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夜
(唐代)刘方平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刘方平是盛唐时期不很出名的一位诗人,他的几首小诗清丽、细腻、新颖、隽永。
这首诗的前两句颇有画意,夜半更深,朦胧的斜月映照着家家户户,庭院一半沉浸在月光下,另一半则笼罩在夜的阴影中。明暗对比衬托出月夜的静谧、空庭的阆寂。天上,南斗星和北斗星都已经横斜,不仅进一步点出“更深”,而且把读者的视野从“人家”引向寥廓的天宇。
三、四两句,展示出一个独特的、很少为人写过的境界。夜半更深,正是一天当中气温最低的时刻,响起了清脆、欢快的虫鸣声。它标志着生命的萌动、万物的复苏,它在敏感的诗人心中引起春回大地的美好联想。诗人撇开花开鸟鸣、冰消雪融等习见的标志,独独选取静谧而散发着含意的月夜为背景,从料峭夜寒中写出春天的暖意,不仅表现出诗人艺术上的独创精神,而且显示了敏锐、细腻的感受能力。
“虫声新透绿窗纱”,“新”字不仅蕴含着久盼寒去春来的人听到第一个报春信息时那种新鲜感、欢愉感,而且和上句的“今夜”、“偏知”紧相呼应。“绿”字则进一步衬出“春气暖”,让人感受到春的气息。
(节选自上海辞书出版社《唐诗鉴赏辞典》,刘学锴编写)
(唐代)刘方平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刘方平是盛唐时期不很出名的一位诗人,他的几首小诗清丽、细腻、新颖、隽永。
这首诗的前两句颇有画意,夜半更深,朦胧的斜月映照着家家户户,庭院一半沉浸在月光下,另一半则笼罩在夜的阴影中。明暗对比衬托出月夜的静谧、空庭的阆寂。天上,南斗星和北斗星都已经横斜,不仅进一步点出“更深”,而且把读者的视野从“人家”引向寥廓的天宇。
三、四两句,展示出一个独特的、很少为人写过的境界。夜半更深,正是一天当中气温最低的时刻,响起了清脆、欢快的虫鸣声。它标志着生命的萌动、万物的复苏,它在敏感的诗人心中引起春回大地的美好联想。诗人撇开花开鸟鸣、冰消雪融等习见的标志,独独选取静谧而散发着含意的月夜为背景,从料峭夜寒中写出春天的暖意,不仅表现出诗人艺术上的独创精神,而且显示了敏锐、细腻的感受能力。
“虫声新透绿窗纱”,“新”字不仅蕴含着久盼寒去春来的人听到第一个报春信息时那种新鲜感、欢愉感,而且和上句的“今夜”、“偏知”紧相呼应。“绿”字则进一步衬出“春气暖”,让人感受到春的气息。
(节选自上海辞书出版社《唐诗鉴赏辞典》,刘学锴编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