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206年,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建立了蒙古汗国。在以后的几十年里,成吉思汗及其后继者发动了一次又一次的对外战争,疆域随之不断扩大。1218年,征服吉利吉思等“森林中百姓”,随后,畏兀儿和哈剌鲁主动归降;1226年,成吉思汗大举发动征夏战争,夏献宗出降,被杀,西夏灭亡;1233,蒙古军进攻辽东东夏国万奴,九月,擒万奴,东夏国灭亡;1218年,蒙古派哲别率军进攻西辽,西辽政权实际控制者屈出律出逃,西辽辖土尽归蒙古;蒙古汗国第一次西征,征讨花剌子模国,从公元1219年秋开始,到1221年底结束,蒙古铁骑席卷了花剌子模国全境,1222年春,成吉思汗率军追击扎兰丁余部至印度,哲别、速不台进兵高加索、黑海北岸地区;蒙古第二次西征,窝阔台即位后,命四兄弟的长子们率领军队西征,自1236年到1241年征服了黑海以北高加索一带,蹂躏波兰、匈牙利;蒙古第三次西征,蒙哥汗派遣其三弟旭烈兀领军向西南方向进攻,1258年2月,攻克今巴格达,灭亡黑衣大食,即阿拔斯王朝,并抄掠叙利亚。公元1234年,蒙古与南宋联合灭亡金国。在几十年的对外战争中,蒙古的版图不断扩大。1271年11月,即忽必烈至元八年,忽必烈建立了元朝。经过十几年的对宋战争,直到1276年3月,宋恭帝出降,南宋灭亡。元朝最终完成了中国的统一。统一的元朝的疆域到底有多大,据《元史 地理志》记载,元朝的版图“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东,南越海表”,“东南所至不下汉、唐,而西北则过之,有难以里限者矣”。面对如此辽阔的疆土,元朝中央政府依据地域的不同,实行不同的管理办法,对边疆实行了前所未有的有效管理,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作出了特有的贡献。
元朝中央政府的核心主要由中书省、枢密院和御史台三部分组成。其中,中书省为总揽政务的中枢机构;枢密院主管全国的军事行政;御史台为最高国家监察机构。元朝的地方最高行政机关师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每省设丞相1人,平章2人,左、右丞,参知政事等。至元二十七年,即1290年,元朝调整行省建制,山东、山西、河北之地直属中书省,除吐蕃和畏兀儿外,全国分为岭北、辽阳、河南、陕西、四川、甘肃、云南、江浙、江西、湖广十行省。自该年开始,行省各长官不再系中书省衔,行省遂成为地方最高行政机关。行省制度为后来的明清两朝所继承。中书省和行省以下的行政区划分为路、府、州、县四级。路设总管府,置达鲁花赤、总管、同知个1人。府、州、县分设知府或府尹、州尹、县尹,各尹之上俱设达鲁花赤。远离行省中心的地区,分设宣慰司,兼有行省派出机关和介于省、路之间一级行政机构的职能。边陲民族地区的宣慰司、宣慰司都元帅府及所属的路府州县等,多任用当地土官。
元朝中央政府的核心主要由中书省、枢密院和御史台三部分组成。其中,中书省为总揽政务的中枢机构;枢密院主管全国的军事行政;御史台为最高国家监察机构。元朝的地方最高行政机关师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每省设丞相1人,平章2人,左、右丞,参知政事等。至元二十七年,即1290年,元朝调整行省建制,山东、山西、河北之地直属中书省,除吐蕃和畏兀儿外,全国分为岭北、辽阳、河南、陕西、四川、甘肃、云南、江浙、江西、湖广十行省。自该年开始,行省各长官不再系中书省衔,行省遂成为地方最高行政机关。行省制度为后来的明清两朝所继承。中书省和行省以下的行政区划分为路、府、州、县四级。路设总管府,置达鲁花赤、总管、同知个1人。府、州、县分设知府或府尹、州尹、县尹,各尹之上俱设达鲁花赤。远离行省中心的地区,分设宣慰司,兼有行省派出机关和介于省、路之间一级行政机构的职能。边陲民族地区的宣慰司、宣慰司都元帅府及所属的路府州县等,多任用当地土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