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哲学系吧 关注:38,606贴子:45,688

全面揭秘21世纪最大科学谜团(转载)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破解量子纠缠的“超光速”谜团 (转载)
——揭秘凝聚态通信的一般规律及机理
【本文摘要】宇宙空间不仅充满了暗能量,而且这些暗能量还很可能是以凝聚态的形式存在的。量子纠缠中存在的超光速现象并非真的突破了相对论的绝对光速极限,它只不过是空间之中“真空(暗能量)凝聚态”系统的一种同时同步意义上的“超光速”假象。“真空凝聚态”的假说能很好地解释大卫.玻姆的“量子势”那种把信息瞬间传遍整个宇宙的机制。宇宙中所有的能量相互作用或信息传递可分为两种模式:光速范围内的“经典机械位移运动模型”和超光速的“凝聚态同时同步运动模型”。机械运动模式可理解为1个物体(粒子)在N多个很小的时间单元内单独位移一定距离的过程(即S=V. Tn)。相反,凝聚态运动模式可理解为由N多个非定域存在的物体(粒子)只在1个很小的时间单元内集体同时同步覆盖一定距离的过程(S=T. Vn)。 宇宙空间中虽然充满了各种频率的“真空(暗能量)凝聚态波”信息,但接收这些信息却需要几个十分严苛的条件:1、信息交流粒子(量子)的“微小性”;2、信息交流粒子的“全同性”; 3、信息交流环境的“真空性”。此外,粒子接收到的信息只能是间接性的“克隆信息”而非直接的“本源信息”。
关键词:超光速、真空凝聚态 、全同粒子、凝聚态麦田、克隆信息
超光速悖论
量子纠缠的“鬼魅式瞬间超距作用”当今被物理学乃至整个哲学领域视为一个最大的悖论。因为一方面,目前没有任何科学实验能够证明,一个物体(粒子)的机械位移运动速度能够真正地突破相对论的真空绝对光速极限(约30万公里/秒)。然而在另一方面,最近几十年来却有越来越多的科学证据表明,在隔空遥远相距的粒子(量子)之间,又确实存在着一种能够超过、甚至是大大超过光速的相互作用和相互联系的现象,如两个相距一千万、一亿公里或更远的纠缠量子之间的瞬间超光速相互作用和信息传递。这无疑让整个哲学和科学领域都陷入了一个匪夷所思的“超光速悖论”,并极大动摇了相对论和经典物理学的深层理论基础。因此,也被一些全球主流网络视为21世纪十大待解科学迷团之首。
不过在笔者看来,这个“超光速悖论”是完全能够在经典物理学或是在现有科技成果的基础上来得以合理阐明的。因为种种事实表明,这个悖论主要是由于我们在主观和客观上对一些相关现象的错误理解以及缺乏深层认识所造成的,它并非真的是一种经典物理学完全解释不了的客观或物理现象。
如在主观方面,我们对量子纠缠中的“超光速”现象存在着理解上的错误,即这种超光速并非我们平时所理解的那种传统和经典意义上的超光速,它只是某种特殊的凝聚态造成的“超光速”假象。而在客观方面,纠缠量子中的超光速现象很可能涉及宇宙本底空间中客观存在着的一种目前尚未被我们发现和重视的新型物质或能量形态——“真空(暗能量)凝聚态”。
首先我们先来看看第一个问题,即如何正确理解“超光速”这个概念。
就目前来看,我们传统上所理解的超光速是指自始至终都由一个物体(粒子)或是一份能量以超过绝对光速(即真空中约30万公里/秒)的速度,从地点A逐一位移到地点B来发生运动或是进行信息(信号)传递。然而,这种能够突破光速的机械位移现象目前却没有得到任何科学实验上的支持,即所有的机械位移运动都只能在绝对光速范围之内发生。换言之,这种经典机械位移意义上的超光速在客观世界中根本不存在。
不过,另外一种被哲学和科学界普遍忽略了的“超光速”却是大量存在的。比如分隔A、B两地之间的两个或多个物体(粒子)“同时同步、步调一致”发生运动所产生的超光速。而这种含义上的超光速效应,却是完全可以在很多客观条件下经常发生的(如在多种凝聚态系统的物理条件下)。也即是说,两个或多个物体、粒子等无论其相隔(包括隔空相隔)多么遥远,只要它们能够做到了行为或运动上的“同时同步、协同一致”,那么,从逻辑上讲,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和信息(信号)交流就是一种超光速的表现,至少它们与“超光速”这个概念并不存在时间逻辑上的矛盾和冲突。因为这种“同时同步”的超光速所产生的实际效果,跟我们前面所说的那种超光速的效果可以是一样的,即它同样能够像传统上理解的那种机械运动一样来进行一种超光速的瞬间相互作用和信息(信号)传递,尽管它所传递和接收到的信息只是一种间接性的信息。


