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吧 关注:19,559贴子:159,721

回复:张氏家族大全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东莞
东莞张氏
东莞张氏为唐玄宗丞相张九龄弟九皋之后,曲江人。北宋淳化年间(990-994)有张岘为海丰尉来居东莞之栅口,遂为张氏始祖。四世张允迪,蜚声太学20年。六世张元吉,淳祐六年(1246)进士,后摄东莞尉。张氏子孙分支,博厦、篁村、新基、村头、水口、马坑、湛翠等地。张家玉、张敬修、张其淦,皆其族也。(据《张氏如见堂族谱》)
东莞篁村张氏家族
聚居篁村管理区。北宋淳化年间(990一994年)从福建莆田迁东莞博厦,至第七代分支到大王村,并建有七世祖宝大公词(原址现为区事处驻地)。元代,另分居到亨美、三元里和元美。明代,分居到田心、松柏塘、英联、恬甲、上边甲、池唇和长头巷一带。
东莞篁村西平张氏家族
分别聚居鸭形岭村、下手巾岭村及水涧头村,均讲客家话。其中鸭形岭村张氏于清道光十七年(1837年)由龙川县狮子寨梅村迁下山门,再于同治元年(1862年)、迁鸭形岭;下手巾岭村张氏于清光绪十年(1884年)由清溪摸泥圩迁入;水涧头张氏于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先由福建莆田迁入清溪西村,再于光绪九年(1883年)迁入水涧头。


IP属地:江苏235楼2019-05-11 17:50
回复
    中山
    宋代逐渐淤浅成黄圃西北部的沙田。当时,北方长期战乱,大批移民南下,形成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移民进入香山的高潮,使当时全县人口高达万户,村落增至83个。据有关历史资料,当时有张氏人口迁入中山市。
    明代,香山的经济有所发展,并实行了沙田三年免税的政策,吸引了更多外地农民前来筑堤围田,加上军队的屯田活动,使得当时的围田数量比宋元两代增加近一倍。同时,北部地区已开展了桑基鱼塘连环生产,农业渐趋发达,石岐已有商号50多家。此时香山形成了较宋代更为大规模的第二次移民进入的高潮。据资料反映,当时有张氏迁入。
    清代,香山滨海地区沙坦堆积和河口不断演变,致使原东海十六沙在清末时,除十五村外,各沙均因农成村,因村成市,成为圩市者十余沙。其中最大的圩市是坡头沙之南头圩和浮圩。这时期依旧有张氏迁入。


    IP属地:江苏236楼2019-05-11 17:55
    回复
      潮州
      饶平张氏家族
      馬崗張氏(明初˙三饒上林)
      馬崗張氏為張九齡後代,太始祖考蓮嶺念四郎張公,祖籍福建省寧化縣石壁鄉,因宋末戰亂,從寧化縣石壁鄉移居福建省雲霄縣埔尾鄉(現稱埔美,在雲霄縣城南,距縣城約一公里)。明初從埔尾鄉移海陽縣三饒上林村。公生辰失稽,終於明永樂某年七月二十三日,產三子:大居莽洋(一稱龐洋,衍派不詳),二敦德公創馬崗,三福裔公居上林(一稱敦德公第三,福裔公第二)。始祖公諱唐養,字宗惠,諡敦德,乳名大十三。生於明建文壬午四年(1402年)七月十三日午時,終於景泰丙子七年(1456年)四月初十日巳時,享壽五十九歲。
      其遷徙路線:福建省寧化縣石壁鄉——福建省雲霄縣埔尾鄉——海陽縣中饒堡上林村——海陽縣中饒堡馬崗村
      (《馬崗張氏族譜鄉志》,饒平縣馬崗張氏族譜鄉志編篡委員會編,2002.8)
      注:奇怪的是,今天雲霄埔尾鄉的張氏宗親卻稱他們都屬於當年跟隨開漳聖王陳政、陳元光父子從河南祥符入閩的張虎公之後代。張虎公入閩後,在漳浦中營開基立族,後有裔孫回原籍河南,其後張論(元甫)在宋末元初時隨宋帝南遷,定居西林,後又遷入雲霄埔美。祖先未居住過寧化石壁村。今雲霄埔美鄉屬閩南語區。參見張樹標,《尋根記》,載《馬崗張氏族譜鄉志》306-309頁)
      南山張村張氏(明宣德年間)明宣德年間(1426——1435年),張氏居民由從化移此創村。遷徙路線:?——從化——饒平三饒南山陸
      饶平渔村张氏家族
      张氏,张氏出身姬姓,相传黄帝第五子名挥,他创制了弓长,后来官名二宇合成一宇,就成为张姓,张望族世居清河郡,故以“清河”为堂号,以挥为鼻祖。挥生子名昧,昧生2子。传至79代张平,仕韩为相,历唐朝五代传至108代张九龄,为开元时宰相,唐末战乱,世族各分迁关中、豫章、闽汀宁化而居。乾符二年(875),张道宗与黄巢战于黄梅致伤,遂择籍隆眼城而居,是为张氏入潮始祖。传至138代张肇基
      (名盛德)为上饶张氏开基祖。
      张肇基属下4世张鸡田于明隆庆年间迁居南洋创业,为渔村张氏始祖。至1991年已传至22代,渔村张氏共有600多人。


      IP属地:江苏237楼2019-05-11 17:57
      回复
        广东张氏族谱目录
        广东中山·张氏族谱牒十卷
        藏地:美国
        (氏园)张光永等四修
        1931年香山积厚党梓刊本十册
        广东中山·香山铁城张氏族谱四卷
        藏地:美国
        (民国)张家赐等修
        1934年铅印本四册
        广东·南海城西堡张氏家谱一卷
        藏地:中山大学 日本 美国
        (清)张正纪订 (民国)张屏续修
        1930年广州排印本一册
        广东新会·张氏族谱五卷
        藏地:广东中山图书馆 美国
        (清)张灿奎撰
        清光绪六年(1880)刻本二册
        广东新会·张氏族谱不分卷
        藏地:广东中山图书馆
        (民国)张炳光重修
        1935年钞本一册
        广东文吕·迁琼张氏家谱十一卷首一卷
        藏地:广东文昌县翁田区博文乡北坑北村(存三卷)
        (民国)张腾朗 张步程纂
        1918年木刻本
        广东东莞·张氏家谱不分卷
        藏地:个央民族大学 广东中山图书馆
        (清)张伯桢纂
        清宣统三年(1911)铅印本(跋)四册
        广东东莞·篁溪家谱一卷附录二卷
        藏地:北京师范大学 中央民族大学 上海师范大学 南京大学广东中山图书馆 云南大学
        (清)张伯桢撰
        1915年东莞张氏刻《沧海丛书》
        广东·东莞张氏族谱
        藏地:广东博物馆
        (民国)张其金总纂
        1922年东芜福文堂排印本
        广东·东莞张氏如见堂族谱三十二卷
        藏地:广东中山图书馆
        (民国)张其煌总纂 张鸿安纂修
        1922年铅印本三十二册
        广东梅县太平乡张氏族诺不分卷
        藏地:美国
        (民国)张没宏编
        1975年铅印本一册
        广东大埔·高碑大甫县坑脚霸张氏族谱
        藏地:台湾
        (清)张本生修
        清光绪十四年(1888)修1955年张东荣
        补钞本一册
        广东大埔·赤山树德堂张家族谱
        藏地:台湾
        清光绪十年(1884)钞本一册
        广东大埔·赤山树德堂张家族谱
        藏地:台湾
        清光绪十六年(1890)钞本一册
        广东大埔·赤山张氏族谱
        藏地:台湾
        (清)张丽俊修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钞本一册
        广东·丰顺建桥张氏族谱不分卷
        藏地:美国
        1931年写本一册
        广东五华·张氏族谱一卷
        藏地:广东五华县档案馆
        手钞本
        广东·清河族谱五卷
        藏地:广东中山图书馆
        (清)张华椿等纂修
        清光绪六年(1880)刻本四册
        广东·张氏家谱一卷
        藏地:广东佛山市档案馆
        (民国)张海基纂
        1922年刊本
        广东广州·张氏族谱不分卷
        藏地:广东佛山市档案馆
        钞本一册
        2009-4-18 00:19 回复
        北国红豆最相思
        2楼
        广东番禺·张氏文献公裔屯田使谱二卷
        藏地:广东佛山市档案馆
        (清)张成宾编
        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刻本二册
        广东番禺·张孝友堂宗谱十一卷
        藏地:广东佛山市档案馆 中山大学
        (清)张德明编
        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刻本一册
        广东番禺·林塘张氏族谱四卷
        藏地:广东佛[U市档案馆
        (清)张以纶总纂
        清宣统元年(1909)刻本二册
        广东番禺·广州番禺沙湾司岐山张氏族谱
        藏地:中国国家图书馆 广东佛山市档案馆
        (民国)张炳楠续辑
        1915年铅印本-册
        广东番禺·张氏族谱不分卷
        藏地:广东佛山市档案馆
        (清)张祥焱(木)纂修
        1918年重修钞本一册
        广东番禺·张氏克慎堂家谱不分卷
        藏地:广东佛山市档案馆 美国
        (民国)张锡麟编
        1933年钞本
        广东曲江·张氏宗谱八卷
        藏地:辽宁图书馆
        (民国)张逢吉 张谦尊等续修
        1926年百忍堂序刻本
        广东宝安·西溪张氏族谱不分卷
        藏地:美国
        (民国)张本良等重修
        影印1913年述善堂刊本一册
        广东珠海·张氏谱牒口口卷
        藏地:广东珠海市南屏乡政府(存卷5)
        铅印本
        广东潮州·清河族谱(张氏)
        藏地:台湾
        清光绪十年(1884)钞本一册
        广东饶平·永思堂张氏族谱
        藏地:台湾
        (清)张鸿章修
        清光绪二十年(1894)钞本一册
        广东饶平·张氏一派宗支
        藏地:台湾
        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钞本-册
        广东中山·张氏族谱三卷
        藏地:美国
        (清)张建孚等编
        清咸丰八年(1858)铁城思袁堂刊本四册
        张氏族谱三十卷末一卷
        藏地:广东省中山图书馆
        (清)张晋闻等纂修
        清咸丰九年(1859)陶集英堂刻本存三卷一至三
        善化张氏族谱六卷
        藏地:广东省中山图书馆
        (清)张生寿等纂修
        清光绪二十年(1894)孝友堂刻本四册
        河溪张氏族谱六卷
        藏地:广东省中山图书馆
        (清)张聿鲲等纂修
        清光绪十六年(1890)郭伦堂刻本一册
        张氏江公房房谱口口卷
        藏地:广东省中山图书馆
        (清)张先霖等修
        清光绪二年(1876)刻本四册


