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国吧 关注:14,733贴子:286,739

定都南京没有错!错在后面的分兵出击。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先说要不要取南京为首都。多数人认为太平军攻下武昌以后,应立即进兵中原,定都河南。本人以为太平天国自南方兴起,军队领导均系南方人,在南方推行统治,自然比在北方容易。北方是清廷统治的中心,清廷对老百姓的束缚,北方清军的战斗力,无疑都不是南方能比的。江南各地清军一触即溃,望风而逃的场景恐怕再难重现。
太平军的军中以步兵和水师为主,控制水网纵横的江南地区,肯定比控制北方平原的把握要大。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太平军相当注重水师与步兵的配合,用兵常强调靠水扎营,以水师配合陆军,维持补给和运输部队,水师的使用使陆上用兵显得更加机动灵活。太平军在益阳,岳州和武汉缴获了上万条船,组建了庞大的水营,从武昌水流而下到南京只用了不到1个月,正是水师发挥了巨大作用。有如此强大的水上力量不取江南,却要舍长就短,以步兵远涉北方与骑兵争雄,是为不智。
何况河南地势贫瘠,河流甚少,而且经济条件很差,远不及江南地区富庶。后来太平军北伐时,就遇到过征集不到粮草的问题,大家想想看,两三万太平军尚且如此,设想几十万太平军聚集在河南某个城市,粮草的匮乏问题将十倍于北伐军。如果太平天国定都河南,不要说打仗了,部队连吃饭都将成大问题。如遭到清军围攻,粮食缺乏,又无河网可供水师运兵载粮,来回机动,很容易被困死而陷入绝地。以棋为喻,南京是活棋,河南则是死棋。
  汉唐时取天下者必先据中原,因为中原是当时人口最多,文化最发达,经济最繁荣的地区,拥有中原就拥有庞大的实力。太平天国时代,南北形势已经逆转,经济中心早就南移,南方人口、经济、粮产都倍于北方,得中原者得天下的理论已经失效。太平军占据金陵,割据南方,与清廷隔江对峙,名义上天下各半,但财赋地、产粮地均在太平军之手,时间一长,南方实力将数倍于北方,此时再全力北伐,清廷必不能幸存。
所以,定都南京非但不是失策,反而是当时唯一可行的明智之举。太平天国的失败,在于定都后错误的军事行动。
太平军攻下南京后,兵力虽号称百万,但由于是举家参军,有相当一部分是老弱妇孺,能打仗的部队,不会超过20万,精锐部队就更少。地盘只有宁镇扬3个城市,近20万军队集结于3个城市,显然兵力过剩,如何筹划使用兵力,是当时非常重要的问题。太平天国定都南京后,摆在眼前的军事任务有三个推翻清王朝仍然是首要任务,而国都要留兵防守,天国也不能没有国土,首都也需要屏障。
都知道,太平军后来在南京附近采取守势,同时又派兵北伐和西征,这样分散使用兵力无疑是错误的。清军虽然在总人数上多于太平军,并且牢牢掌握着全国的政权,但是清军分布在全国各地,弹压地方民众起义,真正能集中起来围剿太平军数量也没有那么大,更别说清朝的正规军八旗和绿营都已经腐朽不堪了!所以在局部地区,太平军拥有相对优势,能够形成拳头。
先说天京地区。太平军进入南京不就,清军就在孝陵卫和扬州建立了江南,江北大营,用来围困天京。江南大营总计17000余人,江北大营总计20000人,兵力不厚而且都是立足未稳。以太平军接近20万人的作战部队,要想分别对付这几万清军,相信是比较容易的。可不知道为什么太平天国高层是怎么想的,放着眼皮底下的敌人不去打,反而错误地去开辟新战场。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正是由于没有一开始就对江南江北大营进行,使得这两条勒在太平天国脖子上的绳子越收越紧,1854年天京城出现粮荒,全靠石达开经略皖北,运回粮食接济首都。1856年上海小刀会起义,首领刘立川曾经向太平天国求助,就是因为东线兵力不足无法支援,不然早就拿下上海这个钱袋子,取得了海关的税收,并以此获取洋人的支持,洋枪洋炮甚至是军舰都可以从洋人那里源源不断得到,对以后的战局会起很大的积极作用。可是太平军始终不敢对两大营发动进攻,使得清军得以从容地围困天京,太平天国不得不以相当大的兵力守卫国都,始终无法摆脱两线作战的命运,天京危机时甚至不得不从其他战场抽调部队支援,以至于西征战场相持拉锯,北伐军后援不继而失败。
再说北伐,北伐就是一场急于求成的军事冒险。太平天国的领导人错误的分析了敌我形势,自我感觉过于良好,犯了在战术上藐视敌人的错误,认为只要派一支精兵,几员强将,就能推翻清王朝,北伐军兵力过于单薄,以区区两三万人想去夺取清廷的统治中心北京,太过异想天开了。太平天国高层在北伐军出发后基本上就不管了,没有及时派遣第二梯队,北伐军一位地向前猛攻,没有注意发动群众和建立根据地,等到四面被围的时候,才想起来派人回天京求援,北伐援军出发时间过晚。太平天国对北方的情况缺乏足够的侦查和了解,对北方的自然环境,政治生态不够熟悉。太平军多为南方人,适应不了北方的严寒,北方人吃着香喷喷的馒头,来自广西湖南的太平军吃起来感觉就像嚼着一团棉花。而且太平军基本上是步兵,没有骑兵马队,初到北方平原东区与清廷的蒙古骑兵交手,肯定吃亏不少。当然,天候,生活方式的不习惯可以逐渐适应,情报网络可以慢慢发展,骑兵马队也可以训练培养,但是这一切都需要时间,准备不充分的情况下,盲目北伐,把数万天国精锐送进虎口,这是极为愚蠢的做法。难怪李秀成后来在天国十误中,将北伐名列第一。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7-10-28 12:44回复