IP属地:广东1楼2017-11-06 16:52回复
    大力士天神的推顶游戏
    假设在两个相距1千万公里的两个行星上,分别居住着甲、乙两个力大无比的天神,他们经常用一根超长的铁棒来玩我们平时玩的那种推顶或顶杠游戏。现在假定这根铁棒长达1千万公里,而且这条棍棒不会弯曲、不会变形并始终保持着恒定的刚性。这样一来,在他们推顶的过程中,整条棍棒的每一部分(包括棍棒A、B两端部分)就都能够始终保持着全方位的共同来回进退的运动(这与玻爱凝聚态物质系统中全体量子的集体同步运动模式完全相同)。在这种情况下,这条棍棒的运动模式所产生的相互作用或信息传递的速度,其实就是一种超光速的速度和现象。比如在一个很小的时间单元内(如1秒的时间),只要天神甲在这条铁棒的一端(A端)轻微地将它向前平移推动1厘米(或哪怕是0.1厘米),那么,远在天边(如1千万公里远)的天神乙手中的那一端(B端),也会同时同步的相应移动了1厘米。如此产生的实际效果无异于A端的“天神甲”已把一个信息或信号在超光速的瞬间(1秒)传递到了B端的“天神乙”手中。而如果天神要以光速的速度来走完这个1千万公里的距离来传递这个信息,那至少也得需要30秒钟以上才能做到。但这其中包含的又是一种什么原理呢?因为整条铁棒都可以看作是由n多个1厘米的铁块组成的。当天神甲用1秒钟把铁棒朝着天神乙稍微移动1厘米时,整条铁棒中n多个1厘米的铁块都会同时同步地向前移动1厘米的距离。那么在1秒钟内,n多个1厘米铁块同时移动距离的总和累计叠加起来就能达到一个相当遥远的距离(1千万公里)了。
    可见,只需要使用这种铁棒相互推顶的模式,即使相隔千万公里的甲、乙两天神,就可以在一个超光速或大大超光速的瞬间把信息送达对方或是在瞬间就能感知到对方传递过来的推顶信息或能量。而且这条铁棒占据的空间距离不管是长达1千万、1亿公里还是10亿公里或更远,甲、乙天神交换信息的时间也同样只是1秒钟,而绝不会因为距离上的增加而所需的时间也会成比例的增加。(本小节内容可参阅本文后面的附图图-1)
    当然,我们现实中不可能存在如此超长而又保持不会弯曲变形的铁棒,更没有一、二个能够移动和推顶如此超长铁棒的人。但这与我们平时用一条几米长的棍棒相互推顶的原理是完全一样的。也可以说,平时我们在玩耍相互推顶棍棒的游戏之时,在这条几米长的棍棒两端,其信息或能量交流的速度其实就是一种超光速效应的速度。只是由于这样的棍棒的长度太短,其超光速的时间和距离效应无法充分体现出来(若棍棒的长度超过了30万公里,它就是一种完全意义上的超光速信息交流了)。
    除了上述铁棒、棍棒两端的“超光速”现象之外,磁铁两端的南、北磁极或是带(静)电导体两端的正、负电极(它们的相反两极都是同时产生、同时消失的),其相互作用和信息交流也都是这种“同时同步”意义上的“超光速”效应。这主要是在磁铁棒和带电体的电磁场中,都存在着大量的、密集的、能够进行同时同步集体运动的电磁场量子。而上述这几种特殊意义上的“超光速”目前之所以不被科学界重视,都是由于所有这些物体或物质系统的尺寸都十分微小,其大小与绝对光速极限(30万公里)的巨大距离尺度相比,都相去太远。而且在现实中既不存在一条尺度超过30万公里长的棍棒,也不存在如此长度的磁铁棒和带电体。此外,这种小尺度范围内的超光速效应目前在通信领域也没有什么实用的价值。所以,物体或量子的这种集体的同时同步超光速效应及其通信机理方面的学术价值也就一直被科学家们给忽略了。
    其实,凭借人类目前拥有的高科技检测手段,要想验证一下棍棒、磁铁棒和带电导体等两端是否能够产生一种超光速效应也应该是不难做到的,其中有些现象甚至是不证自明的。(如棍棒两端同时同步的超光速相互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众所周知,在牛顿的运动第三定律中,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不仅大小相等、方向相反,而且它们还总是“同时产生、同时消失”。这足以说明牛顿运动第三定律中早已包含了超光速方面的内容。比如地球和月球(或其他天体)之间的引力相互作用,其变化信息的相互交流和传递就是一种明显的瞬间超光速现象,因为这些纠缠天体之间的实际距离事实上都超过了30万公里这一恒定光速覆盖的距离。
    当前种种现象表明,让人类最感困惑的量子纠缠现象中所涉及的超光速效应,也很可能是上述“同时同步”集体行为和作用的结果。不过,或许有人会说,量子纠缠中的超光速与我们前面所说的这几种超光速现象毕竟存在着一个很大的差别。因为那些超光速的物质系统(如棍棒、磁铁等)的两端之间,都是有实物物质或能量粒子的相互连接才能够进行超光速相互作用和信息交流的。但是,量子纠缠的两个粒子之间却完全是一种空无一物的隔空相互作用,这才是最让人费解之处。也许正因为这一点,才被爱因斯坦视其为一种幽灵般的超距作用。
    那么,在广袤的宇宙自然空间,难道还真有什么未知的、神秘的能量或客观存在正在背地里支撑、操纵着纠缠量子们的这种诡异的隔空相互作用吗?还真可能有!本人认为,它很可能是一种全新的凝聚态物理能量,准确点说是一种叫“真空(暗能量)凝聚态”的能量。 但真空凝聚态究竟又是一种什么东西呢?这首先要先了解什么是“凝聚态”这个概念。


