君主。郑桓公姬友在郑国东迁以后,依旧在宗周为幽王效力,是故我一般是不把桓公记载春秋郑国君主内的。
          我对他的评价是“集光与暗于一身的奏响时代号角者”,没错,就是图中列传上方小框里那行字。我在mod里给评价往往都不全依靠能力数值来表现,而是在小框里直接写评价。
          当初在做mod的时候,很困扰,因为给春秋人物确定的面板常常都有一个特性——其他四维可能都比较高,但就武力比较低。因此我拉高了一些人物的武力,比如图中的郑武公;也根据某些原因(如病弱、早夭)降低了某些人的武力……嘛,不多谈了。
          郑武公的“光”就是在指代他周王朝的卿士身份,他以周室卿士身份控制东周政权,以至于后来的郑庄公也效仿着去做【0】;他的“暗”则是在说他以权谋灭亡东虢【1】与郐国的事迹,灭亡胡国【2】之事我存疑,不过在此姑且算上。
          ——姬掘突奏响了春秋时代开明的号角,在拉拢商人【3】的号角声后,便是庄公礼乐崩坏的正剧。
          注解:
          【0】《左传·隐公三年》:郑武公、庄公为平王卿士。
          【1】《竹书纪年》:四年,燕顷侯薨。郑人灭虢。
          【2】《韩非子》:昔者郑武公欲伐胡,故先以其女妻胡君,以娱其意。因问于群臣:“欲用兵,谁可伐者?”大夫关其思对曰:“胡可伐。”武公怒而戮之,曰:“胡,兄弟之国,子言伐之,何也?”胡君闻之,以郑为亲己,遂不备郑。郑人袭胡,取之。
          【3】《左传·昭公十六年》:子产对曰:“昔我先君桓公,与商人皆出自周,庸次比耦,以艾杀此地,斩之蓬蒿藜藿,而共处之。世有盟誓,以相信也,曰:‘尔无我叛,我无强贾,毋或丐夺。尔有利市宝贿,我勿与知。’恃此质誓,故能相保,以至于今。今吾子以好来辱,而谓敝邑强夺商人,是教弊邑背盟誓也,毋乃不可乎!吾子得玉而失诸侯,必不为也。若大国令,而共无艺,郑,鄙邑也,亦弗为也。侨若献玉,不知所成,敢私布之。”


          IP属地:上海5楼2017-10-19 18:41
          回复
            【二、祭足】

            我对祭足的评价是“权臣”,而且是春秋第一位权臣。之所以不称祭足为“第一权臣”,那是因为我认为赵盾的顺位更高一些。
            初中读史的时候,一开始读到祭足的记载还以为这货是个忠臣【0】,结果等我看到接下来的内容后……
            我:WTF!?没想到你个浓眉大眼的居然是这种人,我果然还是图样图奈个
            整个看下来,在郑庄公主政时期,祭足是庄公手下得力的重臣,能文能武【1】,发挥了相当的作用,也对庄公表现出了相当的忠心。不过在他出使宋国被宋人挟持后,他的身份就从忠臣变成了权臣【2】,肆意废立国君,比后来晋国的赵盾还狂霸酷炫拽。直到祭足死去,中兴郑国的雄主郑厉公才得以归国【3】,这也可以想见祭足到底有多强。
            至于祭足是否真的想当个翻手为云覆手雨的权臣这件事的真相,谁知道呢?
            注解:
            【0】①《左传·隐公元年》: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②《史记·郑世家》:祭仲曰:“京大於国,非所以封庶也。”
            【1】①《左传·隐公五年》:四月,郑人侵卫牧,以报东门之役。卫人以燕师伐郑。郑祭足、原繁、泄驾以三军军其前,使曼伯与子元潜军军其后。燕人畏郑三军而不虞制人。六月,郑二公子以制人败燕师于北制。
            ②《左传·桓公五年》:曼伯为右拒,祭仲足为左拒,原繁、高渠弥以中军奉公,为鱼丽之陈,先偏后伍,伍承弥缝。
            ③《左传·桓公五年》:夜,郑伯使祭足劳王,且问左右。
            ④《史记·郑世家》:三十八年,北戎伐齐,齐使求救,郑遣太子忽将兵救齐。齐釐公欲妻之,忽谢曰:“我小国,非齐敌也。”时祭仲与俱,劝使取之,曰:“君多内宠,太子无大援将不立,三公子皆君也。”所谓三公子者,太子忽,其弟突,次弟子亹也。
            ⑤《史记·郑世家》:四十三年,郑庄公卒。初,祭仲甚有宠於庄公,庄公使为卿;公使娶邓女,生太子忽,故祭仲立之,是为昭公。
            ⑥《左传·桓公十一年》:初,祭封人仲足有宠于庄公,庄公使为卿。
            ⑦《左传·桓公十一年》:郑昭公之败北戎也,齐人将妻之,昭公辞。祭仲曰:「必取之。君多内宠,子无大援,将不立。三公子皆君也。」弗从。
            【2】①《左传·桓公十一年》:为公娶邓曼,生昭公,故祭仲立之。宋雍氏女于郑庄公,曰雍姞,生厉公。雍氏宗有宠于宋庄公,故诱祭仲而执之,曰:「不立突,将死。」亦执厉公而求赂焉。祭仲与宋人盟,以厉公归而立之。
            ②《史记·郑世家》:厉公四年,祭仲专国政。厉公患之,阴使其婿雍纠欲杀祭仲。纠妻,祭仲女也,知之,谓其母曰:“父与夫孰亲?”母曰:“父一而已,人尽夫也。”女乃告祭仲,祭仲反杀雍纠,戮之於市。厉公无柰祭仲何,怒纠曰:“谋及妇人,死固宜哉!”夏,厉公出居边邑栎。祭仲迎昭公忽,六月乙亥,复入郑,即位。
            ③《左传·桓公十七年》:初,郑伯将以高渠弥为卿,昭公恶之,固谏,不听,昭公立,惧其杀己也。辛卯,弑昭公,而立公子亹。
            ④《左传·桓公十八年》:秋,齐侯师于首止;子亹会之,高渠弥相。七月戊戌,齐人杀子亹而轘高渠弥,祭仲逆郑子于陈而立之。是行也,祭仲知之,故称疾不往。人曰:「祭仲以知免。」仲曰:「信也。」
            【3】①《史记·郑世家》:郑子八年,齐人管至父等作乱,弑其君襄公。十二年,宋人长万弑其君湣公。郑祭仲死。十四年,故郑亡厉公突在栎者使人诱劫郑大夫甫假,要以求入。
            ②《左传·庄公十四年》:郑厉公自栎侵郑,及大陵,获傅瑕。傅瑕曰:「苟舍我,吾请纳君。」与之盟而赦之。六月甲子,傅瑕杀郑子及其二子而纳厉公。


