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绵山旅游成为山西乃至全国的热门景区,对介子推隐居介休绵山的质疑一直不绝于耳。面对这些质疑,作为绵山文化的工作人员,笔者在报刊或百度上发表过几篇论证介子推隐居地为介休绵山的文章。但是,由于未对省内其他绵山或介山进行过实地考察,仍觉不够踏实,甚至底气不足。
从2015年8月25日山西省介子推文化研究会成立后的七十多天里,笔者跟随省会领导考察参观省内除万荣介山外所有介子推文物遗迹和文化景点,经过反复比对后,所有的疑惑都打消了,对以往文中确认“介之推隐居地为介休绵山”的结论更加确信无疑。
下面,是笔者比对和求证的过程,是否妥当,敬请方家指正。
一、山西省内的介子推文化遗迹
四座绵山或介山:介休绵山,翼城小绵山,万荣介山,阳泉娘子关绵山。
五座介子推墓:介休绵山墓,灵石柏沟墓,沁源伏贵墓,翼城小绵山墓,夏县裴介墓。
六座介子推庙:山西境内历史上曾有介子推庙或祠24座,现存或恢复的六座:介休绵山两座,灵石柏沟庙,沁源北园庙,翼城小绵山庙,忻州原平天牙山庙。
二、对省内介子推文化遗踪的比对
在逻辑推理时,最简单方法是排除法,即某一事理面临诸多选项时,如某选项自相矛盾或有误,将该选项排除。以此屡推,最后剩余选项为正确可信。
那么,我们就由远及近分析
先说灵石。近年来灵石有人说,介子推隐居被焚地在灵石绵山,非介休绵山。笔者以为此说难以成立,理由有三:一是古今历史学家、地理学家和方志专家都确认灵石立县是在隋开皇十年(590),此前一直归属介休,介休绵山理应包括现存介推墓的柏沟一带,这是不争的事实。二是隋代灵石立县后一千余年里,绵山分界一直未定,直到清康熙十二年(1673)才由介休知县李钟盛主持划定,其《介山分界碑记》称:“介山南之坡为阳坡,地名有北塔沟、红岩村、柏沟峪、大小柏沟村、介神庙诸处,为灵石县地。北山之坡为阴坡地,地名有说法台、抱腹山、陶圪塔、馒头山、兴地村等处,为介休地”。碑文称此划界“乃复藩台议详、抚院批审结案,灵介之界诸如所请。”这说明,此前灵石介庙一带是介休绵山所属,还有什么好争议的!三是现灵石介庙简介称介子推为灵石旌介人,更不可信。2001年版张晋平《晋中碑刻选粹》152页载,元至正二十二年(1362)立于灵石介庙的《重建洁惠侯庙碑》载“(洁惠)侯铜鞮人,姓氏曰介,之推其字也”。这个问题我在去年参观原平石鼓祠后座谈会明确指出,当时包括灵石籍省介研会领导和全体参会同仁一致认可。最后一点,称介子推是旌介村人,按理说应有介氏后人,但事实是笔者多方打探,该村无介姓之人。
综上所述,介子推隐居在灵石绵山的说法欠妥,理应排除。
第二,沁源县伏贵介子推隐居说
2016年10月27日,我们考察了紧邻介休绵山的沁源绵上镇,其伏贵村有介子推 墓,立一通清代碑。因多年无人前往,新推的参观路泥泞难走。绵上村内介子推祠仅存院落,为村卫生室所用。县城北园村山顶有近年恢复的介子推庙,始建于明嘉靖年。
历史上绵上缜久为绵上县治所在地,曾属介休所辖。《隋书地理志》西河郡:绵上,开皇十六年(596)置。《太平御览州郡部》沁洲:“《十道志》曰,绵上县,亦谷远县之地,以县西有绵上地因名之。旧属介休县,隋置绵上焉,盖晋介子推之地”。元至元十六年(1273)省入沁源县。
因此,说此处为介之推隐居地和说介之推隐居介休绵山是一回事。
第三,2016年10月27曰我们赴翼城小绵山景区考察,介之推墓在山脚,复修的庙在山顶。称此山为介之推隐居地也难成立:一是当地县志就持否定态度,该县明成化十八年《重修介先生祠碑记》云:“祠距郭之西北十五里,有山名覆釜,世传以为介之推隐处,亦曰小绵山”。《翼城县志山川卷》载:“小绵山,俗名古堆坡山,在邑西北十五里,以形似覆釜故名。其下有介之推庙,土人传以庙为晋文公所立,又名小绵山”。本志《祠祀卷》又载:“在覆釜山下,相传推隐死于介休之绵山,晋文公思之,因名覆釜山为小绵山,而立庙于其下,以清明前一日禁火祀之,名曰寒食”。以上证明,其山绝非当初介之推隐居之绵山,而是介子推被焚后才命名的。二是小绵山确实小,充其量不过是山包或山丘,无峰无岭,正常人由山脚到山顶半小时可达。从上向下望,四面平川一览无余,山矮坡缓,周围不过几十里,常人走一圈不用一天。如此小山包,介之推母子隐于何处,还用众士兵几天寻而不获,最后放火而逼其出吗?
