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初中作文吧 关注:21贴子:39
  • 4回复贴,共1

刘方平《月夜》鉴赏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月夜
(唐代)刘方平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刘方平是盛唐时期不很出名的一位诗人,他的几首小诗清丽、细腻、新颖、隽永。
  这首诗的前两句颇有画意,夜半更深,朦胧的斜月映照着家家户户,庭院一半沉浸在月光下,另一半则笼罩在夜的阴影中。明暗对比衬托出月夜的静谧、空庭的阆寂。天上,南斗星和北斗星都已经横斜,不仅进一步点出“更深”,而且把读者的视野从“人家”引向寥廓的天宇。
  三、四两句,展示出一个独特的、很少为人写过的境界。夜半更深,正是一天当中气温最低的时刻,响起了清脆、欢快的虫鸣声。它标志着生命的萌动、万物的复苏,它在敏感的诗人心中引起春回大地的美好联想。诗人撇开花开鸟鸣、冰消雪融等习见的标志,独独选取静谧而散发着含意的月夜为背景,从料峭夜寒中写出春天的暖意,不仅表现出诗人艺术上的独创精神,而且显示了敏锐、细腻的感受能力。
“虫声新透绿窗纱”,“新”字不仅蕴含着久盼寒去春来的人听到第一个报春信息时那种新鲜感、欢愉感,而且和上句的“今夜”、“偏知”紧相呼应。“绿”字则进一步衬出“春气暖”,让人感受到春的气息。
(节选自上海辞书出版社《唐诗鉴赏辞典》,刘学锴编写)


IP属地:四川1楼2017-11-02 20:53回复
    温庭筠《商山早行》鉴赏
    商山早行
    (唐代)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铎(duó) 槲(hú) 枳(zhǐ) 驿(yì) 凫(fú)
      这首诗通过鲜明的艺术形象,真切地反古代一般旅人的某些共同感受。
      首句表现“早行”的典型情景,概括性很强。第二句“客行悲故乡”很能引起读者情感上的共鸣,因为古代人们往往安土重迁、怯于远行。
      三、四两句,历来脍炙人口。梅尧臣曾以这两句为例说明:最好的诗,应该“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李东阳在《怀麓堂诗话》中分析说:“二句中不用一二闲字,止提掇出紧关物色字样,而音韵铿锵,意象足具,始为难得。”对于早行者来说,鸡声、月、板桥、霜、人迹是有特征性的景物。这两句纯用名词组成的诗句,写早行情景宛然在目,确实称得上是“意象足具”的佳句。
      五、六句,写的是刚上路的景色。因为天还没有大亮,驿墙旁边的白色枳花就比较显眼,所以采用了个“明”字。可见,诗人始终没有忘记“早行”二字。
      旅途早行的景色,使诗人想起了昨夜在梦中出现的故乡景色:春天来了,故乡杜陵,回塘水暖,凫雁自得其乐;而自己,却离家日远,在茅店里歇脚,在山路上奔波呢!“杜陵梦”补出了夜间在茅店里思乡的心情,与“客行悲故乡”首尾呼应,互相补充;而梦中景色又与旅途上的景色形成鲜明的对照。眼里看的是“槲叶落山路”,心里想的是“凫雁满回塘”,早行之景与早行之情,都得到了完美的表现。
    (节选自上海辞书出版社《唐诗鉴赏辞典》,霍松林编写)


    IP属地:四川2楼2017-11-02 20:54
    回复
      李清照《渔家傲 天接云涛连晓雾》鉴赏
      渔家傲
      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谩(màn):徒,空。
        李清照的词清丽婉转、幽怨凄恻,极富有抒情性。但这首词却表现出不同的风格,它气势磅礴,音调豪迈,是李清照词中仅见的浪漫主义名篇。
        建炎四年(1130年)春间,李清照曾在海上航行,历尽风涛之险。词中写到大海、乘船,人物有天帝及此词人自己,都与这段真实的生活所得到的感受有关。
        词一开头,便展现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相接的图画。首二句写了天、云涛、晓雾、星河、千帆,景象已极壮丽,其中又准确地嵌入了几个动词,则绘景如活,动态俨然。“接”、“连”二字把四垂的天幕、汹涌的波涛、弥漫的云雾,自然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浑然无际的境界。而“转”、“舞”两字,则将词人在风浪颠簸中的感受,逼真地传达给读者。“星河欲转千帆舞”既富于生活的真实感,也具有梦境的虚幻性,虚虚实实,为全篇的奇情壮采奠定了基调。
        “仿佛”以下三句,写词人在梦中见到天帝。“梦魂”二字,是全词的关键。在幻想的世界中,词人塑造了一个态度温和、关心民瘼的天帝。“殷勤问我归何处”饱含着深厚的感情,寄寓着美好的理想。
        “我报路长嗟日暮”句中的“报”字与上片中的“问”字,是跨越上下两片的桥梁,一问一答间,语气衔接,毫不停顿。“路长日暮”,反映了词人晚年孤单无依的痛苦经历。这一句,隐含了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之意,与下一句“学诗谩有惊人句”相连,是词人在天帝面前倾诉自己空有才华却遭逢不幸、奋力挣扎的苦闷。“谩”字,流露出对现实的强烈不满,唯有通过这种幻想的形式,才能尽情地抒发心中的愤懑。
        “九万里风鹏正举”,从方才的对话略一宕开,然仍不离开主线。这一句令人联想到庄子的《逍遥游》。“蓬舟”,谓轻如蓬草的小舟,极言所乘之舟的轻快。“三山”指渤海中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上片写天帝询问词人归于何处,此处交代海中仙山为词人的归宿。前后呼应。
        这首词把真实的生活感受融入梦境,把屈原《离骚》、庄子《逍遥游》以至神话传说融入词作,使梦幻与生活、历史与现实融为一体,构成气势恢宏、格调雄奇的意境。
      (节选自上海辞书出版社《唐宋词鉴赏辞典》,徐培均编写)