    IP属地:广东2楼2017-11-06 16:54
    回复
      “凝聚态”物质的特点
      在现代物理学当中,“凝聚态”物质是指由大量微观粒子组成,并且粒子之间有很强相互作用的物质系统。自然界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凝聚态物质,如最常见的固态和液态凝聚态,还有低温下的超流态,超导态,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态,磁介质中的铁磁态,反铁磁态等等都是凝聚态的表现。不仅如此,我们所熟知的水压机、激光器、超导体等方面的技术成果,都不同程度地运用到了凝聚态物理学的相关原理。不管怎样,所有凝聚态物质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系统之内所有粒子都会表现出一种同时同步、协同一致的集体行为或运动。如对一个理想的凝聚态物质系统而言,只要其中的一小部分量子(甚至只是一个粒子)被扰动,那么,整个系统中的所有粒子都会集体发生同时同步的运动,而一般非凝聚态物质系统的物体和粒子却都不具有这样的功能和特点。
      真空凝聚态
      然而,“真空(暗能量)凝聚态”与上述各种凝聚态又存在着很大的区别,它几乎可看作是一个全新的物理学概念。不过它目前只是笔者假设的、一种可能普遍存在于整个宇宙本底空间的新型能量形态。然而,这个新概念又确实让人难以理解、甚至是难以想象,毕竟这种能量形式是以空无一物的虚空或高度真空的空间模型为基础的。但尽管如此,真空凝聚态能量却又很可能是一种真正的、实实在在的客观存在。因为当前科学界普遍认为,宇宙本底的真空空间并非真的就是空无一物,真空本身就是一种高度均匀地遍布于整个宇宙空间的能量形态。然而,让人困惑不已的是,空无一物的虚空又是如何能够形成凝聚态,并能让某些粒子隔空产生强关联的超距作用的呢?
      在上世纪末的1998年,天文学家们通过观察和分析太空天体的普遍红移现象后发现,广袤的、高度真空的宇宙太空区域并非真正是空荡荡的,而是充满了一种能够使物质相互排斥的神秘能量——暗能量。科学家们普遍认为,这种暗能量就是构成我们所熟知的高度真空空间(能量)的元素或客观物理基础。当物理学家把量子力学理论应用于计算这种真空暗能量时,他们预测整个宇宙空间中普遍存在着密度高得让人难以置信的暗能量(或真空能量),其大小远超过了宇宙中所有物质粒子的全部能量。(本小节内容参阅《参考消息》2017年05月18日第7版“科学家称破解宇宙扩张谜团”。)
      据此,我们就有理由认为,既然真空暗能量能够以如此高密度的形式存在,那么,整个空间的暗能量就很有可能像其他高密度的物质粒子那样能够以一种凝聚态的形式存在。因为所有凝聚态物质之所以能够成为凝聚态,都是由于某些大量的物质或能量粒子以高度密集的形式凝聚而成的。此外,许多量子物理学家(如著名英国物理学家狄拉克)在此之前很早就认为,整个宇宙的本底真空空间都可以看作是这样一种特殊的客观场所,这些场所是由无穷多个隐形的、任一大小规格的立体经纬网真空空格(或空穴)所构成的。从物质的角度看,每个高度真空的立体空间网格单元虽然只是空无一物的空格或空穴,但它们本身却可以看作是一个个能量处于最低状态(基态)的场量子或粒子。既然如此,由N多个极高密度的真空场量子所组成的空间(空穴)能量系统,自然也完全有可能像其他高密度的物质粒子(如电子、光子等物质)系统一样,形成一种形态十分独特的凝聚态能量系统——真空(暗能量空格)凝聚体。
      如此一来,整个宇宙空间(真空)也自然很可能是一个由真空暗能量凝聚态构成的无边无界的巨大凝聚态客体。所以很自然地,整个宇宙空间本身也应该像其他的凝聚态物质系统(如固态、液态、气态凝聚态系统)一样,都具有那种“同时同步、一动全动”的特点。也即是说,无论何时何地,只要我们扰动空间任何一个网格里的真空(暗能量)场量子,那么,整个宇宙中所有与该空间单元大小相同的真空场粒子,都会同时同步的发生同样模式的运动。这与任何其他凝聚体系统中那些量子们的运动模式其实并没有什么区别。
      由于整个宇宙空间可能是一个超大型的凝聚态系统,而所有凝聚态系统又都会表现出同时同步的行为和运动特点。所以,存在于空间(真空)凝聚态中的任何一个物体(粒子)就有可能利用这种凝聚态的特性来进行瞬间相互作用,或是把信息信号即时传遍整个宇宙中的每个角落。若明白了这一点,长期以来一直困扰我们的“鬼魅超距作用”也就不难得到合理的解释了。因为相互纠缠的A、B粒子无论其相距多远,它们都必定会处于一定的真空凝聚态系统的范围之内。既如此,两者无论身处何处,它们之间随时都如同有一条由真空场量子凝聚而成的隐形磁铁棒联系在一起。两个纠缠量子就形如分别位于这条磁铁棒两端的两个南北磁极的极点。只要我们稍微触动纠缠之中的粒子“A”,那么A所在空间的真空(暗能量)凝聚态场量子“Q1(quantum of vacuum)”就会被激活。与此同时,整个宇宙空间中所有与“Q1”大小相等的真空量子“Q2”、“Q3”、“Q4”、…“Qn”等等,也都会在瞬间被激活并发生凝聚态的那种同时同步的运动。而在另一端,与A相互纠缠的粒子“B”也会瞬间感受到其自身所在空间对应的某个真空场量子“Qx”的作用或信号。(这个“Qx”能量的大小和行为模式与“Q1”或“Q2”…“Qn”等等完全相同,“Qx”可以视为“Q1”的复制体或克隆量子。)因为A、B两个纠缠粒子无论隔空相距有多么遥远,它们都会完全处于与其对应的真空场量子形成的海洋的包围之中而不能超越其外(就如许多海洋鱼类和生物一生都处在海水分子的包围之中)。毕竟空间可以不包含一定的物质或物体,但任何物质或物体都时刻离不开一定的空间或总要处于一定的空间的包含之中。也可以说,宇宙中的一切物质粒子无论其隔空相距多远,也无论身在何处,它们都会无一例外地被笼罩在一张由无穷(n)多个全同真空场量子(Q)所编织而成的巨型隐形天网之中。而且只要具备一定的规定条件(如粒子的同源全同),宇宙中任何两个或多个粒子(物体)无论其隔空相距多远,都可以利用这张隐形的巨网来进行相互联系或进行信息交流。(本小节内容可参阅本文后面的附图图-2)
      微小的量子在真空凝聚态体(如宇宙空间)中的运动和作用,其实有点像物体在凝聚态液体中的行为表现。假如地球上所有海洋都是由凝聚态的液体水(如水压机里的高压水)组成的一个理想的玻爱凝聚态水域,那结果会怎样呢?相信它一定会表现出以下一些诡异现象。即只要海洋里的任何一个海洋生物(如小鱼小虾)稍有活动和游动,它们在水中所产生的各种能量变化的信号、信息,就会以超光速的瞬间速度传遍全球海洋的每个角落。比如在广东某地的凝聚态海边有些鱼虾在游动和戏水,那么,它们在水中所激起的能量变化的信息,瞬间就能传遍全球所有凝聚态海洋里的每一滴水。此刻,即使远在英国、美国或是南极、北极海洋里的鱼虾,也都能以超光速的瞬间接收或感受到来自广东这些鱼虾所产生的信息,而且感觉各方就近在咫尺、好似它们就在各自的身边戏水一样。它们无论相处多么遥远,信息的交流都具有一种“天涯若比邻”的效果。
      当然,在能量(信息)的相互交流方面,真空(暗能量)凝聚体与一般的固态、液态和气态等凝聚体还是存在一些明显的区别的。粒子在真空凝聚态中要想隔空进行交流,往往需要一些很高、很严格的规定条件。但若在其他固态、液态等物质性的凝聚体中进行交流,所需的条件就会低很多。总体来看,在能量与信息相互交流或相互关联的强度方面,固态凝聚态比液态凝聚态强,液态凝聚态比气态凝聚态强,而气态凝聚态又比真空(暗能量)凝聚态强。也可以说,在所有形式的凝聚态中,真空凝聚态的能量和信号相互交流的能力是最微弱的。也正因为如此,真空凝聚态在信息接收方面也要求具备更多、更严苛的条件。就如在电讯通信方面,信号微弱的无线电通信往往要比有线的电流通信需要更高端、更精确和更复杂的接收条件。如用手机接收信息就往往要比有线的固话需要更多、也更严苛的条件和技术要求。