由此,此地称为介之推最初隐居地,无据可信。
第四,万荣介山,没有实地考察过,但历史上早有学者排除了。第一个否定的是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说:“……介山在河东皮氏县南。其山特立,周七十里,高三十里。……今准此山,可高十余里。山上有神庙,庙侧有灵泉,祈祭之日,周而不耗。世亦谓之子推祠。扬雄《河东赋》曰:灵舆安步,周流容与以览于介山。嗟文公而愍于推兮,勤大禹于龙门。《晋太康记》及《地道记》与《永初记》,并言子推所逃,隐于是山,即实非也。余按:介推所隐者,绵山也,文公环而封之为介推由,号其山为介山。杜预曰:在西河界休县者,是也。”第二个否定的是唐代李吉甫在《元和郡县图志》,所记由汾阴县所改“宝鼎县”与“万泉县”下,均无原在汾阴县境内“介山”的记录,并非r疏忽,只能证明作者的否定态度。第三是北宋乐史《太平寰宇记》卷四十六万泉县下云:“介山,一名孤山,在县南一里。《晋太康地记》曰:晋文公臣介之推从文公逃难,返国,赏不及,怨而匿此山,文公求之,推不出乃封三百里之地,又号为介山。今按介之推所隐,乃绵山也,文公封之,以为介推田,因号其山为介山。杜预注:在西河介休县。言在此,非也。”此后《明一统志》和《大清一统志》都采用了上述几种地理志的观点。
特别是雍正《山西通志》对上述观点更做了深入合理的阐述:“万泉县南十五里亦有介山,俗传以推隐得名。……介休县旧名绵上,绵上即介休东南山也。南跨灵石,东跨沁源,盘距深厚,是以求而非获。若万泉者虽近于绛,周围近十里,未必不获。盖其屹然孤立,故名为介,后遂傅会以为推隐之处”。此后乾隆《汾州府志》和光绪《山西通志》亦引用了以上论述。可见,万荣介山为介之推隐居地的观点,也在排除之列。
第五,平定娘子关绵山。2016年10月23日我们前往考察参观,登上娘子关,接待人员称右上方的一脉山峰为绵山,并言此地的介子推祠和子推妹妒女祠皆圯毁无存。
座谈会上,收到《平定州志》妒女祠和绵山记载影印件。其中十三卷《舆地山川》曰“绵山,在。州东北九十里娘子关古城东,绵水出焉。……有介子推庙、妙女祠。”文中详细介绍妒女祠来历和相关故事后,注曰:“按介子推隐绵山在介休县,县以介得名,且又有绵上聚。郑夹祭渭,郡县有时而移,山川千古不易,今县名山川符合若此,而又何疑?乃好事者以平定之绵山当之,又皮传唐高宗不避妒女祠,以妒女为介子推之妹,穿凿甚也!”可见,作者明确否定此绵山为介子推隐居地。
最后,只剩原平天牙山石鼓祠和夏县裴介村,两处皆确认介休绵山为介子推隐居地。
我们在2016年9月12日前往考察参观原平天牙山景区。县旅游局长介绍,此地介子推词称石鼓祠,据《原平县志》载:“元代有张显之夫人延氏,娘家介休县。延氏乐善施舍济贫,在莲花山下修建舍药院,并供奉绵山介子推神灵保佑。一天夜里忽闻人语马嘶,隔窗闻问,答曰:介神驻兵。翌曰见院内石上留有马蹄印,随后将舍药院改为介神行官,即石鼓神祠之前身”。现存石鼓殿匾落款为“大元国延佑四年”,证明最迟为元代始建。该景区2012年所建《忠孝台记》白话介绍了上述记载。
石鼓祠主殿所供介子推塑像为黑脸形象,在全国尚属唯一。据说此地百姓崇拜介子推为刚直正义之神,专治贪官污吏与作恶奸诈之徒。祠内元代壁画有子推从亡、割股奉君、功不言禄、隐居介休绵山、文公寻贤、守志被焚、封田寒食等故事清晰生动,弥足珍贵。景区以石鼓祠为中心,以忠孝文化为主轴,合理布局,精心建造,值得一游。
