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何以消永夜,唯信念与爱
先说人物。
众生皆苦,越长大越知道世道艰难,人如此,妖亦如此。
鲲神预知未来,又何尝不是被未来所摆布;青雄毕生心愿乃是妖族入主神州,然而执念太甚反而成魔;獬狱一生与命运抗争,最终还是回到了镇龙塔;李隆基杀伐决断,老来依然孤苦无依。
他们的一生都在争斗,然而或许正如鸿俊所说,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不争,乃大争。鸿俊放弃活着的权力,最终绝处逢生;阿泰放弃他未竟的事业,反让袄教留得一线生机;赵子龙放弃他未开始的爱情,功德圆满,终于战场化龙。有舍有得,自古如此,驱魔司中各人有各自的豁达,无一不令人心折。
鸿俊与李景珑的爱情作为主线,贯穿始终,他们的爱犹如山呼海啸,滚滚而来,是灾难,也是人间最壮丽的景色,最喜欢洪俊在金花落中端着茶碗那一让,让出了秋夜的漫天繁星,想必当是一副仙人风骨。
那个雨夜,鸿俊为李景珑带来了心灯,就像在他心里埋下了一粒种子,让他变得越来越好。那么心灯是什么?心灯是他的信念,亦是他的爱。长夜漫漫,遭现实几多磨砺和打击,直到最后一刻,天地归寂,光耀四野。
何以消永夜,唯信念与爱。
然后说情节。
文章用了近一半的笔墨在铺垫上面,战线拉得非常之长,直到莫日根设计围剿安禄山开始才进入状态,虽然我实在不怎么喜欢驱魔师这个题材,但不可否认,小说的后半段真的写得很好,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终于摆脱了之前那种仓促收尾的习惯。
在我看来有三处情节最为精彩。一是大明宫围剿安禄山,獬狱从天而降,这场战争情节设置得非常巧妙,简直令人忍不住拍案叫绝!二是庄周梦蝶一章,李景珑回到过去,情节游离又紧凑,有一种在时光中穿梭来回之感。三是最后一场大战中,李景珑先是在獬狱处见到鸿俊,再是闻离魂花粉前给自己留下信息,最后在獬狱的帮助下再次重回过去,将孔宣之魂封入智慧剑中,情节上与前文呼应,简直妙极!
但是逻辑方面的漏洞也有。
已知乌绮雨有一个亲妹妹,被孔宣杀死,乌绮雨称杨玉环为玉儿、视杨玉环为亲姐妹,杨玉环曾见过一只白狐,乌绮雨在观星台上曾经想要对杨玉环做些什么,杨玉环本应育有三子,孔宣曾经帮杨玉怀抵挡妖魔,狐妖可以吸魂之术替代考生,推出乌绮雨先夺虢国夫人的身躯,玉藻云再夺杨玉环身躯,却因孔宣动了手脚而妖力尽毁。
洪俊岂止是不笨,简直聪明绝顶啊!结论是作者预设的,所以结论一定没错,从结论倒推回去,可知所有显现出来的迹象也都是与结论相符的,但是这些迹象真的能推出结论吗?恕我不能苟同。甚至可以说以此推断出的结论可以是个无限解,为什么不能是孔宣先杀玉藻云,再预知杨玉环的身躯会遭人觊觎,为她画下印记,以至于附身虢国夫人的乌绮雨十几年都无法破开禁制,让玉藻云在杨玉环身上重生?毕竟前文并未交代多少人物信息,时间线无法串起,而其他的迹象又根本没有鲜明的导向性。
比较明显的BUG也依然存在。一是青雄洞察人心,鲤鱼妖在曜金宫潜伏五年,青雄居然一点都没察觉到他是奸细,即使他不常在山上,这也不合常理,鲤鱼妖并不是只有心计的妖,獬狱随口一哄都能将他骗到,怎么可能不在青雄面前露出马脚。二是智慧剑中因有孔宣魂魄,所以能感应到鸿俊的斩仙飞刀,然而除了在刚开始捉狐妖时用到过这个技能,后面再没提到,不管是鸿俊追着陆许跑出凉州城,还是鸿俊在莫高窟、圣殿出走,李景珑都没想到过用这招。三是鬼王被地脉火焰焚烧,鸿俊为鬼王擦身时说:“战死尸鬼们都闻不见气味不是么?”,实际上在凉州城里他和李景珑就已经验证了战死尸鬼是有嗅觉的。但以其线索之多、人物之复杂,可以说小非对细节的把握已是空前强大了。
