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安张氏家族
祖张崇纪,河南光州固始人,五代入闽,居于惠安,其子张澜为王审知属下的漳州剌史。其后裔分布于惠安各地。
德化县南埕镇张氏家族
一、源流
塔刀村张氏源流:河南濮阳开基闽候、永泰、仙游。吾祖于明代洪武初年(1368年)由仙游大济塔兜伯芝公开基章龙堂安居乐业,生5子,第5子汝寿公分布举口,后裔5个角落(内寮、塔兜、湖尾、举口、桌村),现总人口750人。
许厝村枫坑张氏:于南埕西山寨尾祖厝开支至约公元1605年迁往雷锋镇东古寨。5代后再迁到枫坑、仁慈公开支到今9代,人口150人,祠堂1座。
西山村张姓朔起源黄帝第五子挥公,因发明了弓箭而姓张,繁衍至今已有一百捌拾余世,遍布全国各地,还有侨居世界各地,张姓称我国第三大姓。西山开基祖荣八公明宣德九年(1434年)从大田县上京镇迁入西山至今600余年历史,从西山迁出有溪美村、碧坑村、水口镇的祥光村的湖村、许厝的凤坑、雷锋镇的西坂,池溪焦坑,还有龙门滩镇的霞山村,侨居印尼,马来西亚,台湾计四五千人,堪算兴旺发达之族。西山古称狮山,西与狮方言同音,邑载作西山,世居江东新化里,属嵩平里,肖坑社,道光年间改名奎光社,民国时属西南乡,西山保。土改时属雷锋区、西山乡,辖:西山、前锋、溪美、高际、半岭、内疗、湖尾、峰口、塔兜、南埕,1958年为雷锋公社,1961年属高际公社,1965撤消高际公社,归属南埕公社后撤公社,改为南埕镇。文化状况,西山有完小一座,在校学生100余名,幼儿园一所,安装天线80台以上收看8个节目,建甲级医疗所一所。群众文化生活活跃,有南音、摄影、车鼓、花鼓。
枣坑村张氏源流:塔峰——塔尾:
塔峰—远自元顺帝至正元年辛巳1341年间,始为荒芜平川,绿荫成林,绝迹人烟。时天下大乱,吾祖淇公(开山入闽第一世睦公梁国公之第二十三世高祖)平生素斋礼佛,因时乱如麻,无意乡居,携眷四子(伯茂、伯苞、伯芝、伯芳),不辞劳瘁肩挑佛娠,左娘妈、右一木塔,历游南行。一日至仙游县大圳(大济)之区,举眼远眺、望西南山峰拱秀,曲水环流,山光秀色,一时留连聘览、后举步欲行,奇哉!肩挑不动,以为佛娘有缘,因而卜地创建小庙,奉佛定居,后四子蕃衍,人齿盛族。嗣后,伯苞、伯芝擅业游艺、於明洪武初年1368年到德化县塔兜乡剪草成木为屋,安身定居。与兄弟分居,临别二兄弟伯茂、伯芳将祖传木塔分折为二,长二存塔头,三四取塔尾,为日后分邑分籍之史记——塔尾、塔兜溪口建厝,迁举口桥头形穴半月江架祖宇,又迁湖尾坑头住居,打猎择地石牛山下,其间悬崖峭壁、林密叠翠、怪石林立、巨石屹立、千姿百态、山荫林茂、荒无人烟,海拔有八百余公尺,乃是飞禽走兽出没之区。吾祖宗进公好猎、善射、以猎獐为生,择地中林村建祖宇一座,座辛向乙水口巽“章龙堂”安居,高祖尔华公生守勤、守义、守泉,守勤公开基中林、田地、守义公开基枣坑、上洋,守泉公开基塔兜、内寮、湖尾、举口。
南埕村垅边坂头张氏于明朝洪武初年(公元1368年)由中林、田地迁来
二、迁移
枣坑村迁移情况:
1、迁往浙江定居的:至今未联系、落实好。
2、迁往本县水口镇村场村石柱自然村定居的:张美腊、金标、美超、美铆、金钩、金章;美树、美料。
3、迁往本县龙门滩朱地村定居:美山、克甫、庆全、宏好。
4、迁往南平市定居的:张双金。
5、迁往福州居住的:张来传。
6、迁往刈坑居住的:张洪传。
西山村张氏迁移情况:
湖村:清康熙年间张崇九从西山迁至祥光村湖村蕃衍250人以上
凤卿:张清于嘉靖十三年公元一五三四年从西山迁入凤卿150人以上
溪美:张元五代于乾隆廿一年(1756年)从西山迁此建村600人左右
碧坑:崇祯(1632年)张子集从西山迁碧坑繁衍200余人
西坂:木旺公八世开基西坂120人左右
池溪:十世慈仪开基池溪150人左右
仙游:继老字峰及,清康熙年间往仙游书峰兰石村60人左右