2016年I0月16日考察了夏县裴介村。根据实地参观和当地学者介绍,我和同行人员大都认为该村应是介子推出生地:一是该村现有人口1800余人中有介姓1000多人,是全国介氏后裔公认的祖籍地。今年清明节来自陕西、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及山西阳城县、蒲县、襄汾县等地400余人,参加了全国介氏后裔联谊会成立大会。二是介氏家谱明确记载该村介氏后人已传至104代。三是该村有纪念介子推生日的庙会、春秋锣鼓、饮食及丧葬习俗等诸多印证。第四最重要,该村介子推墓前有两幢旧碑。一是清雍正二年(1724)立,正文曰:“介氏祖,晋洁惠侯之推墓。下款为:秦二世自介休迁葬于此,阖族同立”。二是1963年夏县人民委员会11月27日根据山西省文物局指示立《重点文物保护碑》曰“介之推,周代晋国大臣,夏县裴介人。因晋文公行功不受禄,乃隐居绵山。后晋文公觅求不得,焚山而丧命。秦二世时迁葬于此。”
正因如此,我在座谈会上提出了开发介子推文化园的建议。从去年冬天起,在省介研会领导带领下作为主策划和主撰稿四赴该村,参与了在该村举办的夏县首届清明节公祭介子推活动。
活动后,夏县介子推文化研究资深学者刘建设给发来所撰《介子推隐居绵山说》,在介绍山西境内所有绵山或介山后结论称:“作者认为介休绵山为介子推隐居和火焚之处较为可信。一、据《史记》《绵山志》《介氏族谱》《裴介古墓碑》等,所记同指。其他说法尽为后人推说无据。二、《裴介古墓碑》:秦二世自介休迁葬于此,阖族同立。岂是儿戏?于情于理,谁人会从一个莫须有的地方,迁一坟冢当作自己的祖先时代祭祀?”
在做结论之前,还有两点说明:一是介休绵山为介子推隐居地,是诸多古代《左传》学者、历史学家与地理学家反复论证肯定的。其他地方绵山或介山介子推隐居说,仅为当地传说和后人推理而已。二是在《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华北卷”中绵山所在地介休、灵石、沁源所记寒食禁火习俗“邑人为介子断火”“禁甚严”“约禁颇严”。而光绪《翼城县志》则曰“三月,寒食,清明前一日,家家禁火,以记介子推,然此风久不行矣。”民国《万泉县志》和光绪《荣河县志》介绍清明节习俗时,皆无寒食禁火习俗记载,这是对介子推隐居于此地的明确否定。
通过以上详细比对,介休绵山为介子推隐居地,是确凿无疑的。

三、介子推隐居之处的纷争具有积极意义
——绵山自1995年由阎吉英独资开发,开创了山西乃至全国民营资本开发国有旅游资源的先河。近年来的这场争论,都是在阎吉英开发绵山成功后引起的,争论的结果是引发了三晋大地多元化投资旅游的热潮,对促进山西旅游发展和经济转型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从三晋大地上传承介子推文化的热潮看,对弘扬传统道德,清风革弊,教化后代,实现振兴中华的中国梦,无疑是积极而有益的。
——三晋大地共同崇拜介子推,说明介子推不是某地的,而是山西的,更是全国的。介子推的高尚品格是中华文明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重要精神财富。
——介子推去世2600余年,仍然被后人争先崇敬,说明无论任何阶层之人,只要生前为百姓做了善事,百姓就会永远崇敬怀念他。我等凡人做伟人难,但都能做好人,做力能所及之好事。
——绵山开发者阎吉英虽己故去,但他对山西旅游的贡献,已经使他成为介休乃至山西人民心中的绵山,永载山西旅游历史和介休史册。
从2015年8月25日山西省介子推文化研究会成立后的七十多天里,笔者跟随省会领导考察参观省内除万荣介山外所有介子推文物遗迹和文化景点,经过反复比对后,所有的疑惑都打消了,对以往文中确认“介之推隐居地为介休绵山”的结论更加确信无疑。