        IP属地:江苏238楼2019-05-11 17:58
        回复
          莆田
          涵江张氏家族
          唐末,宰相张九龄后裔张睦随王审知入闽,为榷运使,从曲江迁福州。其曾孙实,由永泰入莆,为曲江派。又宋张世杰之后,由漳州迁莆,为宝珠派。入涵张姓多居卓坡、美尾等村。


          IP属地:江苏242楼2019-05-12 16:00
          回复
            三明
            张是当地第二大姓
            三明张氏
            唐代,张挥的裔孙张寿第十八代孙张伯益在南剑州(今南平市)任官职,解职后择居将乐县北乡黑岭干(今大源乡长甲村铁岭干自然村)。张伯益为这支张姓的将乐开基祖。
            唐开元二年(714年)闽越王中军护卫张开先卜居南剑州沙邑之牛栏角(即今贡川北郊)定居,子孙繁衍,后裔播迁到永安、三明、沙县等地。
            三明的第一位状元就姓张,名为张确;今沙县高桥镇人;五代十国大都不重视科举,惟有南唐,因中主李璟、后主李煜都十分喜欢诗辞歌赋,坚持科举。南唐自保大十年(952年)开始开办贡举,共取过十七榜,钦点过十位状元(包括张确)。
            宁化县及台湾张姓家族源流、张氏家谱
            张氏:台湾的台北、台南、台中、嘉义等地,有一支张氏家族,称为小张一郎,乃系传自宁化石壁的张化孙的苗裔。
            宁化石壁《张氏族谱》、香港《崇正同人系谱》:张氏得姓始祖张挥的一0五世君政公,乃是宁化张氏大始祖。后传八世(一一三世)帷立,讳植,字桂林,生三子:云龙、云虎、云麟。云虎(亦称武公)五代天福间,自姑苏迁居宁化石壁樟树下。一一七世端,自陕西人迁宁化石壁开基。一一九世瑞祯,宋嘉定进士,为宜武(抚)使,挂冠后,避居宁化石壁千家围,后迁石城白茅塘。一二一世杨德,赐进士,官居开封府太守,生三子:化龙(迁泉州)、化凤(迁福州)、化孙。一二二化孙,讳天衍,号起鸣,以进士官至中宪大夫,南宋末年,由宁化石壁迁上杭,生十八子,有孙108个,分衍闽粤各地,化孙第四子祥云派下的第十四世孙重安,迁居台湾嘉义县。明宣德元年,化孙的第九代孙张小一郎,迁居南靖县,定居塔下村,建庙“德远堂”。明末张小一郎的九世孙张文羡,至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随郑成功抵台湾定居。继而,从第10世至第16世,又有子孙先后到台湾开基。
            张化孙的曾孙张念三郎,明正统八年(1443年)从大埔迁南靖不久又移曲江,设堂号为“世英堂”,后传十三世张达,于清康熙六十年(1721年)移居台湾嘉义;而后继有十四世张赞能、十五世张振禹、张振牙兄弟等先后抵台肇基。
            宁化石壁《追远堂张氏族谱》:张炳之子明谦、字寓山,号建城,历任贵州都匀府尹、中丞大夫。挂官后,沿武夷山南下至宁化县,爱其山水之胜,遂卜居石壁村。生八子:隶、极、校、松、杜、梁、棠。张棠六传至四十一代本郁等,返居湖南。其余兄弟七人繁衍宁化外,又东迁漳浦县城、平和小溪、永泰小竹园、南靖水西等地。靠近海边的后代,明清之际多有涉海东渡台湾者。
            宁化张氏:台湾的台北、台南、台中、嘉义等地,有一支张氏家族,称为小张一郎,乃系传自宁化石壁的张化孙的苗裔。
            宁化石壁《张氏族谱》、香港《崇正同人系谱》:张氏得姓始祖张挥的一0五世君政公,乃是宁化张氏大始祖。后传八世(一一三世)帷立,讳植,字桂林,生三子:云龙、云虎、云麟。云虎(亦称武公)五代天福间,自姑苏迁居宁化石壁樟树下。一一七世端,自陕西人迁宁化石壁开基。一一九世瑞祯,宋嘉定进士,为宜武(抚)使,挂冠后,避居宁化石壁千家围,后迁石城白茅塘。一二一世杨德,赐进士,官居开封府太守,生三子:化龙(迁泉州)、化凤(迁福州)、化孙。一二二化孙,讳天衍,号起鸣,以进士官至中宪大夫,南宋末年,由宁化石壁迁上杭,生十八子,有孙108个,分衍闽粤各地,化孙第四子祥云派下的第十四世孙重安,迁居台湾嘉义县。明宣德元年,化孙的第九代孙张小一郎,迁居南靖县,定居塔下村,建庙“德远堂”。明末张小一郎的九世孙张文羡,至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随郑成功抵台湾定居。继而,从第10世至第16世,又有子孙先后到台湾开基。
            张化孙的曾孙张念三郎,明正统八年(1443年)从大埔迁南靖不久又移曲江,设堂号为“世英堂”,后传十三世张达,于清康熙六十年(1721年)移居台湾嘉义;而后继有十四世张赞能、十五世张振禹、张振牙兄弟等先后抵台肇基。
            宁化石壁《追远堂张氏族谱》:张炳之子明谦、字寓山,号建城,历任贵州都匀府尹、中丞大夫。挂官后,沿武夷山南下至宁化县,爱其山水之胜,遂卜居石壁村。生八子:隶、极、校、松、杜、梁、棠。张棠六传至四十一代本郁等,返居湖南。其余兄弟七人繁衍宁化外,又东迁漳浦县城、平和小溪、永泰小竹园、南靖水西等地。靠近海边的后代,明清之际多有涉海东渡台湾者。