      IP属地:广东3楼2017-11-06 16:55
      回复
        真空凝聚态通信的苛刻条件
        理论上讲,任何一个物体(包括人体)都可以利用空间中各种超光速的真空(暗能量)凝聚态能量波(或真空波)来瞬间传递各种信息和信号。但在现实的宏观世界里,我们却完全无法使用这些超光速的信息渠道或接收真空波信号。因为要想接收到这些十分微弱的真空波信号,就必须具备一些十分严苛的条件,其苛刻的程度要远高于无线电信号的接收条件。众所周知,平时我们生活的空间就充满了各种感官看不到摸不着和特定频率的无线电电波。但如果我们不具备与这些电波频率高度一致或高度专一的精密接收器和设备(如手机、收音机、电报机等),这些电磁波就会像幽灵一般静悄悄地穿越空间和万物而后悠然离去,结果,我们也就根本无法接收或是利用它们所传递的信息。事实上,除了目前我们所熟知的声波(包括超声波、次声波)、电磁波、射线波等能量波之外,整个自然宇宙空间本底还可能充满了由凝聚态真空(暗能量)量子场所发出的各种真空波。这种波也会像其他的能量波一样,具有各种各样的不同频率。不仅如此,宇宙中任何一个物体若具备了一些规定的特定条件,就都能够在其所在的空间产生或是接收与自身对应的、特定频率的真空波,就如每部手机都有其对应的、特定频率的收、发电磁波一样。当然,在我们的现实宏观世界当中,一个物体要产生与其对应的真空波是很容易的,但是,另外一方要想接收和利用它就很难了,因为接收这种信号的条件在我们宏观世界中完全或基本不具备。不过,它们却可能大量地存在于微观世界的范围之内。整体来看,要想接收到这样的真空波信号(能量),至少应具备以下这几方面的条件。
        1、 接收这种能量(信号)的接收器或接收物体(粒子)的个体必须十分的微小,它们只能是微观量子世界层面的一些十分细小的粒子。
        2、 接收这种真空波能量的接收器或接收粒子必须具有高度的全同性和专一性。即接收这种能量(信号)的粒子和发出这种能量的粒子双方,都必须是高度全同(包括反性全同)和专一的粒子,如同源全同粒子。
        3、 无论是发送或是接收真空波信号的物体(粒子)都必须处于高度真空的环境之中。
        众所周知,在当今的量子纠缠实验和量子通信的技术中,要想让纠缠量子发生高效的相互作用或是拥有高度的相干性和强关联,对量子的“细微性”、“全同(专一)性”和环境的“真空性”这几方面的条件都有很高的要求。但这又是为什么呢?