下面,是笔者比对和求证的过程,是否妥当,敬请方家指正。
一、山西省内的介子推文化遗迹
四座绵山或介山:介休绵山,翼城小绵山,万荣介山,阳泉娘子关绵山。
五座介子推墓:介休绵山墓,灵石柏沟墓,沁源伏贵墓,翼城小绵山墓,夏县裴介墓。
六座介子推庙:山西境内历史上曾有介子推庙或祠24座,现存或恢复的六座:介休绵山两座,灵石柏沟庙,沁源北园庙,翼城小绵山庙,忻州原平天牙山庙。
二、对省内介子推文化遗踪的比对
在逻辑推理时,最简单方法是排除法,即某一事理面临诸多选项时,如某选项自相矛盾或有误,将该选项排除。以此屡推,最后剩余选项为正确可信。
那么,我们就由远及近分析
先说灵石。近年来灵石有人说,介子推隐居被焚地在灵石绵山,非介休绵山。笔者以为此说难以成立,理由有三:一是古今历史学家、地理学家和方志专家都确认灵石立县是在隋开皇十年(590),此前一直归属介休,介休绵山理应包括现存介推墓的柏沟一带,这是不争的事实。二是隋代灵石立县后一千余年里,绵山分界一直未定,直到清康熙十二年(1673)才由介休知县李钟盛主持划定,其《介山分界碑记》称:“介山南之坡为阳坡,地名有北塔沟、红岩村、柏沟峪、大小柏沟村、介神庙诸处,为灵石县地。北山之坡为阴坡地,地名有说法台、抱腹山、陶圪塔、馒头山、兴地村等处,为介休地”。碑文称此划界“乃复藩台议详、抚院批审结案,灵介之界诸如所请。”这说明,此前灵石介庙一带是介休绵山所属,还有什么好争议的!三是现灵石介庙简介称介子推为灵石旌介人,更不可信。2001年版张晋平《晋中碑刻选粹》152页载,元至正二十二年(1362)立于灵石介庙的《重建洁惠侯庙碑》载“(洁惠)侯铜鞮人,姓氏曰介,之推其字也”。这个问题我在去年参观原平石鼓祠后座谈会明确指出,当时包括灵石籍省介研会领导和全体参会同仁一致认可。最后一点,称介子推是旌介村人,按理说应有介氏后人,但事实是笔者多方打探,该村无介姓之人。
综上所述,介子推隐居在灵石绵山的说法欠妥,理应排除。
第二,沁源县伏贵介子推隐居说
2016年10月27日,我们考察了紧邻介休绵山的沁源绵上镇,其伏贵村有介子推 墓,立一通清代碑。因多年无人前往,新推的参观路泥泞难走。绵上村内介子推祠仅存院落,为村卫生室所用。县城北园村山顶有近年恢复的介子推庙,始建于明嘉靖年。
历史上绵上缜久为绵上县治所在地,曾属介休所辖。《隋书地理志》西河郡:绵上,开皇十六年(596)置。《太平御览州郡部》沁洲:“《十道志》曰,绵上县,亦谷远县之地,以县西有绵上地因名之。旧属介休县,隋置绵上焉,盖晋介子推之地”。元至元十六年(1273)省入沁源县。
因此,说此处为介之推隐居地和说介之推隐居介休绵山是一回事。
第三,2016年10月27曰我们赴翼城小绵山景区考察,介之推墓在山脚,复修的庙在山顶。称此山为介之推隐居地也难成立:一是当地县志就持否定态度,该县明成化十八年《重修介先生祠碑记》云:“祠距郭之西北十五里,有山名覆釜,世传以为介之推隐处,亦曰小绵山”。《翼城县志山川卷》载:“小绵山,俗名古堆坡山,在邑西北十五里,以形似覆釜故名。其下有介之推庙,土人传以庙为晋文公所立,又名小绵山”。本志《祠祀卷》又载:“在覆釜山下,相传推隐死于介休之绵山,晋文公思之,因名覆釜山为小绵山,而立庙于其下,以清明前一日禁火祀之,名曰寒食”。以上证明,其山绝非当初介之推隐居之绵山,而是介子推被焚后才命名的。二是小绵山确实小,充其量不过是山包或山丘,无峰无岭,正常人由山脚到山顶半小时可达。从上向下望,四面平川一览无余,山矮坡缓,周围不过几十里,常人走一圈不用一天。如此小山包,介之推母子隐于何处,还用众士兵几天寻而不获,最后放火而逼其出吗?