            IP属地:上海7楼2017-10-19 20:16
            回复
              【三、高渠弥】

              我对高渠弥的评价是“天才的背叛者”,“天才”是形容词。
              虽然许多人都认为高渠弥是鱼丽之阵的发明者,但我以为那些人的态度更像是受冯梦龙的小说家言【0】影响。历史是不可武断地做出结论的。而且现在学界也有认为鱼丽之阵是子元发明的【1】、是庄公发明的等一些说法,不过我还是更倾向于“高渠弥发明说”,不然以庄公用人的水准,能将祭足从城市设计师提拔起来的他是不会坚持封高渠弥为卿的【2】——高渠弥肯定是立下过足以令庄公无视郑昭公反对呼声的功的。
              高渠弥一生中最大的污点,便是弑君。杀掉和他关系不好的昭公这件事,在我看来和祭足肆意废立国君其实也没太大差别,比起尽忠,他们只是选择了保命而已。更何况,在明知高渠弥弑君的情况下,作为昭公亲信以及保护人的祭足竟然不置一词,我觉得这才是更令人齿冷的吧。另一方面,高渠弥之后也受到了惩处,所以也不必对他过于苛求,当然这也是我个人观点。【3】
              ——鱼丽之阵、荆尸之阵、毁车为行、先轸用兵的思想以及智武子的三驾疲敌等等都是春秋军事策略智慧的结晶,我更看重前三个,因此高渠弥军事方面的面板相当高。
              注解:
              【0】《东周列国志·第九回》:高渠弥曰:“臣观周王,颇知兵法。今番交战,不比寻常,请为‘鱼丽’之阵。”庄公曰:“‘鱼丽阵’如何?”高渠弥曰:“甲车二十五乘为偏,甲士五人为伍。每车一偏在前,别用甲士五五二十五人随后,塞其阙漏。车伤一人,伍即补之,有进无退。此阵法极坚极密,难败易胜。”庄公曰:“善。”三军将近繻葛,扎住营寨。
              【1】①《左传·桓公五年》:郑子元请为左拒以当蔡人、卫人,为右拒以当陈人,曰:「陈乱,民莫有斗心,若先犯之,必奔。王卒顾之,必乱。蔡、卫不枝,固将先奔,既而萃于王卒,可以集事。」从之。曼伯为右拒,祭仲足为左拒,原繁、高渠弥以中军奉公,为鱼丽之陈,先偏后伍,伍承弥缝。战于繻葛,命二拒曰:「旝动而鼓。」蔡、卫、陈皆奔,王卒乱,郑师合以攻之,王卒大败。
              ②赵长征先生的《周郑繻葛之战与“鱼丽”之阵》:郑国的子元提出的战术建议是郑国取胜的关键。
              【2】《左传·桓公十七年》:初,郑伯将以高渠弥为卿,昭公恶之,固谏,不听,昭公立,惧其杀己也。
              【3】《左传·桓公十八年》:秋,齐侯师于首止;子亹会之,高渠弥相。七月戊戌,齐人杀子亹而轘高渠弥,祭仲逆郑子于陈而立之。