尤溪:岳昆公康熙年间迁尤溪十都蕉坑村,今已发三四百人左右
霞山:三世祖贤祖之子进良公迁入龙门滩镇霞山村,人口300余人
永泰下拔镇下园村,维寿维兴在清雍正年间迁下拔金钟寨下,今人口六百余众,天喜,志仁往马来西亚
天德:台湾台北
璋徒:民国28年左右往印尼,兄弟十人已发展百余口
三、分布
德化县南埕镇张姓分布情况,主要聚居在塔兜村、枣坑村、西山村、许厝村枫坑角落、南埕村,长期在此安居乐业,繁衍生息。
四、谱牒
塔兜村张氏公元2000年收录张氏宗谱壹本,编者张金星,成立仙游张氏族谱委员会,主任张金耀。编造8个章程,七十二节,共1260页。
西山村张氏谱牒情况:
一修谱原序、章节删,夫名仄年月
二修明万历丁巳谱序(一六一七年)邑庠生朝选序
三修国朝康熙丙寅续修谱序辛增删一八八八年九世孙堤
三修清康熙戊辰谱序辛解增删一八八八年邑庠生瞻岵
四修乾隆丙辰元年续修谱序,辛解增删,业儒正明又名辅
五修嵩山张氏续修族谱序,光绪辛恩科解元郭尚品(一八九一年)
五修嵩山张氏续修族谱序,光绪16年庚寅(一八九0年)大文序,大谟
五续修族谱跋,光绪十七年(一八九一年)
孙大谟跋
第五修谱春园公董事由凤卿秀才张承高手写计四本字数九百余页
五、文物
祠庙:自从分基定居后的枣坑村分别还有祖嗣上厝祖嗣《等庆堂》、下厝《凤鸣堂》所有的文物都在破四旧立四新时已全部损毁,现只有两樽的倾家佛分别放在中林、枣坑两角落已有几百年的历史。还有石壶殿是枣坑山土地,水口的坂上、梨坑、承泽等五乡村共建,现已有宝殿雄立。
塔兜村张氏于明代1488年建立“内寮牛心坑”祠堂1座,乾隆年代建“裕后”祠堂1座,至今完整保存。
许厝村枫坑清朝张勇公百岁时“五代三公三妈全”皇帝圣旨牌一块、百岁茺遗址。
西山村张氏寨尾:长安堂建明万历九年由成德、成周兄弟建成。是全族春秋二祭之祠堂居本村中心点,四面环山,发源于戴云山之灵脉,连绵着石牛山之名胜,望七台山之雄姿,集西山之精华,有如龙蟠虎踞之势、风景为画,四季为春郁郁葱葱,登斯寨有如海阔天空,心旷神怡,游人有流连忘返之感也。几经重修后于清朝春园公独资捐建石切围墙,其形独特人们谓之“问天蜡灼”之态势。寨尾历来是屯兵之新,受战争之创伤,全村房屋及长安堂在民国三年第一次焚烧,民国十二年被周三烧毁,民国廿二年被十九路军烧毁,后张雄南屯兵,建寨尾中黄,后堂二座,并建改楼,开辟练兵大操场,民国廿八年被国民党黄珍吾烧毁,西山遭第四次跺烂,寨尾长安堂成为历史的见证碑。一九四一年族众再建中堂一座,作学堂之用。文第朝间“破四旧、立四新”作为有封建色彩的寨尾又遭折毁,西山人民有志气有能力族众齐奋斗,踊跃捐款、献工、献料、遂于一九八一年八月十一日动工,在废墟上再建中堂一座,一九九0年重修围墙,二00三年八月屋盖灰撬脊,更是壮观,长安堂更是焕然一新。
黄柏宫:黄柏宫位于西山之南,今十二生产组中,建于明朝初期,相传建宫之时,是由一李、一乐、三陈、四蔡、九王、十八危,三十三张共69丁所建,供奉着孔圣王,苏十万,供族众朝拜,由张大文书“黄柏留荫”作宫名,破四旧立四新时补毁,匾今尚在,留旧址。
嵩山祖宇:嵩山祖在西山第八生产组中,几经焚烧,于1992年再次建成,作为西山小学育人之地,楼高三层,学生100多名。
荣八公祖:荣八公开基一世祖,明朝天顺八年葬。在西山村十二组的大蚯头,二世组、附葬三穴,旧无坟式,光绪三年八月初二子时离裔孙达三,大文大谟,大章董筑灰坟,石牌,乾巽兼亥巳水出乙口,置租冬至日祭,祭后清平,再充租加丰
下田炉与铸鼎格:春园纬廷字兴机、招岳族亲,在下田建炼铁炉,铁沙由永春挑到下田治炼,把生铁挑到生产组的铸鼎格,铸鼎,这是西山第一个工业的开端,效果也很好,后经战乱而停产,至今古址犹在。
下田电厂:在下田大溪,栏闸建坝,发125千瓦电供应人民的工业用电和居民生活用电。
六、人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