这篇文到处都是伏笔与线索,仿佛是作者把自己沉浸在这个世界观中写出的作品,但是我总有种感觉,这不是一篇与读者有互动的文。推理方面把自己拔高了不止一个层次,思维非常跳跃,评论里到处可见“看不懂”的字样。看了后文再回顾前文确实能解开很多当初的疑惑,也确实和主角们的推理相符,但是会让读者时刻处于状况外,不知道他们是如何推理出的那些结论,这是本文的一大硬伤——逻辑性太弱。如果一篇文,让读者云里雾里、看不懂剧情,那么它好在哪里呢?文笔?情节?故事?好像都有点说不过去。当然,这并不是说这篇文真的不好,只是有点舍本逐末了,笔墨没有集中到故事本身。
最后说回作者。
小非最初的文对人物性格都有限定,主要写感情、写冒险,中期偏向现实,在平凡的人物中发现矛盾和冲突,后期人物心理和性格更加复杂,故事背景宏大,线索繁多,侧重点已经变了很多。虽然他前期一直在尝试不同的故事风格和故事背景,也有像《星辰骑士》这样的科幻长篇,但真正让我感觉到变化的还是《国师》,在给《国师》写评的时候,我就曾回复过下面的一个评论,我说我觉得这篇文是某种转折。它更像是一种尝试,从国师,到骑士之歌,到驱魔师,再到相见欢,文风越来越大气,故事越来越复杂,虽然当初吸引我的那些特质已经越来越少,但这种主观性的判断并不能作为依据,小非的文笔越来越好是显而易见的。
改变这件事无所谓好坏,仍祝你在写作这条路上越走越远。爱你。
以上~
先说人物。
众生皆苦,越长大越知道世道艰难,人如此,妖亦如此。
鲲神预知未来,又何尝不是被未来所摆布;青雄毕生心愿乃是妖族入主神州,然而执念太甚反而成魔;獬狱一生与命运抗争,最终还是回到了镇龙塔;李隆基杀伐决断,老来依然孤苦无依。
他们的一生都在争斗,然而或许正如鸿俊所说,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不争,乃大争。鸿俊放弃活着的权力,最终绝处逢生;阿泰放弃他未竟的事业,反让袄教留得一线生机;赵子龙放弃他未开始的爱情,功德圆满,终于战场化龙。有舍有得,自古如此,驱魔司中各人有各自的豁达,无一不令人心折。
鸿俊与李景珑的爱情作为主线,贯穿始终,他们的爱犹如山呼海啸,滚滚而来,是灾难,也是人间最壮丽的景色,最喜欢洪俊在金花落中端着茶碗那一让,让出了秋夜的漫天繁星,想必当是一副仙人风骨。
那个雨夜,鸿俊为李景珑带来了心灯,就像在他心里埋下了一粒种子,让他变得越来越好。那么心灯是什么?心灯是他的信念,亦是他的爱。长夜漫漫,遭现实几多磨砺和打击,直到最后一刻,天地归寂,光耀四野。
何以消永夜,唯信念与爱。
然后说情节。
文章用了近一半的笔墨在铺垫上面,战线拉得非常之长,直到莫日根设计围剿安禄山开始才进入状态,虽然我实在不怎么喜欢驱魔师这个题材,但不可否认,小说的后半段真的写得很好,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终于摆脱了之前那种仓促收尾的习惯。
在我看来有三处情节最为精彩。一是大明宫围剿安禄山,獬狱从天而降,这场战争情节设置得非常巧妙,简直令人忍不住拍案叫绝!二是庄周梦蝶一章,李景珑回到过去,情节游离又紧凑,有一种在时光中穿梭来回之感。三是最后一场大战中,李景珑先是在獬狱处见到鸿俊,再是闻离魂花粉前给自己留下信息,最后在獬狱的帮助下再次重回过去,将孔宣之魂封入智慧剑中,情节上与前文呼应,简直妙极!