              IP属地:上海8楼2017-10-20 12:02
              回复
                【四、郑昭公】

                我对郑昭公的评价是“毫无政治策略的继承人”,人皆云虎父无犬子,但昭公实在没有继承他老爹庄公的政略才能。
                昭公此人,打仗是一把好手,但内部他确实没有什么能力可以稳住,也拉拢不到什么重臣【0】。若没有祭足后来伸出援手以及厉公自己作,他怕不是出奔后就再也回不来郑国了。对外他做的工作也不行【1】【1-2】,虽然说文姜或许臭名在外【2】,但和齐国联姻好歹也是能拉到外援的。结果昭公选择娶弱小的陈国的公主,面对给厉公撑腰的宋国,那就完全没辙了。
                注解:
                【0】《左传·桓公十七年》:初,郑伯将以高渠弥为卿,昭公恶之,固谏,不听,昭公立,惧其杀己也。
                【1】①《左传·桓公十一年》:郑昭公之败北戎也,齐人将妻之,昭公辞。祭仲曰:「必取之。君多内宠,子无大援,将不立。三公子皆君也。」弗从。
                ②《左传·桓公六年》:北戎伐齐,齐侯使乞师于郑。郑大子忽帅师救齐。六月,大败戎师,获其二帅大良、少良,甲首三百,以献于齐。于是,诸侯之大夫戍齐,齐人馈之饩,使鲁为其班,后郑。郑忽以其有功也,怒,故有郎之师。
                ③《史记·郑世家》:庄公又娶宋雍氏女,生厉公突。雍氏有宠於宋。宋庄公闻祭仲之立忽,乃使人诱召祭仲而执之,曰:“不立突,将死。”亦执突以求赂焉。
                【1-2】张瑞芳先生的《<左传>政治婚姻下的女性形象》:郑太子忽的确是考虑到恐怕日后受齐摆布,也不愿被人讥为借齐国而扬威立名、稳坐君位,因此“君子曰:‘善自为谋。’”
                普青辉哥曰:就这点而言,或许郑昭公有他自己的考量也说不定。当然我对这种想法持怀疑态度,因为祭足当时就反对了,这也表明娶文姜在祭足看来不见得会有这些风险。
                【2】《史记·鲁周公世家》:齐襄公通桓公夫人。