            IP属地:江苏243楼2019-05-12 16:04
            回复
              宁化、台湾张氏家族
              张氏(清河郡):台湾的台北、台南、台中、嘉义等地一支张氏家族,称为“张小一郎”,乃系张氏大始祖张挥的第122世孙——张化孙的苗裔。张氏得姓始祖张挥的第117世孙张端,自陕西迁入宁化石壁,传至121世张杨德,生子三。其第三子化孙南宋末年由石壁迁上杭,生子十八,其中第四子祥云派下的第十四世孙重安,迁居台湾嘉义县。至明宣德元年,化孙的第九代孙张小一郎,迁居南靖县,定居塔下村,建庙“德远堂”。明末期间,张小一郎的第九世孙张文羡,1661年随郑成功抵台而定居台湾。第10世至第16世,又有子孙先后到台湾开基。另又载:张化孙的曾孙张念三郎传十二世张达,于清康熙六十年(1721年),移居台湾嘉义,十四世的张赞能,十五世的张振禹、张振牙兄弟等先后抵台肇基。
              三明张氏家族
              大田张氏家族(元沙张氏家族)
              郡望 清河
              迁入时间 唐元和年间
              始迁地 仙游县石壁潭
              始迁祖 张禹元
              落户地 监口
              分布地 元沙
              家谱依据 元沙张氏族谱
              大田张氏家族(三坊张氏家族)
              迁入时间 明洪武年间
              始迁地 惠安县
              始迁祖 张性佑
              分布地 三坊
              家谱依据 三坊张氏族谱


              IP属地:江苏245楼2019-05-12 16:08
              回复
                惠安张氏家族
                祖张崇纪,河南光州固始人,五代入闽,居于惠安,其子张澜为王审知属下的漳州剌史。其后裔分布于惠安各地。
                德化县南埕镇张氏家族
                一、源流
                塔刀村张氏源流:河南濮阳开基闽候、永泰、仙游。吾祖于明代洪武初年(1368年)由仙游大济塔兜伯芝公开基章龙堂安居乐业,生5子,第5子汝寿公分布举口,后裔5个角落(内寮、塔兜、湖尾、举口、桌村),现总人口750人。
                许厝村枫坑张氏:于南埕西山寨尾祖厝开支至约公元1605年迁往雷锋镇东古寨。5代后再迁到枫坑、仁慈公开支到今9代,人口150人,祠堂1座。
                西山村张姓朔起源黄帝第五子挥公,因发明了弓箭而姓张,繁衍至今已有一百捌拾余世,遍布全国各地,还有侨居世界各地,张姓称我国第三大姓。西山开基祖荣八公明宣德九年(1434年)从大田县上京镇迁入西山至今600余年历史,从西山迁出有溪美村、碧坑村、水口镇的祥光村的湖村、许厝的凤坑、雷锋镇的西坂,池溪焦坑,还有龙门滩镇的霞山村,侨居印尼,马来西亚,台湾计四五千人,堪算兴旺发达之族。西山古称狮山,西与狮方言同音,邑载作西山,世居江东新化里,属嵩平里,肖坑社,道光年间改名奎光社,民国时属西南乡,西山保。土改时属雷锋区、西山乡,辖:西山、前锋、溪美、高际、半岭、内疗、湖尾、峰口、塔兜、南埕,1958年为雷锋公社,1961年属高际公社,1965撤消高际公社,归属南埕公社后撤公社,改为南埕镇。文化状况,西山有完小一座,在校学生100余名,幼儿园一所,安装天线80台以上收看8个节目,建甲级医疗所一所。群众文化生活活跃,有南音、摄影、车鼓、花鼓。
                枣坑村张氏源流:塔峰——塔尾:
                塔峰—远自元顺帝至正元年辛巳1341年间,始为荒芜平川,绿荫成林,绝迹人烟。时天下大乱,吾祖淇公(开山入闽第一世睦公梁国公之第二十三世高祖)平生素斋礼佛,因时乱如麻,无意乡居,携眷四子(伯茂、伯苞、伯芝、伯芳),不辞劳瘁肩挑佛娠,左娘妈、右一木塔,历游南行。一日至仙游县大圳(大济)之区,举眼远眺、望西南山峰拱秀,曲水环流,山光秀色,一时留连聘览、后举步欲行,奇哉!肩挑不动,以为佛娘有缘,因而卜地创建小庙,奉佛定居,后四子蕃衍,人齿盛族。嗣后,伯苞、伯芝擅业游艺、於明洪武初年1368年到德化县塔兜乡剪草成木为屋,安身定居。与兄弟分居,临别二兄弟伯茂、伯芳将祖传木塔分折为二,长二存塔头,三四取塔尾,为日后分邑分籍之史记——塔尾、塔兜溪口建厝,迁举口桥头形穴半月江架祖宇,又迁湖尾坑头住居,打猎择地石牛山下,其间悬崖峭壁、林密叠翠、怪石林立、巨石屹立、千姿百态、山荫林茂、荒无人烟,海拔有八百余公尺,乃是飞禽走兽出没之区。吾祖宗进公好猎、善射、以猎獐为生,择地中林村建祖宇一座,座辛向乙水口巽“章龙堂”安居,高祖尔华公生守勤、守义、守泉,守勤公开基中林、田地、守义公开基枣坑、上洋,守泉公开基塔兜、内寮、湖尾、举口。
                南埕村垅边坂头张氏于明朝洪武初年(公元1368年)由中林、田地迁来
                二、迁移
                枣坑村迁移情况:
                1、迁往浙江定居的:至今未联系、落实好。
                2、迁往本县水口镇村场村石柱自然村定居的:张美腊、金标、美超、美铆、金钩、金章;美树、美料。
                3、迁往本县龙门滩朱地村定居:美山、克甫、庆全、宏好。
                4、迁往南平市定居的:张双金。
                5、迁往福州居住的:张来传。
                6、迁往刈坑居住的:张洪传。
                西山村张氏迁移情况:
                湖村:清康熙年间张崇九从西山迁至祥光村湖村蕃衍250人以上
                凤卿:张清于嘉靖十三年公元一五三四年从西山迁入凤卿150人以上
                溪美:张元五代于乾隆廿一年(1756年)从西山迁此建村600人左右
                碧坑:崇祯(1632年)张子集从西山迁碧坑繁衍200余人
                西坂:木旺公八世开基西坂120人左右
                池溪:十世慈仪开基池溪150人左右
                仙游:继老字峰及,清康熙年间往仙游书峰兰石村60人左右
                尤溪:岳昆公康熙年间迁尤溪十都蕉坑村,今已发三四百人左右
                霞山:三世祖贤祖之子进良公迁入龙门滩镇霞山村,人口300余人
                永泰下拔镇下园村,维寿维兴在清雍正年间迁下拔金钟寨下,今人口六百余众,天喜,志仁往马来西亚
                天德:台湾台北
                璋徒:民国28年左右往印尼,兄弟十人已发展百余口
                三、分布
                德化县南埕镇张姓分布情况,主要聚居在塔兜村、枣坑村、西山村、许厝村枫坑角落、南埕村,长期在此安居乐业,繁衍生息。
                四、谱牒
                塔兜村张氏公元2000年收录张氏宗谱壹本,编者张金星,成立仙游张氏族谱委员会,主任张金耀。编造8个章程,七十二节,共1260页。
                西山村张氏谱牒情况:
                一修谱原序、章节删,夫名仄年月
                二修明万历丁巳谱序(一六一七年)邑庠生朝选序
                三修国朝康熙丙寅续修谱序辛增删一八八八年九世孙堤
                三修清康熙戊辰谱序辛解增删一八八八年邑庠生瞻岵
                四修乾隆丙辰元年续修谱序,辛解增删,业儒正明又名辅
                五修嵩山张氏续修族谱序,光绪辛恩科解元郭尚品(一八九一年)
                五修嵩山张氏续修族谱序,光绪16年庚寅(一八九0年)大文序,大谟
                五续修族谱跋,光绪十七年(一八九一年)
                孙大谟跋
                第五修谱春园公董事由凤卿秀才张承高手写计四本字数九百余页
                五、文物
                祠庙:自从分基定居后的枣坑村分别还有祖嗣上厝祖嗣《等庆堂》、下厝《凤鸣堂》所有的文物都在破四旧立四新时已全部损毁,现只有两樽的倾家佛分别放在中林、枣坑两角落已有几百年的历史。还有石壶殿是枣坑山土地,水口的坂上、梨坑、承泽等五乡村共建,现已有宝殿雄立。
                塔兜村张氏于明代1488年建立“内寮牛心坑”祠堂1座,乾隆年代建“裕后”祠堂1座,至今完整保存。
                许厝村枫坑清朝张勇公百岁时“五代三公三妈全”皇帝圣旨牌一块、百岁茺遗址。
                西山村张氏寨尾:长安堂建明万历九年由成德、成周兄弟建成。是全族春秋二祭之祠堂居本村中心点,四面环山,发源于戴云山之灵脉,连绵着石牛山之名胜,望七台山之雄姿,集西山之精华,有如龙蟠虎踞之势、风景为画,四季为春郁郁葱葱,登斯寨有如海阔天空,心旷神怡,游人有流连忘返之感也。几经重修后于清朝春园公独资捐建石切围墙,其形独特人们谓之“问天蜡灼”之态势。寨尾历来是屯兵之新,受战争之创伤,全村房屋及长安堂在民国三年第一次焚烧,民国十二年被周三烧毁,民国廿二年被十九路军烧毁,后张雄南屯兵,建寨尾中黄,后堂二座,并建改楼,开辟练兵大操场,民国廿八年被国民党黄珍吾烧毁,西山遭第四次跺烂,寨尾长安堂成为历史的见证碑。一九四一年族众再建中堂一座,作学堂之用。文第朝间“破四旧、立四新”作为有封建色彩的寨尾又遭折毁,西山人民有志气有能力族众齐奋斗,踊跃捐款、献工、献料、遂于一九八一年八月十一日动工,在废墟上再建中堂一座,一九九0年重修围墙,二00三年八月屋盖灰撬脊,更是壮观,长安堂更是焕然一新。
                黄柏宫:黄柏宫位于西山之南,今十二生产组中,建于明朝初期,相传建宫之时,是由一李、一乐、三陈、四蔡、九王、十八危,三十三张共69丁所建,供奉着孔圣王,苏十万,供族众朝拜,由张大文书“黄柏留荫”作宫名,破四旧立四新时补毁,匾今尚在,留旧址。
                嵩山祖宇:嵩山祖在西山第八生产组中,几经焚烧,于1992年再次建成,作为西山小学育人之地,楼高三层,学生100多名。
                荣八公祖:荣八公开基一世祖,明朝天顺八年葬。在西山村十二组的大蚯头,二世组、附葬三穴,旧无坟式,光绪三年八月初二子时离裔孙达三,大文大谟,大章董筑灰坟,石牌,乾巽兼亥巳水出乙口,置租冬至日祭,祭后清平,再充租加丰
                下田炉与铸鼎格:春园纬廷字兴机、招岳族亲,在下田建炼铁炉,铁沙由永春挑到下田治炼,把生铁挑到生产组的铸鼎格,铸鼎,这是西山第一个工业的开端,效果也很好,后经战乱而停产,至今古址犹在。
                下田电厂:在下田大溪,栏闸建坝,发125千瓦电供应人民的工业用电和居民生活用电。
                六、人物