        IP属地:广东4楼2017-11-06 16:56
        回复
          粒子的细微性
          当今大量的科学实验和事实表明,量子纠缠的超光速现象只发现存在于量子级别的微观世界里,而却从来就不会在宏观世界中出现。笔者认为,这主要是由于遍布空间的真空(暗能量)凝聚体,都是由一些能量最低的基态真空(暗能量)场量子以高度密集的形式凝聚而成的凝聚体。因此,尽管这些凝聚态真空场量子的密度很大,但其能量却很低,或者说它们对物体的作用力都十分微小。也正因为如此,由它们所产生的凝聚态真空波信号(能量波)也必定会十分微弱。如果这些细微的能量波作用在宏观的物体上就如同蜉蝣撼大树,综合作用的效应几乎等于零。结果,在宏观世界的物体上,真空波的效果根本就无法体现或被检测出来。但是,这些真空波若是施加于量子级别的那些十分细小的物体或粒子上,如在电子和光子这样的微小粒子上,其作用力的影响和反应就会变得明显起来。换言之,越大的物体,对真空波作用的反应或感应就越小。反之,越小的物体感应就越大,效应也就会越明显。如海面上有一小股波浪涌来,同样是这股波浪,它可能会让一些小船小艇起伏颠簸不已。但对于一艘万吨或是几十万吨的巨轮,它的作用却几乎没有产生什么反应。所以,只有在极其微小的量子级别的物体上,真空波的作用效应才会体现出来并有机会被检测和发现。如量子纠缠实验中那些被检测到的量子相互纠缠作用现象。
          其实这一点与分子的布朗运动现象也有很大的相似之处。不仅如此,物质波的现象与物体(质量)的大小之间也存在着类似的关系,如越大的物体,其物质波的特征就越小,反之,越小的物体(如光子、电子),物质波的效应和特征就越明显。
          粒子的全同性
          不过,要想真正做到有效接收凝聚态真空波的信号,粒子单单具备体型或质量上的“微小性”这个条件还是远远不够的。它还需要或更需要信息的发送和接收双方都要达到高度的“全同性(或专一性)”,即两者都必须是高度相同的“全同粒子”,如同源的全同粒子(包括同源的反性全同粒子,比如同源的正、负电子)。而对于这一严格精细的条件与要求,宏观世界层面的物体是完全无法满足的。因为物体之间若要获得高度的相同或全同性,它们又必须具备高度的微小性和简单性。也就是说,物体(粒子)之间的全同性又与相关物体的微小性和简单性密切相关,即它们的全同性总是以高度的细微性或微小性为前提条件。众所周知,在我们生活的宏观世界里,要想找到两个真正相同或高度全同的物体的可能性几乎为零。如十七世纪著名的哲学家和数学家莱布尼茨就认为,世界上不可能存在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或两个物体。然而,他并不知道,在微观层面的量子世界,高度相同或全同的物体(粒子)却比比皆是。这又是为什么呢?因为物体之间发生全同的概率,总是与这些物体的体型或质量成反比,即体型越大的两个物体(如构成物体的量子数量越多的两个物体),它们之间发生全同的可能性就越小。反之,体型越小、结构越简单,彼此之间出现全同的概率就越大。(这可以看作是自然界一个普遍存在的客观规律和特点,甚至是一个不证自明的公理。)既然如此,我们在宏观世界里找不到两个完全相同的树叶和物体也就不足为怪了。
          由此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发生相互纠缠的量子总是一些具有高度专一性的、十分微小的全同粒子,尤其是反性全同粒子(如同源的正、负电子),而绝不会是宏观世界的物体。因为只有微小性才能获得高度的全同性,而高度的全同性又才能确保高度的专一性。最终,也只有具备了高度的专一性(或特定性),粒子们才能够吸收到频率与自身高度同步和高度专一的真空波。这一点跟电磁波在信息接收方面的道理又是一样的,如手机信号的接收总是要求收、发双方都必须和电磁波特有的频率保持高度的专一和同步。稍微了解无线电通信机理的人都知道,如果收音机、手机和发报机等的敏感度或专一性不高,如与特定的固有频率电磁波不同步、不匹配,那么,空间中即使充满了各种频率的有用的电磁波信号,它们也是完全无法接收和利用这些无线电信息的。概括而言,粒子的微小性与真空波接收的灵敏度之间存在着以下的内在关系:即
          (微小性)→(全同性)→(专一性)→(灵敏性)。
          当然整体而言,真空波的接收所要求的专一性程度比我们目前的无线电波不知要高出多少倍。目前我们的手机之间,它们在全同、专一和同步这几方面还远远达不到纠缠量子的那种高度的精确程度。否则的话,我们目前使用的手机就不仅可以用来接收无线电磁波的信号,而且还能够同时接收遍布宇宙空间的各种超光速无线真空波信号(即暗能量凝聚态能量波信号)。因为我们生活的整个宇宙空间本身就很可能是一个无边无际的真空(暗能量)凝聚体。所以,很大程度上讲,在我们目前生活的整个大千世界里根本就不缺少各种超光速的信息和通信渠道,而只是缺乏与这些特定的超光速信息高度匹配、高度专一和高度同步的尖端接收仪器和设备。
          环境的真空度
          除了以上的“细微性”和“全同(专一)性”这两个条件之外,真空波的高效接收还要求空间环境具备高度的“真空性”,即两个相互纠缠的粒子还必须同时处于高度真空的环境当中。这主要是由于纠缠量子不仅在质量的“大小”和“内容(成分)”这两方面要求具备很高的全同条件,而且在纠缠粒子的“量子态”(如量子的自旋角度、方向和磁性强度、方向等状态)方面也需要尽可能的高度全同和同步,否则,就达不到一种真正意义上的高度全同和专一,自然它们之间也就算不上是真正意义上的全同粒子了。因为,真空度较低的环境(如充满众多各种不同气体粒子运动的空间环境)会很容易破坏这些全同粒子在量子态方面的全同性,当然也会破坏接收量子与特定频率的真空波之间那种高精度的同步性和一致性,最终会大大降低信号接收的灵敏度。所以,真空度越大的环境(即运动物质和粒子越稀少的空间),越有利于使两个全同量子之间保持高精度的全同和专一,自然也就越容易接收到对方所发送过来的特定频率的真空波信号了。


