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中华民族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自有文字记载以来,已有五千余年的悠久历史,孕育了灿烂辉煌的民族文化。姓氏作为民族文化的一部分,有其独特的发展历程。开展对于姓氏起源的研究,是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展现中华文明的一个组成部分,对于实现民族团结,建立和谐社会,具有一定的感召力和凝聚力。为此,本文打算从考证的视角,就我孙姓宗族的起源和发展,做一点探寻,供有志于此项研究的有识之士参阅。关于我孙氏宗族孙姓起源,清朝五品顶戴孙晓南在清同治四年《一八六二年》所写《孙氏始祖说》中记述:“粤籍孙姓伊始本周康叔之后为卫上卿以字为氏望出太原”。在《孙氏族谱》中仅此寥寥数语,再无相关资料可查。孙姓究竟起源于何时?其聚居地分布和迁徙途径如何?为了解开这个千古谜团,笔者查阅了有关资料,收集到一些信息,我孙氏宗族起源于姬姓,现整理记载如下:远古时代,有一位先人名叫后稷,被古代周族(姬姓)尊称为始祖。关于其人生平,有两种说法:传说有邰氏之女姜嫄踏巨人足迹,怀孕而生,因一度被抛弃,亦故名弃。另有记载姜嫄是上古时代五帝之一帝喾高辛氏的妃子。由此上溯,帝喾是少昊金天氏的孙子,而少昊又是黄帝的嫡子,那么,后稷应是黄帝的曾孙。他善于种植各种粮食作物,舜时为稷官,主管农事教农耕种。周族人认为他是开始种稷和麦的人。《诗经.大雅》中描写后稷功绩的主要诗篇有《生民》、《皇矣》、《大明》等。其生卒年代,参照舜帝即位于冀的时间,当在公元前年二二五五——二一七〇年期间。至今约四千二百六十余年。传至其曾孙公刘,夏代末年(公元前一七九七年)公刘率领周族由邰(陕西武公)迁至豳(陕西彬县东北、旬邑西。史亦作邠。)公刘善于观察地形,兴修水利,开垦耕地,发展农业。从此周族人有了安定的居住地。《诗经.大雅》中有一首诗称作《公刘》,译文如下: 忠厚我祖好公刘,不图安乐和享受。划分疆界和田畴,仓里粮食堆得厚,包起干粮备远游。大袋小袋都装满,大家团结光荣久。配起弓箭执矛戈,盾牌刀斧都拿好,向着前方开步走。 忠厚我祖和公刘,察看豳地谋虑周。百姓众多紧跟随,民心归顺舒畅透,没有叹息不烦忧。忽登山顶远远望,忽下平原细细瞅。身上佩戴什么宝?美玉琼瑶样样有,鞘口玉饰光彩柔。 忠厚我祖好公刘,沿着溪泉岸边走,广阔原野漫凝目。登上高岗放眼量,京师美景一望收。京师四野多肥沃,在此建都美无俦,快快去把宫室修。又说又笑喜洋洋,又笑又说乐悠悠。 忠厚我祖好公刘,定师京都立鸿猷。群臣侍从威仪盛,赴宴入席错觥筹。宾主依次安排定,先祭猪神求保佑。圈里抓猪做佳肴,且用飘儿酌美酒。酒醉饭饱情绪好,推选公刘为领袖。 忠厚我祖好公刘,又宽又长辟地头,丈量平原和山丘。山南山北测一周,勘明水源与水流。组织军队分三班,勘察低地开深沟,开荒种粮治田畴。再到西山仔细看,豳地广大真非旧。 忠厚我祖好公刘,豳地筑宫环境优。横渡渭水驾木舟,砺石碫石任取求。块块基地治理好,民康物阜笑语稠。皇涧两岸人住下,面向过涧豁远眸。移民定居人稠密,河之两岸再往就。此诗就是记载古代周族首领公刘自邰迁豳、初步定居并发展农业的情景,为周族人叙述开国历史的诗篇之一。和《生民》、《緜》(mian)等同为研究周族历史的珍贵资料。