                IP属地:江苏247楼2019-05-12 16:26
                收起回复
                  漳州
                  张是当地第四大姓
                  插个少数民族赐姓改姓
                  元朝末年,有一个出生在山后金山(今阿尔泰山,一说大兴安岭)的蒙古将领,名叫伯颜帖木儿,他作战英勇,曾率兵多次打败农民起义军。但在一次战役中,败在朱元璋的手下,于是归附明朝。明太祖佩服他的武猛,就赐给他张姓。他的后代一直从军,传至玄孙张晟,官至都督事,进入明代中央最高军事机构的核心领导层。又如鞑靼人(明代对东部蒙古地区的蒙古族人的称呼)哈剌尔敦,英勇善战,被明成祖朱棣赐姓张,改名隆善。永乐七年 (1408)十月,张隆善被任命为北京右军都督签事,也成为一名中央军事领导集团的核心成员。另一个鞑靼人奴儿,是明代一位有名的北方边疆守将,屡立战功,宪宗皇帝朱见成为表彰他的英勇,赐姓张,改名友。成化八年(1472)八月,张友被任命为金吾卫指挥使。
                    明代前朝,有一个女真族(满族人的祖先)人,名叫咎卜,官女真千户,领兵征战,勇猛异常,其事迹传到首都北京,明成祖朱棣非常高兴,赐姓为张,改名志义。永乐八年(1410)张志义被任命为建州卫指挥使,治所在今黑龙江省东宁县东大城子。四年之后,治所移至今跨吉林、辽宁两省的浑江流域。
                    今岫岩县前营乡张氏,本为蒙古族治良匡氏,是清代改姓张氏的。其始祖是元代的马札尔台,他历任武宗、文宗、惠宗三帝,曾任行营都统,陕甘、湖广等省平章,并知枢密院事,官至中书右丞相。二世祖也曾任中书右丞相。元朝灭亡后,其后裔世居长白山麻加乐和忽密拉,大多从事畜牧业,也有人经商巴唐地区。到11世纪继英授德时,正值爱新觉罗氏崛起于东北,于是弃牧从戎,成为努尔哈赤帐下的一员勇将,属镶黄旗。清兵人关,建立统一政权后,治良匡氏迁居盛京(沈阳)。13世祖名叫伯尔格,精通汉文,熟悉汉书,文武双全。乾隆六年(1741)调任岫岩防御使。因为热爱当地秀丽的山川,就奉侍母亲佟氏,携弟吾令吉定居下来。兄弟二人在此繁衍,子孙都改姓张氏。
                    赫舍里氏分布在于都英额、哈达、辉发、长白山、佛阿拉、伯都讷、宪颜等地,在清代有一部分改姓张氏。
                    扎库塔氏分布在瓦尔喀(今苏联东海滨省南部)、扎库塔、松花江、长白山等地,在清代全部改为张姓。
                    扎拉哩氏分布在瓦尔喀、扎库木、赫图阿拉等地,在清代全部改姓为张。,爱义氏分布在爱湖流域一带,在清代全部改为张氏。
                    明洪武元年(1368),回族人张某任宝庆(湖南邵阳)卫指挥。据《宝庆府志》卷33记载,指挥张氏的先人叫璞罗德,北平三河人。张氏任满之后,即定居武冈车林铺鸡脚塘,依靠屯田百余亩田产为生。今天邵阳市各地的回民,以马、张、苏、海、蔡姓为多,其中的张姓回族人或许就是璞罗德的后裔。
                    唐代初年,在云南洱海地区近百个白蛮部落中,有一个相传从陇西迁来的张姓部落。公元7世纪中期这个部落的首领名叫张氏进求。这时正值乌蛮部的蒙舍龙和他的儿子龙独罗(又作细奴罗、细诺罗)开始扩张势力,建立南诏政权。7世纪70年代,细诺罗势力推进到洱海地区。据文献记载,张氏进求因抵挡不住南诏的攻势,就将自己的部落政权“禅让”给了细诺罗,而细诺罗为了酬谢张氏,就将自己的大儿子罗波海,改姓为张,改名叫张朝凤(夏正寅《哀牢夷雄列传》)。这支蛮人张氏,后来演进为彝族的一部分。清末杜文秀领导的云南各族人民起义的队伍中,有一个叫张兴癸的彝族将领,史称他是南诏王细诺罗之后,他的祖先大概就是改姓张的乌蛮人罗波海(即张朝凤)了。
                    匈奴是古代生活在我国北方的一个古老的民族,它主要活动在秦汉、三国魏晋时代,内有19个部落,其中屠各部等少数几个部才有资格成为最高统治者单于,是匈奴族中的贵族。东汉时匈奴分裂成南北两部,北匈奴则归附汉室。三国曹魏时期,在今山西汾阳地区设置西河郡,安置南匈奴左部,—即匈奴族屠各部,历史上把他们叫做西河胡或屠各胡。从文献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屠各胡张XX”“西河胡张XX”的记载,这些就是匈奴张氏。如《晋书·符坚载记》云:“屠各张罔聚众数千,自称大卑子,坚遣邓羌讨平之。”《魏书·太宗纪》云:“神瑞元年六月,屠各胡张文兴等率流民七千余家内属。”《魏书·太宗纪》:“天兴元年三月,西河胡张贤等率营部内附。” 羯族是古匈奴族的一个别支,出自匈奴羌渠部,居住在今山西省东南部地区。主要活动于我国魏晋时期,十六国时代,以石勒为主曾建立过后赵政权(319—351)。羯族中张姓很多,历史文献多有记载,例如《晋书·石勒载记》云:“胡部大张旬督、冯莫突等拥众数千,壁于上党,勒往从之。”《十六国·后赵录》称:“张季,字文伯,羌渠部人也。”后赵国内张姓人特别多,石勒起兵时,十八骑中就有张噎仆、张越二骑。石勒自立为后赵王时,以张离、张良二人为门生主书,司典胡人出内。传至石虎为后赵王时,离、良二人都官至尚书仆射,另外还有张群、张豺、张散、张茂、张斯、张屈支、张夷、张举、张舂、张贺度、张沉等,都是后赵的达官显贵。姚薇元先生在《北朝胡姓考》外编第八《羯族诸姓·张氏》中对上述张氏作了一番考证之后,得出了他们是羯族张氏的结论。他认为羯族张氏之张,是“羌渠” (康居)谐声转读而来。由此看来,羯族张氏是为后赵政权的建立作出了重大贡献的。
                    渤海族是古代生活在我国东北(包括前苏联、朝鲜一部分)的一个古老民族,辽金时期有一支由高姓改姓而来的渤海族张氏。隋况已在前面作了介绍。在这之前的渤海国
                    时期(720—962),还有一支渤海族张氏。如大将张文林、大臣张仙寿等,共有达官显宦二十余人,他们活动于上层,是渤海国的贵族。但这支渤海张氏之姓张的缘由却不是很清楚。
                    奚族是一个活动于唐宋辽金时期的古老民族。历史文献中常把它记作“奚人”、“奚回”。辽代末年,奚回离保曾在今东北地区称帝,建立奚国,改元天复。唐代奚族张氏知名的有张孝忠,曾任义武节度使。另有张忠志,本是奚人,居住在范阳,因善骑射,被范阳宋将张锁高收为“假子”,遂从义父姓张。后屡立战功。官至礼部尚书,封赵国公。唐代宗即位,拜成德军节度使,又改赐姓名为李宝臣。李宝臣,有的文献将其原名误作张宝臣。
                    战国以后,不断有汉人移居云南,他们和当地的土人长期杂居、通婚,相互影响,到隋唐时期就形成白蛮族。唐初,在洱海、滇池周围有数以百计的白蛮部落。白蛮的族源主要是汉族,因此在语言、文字、风俗等方面和汉族大体相同,他们的姓氏也基本沿用汉姓。当时,在洱海地区有赵、李、杨、董姓等大部落。其中有一个张姓部落,相传是从陇西辗转迁来的。他们的首领名叫张氏进求。其子孙衍繁,人口日多,移居各地。到明代初年,白蛮张氏就分布到云南太和县洱西驿、云南县、浪穹县十二关、阿迷州东山江、猛丁塞(今元阳县老猛)、镇南州英武关、楚雄县、腾冲州、孟合驿、宁番(今北胜县)等地,并且很多人做了土司的驿丞、巡检、主簿、通把等官吏,其中官阶最高的是腾冲州土知州张铭。按照明代官制规定,土司官是世袭的,因此,明代的白族张氏大多生活在社会的中上层。
                    在今湖南、广西等省,有很多瑶族张氏的聚居点。如武冈县上洞乡的石界;资源县河口乡的葱坪、猴背、高山;鹿寨县沙寨的乡兴;那坡县百合乡的那乐、民兴、平坛,下华乡的上华、规六,那隆乡的坡芽;凌云县加龙乡的下伞、尖里;钦州市洞中乡的洞中、那丽、板兴,板八乡的板沟、大坑、细坑、和平。那俊乡的东山、那钦;上思县有妙乡的更辟、有生;江城县瑶家乡的象脚山、象庄、于龙塘、六家村、大碑村、莫作山、新山、席草塘、小曼凸、牛厩房、勐板山、温箐、漫薄山、甘蔗园、依郎、高山寒;龙胜县的马堤乡等,都有瑶族张氏分布。瑶族张氏的知名人士有广西民族学院民族研究所所长张有隽。
                    壮族张氏主要分布在广西,其由来不很清楚。在清代,广西上林县有一个很有名的壮族张姓家族,兄弟二人,弟弟叫张鸿慧,康熙四十一年(1702)举人,著有《女训》、《家训》、《董训》等。哥哥叫张鸿翮,康熙间任永宁州学正。鸿翮的儿子张友朱,曾任庆远府学教授。友朱生滋。滋生鹏展,乾隆时官至通政使,著有《山左续抄》、《三难通解训言述》。
                    黎族张氏主要分布在海南岛,其由来不清,清代有崖州(海南崖县)洋琳洞黎人张红须,道光九年(1829)领导当地农民起义,后被镇压。
                    侗族张氏一部分是由宋代屯田湘西的章姓改姓并与土居侗族人通婚、交融而来的。其情况见本章第一节。其他支系的由来不很清楚。原来主要分布在湖南、贵州等区。清乾隆四十三年大旱,晃州(湖南新晃县)有部分侗族张氏迁到湖北的宣恩、恩施、利川、咸丰等地。
                    高山族张氏主要分布在台湾。清代有张李成,1884年中法战争中,他曾率兵500人,在台湾淡水大败法国侵略军。
                    阿昌族张氏。主要分布在西南地区。由来不明。
                    纳西族张氏。主要分布在西南地区。由来不明。
                    藏族张氏。主要分布在藏族聚居区。由来也不明。
                    僳僳族张氏。主要分布在僳僳族聚居地。
                    蒙古族张氏。蒙古族张氏有一支由治良匡氏改姓而来,具体情况见本章第一节。其他支派则不明由来。在明代,有固原蒙古人张把腰,于成化年间领导农民起义于石城堡。
                    朝鲜族张氏。主要分布在我国东北地区及朝鲜半岛。在清代初年,他们大多编人八旗中,率兵打仗,如副都统正黄旗辽阳人张偏图、都统正蓝旗易州人张雅图、甘肃巡抚镶黄旗人张文兴、山西巡抚正白旗辽阳人张滋德等。其中最有名的是张良弼,他本是正白旗仓衣旗鼓人,世居沈阳。在攻克辽东时,因功由鼓人升为佐领。后围攻锦州,击败明朝大将洪承畴,授予二等轻车都尉。其子张时荐,袭父职,后来加爵至三等男。
                    满族张氏。满族张氏多由赫舍里氏等改姓而来。今岫岩县哈达乡张氏,绝大多数是满族人,其先祖是长白山二道沟的镶红旗人的。
                    回族张氏。回族张氏中有一支是在明代由璞罗德氏改姓而来。其他支派的由来则不很清楚。张姓是回族的大姓之一。如湖南邵阳回民中,以姓马、张、苏、海、蔡者为多。民和县回族大姓依次排列为马、冶、刘、杨、白、张、陈,他们是清光绪年间,陕甘总督左宗棠从甘肃水阜河十二庄迁来的。今拉萨市的回族张氏和黎氏、余氏三姓,都是从四川来的。
                    彝族张氏。彝族张姓人有一支是南诏王蒙氏之后,详见本章第一节。在四川德昌县麻泉公社有一支张姓,其先祖为会东土司张氏,是彝族人,但后来逐渐汉化,最终成为汉族人。
                    苗族张氏。苗族张氏有一支是宋代由江西迁居湘西的大章、小章兄弟二人后裔改姓并与苗人通婚而来的。
                    土家族张氏。土家族张氏有一支由宋代大章、小章兄弟后裔改姓而来。在今湖南龙山县境有一个历元、明、清三代的张姓.