但是逻辑方面的漏洞也有。
已知乌绮雨有一个亲妹妹,被孔宣杀死,乌绮雨称杨玉环为玉儿、视杨玉环为亲姐妹,杨玉环曾见过一只白狐,乌绮雨在观星台上曾经想要对杨玉环做些什么,杨玉环本应育有三子,孔宣曾经帮杨玉怀抵挡妖魔,狐妖可以吸魂之术替代考生,推出乌绮雨先夺虢国夫人的身躯,玉藻云再夺杨玉环身躯,却因孔宣动了手脚而妖力尽毁。
洪俊岂止是不笨,简直聪明绝顶啊!结论是作者预设的,所以结论一定没错,从结论倒推回去,可知所有显现出来的迹象也都是与结论相符的,但是这些迹象真的能推出结论吗?恕我不能苟同。甚至可以说以此推断出的结论可以是个无限解,为什么不能是孔宣先杀玉藻云,再预知杨玉环的身躯会遭人觊觎,为她画下印记,以至于附身虢国夫人的乌绮雨十几年都无法破开禁制,让玉藻云在杨玉环身上重生?毕竟前文并未交代多少人物信息,时间线无法串起,而其他的迹象又根本没有鲜明的导向性。
比较明显的BUG也依然存在。一是青雄洞察人心,鲤鱼妖在曜金宫潜伏五年,青雄居然一点都没察觉到他是奸细,即使他不常在山上,这也不合常理,鲤鱼妖并不是只有心计的妖,獬狱随口一哄都能将他骗到,怎么可能不在青雄面前露出马脚。二是智慧剑中因有孔宣魂魄,所以能感应到鸿俊的斩仙飞刀,然而除了在刚开始捉狐妖时用到过这个技能,后面再没提到,不管是鸿俊追着陆许跑出凉州城,还是鸿俊在莫高窟、圣殿出走,李景珑都没想到过用这招。三是鬼王被地脉火焰焚烧,鸿俊为鬼王擦身时说:“战死尸鬼们都闻不见气味不是么?”,实际上在凉州城里他和李景珑就已经验证了战死尸鬼是有嗅觉的。但以其线索之多、人物之复杂,可以说小非对细节的把握已是空前强大了。
这篇文到处都是伏笔与线索,仿佛是作者把自己沉浸在这个世界观中写出的作品,但是我总有种感觉,这不是一篇与读者有互动的文。推理方面把自己拔高了不止一个层次,思维非常跳跃,评论里到处可见“看不懂”的字样。看了后文再回顾前文确实能解开很多当初的疑惑,也确实和主角们的推理相符,但是会让读者时刻处于状况外,不知道他们是如何推理出的那些结论,这是本文的一大硬伤——逻辑性太弱。如果一篇文,让读者云里雾里、看不懂剧情,那么它好在哪里呢?文笔?情节?故事?好像都有点说不过去。当然,这并不是说这篇文真的不好,只是有点舍本逐末了,笔墨没有集中到故事本身。
最后说回作者。
小非最初的文对人物性格都有限定,主要写感情、写冒险,中期偏向现实,在平凡的人物中发现矛盾和冲突,后期人物心理和性格更加复杂,故事背景宏大,线索繁多,侧重点已经变了很多。虽然他前期一直在尝试不同的故事风格和故事背景,也有像《星辰骑士》这样的科幻长篇,但真正让我感觉到变化的还是《国师》,在给《国师》写评的时候,我就曾回复过下面的一个评论,我说我觉得这篇文是某种转折。它更像是一种尝试,从国师,到骑士之歌,到驱魔师,再到相见欢,文风越来越大气,故事越来越复杂,虽然当初吸引我的那些特质已经越来越少,但这种主观性的判断并不能作为依据,小非的文笔越来越好是显而易见的。
改变这件事无所谓好坏,仍祝你在写作这条路上越走越远。爱你。
以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