          IP属地:广东5楼2017-11-06 16:58
          回复
            普通麦田和凝聚态麦田
            虽然由空间暗能量场量子产生的真空波能够轻易地突破光速来进行瞬时信息传递和相互作用,但从细节上讲,其作用的机理与传统光速范围内的机械信息传递模式(声音、电流、电磁波通信模式)的机理还是存在着一些明显的区别的。如“1个物体(单独粒子)”和“N多个物体(粒子集体)”的行为和运动模式的差异。为了更细致地理解这两种信息传递模式的差异,我们先来看看两片不同性质的麦田。
            假设我们面前有一大片连绵不断的普通麦田,麦田的A、B两端相隔100公里。现有一阵5米/秒的微风从A端吹向B端。若微风以这样的传统机械位移的模式来传递其能量或信息的话,那么,微风由A端吹到B端至少也得需要5个小时。也即是说A端麦粒与B端麦粒接收风能信息的时间差至少是5个小时。
            但如果我们把这片普通麦田换成一片凝聚态的麦田,即麦田里的麦粒都高度密集地凝聚在一起并保持很强的相互作用或强关联(就如一个玻爱凝聚态物质系统中的所有量子一样)。现在同样有一阵5米/秒的微风从A端吹向B端,但只要这股微风在A端吹动任何一颗麦粒(如麦粒“W1”),那么在整个100公里范围内的这片凝聚态麦田里,所有其它的麦粒(如W 2、 W 3、W 4、……Wn,包括B端的那些麦粒)都会瞬间发生与麦粒“W1”完全相同的行为和运动。此时,麦田里所有麦粒这种同时同步的运动,也就无异于把这股微风的能量信息由麦田的A端瞬间传递到了B端。于是,麦田A端的麦粒(如W1)与B端的某颗麦粒(如Wx)两者接收风能信息的时间差几乎为零秒(只是由麦粒W1传递给紧靠它的W2所需的一个十分微小的时间值或时间单元(如可能只有0.1秒),而不是前面那种普通麦田的5个多小时。这意味着当W1把风能的信息传递给紧靠它的W2的同时,它也会在同一时间内借助凝聚态系统的那种“同时同步”机制,把完全相同的一份能量或信息传递给了麦田里的每一颗麦粒,包括B端的那颗麦粒(如Wx)。这就是说,当这股微风本身还身处A端麦田并吹动第一颗麦粒“W1”的时候,与风能相关的信息(如与风能强弱相关的信息)就已经即时被距离它100公里远处的B端麦粒(Wx)感知和接收到了。可见,凝聚态的这种能量或信息的传递形式与其说是一种能量(信息)的“传递”,还不如说是凝聚态系统两端或所有粒子都发生了同时同步或全同运动的结果。
            不过,如果这片凝聚态麦田的宽度不是100公里,而是连绵延伸到了1百万、甚至是1千万公里,那情况又会怎样呢?奇怪的是,麦田A、B两端接收信息的时间差也与原先的100公里一样,都是一个接近零时差左右的瞬间(如0.1秒),而不会因为两地距离上的增加而成比例的增加。因为是凝聚态物质的那种全体集体“同时同步”或“牵一毫而动全身”的固有属性,造就了它这种诡异的、近乎零时差的瞬时信息传递特点。
            假如在一片宽达1百万公里的凝聚态麦田里,其东西两端分别蹲伏着A和B两只蚂蚱。只要东边的那只蚂蚱(A)能够用脚触动其脚下的任何一颗凝聚态麦粒来发送求偶信息,那么,另外一端的蚂蚱(B)也必定能够在瞬间就可以感知到蚂蚱A所发出的信息(信号)。这样一来,它们也就大大突破了绝对光速的极限来实现了一种超光速的信息传递。当然,即使这两只蚂蚱是在相隔比这更远的距离(如1千万、1亿公里或更远),但它们传递信息所用的时间跟1百万公里距离所用的时间也完全相同。不过,如果这两只相隔1百万公里的蚂蚱若真想走到一起以实现零距离的情感(信息)交流和进行交配繁殖的话,那么,它们即使是以超音速(如360米/秒左右)的速度由麦田的一头飞到另外的一头,至少也得需要一个月以上的时间。(本小节内容可参阅本文后面的附图图-3)
            由此可见,无论是一般光速范围内的“机械性位移”还是超光速的“凝聚态同时同步”这两种能量(信息)都能够用来进行相互交流,但在机理方面,它们之间的明显差异还是一目了然的。


            IP属地:广东6楼2017-11-06 16:59
            回复
              两种信息传递的特点和公式:
              据此,我们还可以对以上两种信息传递模式的机理及特点分别作进一步的概括。
              普通物体(粒子)的信息传递特点
              即仅由1个物体(粒子)在N多个很小的时间单元里从一个地方逐步运动或机械位移到另外的一个地方来传递信息或能量。很显然,这样的模式往往需要较多时间,它是不可能突破绝对光速的极限来传递信息或进行相互作用的。所以,它只能是一种在光速范围内的运动模式。这一特点可用一个简单公式表示如下:
              S = V.Tn(非光速模式)
              该公式表示,1个速度为V的粒子在n多个很小的时间单元T之内所累计位移的距离,即距离S等于1个粒子的速度V与n多个很小时间单元T的乘积。如微风和蚂蚱以远低于光速的速度逐一跨越、位移和作用于一般普通麦田的信息传递模式。(注:这是一种以“时间换(量子)空间”的能量作用和信息传递模式,即一种在空间中少用量子、多用时间的模式。)
              凝聚态物体(粒子)的信息能量传递特点
              即两地之间由N多个非定域粒子仅在1个很小的时间单元内,共同朝着同一方向的同时同步集体行为和运动来传递信息或能量。如一种粒子们在原地集体同步左右来回摆动的微小位移运动模式。这种运动模式只需要一个很小的时间单元就能够轻易把信息传递到亿万公里之遥或更远的地方,这是一种(量子集体)超光速甚至是大大超光速的运动模式。这种信息传递的特点也可用一个简单公式表示如下:
              S = T.Vn(超光速模式)
              该公式表示,n多个速度为V的非定域粒子们仅在1个很小的时间单元T之内集体覆盖或“走过”的距离。即距离S等于n多个非定域量子的速度V与1个很小的时间单元T的乘积。如微风和蚂蚱瞬间触动或激活整片凝聚态麦田的麦粒以集体同时同步行为来传递信息的这种模式。总之,只要任何相互作用或信息传递是采用凝聚态的模式来进行的话,突破超光速的速度就是一种轻而易举就能够做到的事情。(注:这是一种以“(量子)空间换时间”的能量作用或信息传递模式,即一种在空间中多用量子,少用时间的模式。)
              事实上,以上两个公式都只是我们平时熟悉的“距离=速度x时间(S= V.T )”这一经典公式的变异体。所不同的是,经典公式的“速度”和“时间”所涉及的只是1个物体(粒子)的速度单元(V)与1个较大量值的时间单元(T)的问题。而我们以上这两个公式所描述的,是n多个很小的粒子的速度单元(Vn)和n多个很小的时间单元(Tn)的情况。两种模式的机理虽然不同,但它们传递信息所涉及的空间或距离却可以是相同的,即S = V. Tn = T.Vn 。所不同的是,前者只是1个物体或粒子的个体行为效应。而后者是n多个物体或粒子们的(凝聚态)集体行为效应。
              (注:在凝聚态模式中,1个时间单元量值的大小具体是多少,取决于凝聚体系统中的量子数量或量子密度。若量子的密度越大,1个时间单元的量值就越小。即时间单元值与凝聚态量子的密度成反比。)