                  IP属地:江苏248楼2019-05-12 16:29
                  回复
                    云霄张氏
                    张姓之定居闽省虽然始于唐末,然张姓与福建的渊源却可以上溯到西晋时期。
                    《张氏正宗和实史略》记载,福建张氏第九十四世先生张华,字茂先,范阳(今河北固安西南)人。西晋武帝时任中书令,进司空,伐吴有功封广武侯,太康三年封壮武公。华公博及古今,文章名世,著有《博物志》十篇,后人辑有《张司空集》。《晋书》说,张华“雅爱书籍,身死之日,家无余财,唯有文史溢于几箧。”搬家时,竟“载书三十乘。……天下奇秘,世所稀有者悉在华所。”据元代伊世珍《琅环记》一书中记载,张华未显之时,曾在福建建安(今建瓯)任地方小官。有一次他游至政和杨源洞宫山,遇一异人,异人邀他到一兀立的石壁前,忽有一道石门洞开,进入洞中,但见洞中陈书满架,异人对华说:“这是历代史书。”又带他到另一洞室,书籍更多,那人说:“这是各国志书。”,最后到一处高大的洞室,对他说:“这些是《玉京紫薇》、《全真七英》、《丹书紫字》诸秘籍”。“化公历观诸书,皆汉前事,多所未闻者。如《三坟》、《九邱》、《梆杌》、《春秋》亦皆在焉。”张华公请求让他在此借住数日,以便读遍藏书,被拒绝,命童子将华公送出。张华问此地名,异人告之曰:“此琅环福地也!”这便是道教第三十七福地——政和洞宫山,又称琅环福地的来历。《琅环记》一书的首篇就记载了这个故事,《福建通志》、《政和县志》对此也有同样的记载。这不仅为闽北的藏书史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史料,表明当时地处建安的“琅环福地”洞宫山是福建最早的一处藏书所,而且说明张姓与闽北的关系早在晋代就已经开始。加之今天洞宫山所在的政和县杨源乡,正是张谨、张睦后裔聚居之地,这也许是历史的巧合,但它毕竟说明张姓与闽北乃至整个福建的关系是十分悠远的。
                    据《中华姓氏通书》称:阳陵(第八十五世祖,张万稚,字千秋,汉宣帝元康四年,下诏赐为阳陵公)后裔最先入闽的是张张炳之子明谦(阳陵第三十四世),字寓山,号建城,历任南宋贵州都匀府尹、中丞大夫。退休后居石壁堡(宁化县),生8子,长棣、次极、三校、四松、五杜、六束、七梁、八棠。张棠后裔,第六世传至四十一世本郁等返回湖南,其它七子繁衍宁化外,又东迁至漳浦县城、平和县小溪、永泰县小竹园、南靖县水西等地,已靠近海边,其后裔在明清之际多有涉东海东渡台湾者。明谦之子张棠,南宋景炎二年(1277年),响应文天祥的号召抗元,次年兵败被俘遭杀害。其生3子,长惟孝、次惟考、三遗。惟考因避灾难隐居安化三州。惟孝第五传至四十一世张纬也迁居入闽。遗字继宗,抗元兵败即逃来福建。因元朝通辑追捕,遂匿名逃至永泰,人呼之六郎。从此后裔居永泰,还有一部份后裔迁福州,一部份后裔迁居台湾。
                    张姓肇漳
                    陈政入闽平乱后,唐中宗时,封张虎为协应大将军,镇守漳州。时值张虎前一年娶妻王氏女为夫人。张虎奉敕命,走马戥标、开创膏腴产业,以为燕翼诒谋之策,立籍漳州。张姓世世子孙,祀张虎为开漳初代之元始祖。自唐、宋、元、明、清,迄今千百余年,子孙支派分居闽、粤、漳、泉、惠、潮等地,府、州、县,聚族成祖,皆一本于元始祖张虎之后裔也。
                    开漳始祖张虎。字伯纪,与夫人王氏生有6子,长真瑞、次真圣、三真端、四真明、五真德、六真福。
                    长房真瑞,生举,举生二子。长贤,次先。张贤隐居山林,不求仕进,于天宝三年(公元气44年)率家众过盘陀岭外,建宅西林,开基创业而聚族焉。开创西林祖贤,妻罗氏,生5子,长明山、次明海、三明立、四明仁、五明德。明山,即西林张姓第九世,享寿93岁。妻林氏。传七房:长天赐、次天奇、三天叙、四天旺、五天遂、六天与、七天爵。
                    次房真圣,乏嗣,他把分受的漳州府大宅,喜舍建开元寺,又将田租1000石尽施寺内,供佛斋僧。
                    三房真端,妻罗氏,生男逊,仕唐为大夫后,致仕立籍广东。逊后回漳礁美居住。
                    四房真明,子孙聚族漳州东门。
                    五房真德,仕唐为大夫,派下子孙聚族漳州东门外赤岭山头,地名埔尾。
                    六房真福,早逝,无传。
                    长房裔孙:
                    明海,(1)长子天佑,传至十七世孙张玉,父子佐永乐定天下,以元敕封公侯,族孙世袭,传至英国公张世泽,于崇祯十七年,殉难身亡,后世子孙立籍北京顺天府;(2)次子天然,生3子,长进江,派分潮州东洋村;次进发,传钦德、钦明,派分龙岩县;三进中,传钦保,派分小溪龟山。(3)三子天正。明海住居西林。
                    明立:长子天富,派分漳州;次子天贵,派分半筋;三子天则。派分南靖金棱山居住。
                    明仁:生4子,长天护,分派河洋荔支径;次天助;三天喜;四天明。
                    明德:住在西林小西门。生4子,长希文,子德明,派分潮州;次希宾,派分外方,待考;三希宁,子名中,分派五都、黄淡、赤礁;四希善,乱世外逃,子孙分派福州。
                    西林世系
                    西林张氏一世:张参议,云霄西林始祖
                    西林张氏二世:张宗来(1276-1357年),妻钱氏。
                    第三世:张大美(1299-1347年),妻陈氏。
                    第四世:张子仁(生于1320年),妻朱氏,生5子,长得安、次得仁、三得义、四得礼、五临寿。
                    第五世:(1)张得安(1341-1401年),妻陈氏,生4子,长临得、次临孙、三观保、四昆润;
                    (2)张得仁(生于1343年),妻林氏,继室蔡氏,生4子,长再生、次志德、三再辉、四志仁;
                    (3)张得义,妻饶氏,生三子,长安利、次安吉、三安贞;
                    (4)张得礼,妻郭氏,生3子,长永和、次永泰、三永福;
                    (5)张临寿,字得智,妻吴氏。生3子,长靖安,次详聪、三详明;
                    第六世:(1)张临得(1367-1405年),行一;分派菜埔、东车,生4子;长保生,菜埔大房;次万大,菜埔二房;
                    三应祖,菜埔三房;四乌治,分派东车、青崎;
                    (2)张临孙,行二;生2子,宗赐,长垅长房;细仔,长垅次房;
                    (3)张观保,行四;生惠长,分派深垅;
                    (4)张昆润,生于1384年,生5子;长仕恺,分派下云;次仕哲,分派交仓;三仕祺,分派庙后;四仕明,
                    分派下坂;五临仔,分派西林;
                    (5)张再生,生于1379年,行三,名玉,分派西门。妻吕氏,生2子,长孟隆,分派云陵,次孟斌,
                    分派西门;
                    (6)张志德,(1385-1423年),行十一,名福,莆美始祖。妻吴氏,生4子;长观由,分派后山;次敦敬,
                    绝祀入庙,配享;三观孝,分派下窗;四敦睦,分四支,云霄城关、广东普宁、宝镜院、潮阳上下堡;
                    (7)张再辉,(1387-1450年),行十二,名愿仔,自幼避难外出,入赘诏安二都廖家。
                    (8)张志仁,生于1393年,行十六,字兴林,妻庄氏,生3子;长则均,分派莆美荔支脚房,莆美肖春之
                    祖;次致政,分派晋江柯坑;三季隆,分派晋江岑张伍堡。
                    (9)张安利,行五,出祖,生一子世泰,分派诏安景坑,传六世,有孙毓瑞,来云省祖;
                    (10)张安吉,行八,国修之祖,分派葵潭;
                    (11)张安贞,行十三,出祖广东饶平,分衍东山石笋池;
                    (12)张永和,行六,分派诏安番钟、宫口;
                    (13)张永泰,行七,生德贵分派漳浦、平和坪塘、福鼎;
                    (14)张永福,行十四,生2子,长德禄,分派半坑;次德荣,分派半坑;
                    (15)张靖安,行九,生1子,扬珠;
                    (16)张详聪,行十五,生2子,长扬辉,俱往潮州,次扬宽,府城开派;
                    (17)张详明,行十七,生3子,长扬敬,移往东山樟塘,分派古港双果山,河南洛宁西山底;次强大,
                    开派潮州;三强二,开派揭阳
                    云霄张氏支系,自张参议为西林始祖,传衍至今,张姓在云霄的最晚辈为第二十九世。现云霄境内有张姓族人约5万多人;居住广东饶平卓村张姓最晚辈为第三十二世。
                    县内分布
                    1、云陵镇:
                    (1)水吼 (2)下坂 (3)大村 (4)下园 (5)旧米市
                    (6)西门脚 (7)溪美 (8)王府 (9)水月楼 (10) 三房里
                    (11)西门 (12)新衙内 (13)享堂 (14)塘坪
                    2、莆美镇:
                    (1)树洞 (2)前涂 (3)中柱 (4)马山 (5)莆美
                    (6)荷仔埔 (7)油车 (8)演武亭 (9)大埔溪墘
                    (10)莆南 (11)莆东 (12)莆下 (13)莆北 (14)荔支脚
                    3、东厦镇:
                    (1)青崎 (2)东崎 (3)湖坵 (4)长垅(据查现无张氏后裔,迁居何处待考)
                    4、火田镇:
                    (1)菜埔 (2)西林 (3)西林宫仔 (4)石狮头 (5)新埔
                    (6)内仓 (7)乌石 (8)大径 (9)莆中 (10)居人山
                    (11)下楼松脚 (12)岳坑 (13)水头 (14)郭埔 (15)圆峰
                    (16)东车 (17)鹅江后 (18)珍珠坂 (19)半径 (20)溪口
                    5、下河乡:
                    (1)碗窑 (2)落水虾 (3)世坂 (4)交仓 (5)新坡
                    (6)车圩 (7)上坡 (8)后山 (9)石屏 (10)后角
                    (11)楦仔脚 (12)仙石 (13)田头里 (14)崩坎 (15)三星
                    (16)赤坑 (17)下埕 (18)石窗 (19)泮坑 (20)大厝
                    6、和平乡:
                    (1)新楼 (2)深山 (3)半坑 (4)安吉 (5)径仔
                    (6)飞鹰埔 (7)田坎 (8)白马埔 (9)第壹 (10)通贝
                    (11)水晶坪 (12)溪仔尾 (13)屐僚 (14)瓦厝 (15)楼仔
                    (16)桥头 (17)凹仔湖 (18)坪坑
                    7、马铺乡:
                    (1)青尾 (2)车埕 (3)枫林 (4)坑尾 (5)水口
                    (6)新楼
                    8、陈岱镇:
                    (1)峰外 (2)山外 (3)陈岱
                    9、常山农场:
                    (1)常山 (2)黄坡 (3)石榴坂 (4)深垅 (5)三脚缭
                    (6)下云 (7)半径 (8)坪岭 (9)柘林 (10)坪水
                    (11)官洋 (12)马洋 (13)埔径 (14)大埔 (15)白竹
                    (16)新楼 (17)丝竹洋 (18)白狗洞 (19)旧楼 (20)白水(石示)
                    (21)海峰 (22)深垅 (23)杜塘 (24)东厝 (25)丈岩
                    (26)东升 (27)内寮 (28)口寮 (29)大水堀 (30)后厝园
                    附:从越南、印尼、马来西亚、新加坡迁回的张氏分布:
                    (1)大水堀 (2)老虎山 (3)常山 (4)吉仔 (5)双山 (6)溪墘
                    祖祠家庙
                    云霄县张氏总祖祠孝思堂,座落于云霄县火田镇西林村,供奉西林张氏五世神主,为云霄张姓阖族祠宇。1997年重修峻工,为二阶祠埕、基建面积:祠堂主体为428平方米,祠埕为1008平方米。
                    祠堂堂联:
                    (1)孝熙严祖春秋祀;
                    思慕敬宗福佑绵。
                    (2)勋著开漳溯源祥符衣冠济济绳祖武;
                    族称古郡枝荣台粤瓜瓞绵绵仰宗功。
                    (3)漳水奠鸿基皇祖多仪隆俎豆;
                    清河绵世胄诒孙有谷盛蒸禋。
                    (4)远祖溯明山亭敦昭穆;
                    高堂怀秀水礼重蒸尝。
                    支系家庙
                    1、怡经堂:在云霄菜埔村,包括俗称“五家伙”、“田顶学”、“南门学”、“河沟边学”等均为菜埔张姓三房祖祠。
                    2、孝德堂:在云霄东车村,为东车张姓开基祖乌治祖祠。
                    3、敦本堂:在东车村,为乌治派下子琼宗祠。
                    4、燕怡堂:在东车村,为乌治派下子瑶宗祠。
                    5、有庆堂:在下云村,为张姓下云祖仕恺祖祠。
                    6、光裕堂:在下云村,为仕恺衍派宗祠。
                    7、悫著堂:在下坂村,为张姓下坂祖仕明祖祠。
                    8、诒谷堂:在下坂村,为张姓下坂六房祠堂。
                    9、致思堂:在莆美村,为张姓莆美开基祖志德祖祠。
                    10、昭假堂:在莆美村,为志德衍派敦睦大房宗祠。
                    11、赉思堂:在莆美村,为莆美四房二宗祠。
                    12、世泽堂:在莆美村,为志德派下宗祠。
                    13、安吉堂:在和平乡安吉村,为张姓安吉开基祖惟贤祖祠。
                    14、敦立堂:在安吉村,为惟贤派下士谦宗祠。
                    15、思敬堂:在和平乡通贝村,为张姓官陂永祖衍派第十世荣挺祖祠。
                    16、庆泽堂:在水晶坪屐寮村,为张姓官陂第十一世祖德修宗祠。
                    17、孟思堂:在水晶坪凹仔湖村,为张姓官陂第十二世佛字宗祠。