《诗序》说是召康公戒周成王之作,以“成王将莅政,戒以民事,美公刘之厚于民,而献是诗也”。约公元前一二二五年,即商二十三代君王廪辛朝,传至周太王(亦称之为古公亶<dan>父),传为后稷第十二代孙。因戎、狄两个西北和北方游牧民族威逼,由豳迁到岐山下的周塬(今陕西岐山北),建立城邑房屋,设立官吏,改革戎、狄风俗,鼓励开垦荒地,发展农业生产。遂定居于周塬,部族日臻强胜。周始成为部落名。周太王传至其子周公季历,亦作王季、公季。史载:周公季历是周太王少子,为了让位于他,其兄泰伯、仲雍同避居江南。周公季历作为部落首领继位后,继承太王遗道,安老扶幼,以德治邦。鼓励发展农耕牧业,致使周部落聚居地成为当时最为强盛的繁荣之地。周公季历曾朝见商朝第二十五代君王武乙。曾率兵征伐戎狄(戎,居于西北的部族;狄,古族名,亦称作翟。春秋前,主要分布在河西、太行山一带,春秋时,逐渐东徙,活动于齐、鲁、晋、卫、宋、邢等国之间,与诸国有频繁的接触。公元前七世纪时分为赤狄、白狄和长狄三部,各有支系。因主要分布在北方,故又通称为北狄)。商王文丁(依《辞海》,《辞源》为帝乙)元年(公元前一一九一年)被命为牧师,文丁七年薨,世子昌(即西伯)嗣。西伯(史称周文王)是商朝的重臣,三侯之一。商纣王元年,(公元前一一五四年)被封为周侯,商纣王十一年(公元前一一四四年),被囚于羑里,两年后获释。纣王十六年带兵伐密须,(古国名,姑姓。在今甘肃灵台西南,为周文王所灭)。十九年伐崇,(商的附属国,在河南嵩县以北,到崇侯虎时,为周文王所灭);均立下了赫赫战功,为商纣王朝早中期的政权巩固和经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商纣王二十年薨,由世子姬发继嗣。关于周文王,有关史料曾有一些较为详细的纪录。据史书记载,我国商朝最后一代君王叫辛纣(史称殷纣王),他早年重用贤才,发展生产,富国强兵,可谓功勋卓著。但晚年却贪图安逸,荒淫无道,嗜杀成性。他命人在花园中建立酒池肉林,让青年男女裸体在园中追逐嬉戏,或让宫人们在园中格斗,胜者推入酒池中饱饮醉死,败者则丢入养满蛇蝎的坑内蜇咬致死,以此取悦于爱妃妲己。当时商朝的诸侯国之一、西周的国君姬昌(史称周文王)却与纣王相反。他礼贤下士,发动百姓有计划的发展生产,有节制的征收税赋,并禁止国人饮酒,不准贵族打猎。邻国奴隶和贤士纷纷前来投奔,使该国成为商王朝中最为强大的诸侯国。西周的日益强盛,引起纣王疑虑,决定寻机将其国君除掉。纣王首先将当时和姬昌同为商朝三公的九侯、鄂侯杀掉,继而又以姬昌蓄意谋反为名,将其囚禁于羑里(羑里城位于今河南汤阴县城北四公里处)。此时姬昌不甘牢狱寂寞,便在狱中潜心治学。时年已八十二岁的姬昌,在牢狱中完成了《周易》这部千古不朽的著作。这就是司马迁在《报任少卿书》中所说“文王拘而演周易”这个故事的来历。《周易》提出了“刚柔相济、变在其中”等富有朴素辩证法的观点,三千多年来乃至今天,对中华民族文化和人们的思想和世界观的形成,具有非常深远的影响。《周易》写作时间是商纣王十一年至十三年(公元前一一四四年至一一四二年),早于儒学大师孔子五百九十三年;比孟子早了七百七十二年。成为我国儒家尊崇的重要典籍。姬昌去世后第四年春,其次子姬发率兵车三百乘,虎贲三千人,甲士四万五千人,汇合西南的庸、蜀、羌、髳、微、卢、彭、濮等族东征,讨伐商纣。