由此,此地称为介之推最初隐居地,无据可信。
第四,万荣介山,没有实地考察过,但历史上早有学者排除了。第一个否定的是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说:“……介山在河东皮氏县南。其山特立,周七十里,高三十里。……今准此山,可高十余里。山上有神庙,庙侧有灵泉,祈祭之日,周而不耗。世亦谓之子推祠。扬雄《河东赋》曰:灵舆安步,周流容与以览于介山。嗟文公而愍于推兮,勤大禹于龙门。《晋太康记》及《地道记》与《永初记》,并言子推所逃,隐于是山,即实非也。余按:介推所隐者,绵山也,文公环而封之为介推由,号其山为介山。杜预曰:在西河界休县者,是也。”第二个否定的是唐代李吉甫在《元和郡县图志》,所记由汾阴县所改“宝鼎县”与“万泉县”下,均无原在汾阴县境内“介山”的记录,并非r疏忽,只能证明作者的否定态度。第三是北宋乐史《太平寰宇记》卷四十六万泉县下云:“介山,一名孤山,在县南一里。《晋太康地记》曰:晋文公臣介之推从文公逃难,返国,赏不及,怨而匿此山,文公求之,推不出乃封三百里之地,又号为介山。今按介之推所隐,乃绵山也,文公封之,以为介推田,因号其山为介山。杜预注:在西河介休县。言在此,非也。”此后《明一统志》和《大清一统志》都采用了上述几种地理志的观点。
特别是雍正《山西通志》对上述观点更做了深入合理的阐述:“万泉县南十五里亦有介山,俗传以推隐得名。……介休县旧名绵上,绵上即介休东南山也。南跨灵石,东跨沁源,盘距深厚,是以求而非获。若万泉者虽近于绛,周围近十里,未必不获。盖其屹然孤立,故名为介,后遂傅会以为推隐之处”。此后乾隆《汾州府志》和光绪《山西通志》亦引用了以上论述。可见,万荣介山为介之推隐居地的观点,也在排除之列。
第五,平定娘子关绵山。2016年10月23日我们前往考察参观,登上娘子关,接待人员称右上方的一脉山峰为绵山,并言此地的介子推祠和子推妹妒女祠皆圯毁无存。
座谈会上,收到《平定州志》妒女祠和绵山记载影印件。其中十三卷《舆地山川》曰“绵山,在。州东北九十里娘子关古城东,绵水出焉。……有介子推庙、妙女祠。”文中详细介绍妒女祠来历和相关故事后,注曰:“按介子推隐绵山在介休县,县以介得名,且又有绵上聚。郑夹祭渭,郡县有时而移,山川千古不易,今县名山川符合若此,而又何疑?乃好事者以平定之绵山当之,又皮传唐高宗不避妒女祠,以妒女为介子推之妹,穿凿甚也!”可见,作者明确否定此绵山为介子推隐居地。
最后,只剩原平天牙山石鼓祠和夏县裴介村,两处皆确认介休绵山为介子推隐居地。
我们在2016年9月12日前往考察参观原平天牙山景区。县旅游局长介绍,此地介子推词称石鼓祠,据《原平县志》载:“元代有张显之夫人延氏,娘家介休县。延氏乐善施舍济贫,在莲花山下修建舍药院,并供奉绵山介子推神灵保佑。一天夜里忽闻人语马嘶,隔窗闻问,答曰:介神驻兵。翌曰见院内石上留有马蹄印,随后将舍药院改为介神行官,即石鼓神祠之前身”。现存石鼓殿匾落款为“大元国延佑四年”,证明最迟为元代始建。该景区2012年所建《忠孝台记》白话介绍了上述记载。
石鼓祠主殿所供介子推塑像为黑脸形象,在全国尚属唯一。据说此地百姓崇拜介子推为刚直正义之神,专治贪官污吏与作恶奸诈之徒。祠内元代壁画有子推从亡、割股奉君、功不言禄、隐居介休绵山、文公寻贤、守志被焚、封田寒食等故事清晰生动,弥足珍贵。景区以石鼓祠为中心,以忠孝文化为主轴,合理布局,精心建造,值得一游。