                    IP属地:江苏249楼2019-05-12 16:31
                    回复
                      平和琯溪张氏家族
                      宋末,张铁崖从上杭县金丰粤窔村从兵来漳,后居琯溪龟头城。
                      其后裔繁衍散居于今小溪镇的玉溪、宝善、古楼、新桥及安厚等地。
                      东山张氏家族
                      张国登支系(石笋池张姓)
                      铜山石笋池张姓属广东饶平之后裔,于清代从饶平霞饶分派至铜山石笋池。石笋池张姓以国登为开基祖。清顺治十六年(1661年),粤东沿海“迁界”,张国登被迫举家随族人星散外地,辗转至福建兴化府(今莆田)。国登卒后,妻连氏远居异地举目无亲,复界后,携二子一路寻亲至东山县樟塘乡,寄居于张姓叔家,抚育二子长成,不久迁居铜陵建家立业。传有4房,子孙蕃衍,不断拓展。铜山石笋池张姓第七世张启锐(太学生)徙居诏安县城开药房“庆春堂”;第九世张福荣(别名辉平)迁居漳浦,传有四子;第十世张便宜移居厦门;张成治于清末迁台从事建筑业,第九世张光华、张祥、张文木、张老玖、张金宗等8人移居台湾,第十世张命移居金门,张保义入台湾当兵。迁徙境外人物有第八世张汉移居巴城,张便周、张亮移居印尼,张章移居南洋;第九世张潭 移居爪哇,张丕、张秋徙居南洋,张桂美移居安南,张汝泉旅居新加坡;张友原旅居新加坡行医,张永侨旅爪哇行医。
                      陈城镇大路口村张姓
                      大路口村张姓,由广东饶平鸭母坑第九世祖迁入开基。
                      南靖张氏家族
                      总人口 5018户,23323人,分布:书洋乡 1480户,6911人;船场镇 1141户,5507人;山城镇754户,3467人;南坑乡594户,2848人;靖城镇495户,2224人;梅林乡163户,727人;丰田华侨农场187户,694人;龙山镇127户,639人;和溪乡69户,273人;奎洋乡4户,21人;金山乡4户,12人。