              IP属地:广东7楼2017-11-06 17:01
              回复
                直接信息和间接信息(克隆信息)
                必须说明的是,用凝聚态方式所传递的信息只能是一种间接性的信息或克隆信息,而不是一般普通物体和能量传递过程中收到的直接性信息或本源信息。但什么是直接性信息呢?比如在电话通信还没有普及的年代,我们常用的信件(写信)通信中所接收到的信息就是一种“直接信息(本源信息)”,即我们所收到的信息(如信件)和发出的那份信息都是同一份信息(信件)。此外,我们平时面对面作近距离的聊天时,所听到的对方的声音也是一种直接信息或本源信息。因为这些声音就是直接从对方口中产生和发出的声波,即所听到的声音信息(能量)与从对方嘴中发出的声音是同一份能量。然而,“间接信息(克隆信息)”则有所不同,它是指所收到的信息并非是原来所发出的那份直接(本源)信息,而只是一份与原来那份信息等效、等价的复制品或克隆信息(能量)。比如我们平时电话里听到的声音(信息)就不是从说话者口中直接发出的本源声音,而只是一份经由电流或电磁波信息(能量)转换还原过来的、与原声等效等价的复制声音或克隆声音(信息)。
                事实上,在凝聚态的超光速信息传递模式中,被扰动的粒子A(如纠缠量子当中的A粒子)所发出的那份信息或能量(机械能或电磁能)本身也并非直接地真正被快速传递到了物体B(B粒子)之处, B所接收到的信息或能量,也仅仅是一份与A发出的那份直接的能量(E)等效、等价的复制性克隆信息或能量(E’)。在信息传递的直接或间接性这点上,凝聚态模式所接收到的信息和我们平时电话(手机)接收的信息在原理上是完全相同的,即两种模式都是使用间接性、复制性的克隆信息来进行快速交换的。只不过电话(手机)所使用的中介载体能量是“有线电流和无线电磁波”,而量子纠缠中使用的中介载体能量是“(真空暗能量)凝聚态波或真空波”。两种间接性通信模式可对比如下,即
                电话、手机通信模式
                甲(发出声音能量E)——电流、电磁波——乙(收到克隆声音能量E’)
                (中介载体能量)
                纠缠粒子通信模式
                粒子A(发出真空波能量E)——凝聚态真空波——粒子B(收到克隆真空波能量E’)
                (中介载体能量)
                以上两种模式的共同机理与特点是很清楚的,即它们都是先把本源信息或能量(E)转换成了一种速度更快的载体能量模式(如电流、电磁波和凝聚态真空波)。然后,在终端再由这种“中介载体能量”还原为与本源信息性质相同的、等效等价的间接克隆信息(能量E’)。随着未来科技的高度发展,人类将来完全有可能发明出一种能利用真空凝聚态波(真空波)来传递信息的手机。只不过这样的手机或许只在相距遥远的太空星际之间的通信中使用(而非在地球上使用),其优势才能够很好的体现出来,因为就我们在地球上一般的日常通信而言,目前电磁波的速度已经足以满足我们各种快速信息交流的需求了。或者说与目前成熟的无线电磁波通信相比,在地球上使用无线真空波通信进行交流没有什么明显的优势。


                IP属地:广东8楼2017-11-06 17:02
                回复
                  真空波与大卫.玻姆的“量子势”
                  一直以来围绕着量子纠缠的“超光速”悖论问题,哲学和科学领域产生了多个用以解释和破解这一悖论的模型。但就目前来看,整体最看好的是著名物理学家大卫.玻姆的“量子势”(或“隐变量”)模型。量子势学说的主要内容是,整个宇宙空间天然存在着一种能够瞬间把信息传遍宇宙每个角落的神奇力量或能量。然而遗憾的是,无论玻姆本人还是力挺这一模型的科学家们却都无法具体说明,这种神秘“量子势”的本质及其机理究竟又是什么。由于这个“量子势”被描述成“法力”无边而又完全缺乏一个对应的客观基础,它听起来更像是宗教和神话故事里那些夸大的幽灵魔力。结果,一直以来“量子势”所描述的这种神乎其神的力量即使是作为一个科幻小说的内容来使用都显得过于夸张而让人难以接受。不过,若我们了解了前面所说的各种凝聚态的共同属性(如同时同步的属性)和信息传递的特点之后,相信大家很容易就能联想到,玻姆所说的这个神话般的“量子势”应该就是我们前述的那种瞬间能够传遍整个宇宙角落的“真空(暗能量)凝聚态能量波(或真空波)”。所以,若我们用“真空波”来替代“量子势”这个概念,那么,它也就不再是一种类似于神话、宗教和科幻小说方面的诡异力量,而是一种在现代哲学和科学的逻辑上能够解释清楚甚至可以科学验证的物理能量或客观事实。
                  据说当年玻姆提出的“量子势”虽然得到了众多科学家们的好评和支持,但却立马就遭到了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的直接反对和否定。然而,爱因斯坦对这个缺乏客观基础和模型的量子势持有深度的怀疑是有道理的。因为“量子势”所反映的如果是那种传统意义上的机械位移或运动,那么,无论它在逻辑和数学表达上如何的完美与自洽,但它所产生的速度却大大超过了相对论那个绝对光速(约30万公里/秒)的铁定极限。而这一点在爱因斯坦看来是绝对不可能的,也是绝对不允许的。因为若量子势的超光速现象果真是一种客观事实,那么,整个相对论的理论基础也必将被撼动甚至被整体颠覆。
                  不过,玻姆若能从凝聚态信息传递的机理和特点入手来使爱因斯坦明白:量子势的“超光速”其实并非真正传统意义上所说的那种机械位移的超光速,它只不过是一种(真空)空间凝聚态系统内部那些真空场量子们的集体同时同步行为效应,或者说,它只是一种“超光速”的假象而已。那么,一旦爱因斯坦理解了这两种超光速形式的真正含义和差异,相信他很快就会转过来赞同和力挺玻姆的“量子势”模型。因为凝聚态意义上的超光速既能完美地解释了量子纠缠的瞬间“超光速”现象,而又避免了与相对论或经典物理基础理论的巨大冲突。所以就目前来看,在量子纠缠的“超光速”这一问题上,爱因斯坦的观点无疑是无比正确的!而哥本哈根学派的解释只是一种含糊不清的、肤浅的或不完备的解释。也即是说,正如爱因斯坦所坚信的那样,整个宇宙自然之中没有任何单个物体(粒子)或是一份能量,能够以机械位移的方式真正突破绝对光速的极限(除非它是凝聚态意义上的超光速)。这也意味着尽管“鬼魅式超距作用”现象的存在是铁的事实,但它也同样不能或不会动摇相对论和经典物理学的坚实基础。
                  然而,如果爱因斯坦若认为整个自然世界中不存在任何意义或任何形式上的超光速的话,那他又是错的了。因为,从时间或时差上讲,凝聚态“同时同步”这种意义上的超光速不仅逻辑上是完全成立和自洽的,而且在现实生活中,它还能够实实在在地用来进行超光速的信息(信号)传递,如当今中国领先世界的量子通信技术就是这方面最好的证明。
                  或许有人会说,如果量子纠缠的超光速若真的是凝聚态的物理机制在作祟,那为什么玻姆和爱因斯坦他们当初就都没有想到这点呢?毕竟两位大师对凝聚态“同时同步或一动全动”的这一物理属性是了如指掌的,而且“玻-爱凝聚态”这个概念还是爱因斯坦的一个重大理论成果和杰作呢!不过,若是考虑以下两方面的原因也就不足为奇了。一来,两位大师当年知道的所有凝聚态都是实体的或物质性形态的凝聚态(如固态、液态、气态等凝聚态)系统,而不是我们在这里所说的“空无一物”的真空或暗能量凝聚态;二来更主要的是,要想深刻理解“真空凝聚态”的机理,就还要对宇宙真空的本质——“暗能量”的属性有较深刻的了解和认识。然而遗憾的是,“暗能量”这个概念是在这两位大师都去世多年之后才被天文科学家们提出来的。否则的话,凭着他们高度敏锐和深刻的思想,相信他们(尤其是玻姆)很快就会把“真空凝聚态波(真空波)”与“量子势”这两个概念紧密地联系到一块,或是在它们之间划上等号。如此一来,长期困扰科学和哲学领域的这个“超光速”悖论很可能就会在他们的有生之年得以破解,而不至于把该难题一直遗留到现在。