                IP属地:上海本楼含有高级字体9楼2017-10-20 20:16
                回复
                  【五、郑厉公】

                  我对郑厉公的评价是“继承庄公野心之君”,庄公四子里他是和庄公最像的。
                  厉公在比较早的时候其实就已经展现出自己的军事才华(按时间来算比昭公还早)【0】,只不过昭公的武功相对而言比较显赫,所以人们很容易忽视厉公在庄公时期的存在感。姬突后来能够继位到底是依靠的宋国的力量,而他很快的便受到了宋国的要挟【1】(之前说郑昭公时就稍微提过受制于外国的问题,但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而祭足在驱逐昭公后把持朝政,厉公无法施展开来,因此厉公纵使拉拢了鲁国,他在相当一段时间内依然是内外受制【2】,难有作为。
                  ——厉公谋诛祭足的故事也挺有意思的,大家可以去看看。【3】
                  等到祭足死去,厉公归国复位,郑国早已不再是庄公时期那个霸国,而沦落为齐国的附属。雄心勃勃的姬突自然是不甘心的,他一出手便是联合虢国平定王子颓之乱,不仅获得了土地,为郑国在排除齐国影响的前提下重新取回了王室的信任。然而他为人刻薄寡恩,这是他的短处【4】;而且他在为周室平乱后不久便去世了,不然齐桓公想要称霸或许还会有不少的变数。
                  注解:
                  【0】《左传·隐公九年》:北戎侵郑,郑伯御之。患戎师,曰;「彼徒我车,惧其侵轶我也。」公子突曰:「使勇而无刚者尝寇,而速去之。君为三覆以待之。戎轻而不整,贪而无亲,胜不相让,败不相救。先者见获必务进,进而遇覆必速奔,后者不救,则无继矣。乃可以逞。」从之。
                  戎人之前遇覆者奔。祝聃逐之。衷戎师,前后击之,尽殪。戎师大奔。十一月甲寅,郑人大败戎师。
                  【1】①《左传·桓公十一年》:初,祭封人仲足有宠于庄公,庄公使为卿。为公娶邓曼,生昭公,故祭仲立之。宋雍氏女于郑庄公,曰雍姞,生厉公。雍氏宗有宠于宋庄公,故诱祭仲而执之,曰:「不立突,将死。」亦执厉公而求赂焉。祭仲与宋人盟,以厉公归而立之。
                  ②《左传·桓公十三年》:宋多责赂于郑,郑不堪命。故以纪、鲁及齐与宋、卫、燕战。
                  【2】①《左传·桓公十四年》:冬,宋人以诸侯伐郑,报宋之战也。焚渠门,入,及大逵。伐东郊,取牛首。以大宫之椽归,为卢门之椽。
                  ②《左传·桓公十五年》:祭仲专,郑伯患之,使其婿雍纠杀之。
                  【3】《左传·桓公十五年》:祭仲专,郑伯患之,使其婿雍纠杀之。将享诸郊。雍姬知之,谓其母曰:「父与夫孰亲?」其母曰:「人尽夫也,父一而已,胡可比也?」遂告祭仲曰:「雍氏舍其室而将享子于郊,吾惑之,以告。」祭仲杀雍纠,尸诸周氏之汪。公载以出,曰:「谋及妇人,宜其死也。」夏,厉公出奔蔡。
                  【4】①《左传·庄公十四年》:郑厉公自栎侵郑,及大陵,获傅瑕。傅瑕曰:「苟舍我,吾请纳君。」与之盟而赦之。六月甲子,傅瑕杀郑子及其二子而纳厉公。
                  厉公入,遂杀傅瑕。使谓原繁曰:「傅瑕贰,周有常刑,既伏其罪矣。纳我而无二心者,吾皆许之上大夫之事,吾愿与伯父图之。且寡人出,伯父无里言,入,又不念寡人,寡人憾焉。」对曰:「先君桓公命我先人典司宗祏。社稷有主而外其心,其何贰如之?苟主社稷,国内之民其谁不为臣?臣无二心,天之制也。子仪在位十四年矣,而谋召君者,庸非二乎。庄公之子犹有八人,若皆以官爵行赂劝贰而可以济事,君其若之何?臣闻命矣。」乃缢而死。
                  ②《史记·郑世家》:十四年,故郑亡厉公突在栎者使人诱劫郑大夫甫假,要以求入。假曰:“舍我,我为君杀郑子而入君。”厉公与盟,乃舍之。六月甲子,假杀郑子及其二子而迎厉公突,突自栎复入即位。初,内蛇与外蛇斗於郑南门中,内蛇死。居六年,厉公果复入。入而让其伯父原曰:“我亡国外居,伯父无意入我,亦甚矣。”原曰:“事君无二心,人臣之职也。原知罪矣。”遂自杀。厉公於是谓甫假曰:“子之事君有二心矣。”遂诛之。假曰:“重德不报,诚然哉!”