    最后说说西征,西征主要目的是重新夺取上游几大重镇,巩固天京政权,同时经略根据地。西征战场一开始进展顺利。但是也遇到不少困难,比如南昌三月拿不下来,武昌久攻不下。特别在湖南,遇到了湘军之后,一败于湘潭,二败于岳州,三败于武汉,四败于田家镇,太平军的水营损失大半,整个西征战局急转直下。后来是因为翼王石达开亲自带兵增援,才在九江湖口一线组织住了湘军的攻势,扭转了局面。同时进入江西,夺取8府50余县,西征可以说基本达到了目的,但是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第一,水营基本丧失,对后来的战局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影响,因为在江南地区,没有水师想取胜是难如登天的。第二,没有在湖南将初建的湘军予以歼灭,或者给予重创,终于养虎为患,成为了最终置太平军于死地的一支武装。西征相持拉锯的不利局面,主要原因也还是分兵。
    太平军违背了集中使用兵力的原则,结果使得各个战场兵力都不足,形不成拳头。北伐军全军覆没,西征军有得有失,天京守军收缩防御,都打的疲惫不堪。太平军没有确定一个主攻方向,如果决定北伐,应该投入更多的精锐部队,留下水师保守江南。如果决定保卫首都,就该集中兵力,乘两大营立足未稳,先发制人。如果意图是开疆拓土,就要放弃北伐,将北伐军精锐投入西征战场,而不是处处用兵,处处被动。
    太平军北伐失利,西征相持拉锯,但最终反败为胜,并且乘势攻破两大营,达到军事上的全盛。假如我们把顺序变换一下,先破两大营,然后全力西征,建立稳固的后方基地,确保粮草军需不缺,同时利用两年的时间修整部队,训练骑兵,待南方根据地稳固后,再行北伐,与清军进行几次主力决战。我相信结果会大不一样,太平天国完全可以在不长的时间里取得胜利。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7-10-28 13:07
    收起回复
      派林、李二将北伐还不如图谋江浙,打掉清廷的钱袋子,据为已有,然后北伐。


      来自iPhone客户端5楼2017-10-30 01:35
      收起回复
        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17-10-30 12:02
        收起回复
          如果不等江南半壁江山巩固就贸然北上,即使打下北京也没用。打下北京不等于推翻清朝统治,就像后来日军攻下南京不等于迫使国民政府屈服一样。


          IP属地:天津来自手机贴吧7楼2017-11-01 14:06
          回复
            局势不同,1851年与元末各路军阀义军,还有隋末也是天下大乱义军与各王各军阀,1851年虽然内忧外患但是没有天下大乱,大清对东南,中原,华北是绝对控制的。连广西都绝对控制中。


            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17-11-01 14:39
            收起回复
              应该集中兵力北伐


              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17-11-03 07:40
              收起回复
                定都是定都了,但是怎么守呢?


                IP属地:北京12楼2017-11-12 10:52
                收起回复
                  内讧的问题怎么解决?


                  来自Android客户端18楼2017-11-17 23:40
                  收起回复
                    太平天国是在清政府和外国侵略者的联合绞杀下灭亡的


                    IP属地:安徽来自Android客户端20楼2017-11-21 15:56
                    收起回复


                      IP属地:湖南来自iPhone客户端22楼2017-11-23 06:22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