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吧 关注:62,781贴子:329,352
  • 0回复贴,共1
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以杖叩其胫。
暂且因“夷”之平意解释此节。看过一种解释比较有意思。断作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以杖叩其胫。引《礼记》(和乐而不流)弟长而无遗。三字经“弟于长,宜先知”。把弟长释为“次第于长”,遵守该有的长幼规矩。老而不死意为招呼老不死(该死却没死,活的好好的,这样挺好的)是为贼(偷来的岁月难为人)。为何老而不死?因为这把年纪,是偷得岁月的。颇为有趣,但并不是正经。
夷者,流传通解类踞、蹲、箕等,非。说文谓之平也。何谓平,起码类是坐在平(地)处上叉开腿平放。而更准确地说,夷,是盖肚四仰八叉睡“大”觉之姿。俟,说文谓“大也”,意犹讲“张大其开“口”迎纳”,是说有准备有约见的等候,如“俟我于城隅”,故可谓“准备接迎”。而待如守株“待”兔,是要碰巧(遇到),故俟非待。孙弟:喻其年青(于长、老者而言)需(学习进步)更进一步。说谦逊可以,但根本不全面。长,强调长大时,非说是成人。述:循也。意犹顺行。因“不学”,故无法循理、法而行,所以是“无述”,而不说成而不述。同理,才说的老而不死。老,犹说“成住坏灭”之坏,幼不好好成,故没法久住,故难能(不能)老。死:意犹固守。老而不死,就是因成住不行,所以在“老”的阶段不能“守成”。这个必须强调的重点是,其中的渐进关系是(幼)不→(长)无→(老)不→是(为)。这些词,能表述的是其关系属于推导的逻辑关系,而不是线性的时间(年纪从小到大)关系。
而且还有一个证论,“是为贼”,不能翻译成“这样就是贼人”类似的意思。这里,为不是现代的“当成( 是)”的“作为**( 类型、身份)人”的“是为、作”之意,其在论语中只有“作( 在现代语法中用“做”来说更适合 )”之动词意。是为贼,即正对以上行径( 是之意 )是做(即 作 )“ 贼”。
贼者,论语有“慢令致期(期,限定、汇合意)谓之贼”其意即“令(约管)”不及时,导致达成(害)。在论语中贼都可取此意。如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意犹(慢令致其成“闻信”)信而(慢令致其)不能好学,这种弊端是“慢令致期”所致。(另备一说:贼:或从则戈,尚武强盗,得不得于“心”,是为害也。可为因自小(自愧)而所得之“道”不能全。)
此节情景就类似于孔子告诉原壤大约什么时候要到他那儿去作客(拜访)而原壤也没有准备“接”客,于是孔子来的时候,他恰好在四仰八叉睡“大”觉,这姿势这散漫,不该是大人所为。
宰我昼寝就让孔子看不惯了,而作为故人成人,原壤竟然这么不成长,乃至于连待客的意识都没,自然让夫子不爽,见此,孔子亦不免哀其不争,叹一句“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 。所以孔子也不礼貌,就用“杖”叫(醒)他。
但孔子因此就杖之,则只能说明与原壤起码为平辈(乃至弟子后辈)。对译:
原壤“大”字平躺等待约见。学人孔子见此,(怒其不争)言明:“开始不好好学,导致成长时无能遵“规”守“法”没有无为,到这个年龄难能死守,都是慢令致期害的人如此呐!”用“杖”敲其小腿以叫他。
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断句应如上。@九层之台


IP属地:河南来自手机贴吧1楼2017-11-13 23:03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