                  IP属地:上海10楼2017-10-20 22:51
                  回复
                    【六、赵括】
                    今天破例提前写几个战国的人物,比如有相当争议的括神(滑稽
                    mod因为以春秋人物为主,所以这次评价没有他的截图。
                    我对赵括的评价是“裨将之才”。在我看来,不论是括吹,还是括黑,实际上都毫无意义。
                    赵括这一生指挥的唯一一场战役,便是决定赵国国运的长平之战。所以我接下来先做一个简略的说明。
                    首先,赵国在长平之战有没有机会不会败得那么惨呢?我认为,有机会。
                    其次,如果赵国规避了长平的惨败,秦国还能否吞灭六国呢?我说,能。
                    总结,长平之战不论胜败,秦强之局也无法改变,六国还是会灭亡——这是我的结论。
                    然后一群人骂赵括是傻X。赵括:exm????
                    普青辉哥曰:我不太懂你们业界啊。
                    ———————————分割线———————————————————————
                    那好,接下来我们还要稍微分析一下。
                    我们先说秦赵两国。这两国的实力才是大前提。
                    秦赵两国,我用我很不客观也很不客气的角度来评论,就是“这两国国力差得远,除了军事以外”。
                    我把军事分出来说,就是因为在冷兵器时代经济不能完全决定军事,甚至Z治有时候都不可以。从经济方面看,秦国有关中、有巴蜀、有河东等等,还有商鞅变法给老秦人上buff。巴蜀有李冰和都江堰,秦昭王时期巴蜀的土地也已彻底能够为秦国所用了。可以想见秦国在长平之战时的人力、财力有多么强大。
                    反观赵国,或许是有民风的影响,邯郸成长为了赫赫有名的商业大都市。可你看人老韩阳翟、新郑都是商业大都市,韩昭侯死后还不是被邻居们吊起来打?更何况赵国除了早期公仲连做了一点微小的努力【0】,令赵国有了一个钱袋子以外,赵国还有什么经济上的变革吗?邯郸保卫战的时候赵国还要向齐国讨粮,而秦国在长平之战后没过多久就包围你大赵邯郸了!【1】
                    ——我对赵国的定义:一个有着枪杆子、钱袋子的决定性强国。
                    赵国不是霸国,也永远没资格称得上霸国。
                    有钱没粮,那你的钱就一点意义都没有。因为战国时期,土地、粮食才是根本。
                    有人会说我之前提到“经济不能完全决定军事”来反驳我对赵国国力的看法。然而我要强调一点,人云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诸位是不是想说战国人是不要吃饭的?
                    再看军事,秦国有军功爵制度鼓励士兵作战,赵国则是有胡服骑射,赵人的单兵素质似乎也值得肯定。那接下来《史记》里的一段话看起来就很豹笑了:
                    四月,龁因攻赵。赵使廉颇将。赵军士卒犯秦斥兵,秦斥兵斩赵裨将茄。——《白起王翦列传》
                    王龁带的秦兵和“战国四大名将”之一的廉颇带的赵兵,按道理赵兵没理由输,至少不会输得特别惨。结果是你赵一个裨将被反杀,对面还是秦国斥候。我只想说,豹不想笑了。【2】
                    至于Z治制度,那还要说吗?赵括被围困,赵王懵然不知(或者说无法组织起有效的救援,只不过没被记载),而另一方则是调集了河内十五岁以上的所有成年男子上战场支援白起【3】。对比之下,差距立显。
                    ————————————————————————————————————
                    经济、军事、Z治都分析过了,我们进入长平之战的正题。
                    依我之见,长平之战是一场情理之内意料之外的战争。说它是情理之内,是因为秦国不管是要统一天下,还是要东进掠夺土地,都是会和赵国开战的;而且上党郡作为一块军事要地,秦赵都想拿到手,虽然理由不一样。【4】
                    说它是意料之外,是因为不论秦赵中的任何一方,都不想打这么一场赌上国运的战争,尤其是在“长平之战”那一段时期。
                    而导致这个“意料之外”的,除开秦赵两个君主外,罪魁祸首便是我们大名鼎鼎的名将廉颇老先生。(这也是我黑廉颇的一个主要原因)
                    我知道有不少人认为廉颇坚守是正确的判断,某种程度上我认可这个意见,不过我要在此基础上阐述一下我的看法。廉颇一开始面对的对手是谁?是已经取下上党郡土地的王龁【5】。廉颇面对王龁,没有取胜,于是选择深沟高垒与之不战【6】,这其实不算明智之举。
                    因为廉颇老将军将一场救援战给打成了添油战,从而让秦国看到了吃掉赵国主力的机会【7】。虽然说王龁后来是作为进攻方作战的,但问题是廉颇在当时只是面对的王龁军队。比起王龁,还有个重量级选手还没亮剑!
                    ——后人呼为杀神的白起。
                    白起那时候有很大的可能是屯兵于野王。【8】
                    ————————————————————————————————————————
                    以下是@十月的独步走 关于长平之战粮食问题的看法:
                    因为辉哥大大讨厌我引用大段的史料与论文,所以小女子就长话短说了。
                    有人曾质疑秦赵的粮道问题,我在此可以稍微进行解说。秦国大多数的粮产地固然距离前线比较远,但有一个地方是相当近的,那就是河东。河东(河内)在战国初期是魏国苦心运作的领土,有人口,有良田,更有盐池!秦国当年可也是下了大功夫经营这块土地的,长平之战时抽调人力也是从这里抽。至于河东,距离长平远吗?各位心中有数。当然,秦国在粮食方面还有其它一些需要提的地方,在此我就不掠人之美了,请辉哥大大自行解说吧。
                    而赵国的廉颇据说是挖了运河的,依靠丹水构筑防线与粮道。然而最大的问题是,廉颇建立的防线比较稳固,但他所构想的水路运粮路线是有一定危险性的。因为白起所屯兵的野王不仅控制韩国新郑与上党之间的道路,同时也控制了丹水。。。。
                    长平之战的粮食问题,其实本质上还是只有一矿的赵国熬不过有二矿甚至三矿四矿的秦国而已。这个问题并非是立即发作的,而是隐性的、一直存在的,直到邯郸之战才彻底爆发。
                    附:我手头没有地图,所以请见谅啦(∩_∩)
                    ——————————————————————————————————————————
                    注解:
                    【0】《史记·赵世家》:烈侯好音,谓相国公仲连曰:“寡人有爱,可以贵之乎?”公仲曰:“富之可,贵之则否。”烈侯曰:“然。夫郑歌者枪、石二人,吾赐之田,人万亩。”公仲曰:“诺。”不与。居一月,烈侯从代来,问歌者田。公仲曰:“求,未有可者。”有顷,烈侯复问。公仲终不与,乃称疾不朝。番吾君自代来,谓公仲曰:“君实好善,而未知所持。今公仲相赵,於今四年,亦有进士乎?”公仲曰:“未也。”番吾君曰:“牛畜、荀欣、徐越皆可。”公仲乃进三人。及朝,烈侯复问:“歌者田何如?”公仲曰:“方使择其善者。”牛畜侍烈侯以仁义,约以王道,烈侯逌然。言牛畜以仁义约以王道,故止歌者田。攸攸,气行貌,宽缓也。明日,荀欣侍,以选练举贤,任官使能。明日,徐越侍,以节财俭用,察度功德。所与无不充,君说。烈侯使使谓相国曰:“歌者之田且止。”官牛畜为师,荀欣为中尉,徐越为内史,赐相国衣二袭。
                    【1】《史记·赵世家》:(孝成王四年)七月,廉颇免而赵括代将。秦人围赵括,赵括以军降,卒四十馀万皆阬之。王悔不听赵豹之计,故有长平之祸焉。
                    王还,不听秦,秦围邯郸。武垣令傅豹、王容、苏射率燕众反燕地。赵以灵丘封楚相春申君。
                    八年,平原君如楚请救。还,楚来救,及魏公子无忌亦来救,秦围邯郸乃解。
                    【2】这里是针对某些人认为在长平之战时,赵兵与秦兵军事水准持平,乃至于比秦兵强的观点而发
                    【3】《史记·白起王翦列传》:秦王闻赵食道绝,王自之河内,赐民爵各一级,发年十五以上悉诣长平,遮绝赵救及粮食。
                    【4】理由之后会说
                    【5】《史记·白起王翦列传》:四十七年,秦使左庶长王龁攻韩,取上党。上党民走赵。赵军长平,以按据上党民。
                    【6】《史记·白起王翦列传》:四月,龁因攻赵。赵使廉颇将。赵军士卒犯秦斥兵,秦斥兵斩赵裨将茄。六月,陷赵军,取二鄣四尉。七月,赵军筑垒壁而守之。秦又攻其垒,取二尉,败其阵,夺西垒壁。廉颇坚壁以待秦,秦数挑战,赵兵不出。
                    【7】这是我在逼乎看到的。有人认为廉颇坚守的原因有二:1、守住长平,使秦军不能攻打上党郡的其它地方。(廉颇只达成了前半句,即守住长平)2、不和秦国打战略决战。
                    然而正是廉颇坚守所导致的相持与添油才将长平之战一点一点的变为战略决战,最后赵军由于赵括的莽进而被一口吃掉,多么滑稽。
                    【8】《史记·白起王翦列传》:四十四年,白起攻南阳太行道,绝之。
                    四十五年,伐韩之野王。野王降秦,上党道绝。