渡黄河,经孟津(今河南孟县南),进抵牧野(在今河南淇县西南)。抵御的商军“皆倒兵以战,以开武王”。一举大败殷军,纣王兵败自焚。商纣亡。此战即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战争之一——牧野之战。姬发灭商建周,自称武王,尊谥父亲为文王。后人为纪念姬昌,在羑里建周文王庙并塑像祭祀。如今在羑里城前的广场上耸立着周文王的花岗岩雕像,进入大门不远处有座“演易坊”,系明代知县张应吉为纪念文王囚羑里著《周易》而立的功德牌坊。城中苍翠挺拔的古柏与气势恢宏的建筑交相辉映,显得庄严而肃穆。居中的大殿为歇山重檐式建筑,店内供奉着周文王的铜像。大殿西侧的“演易台”是仿三千年前的建筑重建的,里面的塑像形象的再现了文王演绎《周易》时的执著神态。公元前一一三五年,周文王传至姬发,即西周第一代君王——周武王。据史书记载:姬发灭商建周后,建都于镐(今陕西长安沣河以东)。周公东征平叛以后,开始确立宗法制,创立典章制度,并不断分封诸侯。农业比商代发达,农产品种类大大增加。手工业有了空前发展。开启了我国有文字记载以来历史上第一个太平盛世。周朝共历三十四代君王,达八百多年。历史上称周平王迁都洛阳以前为西周,以后为东周。东周时又可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康叔其人。周文王的小儿子即康叔。据《辞海》记载:康叔,姬姓,名封。西周武王之弟。初封于康(今河南禹州),故称康叔。周公平定武庚和三监叛乱后,将殷民七族和商故都周围地区分封于他,建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国号卫。卫国在当时是周朝经济、文化最为繁荣,人口最多的诸侯国。成王还命他为周的司寇。《书.康诰》即周公分封他时告诫他的文告。康叔的二长兄即西周第一代君王——周武王,康叔的父亲即周文王——西伯,姬姓,名昌。卫国的兴衰及孙姓起源。卫国始封之君为周文王之子、周武王的胞弟康叔。公元前十一世纪,逐步发展壮大为当时的诸侯大国,历时五百余年而不衰。但到公元前六六〇年,卫国被翟国打败。靠齐国的帮助,迁都楚丘(今河南省滑县),从此沦为小国。后又迁都帝丘(今河南省濮阳县西南)。康叔传至九代即卫武公。武公有子惠孙,惠孙之子名耳,食采于戚(今河南省濮阳县北)。耳之子太乙以祖父名字为姓,改姓孙,是为孙乙。孙氏宗族在戚地生活繁衍了近二百年,约从公元前八世纪至公元前五三五年。其后逐渐迁徙离开,散居各地。孙乙字武仲,史称武仲乙。乙生昭子炎,炎生庄子纥(he),纥生宣子鳅。这是卫国最早的孙姓四代先祖。从孙鳅之子桓子良夫开始,《左转》纪事渐详,而且情节跌宕起伏,有声有色。孙良夫是卫国的执政大臣,位居上卿,为卫成公、穆公、定公三朝元老。卫定公即位没几年,孙桓子良夫去世,其子孙文子林父继承了爵位及采邑。公元前五八四年(周朝第二十三代君王.灵王朝),孙林父投奔晋国,采邑戚也随孙氏归晋。戚地离卫都帝丘不远,实为战略要地。顾栋高所著《春秋大事表》就说:“盖其地濒河西,据中国之要枢,不独卫之重地,亦晋、郑、吴、楚之孔道也。”孙姓家族在孙林父率领下,先后经历了卫定公、献公朝,直到殇公朝时孙林父才与宁惠子二人重新掌管了卫国的政权,一些诸侯国随后与之会盟。时光荏苒,孙氏宗族在卫国的权势日益发展。后来,孙氏戚邑作为一个独立的区域,被置于晋的保护之下,成为晋国东部边疆上的势力范围。