                      IP属地:江苏251楼2019-05-12 16:35
                      回复
                        南平
                        张为当地第十六大姓
                        南平峡阳镇张氏宗祠—百忍堂
                          在南平峡阳镇将军街中心,有一座闻名的张氏宗祠—百忍堂。祠始建于清乾隆年间,迄今已经历了两百多年的风雨。
                        峡阳张氏始祖张大▲原籍河南光州固始县铁板桥第三家,于唐玄宗元年(713),由老家入闽行医,久居峡阳,救死扶伤,由此开宗。他生有五子,只有次子于昌居信峡阳,繁衍后代。经历了一千多年的发展,张姓成为古镇峡阳的主要姓氏之一,全镇张姓有三千余人,占人口的十分之一。
                        言及“百忍堂”堂名的由来,当追溯至唐代,据史书记载,当时的郓州有人曰张公艺,九代同居,竟和和睦睦,相安无事,全靠“忍”字,因而得到了唐高宗的赏誉,从此各地张姓大都以“百忍”为堂号,并列为祖训。峡阳张氏始祖张大▲亦告诫后代“礼让先,爱敬治,子不忘孝,省不忘悌,遗不忘贱,富不忘贫”。
                        峡阳百忍堂占地约二百二十多平方米,面阔10.78米,进深20.38米,坐西朝东,由门楼、戏台、天井、大堂等组成。门楼为砖雕牌楼,砖制额坊,两端有莲花纹浮雕,“状元三及第”人物图像刻在其中,栩栩如生,下有“张氏宗祠”石刻门额。大堂为三开间穿斗悬山式结构,上方悬挂清乾隆元年所制“百忍堂”金匾,神龛中供奉着张氏列祖列宗的牌位。
                        百忍堂的闻名,主要由于它在建筑构件和檐内装饰方面独具特色。象有的承重柱头呈梭形,安有莲花座和泥道拱交麻叶;有的梁枋间有一斗三升加上卷草形的斜撑,柱枋间雀替有花状、卷云状及卷草状,表现出闽北建筑木雕枝艺的精湛水平。另外祠内的壁画也有吸引人之处:在门墙内有一幅“福禄寿禧”壁画,形象*真;大门背后有“天官赐福”彩画,虽因色彩淡化,但还清晰可见惟妙惟肖的画面;还有戏台两侧面的“二十四孝”图,体现了民族的道德观念。这些都反映出峡阳做为古代闽北重镇的民俗特色和艺术水平。
                        改革开放以来,各级政府部门非常重视百忍堂的修复工作,于九二年成立了百忍堂筹建委员会,开始修缮。南平市政府把百忍堂列为第五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今日古老的百忍堂重焕了光彩。有百忍堂刻本《张氏族谱》。