                    IP属地:上海11楼2017-10-25 14:59
                    回复
                      接上回的说。
                      我提到白起可能屯兵于野王这件事,不是没有意义的。之前我们的十月小姐也说过,白起驻守野王可以给廉颇的粮道添堵,而我要强调的就是一件事。
                      ——你们有没有想过白起为何用三万人左右的部队就能分割赵国大军并切断粮道?【0】
                      有人或许会认为白起用兵如神,赵括用兵太蠢。是的,白起这招的确高明,但这是建立在他知道如何给赵军粮道添堵的前提上。
                      开战之前,赵国国内就已经有人指出秦国生产力高,还有水路运输,运粮快捷【1】;上次十月小姐的解说也进行过相关的说明——廉颇挖了运河,而且还依托运河和丹水建立了营垒,因此赵国陆路运粮的困难姑且可以抵消一部分。然而很不巧的是,在丹水下游的白起正好是能得知廉颇以水路运粮的。
                      从白起、赵括各自接手军队,到开战、包围,不过两个月(其中赵兵还被饿了四十六天)【2】,说白起没花过时间研究赵军的运粮路线?我是不信的。当然你们可以说白起将军天赋异禀,刚来几天,不必观察地形便可得出针对赵军粮道的方略。而这个时间差也应该可以侧证白起当时就在野王。
                      如果我猜测的内容属实,白起以三万兵(其实是二万五千)断掉赵军粮道,是谋定而后动。这也比较符合他打仗的风格【3】。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增兵是因为廉颇坚守的缘故,粮道被摸透了也有廉颇的责任,那长平的锅廉颇是不是要背呢?
                      我认为他是要背的。
                      注解:
                      【0】《史记·白起王翦列传》:壁坚拒不得入,而秦奇兵二万五千人绝赵军後,又一军五千骑绝赵壁间,赵军分而为二,粮道绝。
                      【1】《史记·赵世家》:对曰:“夫秦蚕食韩氏地,中绝不令相通,固自以为坐而受上党之地也。韩氏所以不入於秦者,欲嫁其祸於赵也。秦服其劳而赵受其利,虽彊大不能得之於小弱,小弱顾能得之於彊大乎?岂可谓非无故之利哉!且夫秦以牛田之水通粮蚕食,上乘倍战者,裂上国之地,其政行,不可与为难,必勿受也。”
                      【2】《史记·白起王翦列传》:四月,龁因攻赵。
                      六月,陷赵军,取二鄣四尉。七月,赵军筑垒壁而守之。秦又攻其垒,取二尉,败其阵,夺西垒壁。廉颇坚壁以待秦,秦数挑战,赵兵不出。赵王数以为让。而秦相应侯又使人行千金於赵为反间,曰:“秦之所恶,独畏马服子赵括将耳,廉颇易与,且降矣。”赵王既怒廉颇军多失亡,军数败,又反坚壁不敢战,而又闻秦反间之言,因使赵括代廉颇将以击秦。秦闻马服子将,乃阴使武安君白起为上将军。而王龁为尉裨将,令军中有敢泄武安君将者斩。
                      至九月,赵卒不得食四十六日,皆内阴相杀食。
                      【3】《战国策·中山》:伊阙之战,韩孤顾魏,不欲先用其众。魏恃韩之锐,欲推以为锋。二军争便之力不同,是以臣得设疑兵,以待韩阵,专军并锐,触魏之不意。魏军既败,韩军自溃,乘胜逐北,以是之故能立功。皆计利形势,自然之理,何神之有哉 !