      IP属地:四川3楼2017-11-13 11:55
      回复
        李清照《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鉴赏
        醉花阴
        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这首词表面上写词人深秋时节的孤独寂寞之感,实际上,她所表现的,是词人在重阳佳节思念丈夫的心情。
          “薄雾浓云愁永昼”,这一天从早到晚,天空都是布满着“薄雾浓云”,使人感到愁闷难捱。“瑞脑消金兽”转写室内情景:她独自个儿看着香炉里瑞脑香的青青香烟出身,真是百无聊赖啊!“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又是重阳佳节了,天气骤凉,睡到半夜,凉意透入帐中枕上,对比夫妇团圆时闺房的温馨,真是不可同日而语。
          上片寥寥数句,把一个闺中少妇心事重重的愁态描摹出来。重阳节这一天,古人亲友团聚,相携登高,佩茱萸,饮菊酒。“佳节又重阳”,显然有弦外之音,暗示当此佳节良辰,丈夫不在身边。一个“又”字,突出地表达了她的伤感情绪。“半夜凉初透”,不只是时令转凉,更是别有一番凄凉滋味在心头。
          下片回过头来写重阳节这一天赏菊饮酒。“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直到傍晚,才强打精神“东篱把酒”来了。“有暗香盈袖”,化用《古诗十九首》“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句意,暗写她无法排遣的对丈夫的思念。“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晚来风急,瑟瑟西风把帘子掀起了,人感到一阵寒意。想到刚才把酒相对的菊花,菊瓣纤长,菊枝瘦细,而斗风傲霜,人则悲秋伤别,消愁无计,顿生人不如菊之感。“人比黄花瘦”之句,取譬多端,含蕴丰富,以此结穴,情思无尽。
          此词艺术上一个特点是“物皆著我之色彩”,从天气到瑞脑金兽、玉枕纱厨、帘外菊花,词人用她愁苦的心情来看这一切,无不涂上一层愁苦的感情色彩。在结构上,自起句至“暗香盈袖”,都是铺叙手法,而把节日离索的刻挚深情留在结拍,使它如高峰突起。
        (节选自上海辞书出版社《唐宋词鉴赏辞典》,高原编写)


        IP属地:四川4楼2017-11-17 16:22
        回复
          蜀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开头一句,以问引起。这首一联,开门见山,洒洒落落,而两句又一问一答,自开自合。
            颈联两句,诗人在看完了殿宇之巍巍,塑像之凛凛,使得他百感中来,万端交集,然后才越发觉察到满院萋萋碧草,寂寞之心难言;才越发感受到数声呖呖黄鹂,荒凉之境无限。有了这两句,才读得出下面的腹联所说的三顾频烦、两朝开济。
            腹联“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两句,写一方面是知人善任,始终不渝;一方面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一方面托付之重,一方面图报之诚:这一切,老杜不知想过了几千百回,只是到面对着古庙荒庭,这才写出了诸葛亮的心境,字字千钧之重。老臣之心,岂不也怀着华夏河山,苍生水火?一生志业,六出祁山,五丈原头,大星遽陨,百姓失声……想到此间,那阶前林下徘徊的诗人老杜,不禁汍(wán)澜被面,老泪纵横了。庭草自春,何关人事;新莺空啭,祗(zhī)益伤情。老杜一片诗心,全在此处凝结。
            有人问:长使英雄泪满襟的英雄,所指何人?答曰:是指千古的仁人志士,为国为民,大智大勇者是,莫作“跃马横枪”“拿刀动斧”之类的简单解释。老杜一生,许身稷契,志在匡国,亦英雄之人也。说此句实包诗人自身而言,方得其实。然而,老杜又绝不是单指个人。心念武侯,高山仰止,也正是寄希望于当世的良相之材。他之所怀者大,所感者深,以是之故,天下后世,凡读他此篇的,无不流涕,岂偶然哉!
          (节选自上海辞书出版社《唐宋词鉴赏辞典》,周汝昌编写)


          IP属地:四川5楼2017-12-12 21:3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