                  IP属地:广东9楼2017-11-06 17:04
                  回复
                    结束语
                    虽然“真空(暗能量)凝聚态”目前还只是笔者的一个假说或假设,但它却完全有可能是一种真实地、普遍地存在于宇宙每个角落的客观能量。像万有引力一样,尽管目前人类对真空凝聚态既看不见摸不着而且也无法直接对其进行验证,但它绝非是一种缺乏客观事实的空穴来风或子虚乌有之类的神话故事。因为近年来与暗能量和暗物质问题相关的资料和数据日益丰富,逻辑上也变得愈加严谨和自洽,而且用它来合理解释的现象也越来越多。熟知自然科学发展史的人都知道,牛顿的万有引力理论虽然早在几百年前就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利用,而且如今也普遍被公认为整个现代科技领域最强大、最坚实的基础性理论之一。然而直到现在,所有的科技手段还未能真正直接地检测到与万有引力对应的物质基础(如引力子)的存在。这也就意味着一直以来被广泛视为最具近代和现代科学特征的万有引力,它在很大程度上其实也还是一种尚未被完全证实的科学假说或假设而已。而一直以来我们之所以把万有引力理论看作是一种科学理论或客观规律,那也主要是因为“万有引力”的假说能够逻辑自洽地解释了种种机械力学的现象罢了。同样道理,只要我们的“真空(暗能量)凝聚态”假说能够合理地解释量子世界的诸多现象和难题(如量子纠缠的“超光速”现象),并能用以指导相关量子技术的开发和应用,那么,它也应该像万有引力、宇宙大爆炸等重大的自然科学假说一样得到应有的重视和研究。
                    此外,如果“真空凝聚态”的假设若能得以证实,它很可能会在现代量子学领域产生一系列重大的影响,因为量子通信、双缝实验、宇宙全息、甚至心灵感应等等似乎都将直接或间接与真空凝聚态的机理有关。到目前为止,对凝聚态的物理属性人类虽然已经在多个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开发和利用,但由于凝聚态的通信模式在地球上的使用没有多少优势(远比不上无线电磁波的优势),所以,人类在凝聚态通信的机理和运用方面目前几乎还处于一种空白状态。否则的话,量子纠缠“超光速”现象的出现就不至于会让当今整个科学界倍感陌生并陷入一片混乱和茫然。而现在看来,它只不过是一种典型的凝聚态相互作用或信息传递机制的表现罢了。但不管这样,在未来的天文学、太空探险和人类太空遨游等远距离的通信方面,凝聚态通信的优势地位必将会不断得到体现和提升并最终成为主导性的通信手段。所以,笔者认为,当今的物理学领域不仅要关注宇宙的真空空间是否充满了暗能量,而且还应该进一步确定这些真空暗能量是否是以凝聚态的形式存在的。但不管怎样,只要我们能大胆地设想整个无边无际的宇宙空间是一个真空(暗能量)凝聚体,那么,被视为21世界最大科学迷团的“量子纠缠超光速”难题就能够轻易地迎刃而解。


                    IP属地:广东10楼2017-11-06 17:05
                    回复
                      你对此有何感想?


                      IP属地:辽宁来自iPhone客户端11楼2017-11-06 17:11
                      回复
                        呵呵!就觉得吧,这是篇有点分量的文章,在此转载和推荐来和大家相互探讨下!觉得它目前基本上能够站的住脚,但最终如何需要有相关方面的专家或懂行的高手来评价下!本人在这方面目前也在学习当中,迫切希望了解量子奥秘的真相,也希望能够得到北京大学这样大牛学府的专家和学者的赐教!


                        IP属地:广东12楼2017-11-06 17:23
                        回复
                          但愿这样的新观点能够传到北大量子专家们的耳朵里!北大是全国最牛的大学了!如果北大专家都不能评判其对错的话,恐怕别的地方也没有人能够给出解答了!


                          IP属地:广东13楼2017-11-06 17:27
                          回复
                            量子纠缠只是一对量子之间的关系,与速度有联系吗?


                            IP属地:辽宁来自iPhone客户端14楼2017-11-07 08:38
                            收起回复
                              就是说,谜团还没有解开,量子纠缠与速度没有关系,空间中是否有比光速度更快的能量不可知。


                              IP属地:辽宁来自iPhone客户端15楼2017-11-07 15:2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