                      IP属地:上海12楼2017-10-26 21:24
                      回复



                        IP属地:上海16楼2017-10-26 22:29
                        回复



                          IP属地:上海17楼2017-10-26 22:32
                          回复
                            然而赵孝成王在长平之战前后,也就只做了这么一个正确的决策而已。外交方面,他既不能与秦谈和,也无法给予别国利益来合纵。内政方面,对于农业他并没有什么成果。用人方面,用个赵括也相当失败。
                            我个人以为,长平之战的大败有起码40%的责任,都是赵孝成王的。
                            ——齐威王战胜于朝廷,而后来的赵孝成王在动手前就已经输了。
                            最后,我们来说说赵括,我们的“括神”。(滑稽
                            我对他的评价之前也说过——“裨将之才”。我不知道他未来会有什么成就,也不关心他未来会有什么成就,因为他在长平之战里只表现出了“裨将”的才能。也就是说,他的才能令他撑死当个副将。
                            同样,“括神”亦有许多人裱过了,我也不想立即炒那些冷饭。因此我先来说说他的优点。
                            首先,他的指挥力(包括治军能力)值得肯定。
                            赵兵固然有相当的军事素养,但赵括能在粮道断绝四十余天后还能组织出部队进行反攻,并造成了秦军不小的伤亡【0】。而且赵国大军在被围困后“士卒离心”,以人为食,可他们于赵括死后才尽数投降白起【1】。纵使赵括在受困后以强力手段镇压部队,或者说部队看在他是赵奢之子的份上才没有背叛,不拘是哪一点都能够表明赵括还是有能力将廉颇留下的军队给掌控好的。这点值得肯定。
                            如果说统兵能力以100分为满分的话,赵括还是可以拿60分的。但再往上那就不行了。
                            其次,他忠心为国。
                            战国献城投降的比比皆是,这也没必要受到责备。不过赵括为了赵国出阵长平,奋战至死,这一点是很多人都忽略的,因为他们根本不会去接廉颇留下来的这个烫手山芋。
                            说完优点,再来说说他的缺点。
                            第一,自负且不体恤士卒。【2】
                            有人拿王翦灭楚【3】的例子来给括神洗地。我对此持保留态度。
                            第二,战术素养不高。
                            有人是反驳第二点的,他们认为王龁率领的是偏师,而白起在野王屯下的兵马才是主力。是故他们判断,赵括很可能是想以最快速度吃掉王龁的部队,再和白起的军队作战。
                            我对该论调依旧持保留态度。【4】
                            注解:
                            【0】《史记·白起王翦列传》:武安君言曰:“邯郸实未易攻也。且诸侯救日至,彼诸侯怨秦之日久矣。今秦虽破长平军,而秦卒死者过半,国内空。远绝河山而争人国都,赵应其内,诸侯攻其外,破秦军必矣。不可。”
                            白起所言也许有夸张成分,但以廉颇的坚守战术,秦军在长平所受到的打击应当有大半可以算在赵括头上。
                            【1】①《史记·白起王翦列传》:至九月,赵卒不得食四十六日,皆内阴相杀食。来攻秦垒,欲出。为四队,四五复之,不能出。其将军赵括出锐卒自搏战,秦军射杀赵括。括军败,卒四十万人降武安君。
                            ②《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赵括既代廉颇,悉更约束,易置军吏。秦将白起闻之,纵奇兵,详败走,而绝其粮道,分断其军为二,士卒离心。四十馀日,军饿,赵括出锐卒自博战,秦军射杀赵括。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阬之。
                            【2】《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对曰:“始妾事其父,时为将,身所奉饭饮而进食者以十数,所友者以百数,大王及宗室所赏赐者尽以予军吏士大夫,受命之日,不问家事。今括一旦为将,东向而朝,军吏无敢仰视之者,王所赐金帛,归藏於家,而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买之。王以为何如其父?父子异心,原王勿遣。”
                            【3】《史记·白起王翦列传》:於是王翦将兵六十万人,始皇自送至灞上。王翦行,请美田宅园池甚众。始皇曰:“将军行矣,何忧贫乎?”王翦曰:“为大王将,有功终不得封侯,故及大王之乡臣,臣亦及时以请园池为子孙业耳。”始皇大笑。王翦既至关,使使还请善田者五辈。或曰:“将军之乞贷,亦已甚矣。”王翦曰:“不然。夫秦王怚而不信人。今空秦国甲士而专委於我,我不多请田宅为子孙业以自坚,顾令秦王坐而疑我邪?”
                            【4】如果王龁带领的真是偏师的话,廉颇以丹水、运河为粮道的措施就显得更蠢了(因为在野王的白起主力能察觉到,想断掉赵军粮道分分钟的事)。我虽然是四大名将黑,但我不认为廉颇真这么蠢,除非廉颇自负到认为他构筑的防线连白起带大军都攻不破(因为粮道是配合防线而建立的),或者说在野王的白起那时候正赶上痴呆症发作。