2016年I0月16日考察了夏县裴介村。根据实地参观和当地学者介绍,我和同行人员大都认为该村应是介子推出生地:一是该村现有人口1800余人中有介姓1000多人,是全国介氏后裔公认的祖籍地。今年清明节来自陕西、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及山西阳城县、蒲县、襄汾县等地400余人,参加了全国介氏后裔联谊会成立大会。二是介氏家谱明确记载该村介氏后人已传至104代。三是该村有纪念介子推生日的庙会、春秋锣鼓、饮食及丧葬习俗等诸多印证。第四最重要,该村介子推墓前有两幢旧碑。一是清雍正二年(1724)立,正文曰:“介氏祖,晋洁惠侯之推墓。下款为:秦二世自介休迁葬于此,阖族同立”。二是1963年夏县人民委员会11月27日根据山西省文物局指示立《重点文物保护碑》曰“介之推,周代晋国大臣,夏县裴介人。因晋文公行功不受禄,乃隐居绵山。后晋文公觅求不得,焚山而丧命。秦二世时迁葬于此。”
正因如此,我在座谈会上提出了开发介子推文化园的建议。从去年冬天起,在省介研会领导带领下作为主策划和主撰稿四赴该村,参与了在该村举办的夏县首届清明节公祭介子推活动。
活动后,夏县介子推文化研究资深学者刘建设给发来所撰《介子推隐居绵山说》,在介绍山西境内所有绵山或介山后结论称:“作者认为介休绵山为介子推隐居和火焚之处较为可信。一、据《史记》《绵山志》《介氏族谱》《裴介古墓碑》等,所记同指。其他说法尽为后人推说无据。二、《裴介古墓碑》:秦二世自介休迁葬于此,阖族同立。岂是儿戏?于情于理,谁人会从一个莫须有的地方,迁一坟冢当作自己的祖先时代祭祀?”
在做结论之前,还有两点说明:一是介休绵山为介子推隐居地,是诸多古代《左传》学者、历史学家与地理学家反复论证肯定的。其他地方绵山或介山介子推隐居说,仅为当地传说和后人推理而已。二是在《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华北卷”中绵山所在地介休、灵石、沁源所记寒食禁火习俗“邑人为介子断火”“禁甚严”“约禁颇严”。而光绪《翼城县志》则曰“三月,寒食,清明前一日,家家禁火,以记介子推,然此风久不行矣。”民国《万泉县志》和光绪《荣河县志》介绍清明节习俗时,皆无寒食禁火习俗记载,这是对介子推隐居于此地的明确否定。
通过以上详细比对,介休绵山为介子推隐居地,是确凿无疑的。

三、介子推隐居之处的纷争具有积极意义
——绵山自1995年由阎吉英独资开发,开创了山西乃至全国民营资本开发国有旅游资源的先河。近年来的这场争论,都是在阎吉英开发绵山成功后引起的,争论的结果是引发了三晋大地多元化投资旅游的热潮,对促进山西旅游发展和经济转型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从三晋大地上传承介子推文化的热潮看,对弘扬传统道德,清风革弊,教化后代,实现振兴中华的中国梦,无疑是积极而有益的。
——三晋大地共同崇拜介子推,说明介子推不是某地的,而是山西的,更是全国的。介子推的高尚品格是中华文明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重要精神财富。
——介子推去世2600余年,仍然被后人争先崇敬,说明无论任何阶层之人,只要生前为百姓做了善事,百姓就会永远崇敬怀念他。我等凡人做伟人难,但都能做好人,做力能所及之好事。
——绵山开发者阎吉英虽己故去,但他对山西旅游的贡献,已经使他成为介休乃至山西人民心中的绵山,永载山西旅游历史和介休史册。