                        IP属地:江苏252楼2019-05-12 16:38
                        回复
                          龙岩
                          永定张氏家族
                          张氏,清河郡(治所清阳,今湖北省清河东南)。黄帝第五子青阳生挥,挥造弧矢受封于张,因以为氏。
                          本县张姓,多从上杭迁入金砂乡,后渐分居各地。
                          另有一部分先后迁往漳州、南靖、福安、南平、龙岩和台湾及广东省清远县。
                          主要分布在凤城镇的书院、大洲、南郊、东方;合溪乡武北、偶丝;仙师乡仙师、兰岗、金寨;湖雷乡桐田、湖瑶、淑雅、前坊、罗陂、莲塘、象基、弼鄱、玉文、白岽、上湖、上南、荷花、道仁、基口;堂堡乡村中、珠罗;湖山乡三来、象湖;洪山乡尚贤、下径、田梓、河东、河西;下洋镇下洋、思贤、东联、沿江、二联、上川、月霞;虎岗乡虎东;大溪乡莒溪、湖背;金砂乡赤竹、西田、下金、卓坑;峰市乡大园、河头、信美、忠□、街上;岐岭乡城东、下山、井下、丰村、外坑、内坑、龙湖;城郊乡上下斜、龙门、桃杭、中杭、抚市乡里兴、五联、华安、华丰、抚溪、五湖、西□林场;坎市镇的文馆、新罗、坎市、文溪、文东、长流、东中、孔夫、岭东、上和;西溪乡礼田、罗坑、富家、四联;高陂乡平在、睦邻、北山、黄田。
                          龙岩上杭张氏家族
                          张化孙葬于白砂镇茜洋村李家屋背后大坪岗,墓地呈“金盘载珠”形。陈、阙二恭人合葬于离化孙墓地约2华里的官地村水尾神仙坑,墓地呈“飞凤展翅”形。汀江别称鄞江。张化孙被其千万裔孙尊称为“鄞江始祖”。
                          张化孙开基上杭后,其裔孙繁衍迅速,播迁海内外,遍布我国南方闽、粤、赣、湘、浙、桂等省及台港澳地区和泰国、马来西亚等国家。据不完全统计其裔孙已达1000余万人,在台湾400万客家人口中,张姓人口就有105万,其中90%是张化孙的后裔。一个引入关注的事实是,其裔孙对张化孙十分崇敬。据有关资料载,1995年秋,为修建化孙夫妇墓地,有3个国家和地区、4个省、226个村庄近10万裔孙,纷纷捐资。为使张化孙墓地到省道围禾线将军桥全长4公里的村道便于车辆来往,在台湾张泰胜先生捐资的带领下,马来西亚的张桓昌先生,广东汕头、平远、蕉岭神岗、丰顺埔寨、大埔高陂、五华,福建永定北山等地张氏裔孙都纷纷捐资,用于铺设水泥路面,并把此段村道命名为“敬祖传万路”。近年来,到张化孙墓地祭拜的裔孙每年都有上万人次。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张鼎丞、原中央军委副主席张震、现全国政协副主席张克辉、张裕葡萄酒公司创办人张弼士、台湾“世界货柜船王”张荣发、澳门客属社团联合总会主席张金善均为张化孙后裔。


                          IP属地:江苏253楼2019-05-12 16:43
                          收起回复
                            宁德
                            福鼎张氏家族
                            北宋真宗咸平四年(1001年)由温州迁入管阳,始祖张碧峰,至今传有27代人,发展人口有4883人。
                            南宋淳熙元年(1174年)由柘荣迁管阳,始祖张仁测。
                            宋德佑二年(1276年)由柘荣迁磻溪后坪,始祖张礼和,发展有3000多人。
                            霞浦张氏家族分布
                            总人口17202人。
                            500人以上的行政村:竹江、大京、万贤、溪南、磺砂;
                            500~250人的行政村:
                            西关、中乘、俊星、中心、南岸、小马、东关、松山、积石。
                            古田张氏家族
                            2163户,10404人,占2.6%。
                            住地:平湖、横洋、张洋、水潮、西坑、上崎坑、七茶洋、桃溪、寿廷洋、洋头、上坪、凤竹、泮洋、新华、永安、横路、潘洋、山头垅、上寮、水竹洋、溪边、松竹、文车岭、半山、秀峰、后坪、双朱、上地、长坑、平沙、镇边、福全、官亭、朱墩、旧镇、增地。
                            屏南张氏家族
                            甘棠乡甘棠村张氏,于后梁乾化至贞明年间(911~920年)自古田县迁入。


                            IP属地:江苏254楼2019-05-12 16:45
                            回复
                              陕西
                              张是陕西省第一大姓
                              西安
                              张是当地第二大姓
                              高陵张氏家
                              汉时张说即其远祖。
                              外地迁入陕西的张氏家族
                              宁乡张氏家族
                              曲江望族
                              南宋初居四川绵阳,谪居潭州,乾隆间迁居川陕。
                              武昌张氏家族
                              瑞昌衍派
                              源出江西,先世居湖北,乾隆间迁居鄂西、陕南、川东。
                              黄州张氏家族
                              清河流派
                              原籍江西,明成化间徙湖北,明末入川,乾隆间迁居陕南。
                              獭河张氏家族
                              豫章衍派
                              明洪武初徙四川重庆府巴县;
                              天启中一支播迁陕南。
                              槐荫张氏家族
                              清河衍派
                              明末清初迁居陕西安康五里铺。
                              魁星张氏家族
                              甲申残黎
                              明末迁居陕西兴安州安康县越梅铺。
                              龙岩张氏家族
                              清河赣派
                              经湖南宁乡县,徙籍于陕西汉阴、安康等地。
                              上杭张氏家族
                              开闽奠基
                              清初播迁川陕,后裔遍布川、陕、桂、黔等省。
                              太湖张氏家族
                              江南望族
                              同治年间迁陕,定居陕西旬阳县北部山区龙家河。


                              IP属地:江苏255楼2019-05-12 16:5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