                            IP属地:上海18楼2017-10-27 10:45
                            回复
                              长平赵方三大巨头基本都说完了,我对长平惨败做了如下结论。
                              ——长平之战实质上是秦赵两方都不愿意开打的赌国运之战。然而由于廉颇战术上的失误,使得赵国不得不赌上自己的国运打这么一场,从而令秦国看到了彻底打垮老赵的机会。再加上赵国决策层(孝成王、平原君)外交、用人的失败,使得赵括这个“裨将”葬送了赵国大部分的实力。
                              ——廉颇是建立危房的人,赵孝成王是给危房增加楼层的人,赵括是推倒危房的人。这么解释,看上去说不定会更容易弄懂一些。
                              另外说几句题外话,还是关于粮食。
                              我之前说过,秦赵两方粮道都能经过水路来运输。而十月小姐认为,长平实质上是多矿秦国对一矿赵国的胜利,这一点我只能认可一半。
                              ——多矿只能说恢复能力强,可在冷兵器时代一场大规模战役的胜负和恢复能力没有必然关系。
                              赵国在长平之战缺粮的记载,在《战国策》里有说【0】,我就不加赘述了。
                              秦国在长平之战时期,其实国内可能也有困难。
                              然而证据不在《史记》乃至于《战国策》,而是在《韩非子》里【1】。
                              《韩非子·外储说右下》:秦大饥,应侯请曰:“五苑之草著:蔬菜、橡果、枣栗,足以活民,清发之。“昭襄王曰:“吾秦法,使民有功而受赏,有罪而受诛。今发五苑之蔬草者,使民有功与无功俱赏也。夫使民有功与无功俱赏者,此乱之道也。夫发五苑而乱,不如弃枣蔬而治。”一曰:“令发五苑之蓏、蔬、枣、栗,足以活民,是用民有功与无功争取也。夫生乱,不如死而治,大夫其释之。”
                              这场灾难发生在应侯(即范睢【2】)在秦国这段时期,而长平之战也正是发生在应侯主政时期。
                              国内发生饥荒,秦昭王虽然不赈济饥民,但他要思考的东西肯定是要比白起多的。范睢劝说秦昭王罢兵,确然有嫉妒白起的因素在,然而秦国国内的现实情况也不得不让秦王暂时休兵,因此秦王才会听从范睢的话。
                              正因为如此,我觉得秦赵在长平都不见得希望赌国运打上一场。就算打,也利在急战(秦国有饥荒;赵国不少壮年劳动力被拉到长平打仗,而且赵国本身农业就有问题)。
                              就这一点来看,廉颇依然值得黑。
                              注解:
                              【0】《战国策·齐策二》:秦攻赵长平,齐、楚救之。秦计曰:“齐、楚救赵,亲,则将退兵;不亲,则且遂攻之。”
                                赵无以食,请粟于齐,而齐不听。苏秦谓齐王曰:“不如听之以却秦兵,不听则秦兵不却,是秦之计中,而齐、燕之计过矣。且赵之于燕、齐,隐蔽也,齿之有唇也,唇亡则齿寒。今日亡赵,则明日及齐、楚矣。且夫救赵之务,宜若奉漏壅,沃焦釜。夫救赵,高义也;却秦兵,显名也。义救亡赵,威却强秦兵,不务为此,而务爱粟,则为国计者过矣。”
                              【1】对于《韩非子》的记载,我一向存疑,但不代表《韩非子》的记载完全不可信
                              【2】《史记·范睢蔡泽列传》:秦封范睢以应,号为应侯。当是时,秦昭王四十一年也。
                              昭王四十三年,秦攻韩汾陉,拔之,因城河上广武。
                              後五年,昭王用应侯谋,纵反间卖赵,赵以其故,令马服子代廉颇将。秦大破赵於长平,遂围邯郸。


                              IP属地:上海19楼2017-10-27 11:15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