该局面维持到公元前五三五年(东周景王九年),才又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由于晋国解除了对戚邑的保护,并将它归还给卫国。而孙氏和卫侯结怨颇深,戚邑不再是孙氏宗族的世袭领地,从而也就结束了孙氏对这块土地近二百年的统治。由于孙氏家族和晋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孙林父长子带领一部分孙姓后裔迁徙到晋国太原一代,传至一千九百多年后,即明洪武二十五年,其后裔再迁徙至今天的莘县、阳谷、聊城一带。其次子孙嘉带领部分孙氏家族迁徙到西南方向近百公里的汲郡(今河南汲县、辉县一带)。《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载:这支孙氏族人“世居汲郡,晋有孙登,即其裔也”。此后,汲郡就成了这部分孙氏家族的第二故乡。有部分孙姓家族向帝丘东面迁徙,来到阿邑(今阳谷县东北)和鄄邑(今鄄城县正北)之间定居下来。而战国时代的军事家孙膑便在这里出生。至今这一带生活着孙氏数十个孙姓村庄,将孙膑认为其先祖。秦时还有部分家族被迁往野王(今河南泌阳市)。从此以后,在春秋时期政治舞台上相当活跃的卫国孙姓家族,也是当时最为显赫的孙姓集团,从巅峰上跌落下来,走向迁徙和散居各地。综上所述,孙姓的先祖是:黄帝——少昊金天氏——帝喾高辛氏——后稷——?——公刘——?——周太王——周公季历——西伯(周文王)——康叔——?——卫武公——惠孙——耳——乙——昭子炎——庄子纥——宣子鳅——桓子良夫——文子林父——嘉(东周景王九年.公元前536年.春秋时期)——膑(战国)。林父长子一支迁往太原——山东聊、阳、莘。本文所采取的资料为公元前二二六〇年至公元前五三五年,即从远古时期虞帝舜至春秋时期东周景王九年。时间跨度约一千七百二十五年。那么,公元前五三四年至公元一三九一年,即从东周景王十年至明洪武二十四年,在此一千九百二十五年期间,孙姓迁徙分布仅是大致轮廓。山西太原孙姓和现居聊城、莘县、阳谷三县十五个村庄的孙姓族人迁徙的途径和分布,尚需继续查阅有关历史资料,予以印证。
作者--孙维善
参考书目:1.《辞海》 2.《辞源》 3.《报任少卿书》.司马迁著 4.《中国历史上第一座国家监狱——羑里城》.彭湛峰著 5.《左传》 6.《孙氏族谱》 7.《淇县文史资料》(总第七期)(2015/11/1补) 2007.1.6----2.19初稿 2007.12.6----12.30第三次修改. 2008.1.16.定稿。 2009.3.9增删 2016.8.16增补注:本文定稿时曾发表于2008.1.18日《齐鲁晚报》。
作者--孙维善
参考书目:1.《辞海》 2.《辞源》 3.《报任少卿书》.司马迁著 4.《中国历史上第一座国家监狱——羑里城》.彭湛峰著 5.《左传》 6.《孙氏族谱》 7.《淇县文史资料》(总第七期)(2015/11/1补) 2007.1.6----2.19初稿 2007.12.6----12.30第三次修改. 2008.1.16.定稿。 2009.3.9增删 2016.8.16增补注:本文定稿时曾发表于2008.1.18日《齐鲁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